第16節

釣語合事,持網驅之——套取別人真話的心理詭計

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若張置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其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複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複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要用巧妙而不易看透的方法引誘對方說話,合理的釣語之術,不難察知其內心實情。就像用網捕獸,多置些網並密切關注,便可多捕獲一些野獸。這個方法用於人事,便是釣人之網。持其網與人周旋,可讓對方向你推心置腹。如果你的比喻對方不明白,就要改變方法,用更形象的方式打動對方,加以控制。若你和他可順暢交流,且都說話形象,動了真情實感,便有了溝通的基礎。只要雙方投機,沒有什麼事是說不清楚的。不管對方是愚人還是智者,聖人都能用這個辦法誘使他說出實情。

 

除了灌醉、催眠和嚴刑拷打,讓人說出真話還有許多溫柔的方法。

釣言術即套取真話的溫柔一刀。“重襲反復”,多挖幾個坑,多設幾張網,中目標的可能性就大很多。他就無處可躲,只能直面問題!

 

日本的心理學者內藤誼人曾在他的書中說:“生活就像一場場說服競賽,只要你與別人的意見有分歧,不管對方是你的家人、朋友、同事,還是你的部下、上司、客戶,或者你說服對方,或者對方說服你。”

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越來越多的人說假話。出於防衛心理,每個人都戴著面具,對外界充滿警惕。在這種情況下,讓人說真話的難度越來越大。

 

但是鬼穀子有辦法,“重之,襲之,反之,複之,萬事不失其辭。”只要擁有高超的講話技巧,從不同角度反復試探,如同封住一座房子的所有出口,並抓住人趨利避害的本性,或示之以利,或說之以害,沒有套不出的真實想法!

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具體說來便是兩個原則:

一,站在對方立場,分析利害關係,一針見血,刺其七寸。

二,旁敲側擊,多角度反復試探,窮追猛打,從而讓其走進死胡同,將真話坦承相告。

韓非子說:“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知所說之心,當然就是了解對方的心理、意欲、情感。這是我們對別人進行說服和宣傳的首要前提。不管是誰,一旦違背了這一點,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會一敗塗地。

知其心,再以利害說之,宗旨便是千方百計讓對方感到這也是他自己的利益所在。也就是說,一定要善於找到你與對方的利益交匯點。找到了利益交匯點,往往一句話就能一拍即合,打動對方!

成功把握利害關係,勝過磨破嘴皮子說上幾天幾夜!一個人去找銀行貸款,說服銀行經理,靠的是一顆赤誠之心嗎?是讓銀行感覺你的項目可以盈利,對方的利息可以收回。

 

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等等縱橫家,為什麼能夠使帝王都聽命於他們?就是因為他們以對方的利害關係為著眼點,以利益為自己的終極核武器,因而大獲成功。帝王眼中只有利,只有天下。天子一怒,流血千里,其實皆為利故。

 

曉之以利害,把別人的利害同自己的利害綁在一起,然後才能推心置腹,這是遊說的根本奧秘!

若無利可講,或者利不相容,要讓對方吐實言,就需要前面講到的,多角度,多層次,多放幾張網,重之襲之,反復試之。要抓住一隻野兔,需要在它可能經過的幾條道路上分別挖坑設網;要在言辭上征服一個人,也需多方位出擊,攻克對方心理防線。

二戰期間,法國反間諜機關抓了一名比利時農夫,認定他是德國納粹特工,但手中沒有充足的證據。審訊開始後,主審軍官用法語提問:“會數數嗎?”農夫用法語流利地數數,沒有露出一點破綻。軍官只好把關到小屋內。

 

過了一會,哨兵在外面用德語大喊:“著火啦!”農夫無動於衷,照樣睡他的覺。

第二天,軍官又找來了一個當地農民,跟他談論種地的事,他也是應對如流,顯得對種地很內行,就像個種了十幾年地的老農夫了,看上去根本不可能從事間諜活動。於是軍官說:“好了,先生,你可以走了,因為你自由了!”

農夫臉上長長出了一口氣,露出了愉快的笑意。然而,軍官這時微笑著一揮手,命令士兵將他帶回牢房。因為軍官剛才這句話用的正是德語,而面對突如其來的“驚喜”,農夫沒有心理準備,一下就露餡了,暴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

反復試之的重點即在此,通過頻繁的試探,壓縮對方的回應空間,總能找到破綻,察看到對方真實的內心或企圖。審訊罪犯是這樣的,人際交流、商業談判也是如此。

 

以對方的利益、欲望、需要為支點,同時運用靈活的釣言之術,這是天底下最佳的說服方式。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說人、說家、說國、說天下”,可以使任何人去做任何事,而且是心甘情願、高高興興地為我們去做!

第17節

用之有道,其道必隱——躲在暗處的幕後操縱者

摩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索應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窖、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

 

摩意是與“揣情”相類似的方法。“內符”是揣的對象。進行揣情時需要掌握揣的規律,而這些規律都是隱而不現的。這就需適當地去“摩”,投其所好進行測探,其內情就會通過外符反映出來。內心的感情要表現於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動。這就是我們進行摩意的作用。所以,在適當的時候離開對方,把動機隱藏起來,消除痕跡,偽裝外表,回避實情,假裝不知。因此,達到了目的,辦成了事,我們又不留禍患。此時我們來“摩”對方,而對方的表現自己則是在那個時候,對我們沒有危險。只要有辦法讓其順應你的安排行事,就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成的。

 

揣摩對方,應儘量使自己躲在暗處,讓別人身在明處。

這樣就能做好隱蔽的工作,隱藏自己的內心,不暴露自己,掌握絕對的主動權。這就是鬼穀子說的:“微而去之,是謂塞窖、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

 

你一定要記住,人在明處從來都是危險的,在暗處才安全。暗處可以從容觀察,揣摩,還可以選擇合適時機,主動出擊,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作為競爭對手,如果能暗中發力,表面擺出軟姿態,坐看他人爭鬥,最後我收漁利,這就將揣摩之術運用到了極致。

 

某科技集團跟客戶談一樁價值超過五千萬元的大合同,俞總是負責人,他決定選一個副總給自己當助手,挑來挑去,選中了曹總。因為曹總這個人,平時就沒主見,在單位十幾年來,貪小利,不敢惹事,像條哈巴狗,幾個高管都不把他放在眼裏,這樣的人,只要許以小利,一定鐵心做事。

所以,俞總對他很放心,跟客戶談回扣的事,他也讓曹總參與,並許諾給他三成。客戶給的回扣高達五百萬,三成就是一百五十萬,曹總聽了之後兩眼直放光,受寵若驚地連聲道謝,俞總看了,對他更放心了。

但到了關鍵時刻,就在雙方既將達成協定時,集團董事長把俞總叫過去,一下將他收回扣的醜事揭穿了,還把證據拿了出來,對他厲聲訓斥。這事就是曹總做的,他暗暗搜集了俞總與客戶談話的錄音,報告給了老闆,把俞總從總經理的位置上擠掉了,將他取而代之,成為了這個項目的總負責人。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曹總為了等個好機會,竟可隱忍十幾年,誰也不注意他,都拿他當傻瓜,但最精的恰恰是他。老闆並不討厭貪小利的人,無貪不官,最怕的是貪心不足,比如俞總,想吞掉這麼一筆錢,才是老闆不能容忍的,他栽在曹總手上,也只能感慨一聲“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人明我暗的形態,是人際詭道的最佳位置,努力使自己居於暗處,不引人注意,其實才是最聰明的做法。有個事實要記住:背後算計你的小人永遠不會消失,所以為了對付這樣的小人,你也要學會他們的處事之道,以彼之道,還治彼身。

 

軍事上敵強我弱,正面相抗勝算不大,但我可以打伏擊戰、遊擊戰,打一槍就走,總在暗處突然殺出來打擊對手,出奇制勝,給敵人以重創。抗日戰爭,中國以羸弱的國力擊敗強大的工業國家日本,靠的便是這種不與敵正面消耗,多以敵後遊擊運動作戰的謀略。如果盲目跟日本拼裝備,中國或許真的如日本人所預言,只能抵抗三個月。但是八年後,中國人贏了,從此中國軍隊高超的遊擊戰術能力被世界所認識,並在朝鮮戰場上使美軍停滯在三八線。

有人將鬼穀子的智慧總結為“奇謀秘術”,從這裏來說,頗有幾分道理。出奇即可以弱勝強,人明我暗,“塞窖、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便可扭轉強弱差距,事半功倍。

 

第18節

餌而投之,必得魚焉——盛氣而不淩人是最頂級的成功之術

古之善摩者,如操釣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

古代善於摩意的人,就像拿著魚鉤在水邊釣魚一樣,只要把帶著餌食的鉤投入水中,不必聲張,悄悄等待,就可以釣到魚了。因此說:做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卻無人察覺;帶兵打仗勝利不斷,卻沒人對你感到恐懼,這個境界才是最高明的。

國家日益強大,周邊小國感受不到你的威脅,對你依然不恐,這是最高明的治國之術。事情做完了,別人還不知道,或者說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對你的成功並不感到驚奇,這也是最頂級的成功之術。就像釣魚一樣,你投下了合適的魚餌,儘管你是在要它們的命,魚兒照舊會上你的當,爭先恐會地遊過來上鉤!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鬼穀子的謀略中有與儒家的中庸之道類似的思想,做事做人,須使自己合理而居中,用最恰當的方法達到水到渠成的境界,強大而不使人懼,富有而不惹人嫉,怒而不戾,盛氣而不淩人。鬼穀子說,如果一個人達到了這個境界,對人情世故的揣摩之術就算學到家了。

 

有兩則收禮的故事,我們可以看看什麼樣的處事方法才是最恰當的。

第一則:孔子的學生子路,有一次遇見一個孩子溺水,便急忙投水相救,被救的孩子家長送了一頭牛給子路,子路毫不推辭地收了下來。有人說,子路救了人還收禮,似乎不符合“仁”的道理。孔子聽到了卻很高興,說子路你做得對,從此魯人必樂於拯救溺水之人了。得救的人有謝金,救人的人有回報,兩全其美的事,大家不會對此感到有什麼不滿。

 

第二則:魯國的法例規定,如果有人肯出錢去贖回被鄰國捉去做奴隸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給一筆獎金,作為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很富有,他不缺錢,所以贖了人卻不願接受國家的獎金。孔子知道了就罵他說:“你錯了,君子做事可以移風易俗,成為大眾的規範,怎麼可以只為了自己高興,為了博得虛榮,就隨意去做呢?現在魯國人少,大都是窮人。你這樣無形中創下了惡例,使大家都認為贖人接受賞金是一件丟臉的事,以後還有誰贖得起人,從此以後贖人回國的好風氣,將慢慢消失了。”子貢大概很委屈,不過仔細想想就是這個理。

 

從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到,收禮並非就一定是壞事,關鍵看你做了什麼事,面對的是什麼情況。若你居於高位,收禮為人辦事,就是不恰當的;若你做了有功之事,收受謝禮則是理所當然,即便孔子也認為這很合理,而且不會有人對此說三道四。

 

明代萬曆年間,山東東平府兩個在外地發了財的暴發戶,帶著金銀財寶,風風光光地榮歸故里。第一個富人到了家,大門一關,誰也不見,有好友就來給他出主意,說:“老兄,你現在發了財,應該適當請請客啊,不然你會有危險的。”富人把眼一斜:“錢都是我自己賺的,為什麼要拿出來給別人免費吃喝?再說了,有官府呢,誰敢對我有不軌之舉?”好友歎口氣,沒再說什麼,掉頭走了。沒幾天,這位富人家裏就被搶了,竄進來一夥強盜,把富人全家綁起來殺掉滅口,卷走所有的錢財,走時一把火把房子給燒了,村民沒有一個前來相救。

 

另一位富人回到家後,二話沒說,馬上請全村幾百口人吃飯,並每人贈一兩禮銀。過了陣日子,他家也來了盜賊,但是周圍的鄰居很警覺,聽到動靜之後,立即有人敲起鑼來,村民一起來幫忙,把欲行不軌的盜賊趕走了。

主動請客的這位富商,聰明之處就在於,他能深刻地體察世風民情,知道村民多嫉富仇官,對暴富之人尤其痛恨,所以他才掏腰包請客,讓大家盡情吃喝一頓,還在酒席上擺出一副謙恭大方的樣子,使村民對他的印象大為改觀,他的安全當然就得到保證了。

可以說,這位富商的揣摩之術,做得就很到家。而另一個暴發戶,就顯得愚而無智,有了錢便高高在上,不考慮周圍的人們是怎麼想的,自然就會有內應引來盜賊,結果就導致了滅門之災。

洞悉人心,對他人的心理做到準確把握,才可知最需要做的是什麼,以及不同的事情應該採取什麼方法。“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使自己的成功變得合乎情理,人皆嘆服,這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做人和做事的境界。

 

第19節

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你的優勢和資本是什麼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故聖人所以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運用摩術的方法多樣,有用和平進攻的,有用正義責難的,有用娛樂討好的,有用憤怒激勵的,有用名望威嚇的,有用行為逼迫的,有用廉潔感化的,有用信譽說服的,有用利益誘惑的,還有用謙卑奪取的。和平就是安靜,正義就是剛直,娛樂就是喜悅,憤怒就是激動,名望就是聲譽,行為就是實施,廉潔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謙卑就是委曲。因此,聖人所獨用的摩術,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若沒能運用成功,一定是他們用錯了。

 

在鬼穀子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不管採用哪一種手段,具備何種優勢,只要所用對路,做人和做事的效果都不會差。

 

你一定得想清楚,自己可以依靠什麼去打動別人?

對不同的目標,針對性地採取有效的手段,是獲取成功的必備素質。比如鬼穀子提到的平、正、喜、怒、名、形、廉、信、利和卑這些不同的策略,運用得當,威力無窮。

 

有一個經商者,他剛開始創業時,為了找到一處合適的房子,托人找到房東,用很便宜的價格把房子租了下來,後來由於各種原因,他覺得這個地段不好,於是將房子又轉租出去了,自己到另外一個路段開了一家飯館。

三年之中,他開飯館沒有賺到錢,反而發現自己原來更適合做轉租房子的生意,這位經商者反省自己,發現自己在與原房主討價還價及對房產方面的事都很感興趣,也表現了很強的能力。最終,他果斷地決定放棄飯館,專門做起了二手房出租業務。結果,他成了一個成功的房屋出租仲介商,在這行如魚得水,收入越來越高,後來還在當地城市開起了房產仲介的連鎖加盟店,將自己的牌子在整個城市打響。

這個商人打算做番事業,一開始選擇的是餐飲業,但經過嘗試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優勢是在房地產。有些人遇到此事,為顧及面子或許仍會勉力支撐不景氣的飯館,在不擅長的事情上堅持到底,而這位商人則是立刻將精力轉到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去,所以他用最短的時間獲得了成功。

 

要給自己一個良好的定位,尋找到優勢和資本,就需要不斷地自我反省,冷靜分析和逆向的揣摩,深入瞭解自己的才能和事業的傾向。

比如,過去的生活及工作中,有哪些是我最樂意、而且取得較大成功的事?

檢討一下以往幾年間性格和形象的轉變,其中有哪些明顯的優勢,藉以推斷出以後的轉變方向,以及自身的發展趨勢。

 

重要的還有,對自己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

1、我是誰?

我的人生觀、價值觀、滿足需要次序、資質、興趣、能力、學業背景、個人形象、動機、家庭背景和影響、其他性格特徵等,發現自我的基本面。

 

2、我的優勢是什麼?

我目前從事的工作、專業特長、其他資格和技能、社交及與別人溝通的能力、可能發展的技能、社會活動、旅行經驗、工作經驗、喜愛的工作環境、推銷產品的能力、是否喜歡冒險等等,從中發現自己的特長和可以倚仗的資本。

 

3、我所處的環境是什麼樣的?

當前工作的性質,我的理想目標,社交環境,人際關係的當前模型,朋友圈,主要領導,主要對手,同事和下屬,親人和朋友,尋找這些因素之間的聯繫,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然後找到我最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及應該採取什麼辦法,我有哪些資本是可以信賴的,有哪些缺點需要及時的改進,從而有的放矢,按部就班地落實好每一步。

 

鬼穀子告訴我們,一個人不需要多麼全面,只要有一點做得好,他就足夠強大。比如說客,他們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還有劍客,憑一身好武藝,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成為王公諸侯的座上賓。每一樣都做得出色,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卻可以將其中一樣做到最精細最專業,打造成自己的立業之本。“聖人所以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同時,將自己的優勢運用得當,正確的手段用在合適的地方,就一定能夠縱橫捭闔,收到回報。

 

第20節

抱薪趨火,燥者先燃——操縱人心者得天下

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事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保,久而化成。

 

萬事萬物皆有屬性。好比抱著柴草向烈火走去,乾燥的柴草就首先著火燃燒;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要先進水。這些現象都是與各類事物的性質相適應的。以此類推,其他事物也是這樣的。這也反映內符與外摩的道理。所以說:按著事物的不同特性來實施摩術,哪有不產生反應的呢?根據被遊說者的喜好而施行摩術,哪有一個不聽從遊說的呢?要想能獨往獨來,就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把握好時機,有了成績也不停止,時間久了,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實現自己的設想。

 

現在,很多人在討論曹操,他是奸雄還是英雄?他成功在什麼地方?尤其曹操的用人,出神入化,馭人得當。其實,對曹操而言,重要的不是他的馭人之術,而是用人之道。“道”就是人性,是人心。曹操的用人之道便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

他太瞭解人是怎麼回事了!他知道手下的謀士和將軍跟著他出生入死是為了什麼,無非是建功立業,獲取功名和財利。如果曹操哪天實力衰弱了,不堪一擊了,這些人有一多半是要拍拍屁股就走的,劉備和孫權都在長江南邊虛位以待呢!

因此,曹操對部下“以功歸人,以獎勵人”,充分利用這些人趨利避害的特點,要什麼給什麼,立功賞,有過罰,賞罰分明,公正不阿。同時,他又懂得人性的弱點在哪里,每個人都免不了犯錯誤,而且還很要面子,如果犯了錯誤就殺,一點情面不留,做一個鐵面無私的法家,那麼這些人早晚也是留不住的,所以,他又有另一招:“以法治人,以寬容人”。大棒和胡蘿蔔兩手並用,打一巴掌給個甜棗,由不得這些人不賣命。

 

最後,他也清楚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在多數情況下,人是願意通情達理的,並不需要事事都拿條條杠杠來約束,而在某些時候,人又重視感情越過利益。所以,他還有最厲害的兩招:“以理服人,以信取人;以誠待人,以情感人。”情理並用,把手下那幫文武人才全給鎖住了,三國爭霸時代,曹操的幕府最為龐大,是有理由的,因為曹操對於人心、人性有著極為透徹的把握和理解。

 

得人心者得天下;感人心者,可先乎情。只有真正俘獲了下屬的心靈,揣其心理,摩其本性,視具體需要採取恰如其分的管理策略,才能有效培養下屬(或他人)對你的認同感和忠誠度。

 

在現代管理學上,這被稱為南風法則,源自於一位法國作家寫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冽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它告訴我們:溫暖勝於嚴寒,來自正面的因素比負面的影響更能讓人對你產生好感。對管理者來說,讓下屬感受到企業給予的溫暖,享受送來的溫情,能夠滿足他們得到愛和尊重的需要,才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和聰明才智,增加他們對公司的忠誠。此外,尊重員工、關心員工、真誠待人、信任下屬、體察下情;不要把員工當著自己的“僕人”,要注意溝通和交流;在處理矛盾要注意運用教育和說服的方法;不要把下屬放在被人遺忘的角落,應當讓他們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些都是把握下屬心理需求後的正確手段。

 

對於員工的心理來說,積極的暗示將會帶來正面的效果,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決條件。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讚美,以及做事的成就感。曹操精通於此,所以曹操是用人大師,項羽不懂,所以他只能恨死於烏江。

 

有“經營之神”美譽的松下幸之助經常給下屬,包括新招的員工打電話。每次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只是問一下員工的近況如何。當下屬回答說還算順利時,松下又會說: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在這種激勵的作用下,松下公司的每名員工都勤奮工作,誓以全部才能作為對公司的報答。

站在現代的角度,我們可發現,這些都源於人們“趨利避害”的人性本質,對於利和害,人們分得很清楚,並且反應強烈。讚美是利,自信是利;岐視是害;自卑是害。對此把握得當,便是我們用人與馭人的第一推動力。善和惡的區分,恰恰是趨利避害的天性在環境作用下的結果,也因此,善和惡的標準是經常改變的,沒有一個權威的解釋,而只是取決於單個人的視角和所站的立場。

真正的管理者,三分做事,七分做人。鬼穀子一書,也是強調做人在先,做事在後,皆因事事都需先揣摩人的心理,然後才能視人不同,對症下藥。如果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真正理解了鬼穀之道的精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