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老沈(化名)是杭州一家上市公司的老總,家中資產過億。
只可惜,他從30來歲檢查出糖尿病,到幾年前眼睛看不清,兩年前患尿毒癥,現在每週要到浙江省中醫院做三次血透,沒有了健康,賺再多的錢於他而言都毫無意義了。
最近,老沈聽說可以做腎移植,這樣不用做血透,然而醫生告訴他,他有尿毒癥的根源在糖尿病,即使做了腎移植,效果也不一定好。
11月12日上午,一名尿毒癥患者正在做血液透析。血透的原理,簡單說就是把將體內血液引流至體外,經過機器淨化,再把血液回輸到病人體內。
老沈絕望,他找到倪海祥,說:“倪醫生,我出兩千萬,你能不能治好我的病?”倪海祥搖搖頭,要是兩千萬能買一台時光機,你倒是可以試一試,時光倒流回去重新開始。
年輕時,老沈頻繁於應酬,大魚大肉,胡吃海喝,不愛吃蔬菜水果,它曾一口氣連吃了13只螃蟹。除了應酬,他還愛打麻將,經常打到淩晨兩三點,有時興致來了通宵都打。打麻將就免不了吃夜宵、吃零食。日積月累,1米75個頭的老沈,體重達到了180斤。老婆常捏著他腰上的肥肉說,你看你看,都能擠出油了。
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後,老沈絲毫沒有在意,壞習慣一樣沒改。有一次在好朋友家打麻將,半夜12點多,駕駛員忍不住了,撥通了老沈主管醫生的電話,“醫生,我老闆天天麻將打到半夜啊,你管管他!”可是,不要說醫生了,家裏老婆的話老沈都聽不進,他對誰都一副趾高氣昂的架勢,沒人說得動他。
“嘀——血透卡。”20年過去,如今老沈躺在省中醫院血液淨化中心的病床上,總是忍不住回想,為什麼年輕時這麼傻。
今天,是11.14聯合國糖尿病日。
據統計,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接近10%。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我國有1億多糖尿病人,可能每10個人中就有1個糖尿病人。更可怕的是,還有約15%的人正處於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堅實“後備軍”。
並且,隨著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糖尿病越來越年輕化。浙江省中醫院黨委書記、省級名中醫黃琦教授的感受特別明顯,以前門診裏的糖尿病人起碼是四五十歲、五六十歲,現在二三十歲的,甚至十幾歲的,都很常見了。發病率的居高不下和發病年輕化,糖尿病儼然已成為我們國家一大“甜蜜”的負擔。
由於糖尿病在早期沒有明顯異常症狀,大部分糖尿病人在開始的時候並不會去重視自己的疾病。他們不知道,比糖尿病本身更可怕的是由此產生的併發症,有不少糖尿病患者不是因為糖尿病而死,而是死於嚴重的併發症,如尿毒癥、糖尿病足、心血管疾病等。
其實,要想遠離和控制糖尿病並不難,合理飲食、適度運動、規範治療,說起來最簡單不過的十幾個字,但大多數人卻很難做到。
浙江省中醫院血液淨化中心,共有24個機位,每天來血透的病人有40多位,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糖尿病演變成了尿毒癥來做血透。
糖尿病人到底該怎麼吃才更健康?浙江省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倪海祥給出了三點建議,不光對糖尿病患者,對普通人來說也有借鑒意義:
01晚上不要吃大餐,儘量放到早上、中午
倪海祥說,古人素有“過午不食”的說法,但對現代人來說,把一天的飯都放在下午3點前吃完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很多年輕人要加班要熬夜,不吃點根本撐不住。因此,比較容易做到的方法是晚上不要吃大餐,大餐儘量放到早上、中午吃,最重要的一點,千萬不要吃夜宵!
2019年6月9日在美國三藩市舉行的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大會上,有研究者做了實驗,將超重的女性受試者分成早上吃大餐和晚上吃大餐兩組,結果顯示,12周後早上吃大餐這組體重顯著下降,同時饑餓感更低。另一項研究中把2型糖尿病患者分為早上吃大餐和晚上吃大餐兩組,也發現,早上吃大餐組的血糖控制更佳。
無論是對於糖尿病患者還是普通人,晚飯不僅要早吃,更要少吃。倪海祥特別提醒,“吃夜宵是最差的飲食習慣”,如果實在覺得餓,吃點蔬菜、水果,喝點牛奶,一定不要下麵條、下餃子吃。
02先吃菜肉再吃主食
倪海祥表示,食物種類和數量一樣,僅僅是進餐順序不同,也會影響血糖水準。先吃菜肉,再吃主食,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更能減少血糖波動。
國際上有一項研究,把2型糖尿病患者分為兩組,一組先吃碳水化合物後吃蛋白質和蔬菜,另一組先吃蛋白質和蔬菜後吃碳水化合物。結果表明,先吃碳水化合物的這組餐後血糖各點顯著高於後吃碳水化合物的這組。同時,這項研究還發現,一口飯一口菜的混合性進食,和先吃碳水化合物相比,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影響沒有多大區別。
03不能完全不吃碳水
糖尿病人要嚴格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現在有一種很流行的“生酮飲食”,碳水化合物只占到5%到10%以下,而一般這個比例在50%到60%。
倪海祥說,單純來看這種飲食方式是沒問題的,對減重有一定幫助,但從長期來看,對心血管健康有沒有影響?和糖尿病併發症有沒有關係?這些都是未知的。因此,大家不要完全拒絕碳水。
改變生活習慣真的可以改善糖尿病,得這個病的朋友一定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