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會說修行。到底修什麼?從字面上看:修正自己的行為。那麼怎麼算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什麼行為?當把所有的問題用這樣的方式推導,才會看到本質,不只是停留在表面。
不管網路中,還是現實中,人們常說自己的夢想是“實現財務自由”,其實只是籠統的想法。什麼是財務自由?能買任何我想要的東西。但是欲望無限的。在解決溫飽之後,當下已經是財務自由了,不自由在於欲望大於擁有;當思想轉換到擁有大於欲望的時候,你時刻在自由中。
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該其樂。龍牙禪師寫到:一室一床一茅屋,一瓶一缽一生涯;門前縱有通村路,他家何曾是我家。
一個禪者,一生只有一間房,一張床,一所茅屋,生活簡單自然。門前雖然有路通到別人的村莊,不管他家何曾是我家,我們何必到外面攀緣呢?
當換了一個角度思考,所說的財務自由,在當下是自由的。龍牙禪師,顏回有家財萬貫嗎?很多家財萬貫的人也在追求他認為的財務自由。龍牙禪師,顏回只不過滿足擁有。一切就自由了。
回到為什麼修行的話題?不修行,思維不會改變,會被欲望掌控,也就無法滿足,不滿足就不會常樂。
到底修正什麼行為?佛家的戒定慧,大學裏的“知止而後有定”都會告訴你答案,當知道什麼不能做,就知道什麼該做了。
有了戒,知止,才能定,有了定才能安,有了安才能濾,有了濾才能得到智慧,有了智慧才會知足,知足了就自由了,就快樂了。
釋萬行禪師說:修行是把裏面的東西往外拿。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往裏裝。為什麼佛祖要把“六度”的佈施排在第一位?
這個裏面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思想,一個是物質。思想太滿,就是我執。總是以我對你錯的角度看待問題,那麼處處在煩惱中。
對於物質越想擁有,就有了求不得苦,得到了又有怕失去的苦。佈施之心才會生出慈悲。不僅是佈施財富,一個微笑,一句暖心的話,一點舉手之勞都是佈施。俗話說:一句良言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你讓別人暖三冬,那麼你就有三冬的快樂。
有了佈施才會持戒;有了持戒才會忍辱;有了忍辱才能精進;有了精進才能禪定;有了禪定才能般若。也是戒定慧的整個過程。
我分享了如何從痛苦中走出的過程,讓別人從煩惱走了出來,這是法佈施。收穫最大的反而是自己。覺得人生有了意義,修行有了意義。
人生的意義也是人們常思考的問題。胡適說:從生活學的角度人生沒有任何意義,和阿貓阿狗沒有區別,意義在於自己的賦予;老子說:天地以萬物為芻狗。
金惟純先生在《人生只有一件事》中用一個小故事回答別人問他學習了十年到底要活成什麼樣子?同樣,也是對為什麼要修行的回答。
一隻螞蟻在沙漠裏趕路,遇到一位師父,師父問他:“為何匆匆?”小螞蟻說:“我要去朝聖。”師父哈哈大笑說:聖城那麼遠,你走的這麼慢,生命有這麼短,怎麼可能到聖城?“小螞蟻說:沒關係,只要能死在朝聖的路上,我就無比的幸福。”
這是修行的意義,也是人生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