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們耳熟能詳的日常用語,是存在出處或者講究的,例如為何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因為在五行中,東西代表木和金,是實實在在的,而南北代表火和水,是無法裝兜裏的,類似的問題也有很多,例如為何說“上廁所”不說“下廁所”?為何說“下廚房”不說“上廚房”?……
古人,古人也時常用“三”來作虛指,表示“多”的意思,例如“舉頭三尺有神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但是,有時候“三”是指具體的數字,因此不可混淆。三指的是具體數字,這樣的例子也不在少數,例如“三問”、“三思”、“三省”,三問既“我是誰,我是從哪里來,我將要到哪里去”,這個問題是由古希臘的柏拉圖提出了,是一個哲學問題。三思,則指的是“思危、思退、思變”,而三省則取自《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而本文所說的“三不知”,也是指代具體的數字三,關於這個說法,起源于《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話說戰國時期,鄭國由強變弱,於是晉國便派苟瑤去攻打鄭國,與鄭國相連的齊國,感受到了威脅,唇寒齒亡,如果鄭國滅亡了,齊國便失去了戰略上的緩衝地帶,於是,齊國派出陳成子率領大軍援助鄭國。在兩軍交戰之前,陳成子麾下的部將苟寅,前來稟報陳成子,道:“有自晉師告寅者,將為輕車千乘,以厭齊師之門,則可盡也。”意思是:“我從一個來自晉軍的人打探到消息,晉軍要派1000輛戰車來襲擊我們,到時候整個齊軍都會全軍覆沒”陳成子聽完,怒斥道:“寡君命恒曰:'無及寡,無畏眾。’雖過千乘,敢辟之乎?將以子之命告寡君。”意思是:“在出兵之前,君王就告誡我'不要追殺少量的士兵,不要害怕大批的敵軍',就算敵軍派1000輛戰車來又如何?沒有在怕的,更不會避而不戰,你這般長敵人士氣,滅自己威風,我會如實稟報君王””苟寅即刻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於是道:“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這句“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流傳千古,可見,其中的三知,指的是“始衷終”,即是事物的起始原因、發展進程、最終結局。如果這三者皆不知,則是“一問三不知”了,由此可見,對於事物的起源、發展和結局,這三要素是十分之重要的,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不可以忽視,這便是苟寅所說的“君子之謀也” ,以上,便是日常用語“一問三不知”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