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這麼說的:“馬在鬆軟泥濘的路途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蜜語的情境中易摔跤。”對此深以為然,甜言蜜語,人人都愛聽,但不靠譜;直白的言語不討喜,沒有人願意聽,但卻十分有理。
生活中有些毒言,細細想來會發現,其實每一句都是大實話。
一
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
生而為人,誰都希望自己能一帆風順,可人生哪會事事隨你意願。
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一路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不如意和煩惱。
面對生活中的一地雞毛,如果你處處較真,為這煩,為那惱,必然會讓自己的生活過得一團糟。
何必要給自己徒添煩惱呢?
人啊,這輩子,難得糊塗。
唐代時,有個叫婁師德的人,待人處事的態度就十分明智。
一次,他走在街上,有人罵他是畜生,他假裝沒聽見,徑直走過。
他的隨從問:“老爺,有人罵你,你沒聽見,啊?”
婁師德說:“你聽錯了。”
隨從說:“不是啊,他明明罵的是你的名字。”
婁師德依舊沒有理會,自顧自地邊走邊說:“這世上,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他罵的肯定是另一個婁師德。”
不禁想起一句話:“若說聰明是一種天賦,那麼糊塗則是一種本領。”
這世間,讓人無奈的事情數不勝數,誰都無法避免。
活得越清醒,理的越明白,往往會給自己平添憂愁。
做人,偶爾糊塗點,反而更自在。
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活得糊塗的人,才容易幸福。
人活著,無非圖個輕鬆自在,凡是讓你心煩意亂的事情,皆可拋。
二
在人之上,要把人當人;在人之下,把自己當人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相信每個人都耳熟能詳。
當年,劉備求賢若渴,聽說諸葛亮才能出眾,便不顧皇叔之尊,放下自己的姿態,親自前去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
不巧的是,前兩次上門,諸葛亮都正好不在。
哪怕連吃兩次閉門羹,劉備依舊沒有放棄,第三次去,諸葛亮正在睡覺,他不敢驚擾,便在一旁安靜等諸葛亮睡醒。
劉備憑著這番真誠和謙遜,最終打動了諸葛亮。
不禁想起諸葛亮說過的一句話:“勿以身貴而賤人。”
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尊重他人,從不會因為身份而高高在上,藐視他人。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在人之上,要把人當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
在人之上,不自命不凡,要懂得放低姿態,謙卑待人;在人之下,不妄自菲薄,不盲目仰視別人,看輕自己。
人最大的愚蠢,就是擺不正自己的位置。
要麼過分高估自己,太把自己當回事,目中無人;要麼過分看輕自己,不把自己當回事,畏手畏腳。
殊不知,一個連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人,又如何獲得別人青睞呢?
人不得志時,不要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就如電視劇《三流之路》中說的:“他小看我,不代表我真的會變得渺小,只要我自己不小看自己就行了。”
一個人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永遠風光;一個人再不濟,也有可能東山再起。
無論何時,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既不沉迷在虛弱中,盛氣淩人,也不在別人的光芒下,妄自菲薄。
三
心無所求,便無傷害
以前,總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就會越快樂,所以什麼都拼命去追求,什麼都想抓住。
卻又常因此而不快樂,這世間求而不得的東西太多了,得不到時,難免會感到失落。
有時候,越想得到,越會讓自己感到痛苦。
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放不下,求不得。
走過半生,才逐漸明白那句話: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這世間的事,就如天上明月,有陰晴圓缺,誰都無法左右。
追求這,追逐那,忙忙碌碌幾十年,可到頭來不過一場空。
求不得,乃人間常態。
所以說,何必求,何必執著?
別忘了,那些真正快樂的人,從來不是因為擁有的東西多,而是所求的少。
心無所求,便無煩惱;心無所恃,隨遇而安。
宋丹丹就曾說過:“人長大成熟了,經歷的事兒多了,會越來越懂得隨緣。”
你越在意什麼,越會被什麼折磨,不求太多,隨心隨緣,方能心安。
一輩子,短短幾度春秋,如何才能快樂的過?
一念放下,則萬般自在。
一切隨緣,得固然喜,失亦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