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妄推之:老子的初衷

《道德經》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老子《道德經》的發行量,在歐洲和世界各地僅次於《聖經》。

《道德經》,本名《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不讀《道德經》不知中國文化,不讀《道德經》不知人生真諦。——魯迅

老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

當《道德經》成為一本家傳戶誦的書時,就是人類隔閡泯除,四海成為一家之時。——蒲克明

《老子》的意義永無窮盡,也是不可思議的。它是一本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這本書道出了一切。——約翰高

問:老子出關而寫《道德經》,初衷是什麼?

答:這個初衷,實在不好回答。按《史記》記載,老子西出函谷關時,關令尹喜接待了他。當時,老子的學識和修為都屬頂呱呱,國寶級人物,就連後來被儒家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老夫子,都曾慕名數次求教。這個關長尹喜也不簡單,是個有道者,知道老子是特殊人物,就以通關為交換條件,邀請老子作文傳道。看來俗話說得沒錯,現管比縣官大。老子只得安心完成作文,得以順利過關。現在大家熟悉的紫氣東來故事,就典出這裏。至於過關之後,老子去了哪里,具體幹些什麼,何時去世等等,就沒有人知道了。西晉時期,道士王浮寫了本《老子化胡經》,說老子過西域穿流沙到了印度,化身為佛陀傳道。這是佛法傳入中國後,在融合時期與本土道文化撞擊的結果,是歷史學術流派之爭杜撰的文章,不足為信。

縱觀可憐的一點史料和傳聞記載,實在不足以說明老子的真實心願。只有通過其著作《道德經》,就不難發現,老子一生無非實踐大道,無非願望天下蒼生皆明大道並得庇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由此姑妄推之,老子作《道德經》的初衷,可以說是為了度化眾生明悟大道,各盡做人本分,清靜慈悲儉樸無我,歸根複命終返本源。雖然,表面看來似在應付尹喜子的要求而勉強作書,實則在等待機緣水到渠成。套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句式來看,老子的行為可謂深寓天機:應付,非應付;不寫,隨緣寫;度眾,非度眾;不做,隨緣做。唯有真正無我者,才能如此自在無礙。老子,真為古真人,大聖哲,徹覺者!

問:這說明尹喜識貨,知道珍惜緣分。老子寫《道德經》,不會憑主觀想像、邏輯推理而亂寫一通吧?

答:識道者,自然懂得大道的珍貴,天下無物可以比擬。正如《道德經》描述,象徵著身份和社會地位的拱璧、駟馬算得什麼,就連國之重器的天子和三公,也不如坐進此道。有道之人,除了深入觀察生活和自然,更為重要的是,必需放下自我,親身體證回歸天然的清淨本性。像老子這樣的真人,可謂至真至誠,說的都是出自內心對大道的切身領悟——心宇感應的資訊,而不是主觀想像的知識推理。故《道德經》一書,約數不過五千字,卻宏論精湛,高瞻獨到,若非體道大師,哪有這等神來手筆。它從宇宙起源說到萬物生成,從自然規律說到社會發展,從國家管理說到個人修養,從軍事經濟說到藝術教育,方方面面無不蘊含;更別具一眼,論到萬物及人的生滅迴圈,以及複命歸返大道本源。真是發前人之未發,論後人之未論,道貫古今,智炬輝煌,千載相承,光耀中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