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心經。
請入座……松肩塌腰,垂簾合目,身心放鬆。靜聽妙航和尚演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觀!誰在觀?觀什麼?如何觀?為何觀?
菩薩觀。上觀大日下觀明月。柔順、中正觀,以神道設教。
大觀在上,大日茫茫,光的海洋,四時不忒。明明在下,月在天心,晶瑩如鏡,不染凡塵。客觀主變,置之度外,心無所求,不偏不倚。虔敬禮神,盥而不薦……
自在觀。大自在天,龍行於海,出神入化,一統於天。
怎樣觀?不可童觀,不可邪觀,不可智觀,不可賓觀。入其位而正其座,天上天下一體同觀。
觀自在。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觀自在,自在觀。
菩薩。誰是菩薩?菩薩是誰?是形菩薩,還是影菩薩?形為色,影為空。是色菩薩,還是空菩薩?
童觀,邪觀,屬形菩薩自觀。賓觀,屬形菩薩他觀,是形菩薩觀影菩薩。此皆為落二邊見,非為中道觀。屬見色不見空,或是見空不見色,非為一體同觀。
入其位而正其座,形影同觀,大觀小觀一體同觀,方為中道觀。何為大觀?何為小觀?
怎樣觀?觀觀,神之所在,盥而不薦。觀觀,天神之道,行之有常,如去如來,如如不動。
觀自在菩薩,菩薩自在觀,自在菩薩觀。<注:第一、二兩個觀字是平聲,第三個觀字是去聲。>
此句何解?自在菩薩觀裏的菩薩,在作自在觀。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
行,何處行?行何處?如何行?
菩薩在菩薩觀裏做什麼?在做修行。菩薩觀在哪兒?和尚曰:騎驢找驢!
何處行?從什麼地方起行?月下行。
飛龍在天月下行,秋月春陽合自明。雲從龍來虎從風,修得黃裳俸天時。
行何處?水流歸大海,月落不離天。
如何行?深行,自在行。
何為深?庭院深深深幾何,門前溪水空流過。莫問深到何處去,逆水行舟總是頭。
橫批是什麼?返本歸元。
又問:深行何處?和尚曰:但去靜坐,到那空不空處去!
又問:深行行什麼?
和尚曰:般若波羅密多。
何為般若?大智慧。
大智慧在何處?在天心,在宙心。
天心在哪兒?眼似秋波暗送去,眉是吳山點點愁。
宙心在哪兒?在宇心處。
宇心在哪兒?死了就知道。
不是不歸宙心去,金毛獅子太煩人。
為何煩人?和尚歎口氣……吾堂堂大和尚,見它還不得不拜!
不拜行嗎?嗨!蠢貨!咬牙也得拜,它比吾厲害!
難道還有比你大和尚還厲害的?
小人之見!如何沒有?一個是密,一個是多。吾上管天,下管地。一見密多就洩氣。莫提,莫提。任憑你悄聲細語,但凡一舉念,她便知底細。最好是想也莫想,讓她連想也抓不著。
波羅為何物?
波羅不是個物!它不是個東西。
不是東西又是何物?
是指從此岸到彼岸的行為。
此岸為迷,彼岸為慧。迷者此岸,慧者彼岸。大日如來在彼岸,芸芸眾生在此岸。
如此說,彼岸皆為慧者,此岸皆為迷者?
非也!大日如來在彼岸,呆若木雞,大愚有餘。過去眾佛在此岸,兒女成狂,透精百靈。
如何說大日如來呆若木雞、你不怕她罰你?
她如如不動。吾向她說話,她理也不理。
如何說眾佛在此岸?而此岸者又皆為迷?
此岸之眾佛,是佛又非佛。過去在彼岸時皆是佛。如今跑到此岸來,皆成為過去佛。現在不是佛。
此岸之佛不是佛又是什麼東西?
是凡人,是雞犬,是豬羊,是耗子……
如此說,耗子也是佛?!
不僅如此,佛也是耗子。
請妙航和尚費心看看我舍利子,我過去是不是也是佛?
嗯……一點不錯!是只大灰耗子變的……
何為密?何為多?
萬法歸一為密。把天地乾坤一口吞了,你可知叫個什麼東西?叫密!叫密起來了,叫密心眼子。叫密藏,叫歸藏。把一堆碎鐵片子丟到化鐵爐裏,化成一塊鐵,再千錘百煉,打成一把劍,叫密。
萬法,萬類,萬物,萬種為多。一堆破鐵片子叫多,銀河系叫多。一為密,九為多。九九歸一為密,零化為九為多。大日如來為密,九宮娘娘為多。一妙為密,九妙為多。十妙為密多。
那又如何稱之為密多心經?何為心?何為經?
密多已知,前面已講,但解心字。
何為心?三點成心。心是三點魂,外加一把勾。光魂,音魂,色魂。人體是一把勾,勾魂魂不去,色魂常在身,是故眾生色染紅塵。音魂常在外,是故眾生奔波不停,光魂為空魂,在天不在身,是故眾生知色而不知空,生死不息,回轉輪環。
色魂離體,人身死亡。音魂歸身,人無大志。光魂入體,一片汪洋,身難承受。
此為通解之心。何為密多之心?但去問觀音,為何不放心?
經,乃心回歸密多之必由之路,必經之道。旁無它道,只此一條。此為中道,又稱中脈。
如此說,修行者修行的目的就是從此岸去彼岸,去見密多,去見大日如來?此即是修行者通過修行而得以自渡。
雲何彼岸?雲何此岸?此岸即彼岸,彼岸即此岸,又何必去渡!
大日如來,如去如來,亦在彼岸又在此岸,又何必多此一舉非要去彼岸拜如來?
請和尚明示,如來在哪兒?
君不見絡繹不絕香客路,大雄寶殿煙如雲。
如此說,如來在廟裏?
香客朝山覓如來,泥菩薩前拜如來,如來可是泥土做?
那麼說,大雄寶殿裏供的泥菩薩不是如來?
嗯?!那不是如來,是個什麼?!
和尚你先說不是,這又說是,那到底是與不是?
君不見佛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見與不見皆是願,你不見她見。但去挑水搬柴,燒火做飯,少來囉嗦!
夜讀心經,妙航和尚演心經。
時,此時是何時?何時是此時?日落西方寺,正是打坐時。
照見五蘊皆空。
照!怎麼照?用眼為看,用想為觀,用何為照?舉頭見明月,低頭思故鄉。
正是夜來古鏡照月讀,妙航和尚演心經。
見!見什麼?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
何為五蘊皆空?呀!此乃蘊空大法,不可說,不可說。修得蘊空法,水火皆不怕。水淹不著,火燒不著,棒打不著,誰也看不著。
你能看見觀世音嗎?觀音修成蘊空法,千江有水千江月。比不得她,比不得她。
蘊空大法!哼!想入非非,非非之想。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度一切苦厄。
遇到一切苦厄、災難都可以從容以度,平安以度,為什麼?蘊空大法!
舍利子!
不是叫你!你跑來做什麼?吾是說子離舍。
何為子離舍?飛龍在天,亢龍無悔。小人剝廬,君子得輿。但見群龍無首…
為何見群龍無首?蘊空大法!
舍利子問天女,何不變卻女身去?
天女歎曰:吾覓女身廿年,終不可得。
為何覓而不見?蘊空大法!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不空不色,亦空亦色。空色不二,一體同觀。但見一片山水色,又見山水亦如空。迷者見色不見空,孰知空色本來同。二月早春似冷清,太湖風起暗波紋。貴妃酒醉香池外,猶憶當年兵馬行。
又曰:常憶昔年三月三,瑤池湖畔玉橋邊。嬪妃彩女嬌聲語,九宮盛會巧對聯。
熱鬧!上述小令,句句是色,句句亦是空。正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持之以恆…腳踩地球飄虛空,閱盡銀河風浪平。蒼海桑田瞬間過,大日茫茫宇宙中。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正是如此,方說此咒。
既然如此,既然說了這個咒,你舍利子就應終日乾乾。
何為終日乾乾?古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那麼,又何為四揭諦?
終日乾乾,龍躍於淵!
啊!舍利子,你可明白了?你可明明白白了?
和尚,我越聽越糊塗!
善哉,善哉。菩提薩婆訶!
和尚,我更糊塗了?
善哉,善哉。古曰:難得糊塗,糊塗難得。
且問,何為大神咒?何為大明咒?
善哉,善哉。菩提薩婆訶……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摩訶般若波羅密多!
當一個練功者努力行功,迫使後天意識波形出現反向時,而他又沒有足夠的神學知識,沒有心理上的承受力,他突然發現眾多不可思議的生靈出現在他周圍時,那種突如其來的恐懼會使他發瘋。在術語上,就叫走火入魔。
在上一集中,許昌人的大女兒在給人查病以後,為什麼會突然變得不認識人了,成了呆傻?
就是,在使用功能時,她的腦意識波是呈反向的。在查完病之後,一下子回不來了,回不到正常的正弦波形了。是故,不認識人了。
練功求通靈者,求神通者,就是要獲得反向的腦意識波。而精神病者,就是苦於,回不到正弦腦意識波。
由此可知,沒有足夠承受能力時,通靈會使你發瘋!
訓練通靈,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弱後天意識的振幅(如圖二)。接連不斷地哈氣連天,就是在減弱後天意識的振幅。而淚灑紅顏是一種集束,是定向。
當一個人後天意識的振幅減弱到一定程度時,人就會感到昏沉,無力,沒精神。
在行功的過程中,功行到深處,後天意識的擺幅愈來愈小,漸漸趨向於零。即波形圖漸漸成X橫軸。此時的先天意識的波峰方顯露出來而不再被後天意識的波峰所抑制,所抵消。
在功法上稱之為調零,即零點調試。應用的方便手段是觀香、觀像、觀法印等等。
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深入,使趨於零的後天意識波形,即正弦波形,越位而成反向的余弦波形。這個過程就稱為“調靈”。在這個過程中,就不僅僅是消除後天對先天的抑制,而是反過來,後天去強化先天,與先天意識流同步。
這裏的一個關鍵就是,你必須能夠隨時收功,走出功態。即再把後天意識波形,從余弦波調回正弦波。如果調不回來了,在功法術語上就稱之為走火入魔,在醫學術語上就叫精神病,在民間則叫發瘋。
在《修行者》教材中,摻入了大量的世間法、世間意識。主要是為進入這一步服務的,即保障你有足夠的後天意識,能夠從功態中退回來,而不至於進得去,出不來。
當進入功態,即把正弦調成余弦處於調靈狀態時,如果你能保持平靜,心不動,這種狀態就叫入定。當你又調回正弦波形時,在修行學的術語上,就稱之為出定。
另一種情況,當進入功態,處於余弦時,心不靜,心隨情景而動。這就有兩種結果,如果你有恐懼心理,哪怕是平素潛伏得很深的恐懼心理,這個恐懼就會隨你的心不靜,心動,而足可以使你發瘋,並住進精神病院。
如果你對第三篇的內容,研討得很透 徹,真正能得失成敗等同觀,以平靜心隨情景所動,而不是以波動心隨情景所動。這時,你表現出的就不是發瘋,而是發功。
若問,心平靜又如何會動呢?
<二>
前面講的是“平靜心”,而不是說“心平靜”。
心平靜是走入定的功路。平靜心是走出功能的功路。
心平靜,猶如一面嵌在大牆上的鏡子。物來則映,物去則空,色空等同觀。
誰在觀?
這個觀,不是“觀點”的觀。這個觀是“照”的意思。是《心經》中的前面那幾個字,觀行照度。
是觀照的意思。此時的你,就是那面鏡子,如如不動,無為亦無不為。
為何說是“無不為”呢?因為“任何”,只要從你(鏡)的面前過,你(鏡)都可以“觀照”它們而映觀。“任何”也逃不脫你的鏡面。這個觀,是“鏡觀”,但在修行術語上,稱之為“靜觀”。
如如不動,靜觀其變。就是,如如不動,鏡觀其變。
另一種,平靜心,猶如是懸掛著的一面鏡子。它靜靜地轉動,去掃描,去搜捕“任何”。一旦觀到,就“照”住它。
若平素不修心,成不了“平靜心”,也成不了“心平靜”,而是“波動心”,“恐懼心”,“貪瞋心”等等,那就是第三篇歌中所曰:
波動心會奪走瑜伽智慧,
猶如是八面風卷水中船。
燥動者心難安隨波飄動,
無成者皆因是諸根燥動,
對物境心失控迷戀重重,
心散亂智慧滅他就完蛋。
這裏的“智慧”,是指“光”。無光不能觀,不能照。心一散亂,不成集束,不成定向,就不知會對應到什麼層次去了。就會出現“時空扭曲”,而呈現種種“魔境”,而出恐懼,使人發瘋而完蛋。
猶如鏡面不平了,出現了波形,如“哈哈鏡”所映之物全部扭曲變形,而成魔像。
故知,走火入魔,發瘋,發神經,是因為心靈的不平衡,發生了扭曲,出現了波紋而造成的。
所謂修心,就是“磨鏡”,把鏡面磨平。只有平靜的心鏡,才能真正映現宇宙的真實,才能映現宇宙的美,你才能得以見到“美人王”。
反之,心靈的扭曲態,使你的所見,全是鬼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