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說:
急躁,是因為你經歷不夠;暴躁,是因為你自身無能;煩亂,是因為你思路不清;懶散,是因為你目標不明確;焦慮,是因為你想太多。壓力大,是因為你期待太高;恐懼,是因為你太害怕失去,勞苦,是因為你方法不對。
人在急躁和暴躁的時候,是很難做出勵志的判斷和抉擇的,人煩亂和焦慮的時候,更是不明智的,恐懼懶散是你期待太高,患得患失,勞苦也只是你努力的方向不對。
當你精力不夠,面對困難無能為力,沒有人生目標的時候,你不可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和人生的智慧。
經歷的少,就是沒有見過大世面,遇事就會發慌,閱歷少,能力又不夠,這種時候,就會讓自己焦躁不安。
你要知道,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可以豐富你的閱歷,增強你的能力,人生沒有不經歷幾次挫折就能成功的。
你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經歷的事情,雖然不值得一提,但是,能夠讓你不浮躁,豐富閱歷,多一些智慧,更知道保持內心的安靜。
因為,任何人,只有在安靜的狀態下,才能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只有內心安靜,才不至於心浮氣躁,讓自己從容應對一切。
其實,經歷多了,就會知道,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所有的恐懼都是自己嚇自己,所有的勞累都是自己的方向不對。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只有在不斷經歷和體驗中,才能修正我的人生方向,只有內心平靜,感悟人生中的所有,才知道人生的路怎麼走,看清自己,也增長智慧和能力,讓自己不憂不懼的活著。
人這一輩子,最值得擁有的就是安靜,不要因為生活的繁雜而亂了心,不要因為世事無常,而讓自己恐懼,更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勞碌一生,無所收穫。
你要知道,凡事能夠讓你焦慮的根本原因,就是自身的能力不足,想法又多,無非就是異想天開,卻又不願意面對現實。
想擁有美好和幸福,卻不肯大膽付出,無非內心的戲太多,雜念太多是,讓自己不能安靜下來。
有時候,太過急功近利,心情急躁,脾氣暴躁,以這樣的狀態去處理事情,就少了智慧的方法,從而讓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反過來折磨自己。
或許更是因為目標不明確,患得患失,而讓自己不能擺脫煩惱,最終產生恐懼。
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每逢大事有靜氣,當我們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多一些靜氣,就會有氣度,心靜下來了,遠離繁雜喧囂,內心平靜,也就跳出名利、欲望的誘惑,從而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當我們經歷多了,你就會發現,縱使天大的事,用平靜的心,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其實,困難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你若內心安靜,一切都是安好,你若平靜對待生活和感情,就能得到幸福與美好。
而靜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修煉和經驗積累的結果。有靜氣者,才能不焦躁,不恐慌,不失態,在沉著冷靜中做出正確的判斷,不被現實繁雜煩擾,讓困難迎刃而解。
修好自己的心,把控好情緒,擁有好的心態,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內心的平靜是掌控自己人生的關鍵。
只有內心不浮躁才能抵禦慌張、急躁、輕浮、煩躁、壓力、恐懼。
所以,讓自己擁有大格局,安靜下來,讓自己明白自渡是一種能力,活的更好需要格局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