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三位參與者|
《修禪要訣》中對答的二人,一位是來自北天竺的佛陀波利,相當於今天喀什米爾一帶的人;另一位是當時長安禪林寺的僧人沙門明恂,本文就是由他誠心求問並隨述記錄下來的。由於佛陀波利不懂漢語,只會梵文,遇到的明恂又只會漢語不懂梵文,因此中間還有一個翻譯,即同在長安禪林寺的外域來華僧人慧智法師。論中所有問答內容是他負責傳譯的。這就像我們現在的訪談節目,主持人提問,嘉賓回答;中間因語言不通,現場還設有一位翻譯。這位慧智法師身份有些特別:他的父親是西域人,懂梵語,來到中國遊學,大概是娶了一個漢人女子為妻,生下他。因此慧智法師兼通父母兩邊的語言而擔任了這裏的翻譯工作。另外,我們知道佛陀波利帶來的還有另外兩部經,也被翻譯過來:一部是《佛頂尊勝陀羅尼》,這個咒在網路上特別流行,持誦的人也很多。另一部是《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如果去過五臺山,大概率也會看到過。
|如何學習本論|
初讀《修禪要訣》也許很多人覺得就是一個一個的問題分成自然段落,不成體系。但實際每一單元之間都暗藏著內在的修行邏輯。其體系的特徵,跟我們一般傳統的禪修傳承有些不同。文中他透露了很多相關的修法,同時也分享了一些比較具體的經驗,而非僅僅是在講理論。如果我們去查閱一些資料,會發現他所講的理論跟藏傳佛教的大手印有些相似。一般漢傳佛教很少把個人經驗寫出來傳承下來。而藏傳佛教,卻有很多祖師,將每一代的修行經驗寫成傳記,流傳下去。因此,如果我們沒有這些經驗又想要瞭解,就需借助別人的經驗,看一看他們的論著,來彌補我們對這一法門認知的不足。《修禪要訣》無論是從修法的豐富度到靈活性,都有著其獨特的優勢。所言所指也是有血有肉,而非一個僵硬、死板的概念。這是我選擇講它的原因。同時,我也希望大家在學習、討論的時候,不要把它僅僅當成理論。學佛法一定要把自己放進去,對照自己的身心去觀察:你的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大家所欠缺的,一是沒有下功夫去修行;一個是對自己、自我的瞭解和觀察遠遠不夠。因此很多東西無法落實下來:沒辦法去分析,不清楚內心到底是怎樣的狀態、該如何去對治和調整。
|解 題|我們先來看,這篇論文的題目叫《修禪要訣》,講到修禪,面對新生我們先來定義下什麼是「禪」?是禪定?還是禪宗?如果講「禪定」,就有外道定、通外道共外道定、也有佛教所修的定。外道與佛教所修的禪定,兩者該如何區分,關鍵是在於知見上的不同,以及其目標是否導向解脫。如果不是導向解脫,或只是一個結構性的思維,僅僅停留在自我、以「我」為中心的方式在修行,那大概是外道定。如果講奢摩他、毗婆舍那或禪宗修法,這些都屬於佛教內部的禪修體系,必定是銜接走向解脫道的。如果是「禪宗」,就要講怎樣開悟、突破能所對立,怎樣做到緣起性空。大家讀了《修心訣》、學了「緣起性空」,其實都可以用上。禪宗不是給你講概念的,它要從我們的起心動念、平日裏語默動靜、行住坐臥來下手。我們的四肢活動、眼耳鼻舌身意,所有我們能夠動到的都是緣起,要換成這樣去看。能否正確的觀察「緣起」,發現並沒有任何一個可以獨立或者不變的東西在那裏主宰,如果能從這個地方契入,大概就是「性空」。因此,怎樣把學過的概念轉化成自身的感受、超越二元感受達到正受,最終走向解脫,其實是一層一層的。當我們懂的時候,並沒有那麼複雜。而題目中用了一個「修禪」。我們口語經常講「禪修」,對於這兩者,其實是重點不一樣。好比講中國跟俄羅斯,一般都叫中俄,如果是俄羅斯為主,它那邊稱呼可能叫俄中。這裏把「修」放在前面,「修禪」那就是要如何做到「禪」這個目標,比如有禪定、後面怎麼樣超越?你該怎樣達到這一目標。所謂「要訣」,訣就是訣竅。比如在關鍵的時候,有一個動作、一句話、有時候是表演給你看,你一看突然就明白了,解決了心中困惑了很久的問題。哪個地方一直過不去,人家給你點撥一下,讓你一下就通透了。我們在學佛的時候,經常不通,是因為對這個問題的各個方面沒有完全掌握,就很容易漏掉。因此,要訣也好、竅訣也好、關鍵也好,就是缺那一下、點撥一下,你突然就明白了,洞然明白、頓悟,才叫「訣」。我們看漢傳不大提倡「要訣」,但禪宗提倡。禪宗從達摩到六祖其實都有「要訣」,只是很多人看不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傳的是什麼。因為都是一個人傳一個、單傳而非廣傳。這些不會記錄在書裏面,經常是口耳相傳,甚至不過六耳(不過第三個人),這才是「訣」的一個原因。所以講禪修裏最關鍵的要點,是解決禪修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了你很久的問題。通過對照,像一面鏡子一樣,你一看就明白了、清楚了,這是最低的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