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為道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這一章說的是道為天下貴。一氣圓通謂之道,道生天地,生萬物。天無道不清,地無道不寧;天有道,不言而高;地有道,不動而卑。萬物無道不生,萬物有道,所以化育,乾坤內外,無不有道,叫道之奧。道,不可須臾離。天地萬物,無不稟氣而生,無不隨氣而化,人在天地中,怎能不以道為寶,舍氣怎能生,寶氣怎能死!道就是一炁,無陰陽之氣,豈能化育為天地為萬物?道之寶即氣之寶,舍其氣,又有何求?善人指惜精惜氣之人也。生死置之度外,形身之生死不足惜,化身之生死實可寶,這就是“善人之所寶”。不善之人,不珍惜精氣的人,只在物質上追求,一味的有為,圍著欲望轉,把肉身當個寶,肉身不過是元神的傀儡。
“美言可以市”,市指欲念,欲念一起,便成幻境,像集市一樣,無欲不縱,叫“美言可以市”。行指貪心,貪心一起,如火之上然,莫能滅,日縱一日,沒有止境,人人可以縱之叫不善,好比有為的人,禍端已經發生自己不知道,日貪其有以為美,怎能拋棄有為呢?叫“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天子指神,存其神,養其性,以“置三公”,三公指性。性之樞動,感一氣貫通,秉陰陽之升降,合天地之生育,得乾坤之正氣,四大部洲,皆為一個,無有隔礙,雖有拱譬之障蔽,以先駟馬周流貫通之後,不如坐進性守之道,聽其反覆陰陽,輪轉日月,合乾坤周天之度,秉天地清濁之分,不言不動,無聽無視,惟善以為寶,說的就是“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不曰,指靜,凝,無求於動,功到處,性現處,慧生處,內外虛白,自有天然之味以得。有罪指貪,妄。去其貪,除其妄,以免外邪之侵,諸障之蔽,外魔之害。總而言之,去其心,斷其欲,舍其貪,忘其意,滅其情,種種業債,不能侵犯。故“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所寶”,如此以為天下貴。
不懂道,不修道,是天地的罪人,這話說的一點也不重。道生萬物,萬物自然,萬物尊道貴德,惟獨人,不如植物,不如動物。就是因為人有人為的意識心,使人這個自然體,嚴重的不自然。悟道就是讓人活得是個人,修道絕不是什麼宗教的專利。人是誰生的?天地大元氣,大自然母親生的。這個偉大的母親生了你的神,天子就是你的神。父精母血養出來的肉胎,只是你神的暫時居住的房子。這個肉房子的盛衰,是神的能量決定的,房子是給人住的,人比房子重要。肉房子是給神住的,神比肉房子重要。道為善人之寶,因為善人知道神比肉身重要,也知道神就是天的孩子,修道、守道,一刻不離道,始終和天母緊密聯繫,不是人為地煉什麼功,人人固有之道,只要把後天意識心一關,人一靜,道德能量就比心跳節奏慢一倍地流入體內。你有一個肉身心臟的心跳,還有一個和天母相呼應的天地之炁的無形天心的心跳,就像聽自己的心跳,一靜就聽得著一樣,老子給出的只是一個靜字,這個靜字就是開啟人天奧秘之鎖的鑰匙。
人類走到今天,在物質主義的路上已經到了絕境,人類對人自身的深度誤解,已經要把自己徹底毀滅了,香港的房價70萬一平米,工薪階層砸碎了骨頭也買不起房子住,道德的嚴重缺失到了無以復加的境地,人在18層地獄裏煎熬著。舍本求末,主次顛倒,人最大的利益是天子,是你的神,而不是這塊肉。看看現在人類的狀況,哪個行業變得不是為了這個肉胎了?人的主人是自己的神,人類都不要自己的主人了,當然是天地的罪人。不善人之所保,人類只為神的傀儡活著。只有人類為自己的真正主人活著,才會拯救人類現在面臨的種族戰爭、能源匱乏、疾病叢生、道德敗壞等所有危機。孔子學院在國外不過教點漢語,只有老子可以拯救人類危機。後天意識的自私主義讓人類幾千年來忘記了自己的主人,孔子一定過時了。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化的言行指後天意識心一起,就像集市一樣充滿欲望的貪婪,人心就著火,立刻水火背離,心腎不交,燃燒元精,侮辱元神,智慧立即損,健康、壽命慢性自殺,愛這個肉房子的人類,卻把精力都花在殺這塊肉上,並且殺的還很高興,怎麼能放棄呢?為了讓人類知道人到底該怎樣活著,老子說道,性命雙修,天人合一,才是人的正常活法,而不是什麼高難度動作,是最低標準。老子說道,天地的大元氣,就是告訴我們生命的終極真相,我們絕大多數人由於不瞭解真相而活錯了。老子在呐喊,天下貴的只有道,道是生命的大根大本,人不修道就是天地的罪人,就是人類自己的敵人。因為一味的後天意識操縱的社會,已經讓人類活得非人了。
第六十四章守微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這一章叫人守微,返本。其安易持,什麼叫安?念無念,心無心,情無情,欲無欲,物無物,我無我,如此才能安。有一絲念頭,雖安而不持;萬緣放下才是安而能持。別把持看容易了,要先在安上下足了功夫,才能易持。先把後天意識心治理好,天一真氣才會持續不斷地出現。其未兆易謀,兆指了然明白,常常昏默好像糊裏糊塗,未兆指雖然理明瞭,但是行動上落實不好,明而不默,還有念頭。太明白了,若不了愚,所以容易嘀咕。其脆易泮,脆指日夜不放心意,日耗其思,心不放下,泮,壞的意思。脆則魔生,導致金丹崩而裂之,其形易壞。其微易散,微指稍有心念,使真我不顯現,先天一炁就散掉了,這些都是修道的通病。
無心則無病,如此病多,怎麼修?默而為,誠而守,無念而行,為之於不有,寂然無我,冥然無人,治之於未亂之先,無為心不亂,無作意不馳,無功情不種,如此才可以開始言道。道怎麼修?合抱之木,木指汞,真陽之炁上升到泥丸,與腦海陰精合一,木液生於離火,水火在中土交倂。水火交媾,不為不作,一任天然,隨氣運用,不知不識,湛若天之清,冥若地之寧,等待真氣發生在毫末之初,無始之前,以虛無元神守之,叫合抱之木。一點真炁,靜極而生毫末之間,定極而降一氣之初,叫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指二土成“圭”字。從腎水生起,從心火下降,九層之台的台既是“圭”,真意土。陰陽二氣在臺上合抱,二氣交泰,累於中土,合成太極,從太極中,返於無極。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比喻道不是一下兩下的事,是不間斷,須臾不離的。真氣無止境地流入的,一動後天意識心,就感覺不到它了,好像炁跑了。長久地保持無念的狀態,炁就總會合抱在身。臨物不著,臨事不染,感受到炁的運行,依然用無心對待。為者易敗,執者易失,用意識心有為和執著都會失去真一之炁,不用人為的干涉,隨元神運作,元神跟著炁走,清心靜意,有為執著都因為動了意識心,犯了避陽就陰的毛病。聖人無為無敗,無執無失,為什麼?因其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空空洞洞,二個氣象,有有無無,兩段景象,聖人就是這樣學道的。
民之從事,民指氣。若有為則敗,若無為則成。有人心意識心就敗,只有自然天心就成。玄關開了,一炁產了,可是有為的意識心干涉,炁就會消失。慎終如始,是說先靜,而後雖有景象從靜中而來,從靜中而返,本來面目,總是不失。聖人學道,全在於心,心靜無敗事,心靜欲才不欲,毫髮不生,叫“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心靜所以像愚,愚所以不學,叫“學不學”。道從何學?心靜似愚就是道,道本來在自己身上,不用外求,既是有所學,仍是無所學,叫學不學。複我本來,與眾不同,叫複眾人之過,生兮動兮,長兮滅兮,隨陰陽之氣,聽其自然之始,天地萬物,總不過二氣化育,所以輔萬物之自然,因有敗有失,聽天然而不敢為。
這一章講玄關開,因為沒有後天意識心的干擾,人心退藏,天心照耀,靜中一炁生出,德一能量一點一點地積累,一陽初動時,氣機很弱,到二陽、三陽真精自動,浩浩如潮。在這個過程中,要像天地無為而四季運行生萬物一樣,始終保持無知無為,之間有無相生,任其自然。道通神既通,神調動無形能量的功力大增,人心的沉渣稍一泛起,比如有了成績一得意,就是魔從心生,自己有了心魔立刻招外鬼,一些無端的麻煩就會被吸引過來。修道的也都是人,人心的習性在有點功力以後,膨脹起來更是不妙,神魔大戰,武俠小說寫的都是真實的情況,比普通人更不清淨,是非的垃圾更甚。修道的危險來自人心習性的不能自控,老子說要隱藏,要始終如履薄冰,看好自己的人心不動,因為這時道通通一切,跨越物質,跨越時空,人心一動魔就來,空洞有無的境界就會被魔干擾。如果人不在第一時間立刻醒悟,這時還容易治理,災禍還沒形成,要是得意再加上忘形,現實中很快會化出一個災難的果子給你吃。要慎終如始,始終以恬淡的無心對待成績,對待失敗,憑著靜,憑著德,才會善始善終。
第六十五章淳德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於大順。
古之善為道者,渾然自得,窈窈冥冥,默默常存。非以明民,民指氣,修道要明白氣之往來升降之理,但不要用明來對待炁,要用昏愚,渾然不動,萬象皆空,自有一番景象,明中若憨,叫將以愚之。昏愚就是用的元神,明就是意識心。修道光說不練,不務無為,為氣之樞轉,自難主持,所以民難治,明白了然叫智,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學道的人,愚而能篤,誠而能守。以智治國則國失,國指身。太明為國之賊,似愚非愚,是不以智治國之人,身形康健,容貌溫和,三寶內固而不泄,身享太平,無魔侵害,如天地皆春,長生不死,皆因湛寂窈然,空洞無為,叫不以智治國,為國之福。
古之善為道者,所以能知道此兩種楷式,楷式指清靜而安,高明而和,不言不動,無有無無,湛然常寂,非白非青,真常堅固之體,金剛不壞之身,叫楷式,與道同體。能知楷式的叫玄德之道。玄德,仰之彌高,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致中和之道,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所以古之善為道者,必謹慎獨處。如此才叫深矣,遠矣。天地萬物,皆從順生,惟道逆之,叫與物反矣。這樣才會至於大順,從逆而順,從順而生,複返於逆,歸於太玄,入於上清,保氣太和,混沌之體,叫乃至於大順。
修道就是要守愚,因為愚和道很近,渾渾噩噩中,是清淨之天。大修行人在不見不聞之地,返其無思無慮之神,聰明才智都無蹤影才會歸靜,如果有一絲念頭,則太樸不完整,混沌之天喪失,知道智有損於自己,愚有益於己身,不逞智,樂守愚就叫玄德。說的出來的都不是玄德,惟有那不可以說的,深無其極,遠莫能知的,才叫玄德。愚是道的種子,在混混沌沌,無知識、無思慮中,忽然一覺,既是不生不滅我之本來面目,有此免卻輪回,不受陰陽二的搗鼓,不為鬼神拘滯,常常把持,輪回的種子從此斷絕。這一覺就是一,有後天意識就是二,三心二意,雜念叢生,所以有生死路。惟有一心,無二念,有正念,無妄心,就是道。人能把此一刻為主,以真覺為用,道就不遠了。
修這一覺,叫煉性鑄鏡,這面鏡子是昏愚使後天意識完全隱退而擦亮的。一覺之後,沒有一絲念頭,靈台寶鏡常放光明,功行圓滿還會放出白色、金色的毫光。因為,一靈來時就是光體,真的一絲意識心都沒有,就是讓生命的種子恢復了本來的樣子,道光德能、靈光閃現,都是物質性的看得見的光,生命是光一點不錯。這面鏡子也是斬妖除魔的寶劍,寶劍鋒利,有形無形的後天意識魔,色魔、天魔、人魔盡除,乾元真面目是除妖的如來。後天意識的人欲與天理混雜多年,要像剝筍皮一樣,一層一層地剝,將清與濁細細剝離。私念一起立即滅除,滅除不再複生就斷了生死輪回之路。修道人就是要依靠明鏡慧劍,慧劍長懸,欲魔立斷,要寶鏡寒光閃閃,就要抱愚入混沌。
沒有慧劍拿什麼修道?執掌慧劍的先天元神與道同在,元神和元精是人體的道和德,用後天意識根本就夠不著,用有為的方法無法得到先天真一能量,先天的東西是說不出,不知道的。哪怕開了天眼的人,看到什麼圖景畫下來,那也是後天意識的產物,是你知道一個,把已知的描述下來,不管你是怎麼知道的,也依然是後天。先天的東西是你不知道,但是東西出來以後,有驗證,你才知道,一個是過來人,修道界的權威人士的認定,一個是道德經、悟真篇等經典的認證。有了這些驗證,才能證明那是先天的真東西。而煉個什麼法,用意識心操作,只能是後天的氣功,不是老子的自然大道,接不通天地大元氣。磨好慧劍,將先天天理之清與後天人欲之濁梳理清楚,就是修道,90%的功夫要幹這件事,老子用81章都是講這個,只要把一章弄懂真正做到了,就成功了。修心能到見證真我的地步,大道自然上身,時時刻刻不停息,你忙乎你的,老天在替你做功,哪里還用什麼法,什麼功的費事。老子說的以智治國國之賊,很多人根本不聽老子的話,法迷法執,抱著賊可親了,並且一點不覺悟。
第六十六章後己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後己是說讓自己居後,後天意識心居次要地位的意思,退、弱、柔、和,必須無意識才能做到。老子說的無知無欲,無為入靜,靜中生動,此一動,是宇宙大元氣和自身小元氣的接通,其中啟動的是自己的主元神,因為心死道存,心默道守。自身的主元神,是與道同體的不生不滅的真我,真我帶來的是宇宙和自身同頻共振的永不停息的真一之炁,永恆不衰,人就因為有自以為大的後天意識心,使所得天之元氣悉數散漫於一身屍氣之間,老子諄諄教導虛其心,親近本元才是生命之根,可是,千年以來,孔子盛行的後天意識心當道的歷史,既使是學佛修道的人,也免不了受時代氛圍的影響,觀想、念咒、以意領氣,都是在後天意識的圈子裏作為。當時佛陀在菩提樹下靜坐7天,靜極生動,啟動了與道一體的真我,那個不生不滅的生命大根本,才是拯救一切的真東西,佛陀驗證了老子的理論,可是後世學佛修道的,認為二位聖人的東西太高了,達不到,就退而求其次來了一套有為的。有為的人心隨時在生在滅,生滅之心能堅持多久?那個不生不滅的宇宙大元氣,就像人的心跳一樣,只是比心跳的節奏慢很多,一刻不停。心跳是人體之道的自然,宇宙的大元氣好比宇宙的脈搏心跳,人心怎能控制?誰能控制自己的心跳?一天到晚什麼事情都不幹,總是一刻不離地采氣,累死了也是假的,真東西不用人心,自動一刻不停地在身上出現。對於後天意識,人心這個弱智的蠢傢伙,怎麼修理它,老子在這一章裏講後己,讓後天意識心退後,真一之炁就可以到來,到來以後,偶然的需要後天意識心配合,它表面上居前、居上的有為,但骨子裏還是不黏著、不執著的無為,這樣的有為相當於無為,也就是識神替元神在辦事,對於真一之炁來說也沒有妨礙。
江海指聚集水的地方,說的是水善處下,百穀指天地萬物。水為天地之脈,為萬物之滋,借水譬道,水的退、弱、柔、和,天地萬物都強於它,但都離不開它,道與水同體,似退、似弱、似柔、似和,所以水為百谷王,水的善下和道的能逆一樣,水的體柔不絕和道的體柔長生一樣,總之,清靜二字。水能川流不息,水處下的天然之勢決定的。聖人在上位而不驕,順乎民情,比喻的是有為仍以無為之心對待,學道順乎一氣。用後天意識有為的是我的意志為主,客觀的炁必須服從我的調遣,以意領炁。而聖人修道是以炁為主我為賓,想要通先天一炁,神光內照,閉著眼睛看自己的下丹田,什麼物質的東西都看不見,只是一個空空,越空炁越足,口中神水立刻湧出就是炁從腹部上行到頭部的驗證。這是說的聖人故欲上民,先以下之。居上以退,以弱、以柔、以和,則民無變。道以退以弱、以柔、以和,則氣驟,所以無重無害,民不爭,氣不散。處下處後,雖有帝王之位,無震懾之威,所以不重,掌神靈之統,無淩厲之氣,所以不害。聖人指的元神,民指元氣,萬緣放下,以目視鼻,以鼻對臍,降心火于丹田,玄關竅開,一陽複來,周身之炁自然齊居丹田,丹田之氣自然躍躍欲動,好比江海能下百谷,百穀所以歸往。元神這個人體的帝王,決定著人的生死壽夭窮通,人體的先天能量的總根源,她卻從來默默無聞地工作,不會因為自己地位高就耀武揚威,從來見不到她,仿佛她總是躲在後面叫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天地萬物莫如水,道莫如氣,氣莫如心,心默道守,安如泰山,穩如磐石,萬緣不掛,毫髮不染,莫如靜,靜則無爭。除水之外、道之外,莫能如此無爭,所以才莫能與之爭。老子說水,說處下,說不爭,劍指後天意識心,以意領氣,意有生滅,意到炁到,是後天氣,意滅氣息,後天意識心操作的氣會有生有滅。無心元神現,真氣產,觀真氣之沖和,一任其上下往來,意識心居下處後,毫不干涉,真氣會永不停息。人得到長生不衰之先天真氣,才開始邁入眾妙之門。
處下、處後、柔和也是有道之人的狀態,著名學者王大有先生,前兩天來畫室交流,那是專業美術出身又是修道的上乘高手,非常謙遜,自始至終流露的是孩子般的天真,有時還很害羞地說自己的天眼有時能看到,有時看不到。憑他的揭秘天機的等身著作,通天知地察人大大仙的本事,可以住最好的房子,但依舊住70年代窄小的舊房,一般人早就弟子成群弄個門派什麼的,他把這些都看破了,只是把精力花在養清神上,無論說到什麼,沒有一點成見。我想讓他解釋畫室裏拍到的紅色靈光團,他說那是菩薩級別的能量,說是看到這裏炁好來采氣的。問什麼他應什麼,他自己完全是空的,真是一點私都沒有的乾淨。所謂的私就是人的意識心,功利目的,一般的人說話行動都是從自身的目的出發的,熱情喜悅等都是和他的目的聯繫的,不是純淨自然的,所以看了就不舒服。王先生表面上是個老人,笑容露出的裏面的神是個兒童,真是舒服極了,完全的先天狀態,我將要感冒的不適也被那種清神之乾淨不治而愈了。
第六十八章配天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為不爭之德,是為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這一章是清更靜,弱更柔的意思。善為士的士,當道字看,善守道的人,像天之虛,地之寧,山靜水清而不武,不武就是靜極不動。善為道之士,至清而不動。善戰者,聽天機之自然,不假造作,無系於心,無關於情,無動於念,聽天機之自轉,無毫髮之染,所以不怒。善勝敵者,強則多敗,柔則克之,以氣禦之,無鐘於情,不假於爭,空中勝之,無裏爭之,以無以空,所以不爭。善用人者,人即是先天,到無為處,隨二氣之周流,任五行之運動,不用修而為之下,叫不爭之德。不爭之德,即是無為之道,如此才叫用人之力,靜極炁生,炁生神化,神化歸空。力指道力,這才叫用道之力,叫配天。天以無為而治,道以無為而成,玄妙合天叫配天。古人用淳化之風,道以淳化而成。天,高也,虛也。古之淳,道之玄,都是到至極精微之處,叫配天,古之極,無上的真理。都是從一善來,所以能不武。善戰不怒,勝所以不爭,能用人之士為下,所以能配天,古之極理。
配天就是天人合一,老子一連說了四個善,不武、不怒、不爭、為下接著上一章的慈、儉、居後,有了本元的善性能量,性命之性是人的先天精神體的總稱,性純人才會真正的謙遜、慈愛、一片柔和。善是太陽能裏的精微粒子,是人體最小的細胞。當人的後天意識淡薄的時候,善粒子就活躍,人的陰陽處在平衡狀態,臉上露出的是和藹的微笑。孩子的笑容裏有天真,我們喜歡小孩,眷戀童年,那是先天的善性能量充足的緣故。如果一個成年人笑起來像個孩子,那他會是洞察天之真理的人。最近接觸的王大有先生,就是有這樣的笑容的人。白色的長髮,仙風道骨的氣質,聽我說易經、風水,只是笑眯眯地非輕盈地聽,讓我感覺恍若老子在眼前,他是通天機的國際知名高手,卻非常平易、質樸、謙遜。我覺得老子配天這一章就是寫他,我們偶爾還會生氣發火,那是性不純,後天意識的殘渣在發黴放毒,還要好好修煉。
用道力勝過萬倍的用人力。什麼叫天,你遇到的,上天給你呈現的,就是天的安排。你嚮往的,你希望的和事實的呈現一致,那就是配天。有句話說你有的就是最好的,我們往往沒有慧眼,不認識自己,不明白天意,只是看到表面的東西,被南來北往的緣牽著鼻子走,好像你的願望實現起來很困難。其實,天衣是無縫的,一切天都安排好了,你只管埋頭拉車,替天行道,得道多助,需要什麼,上天就自動給你送來什麼,不用策劃,不用人為的安排,大家都是上天手裏的一個棋子,聽天的話永遠是對的。
我們的問題是不知道意識心的愚昧,人為的東西的假。比如真陽之火生起後,在進火的階段要猛烹急煉,那是為了煆燒陰渣,清理掉身上累世的負面資訊,打通經絡,給真氣的運轉掃清道路。這時好像一個打仗的將軍,所向披靡,赫然震怒。經此一洗練,凡骨化為玉骨,凡身化為金身,正是一戰平天下。但是這武火,不是人的意念猛烈,一天要練多少小時,多少萬下,而是真氣足,浩然之氣自然在體內尋找出路使然。神凝無凝,息調無調,純任乎天,不雜以人,不夾雜半點人為的意念。義精仁熟,毫無爭功爭能之心,仁者無敵。謙和柔順,虛己下人,一任氣機之動靜,以氣機為轉移為主,識神配合做賓。在在安和,時時柔順,以不爭之心順理以施,就像天無言,卻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我們的元神就是無言的天,我們在喊我的天的時候,好像天很不得了,其實,我們的元神就是很不得了的每個人自己的老天爺。只要放鬆,拋棄任何僵死的理念,你的老天爺就出場了,你的靈魂就活躍起來,你的創造的靈感就不斷湧現。我們的專業教育,讓我們擁抱了很多的觀念的屍體,把我們變成機器人。每個人的精神都在找出路,先找到自己的元神,人生的路,創作的路元神會執行天的旨意,自動指引你。
第七十二章愛己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愛是大愛,己是真我。看看老子說的大愛和我們所知道的大愛有多大的距離。民指先天至寶,威是使用的意思。至道無使,至玄無用,冥然自生自化,不用有為,虛靈至極,明心見性,先天自生,流貫天下,意不使,心不用,至寶不畏其威,才叫大威至。狹,狹小限於所存之處。大道無所處,待先天見,自有著落,命即存,叫“無狹其所居”。先天見,萬國九州,無不通透暢然,性命從此合一,歸於虛無之中,接天地之度數,合日月之儀,秉乾坤之象,符陰陽之氣,同四時之生,化肅殺之機,長長如是不間斷,叫“不厭其所生”。
元神居廣大虛無世界,識神居感官有形世界之狹小。人在最初的太和一炁時,就有了元神,娘胎裏從陰陽細胞到四肢五臟俱全的人,出生後從無知無識,都是一點含靈之氣的元神使然。降臨人世,元神隱伏於人身虛無窟子之中,人要修道元神做主,只有一無所知,一無所有,元神才會顯現,妙靈自生。識神是人身精靈之鬼,曆劫輪回的種子,必須五官具備,四肢百骸齊全,精靈之魂魄有所依附,識神才降生。元神是先天,識神是後天。出生後,元神識神同在,元神當家,識神退位,識神當家,元神被遮蔽。當行道時,識神也是元神,當無道背道時,元神也是識神。無思無慮是元神,有為自色身出是識神。元神無形,識神有跡,一自虛無中來,一從色身出。元神無狹其所居,居在宇宙廣闊的空間,通宇宙萬事萬物,天地生生不息,元神可以引領其不生不滅,生生不已的能量到有限的肉體上,使有限的原始能量,獲得無止境的補充,叫無厭其所生。
“夫惟”是這個得意思,這個不厭,方是大道,所以道祖聖人,成道如此之不厭。不厭者,無止其所生,無厭其所化,自生自化,內含天地陰陽之理,外成山嶽不動之形,外靜自然之靜,內動自然之動,所以聖人自知其有,而不自見其形;自愛其道,而不自貴其形。所以至聖人,去彼之形,留此之真,血化膏,心化虛,形化氣,而成自然之真,去彼之假像,存此之真形。聖人修道,不畏威如此。
聖人居永恆之無涯廣闊的宇宙,只知有內在的動與靜,不在乎外表的名利地位,只以道為尊,以修德為貴,自知廣居之安。凡人知之必見之,愛之必貴之,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慎幽獨不炫耀。重無形之道,輕有形之身,更不用說浪費精氣的功名利祿。聖人最終連肉身也化掉,只留真神永恆。
我們聽說的一句話叫大愛無疆,這個大愛是後天意識心想像不到的,不是什麼我的錢給別人了,救助災區了,那只是小愛。愛別人,幫助別人都是小愛。大愛是愛人類、愛眾生,如何愛才是大愛?人類、萬物眾生一體,都是道德子孫,天良無存,天罰不貸,凶災不免。人類自以為大,離德失道久已,只有道德可以拯救一切。作為個人得道證道,其廣博的道德能量自然分佈給眾生,從生之根本上幫助眾生,才是大愛。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道是不可思議的穿透一切的宇宙之神,只有得真道,在無形無限上做的文章,傳播真道,喚醒每個人生命中的天良慈善,世界才會和諧,社會才會和諧,人與人之間才會和諧,才是大愛。
老子這一章愛己,說的就是大愛,己就是真我,見真我,證真我,才是大愛,才是世界最缺的,才是真正的拯救。好道、修道的人們,捨身向道,利益眾生,真實不虛。這才是有志向,一般的個人成就只是職業生存,談不到志。沒有居於廣大宇宙的得道仙聖,沒有道德經的千年指引,哪有人間的平安康樂。李鐵梅唱的“做人要做這樣的人”,道就是共產主義,互聯網就是共產主義,做人要做有道德的人,就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做人要做得道的人,眾生一體,一人歸道體就可以救贖眾生,這才是大愛。
第七十五章貪損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這一章講因為貪婪而損耗元精,要以無為自化,不求生而乃長生。人的貪心導致元精大量消耗,元精的消耗就是慢性自殺,可是人們根本就輕視元精的消耗,也就是輕視死亡,但表面上人們卻急於健康,急於長生。人們的行為和願望完全相反而不知,一般人就是這樣悲哀。殊不知後天意識心是人身的第一大鬼,時時刻刻在吞噬你的元精,蠶食你的健康與壽命,是人身的災難、痛病的禍根,人類的頭號敵人。可惜,絕大多數人一輩子抱著屍鬼津津樂道。打開電視,都是這種津津樂道,明白了就非常討厭看電視,多年前在國外就流行要懲罰誰就讓他看電視。生活中發生著許多有趣好玩的活潑潑的事情,造假的電視是最不好玩兒的。
民之饑,民指氣,我不食,饑從何來,以其惜氣保身,閉五官之門,固我真之室,人若大開門戶,貪好五味,日漸一日,習氣太甚,所以饑。人饑因為愛身之故,殊不知反受其殃,因此而死,像那種用後天意識心長生者。上食稅之多的上指心,心不貪求,口才不貪味,一心內照,所以不饑。因為心食稅之多,稅指斂。人不食,不是要人辟谷,是要人一心內固,不貪不求,食而不知其味,一心向道,所以無饑。一心貪求,所以饑,拿思食之心思道,何道不成?拿稅食之心稅身,何身不久?這樣才叫不饑。
“民之難治”,因我之思多、心多,思多則欲生,心多則事多,欲靜事清,民豈難治,因為在上之心無為,明心見性,氣有順逆,以無為自化,和於中,靜於內,怎能不治?雖嘴上說無為心卻不死,所以難治。肉心死而真心見,無為化作有作,有作者,天然自動之機,陰陽隨分之化,乾坤從無而生坎離,坎離得混元之氣合至道,再複返于清靜,外無息而氣內輸,淳化之極,有什麼難治?
“民之輕死”,為什麼,因為求生之切,未饑先想吃什麼,吃了還想味道更好的,沒冷先想穿什麼,穿上了還想要更華麗的衣裳,見色思淫;見財思富,富到貪之,身安思祿,祿到求爵,爵高思壽,各種補品,終日服之,為了延年,無所不至。這是求生,求存世多活,殊不知反害其生,為什麼?因貪因求,日費其思,遂耗其陽,日漸一日,是在慢性自殺,這麼個做法,欲得長生,沒那個道理。想求長生,用什麼方法呢?心不貪求,入空無為,無求生之切,一心內固,外無貪求,不求生而固道,道存才會不死,才是貴生。如能做到,哪里還能死呢?
後天意識是帶能量的,能量的來源是後天精氣,意識心一動,能量外流,使身體細胞的能量處於饑餓狀態。身體是自然之道,人心有為,使身體離道,身體四肢百骸躁動不安。後天意識人心的貪婪習性,在此基礎上修煉長生的努力,都是越忙乎越死的快,因為有念就是離道,修身就是讓身體歸道,歸道的攔路虎就是後天意識心。改變人心才是修道的開始,且非常艱巨,沒有十年以上的功夫,休想達到清靜。
人身存在多久,這個後天有限的生,是先天無限之命決定的,貴後天有限之生的各種努力,都是讓人身加速消亡的根本。只有看輕人身,生活、消費、人際關係都變得萬分的簡單,後天人心降低到最小的限度,才會最大地節約元精,反而是最愛這個人身。人的壽命是先天決定的,先天之心是道心,是無心,是自然之心。凡是做事純自然,用的就是天心,比如餓了再吃,冷了再穿,恰到好處,不多不少,雖然是人心後天意識做的,也是天心做的,不會損耗元精先天能量。道、德就是先天的性、命,元神和元精,他們來自永恆無限的宇宙,在自己的身體上體驗到這種永恆的能量,後天人生受損的先天能量,就會不斷得到修復和補充,先天的功課做好了,才會長壽、長生。
第七十六章戒強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這一章教人惜氣內斂,藏神內用,中和修身,無為養道。人是寄生在天地中的一物而已,物有生的時間長的,也有死的快的。人從誕生那一天就在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人在不斷地死,同時也在因為時時刻刻的死而新生。人秉天地之秀,得陰陽四時之氣,感父母乾坤之精,皆是一派中和之氣,生而為人,養而成體,長而成形,得道以成仙,失道以為鬼,俱在和與不和之間,在自己的修為而已。修一顆柔和的心,所以生;堅硬僵化的心,所以死。於是才會“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剛”,沒別的,只在中和二字之間。人生柔弱者,外則能保身,內則能煉神。堅剛者,外則能招致殺身之禍,內則能令自己的神窒息。人之修行,好像藏物,封固堅者,無風雨霜雪之苦,所以長存;露於外者,有日曬夜露之苦,所以敗之。人若體此修身,中和惜氣,平等斂神,死生二路,在我之柔弱剛堅之中,主動權在我不在天。
人若有為,強而行之,用後天意識心,堅執剛勇,一頭行去,無返避之心,叫“其死也堅剛”。人若無為,忘心灰意,聽其天然,不假修為,道自混元,叫“其生也柔弱”。能這樣生而不死,不能這樣,死而不生;去其堅剛,忘其柔弱,則不死不生。“草木萬物之生也柔脆”,萬物之中,無不中和,是說萬物不行不動,不睹不聞,不言不食,感天之雨露,得地之和氣,無風雨折之,春夏長於外,秋冬斂於內,所以來春尚有生氣,叫柔脆。“其死也枯槁”,是說可玩之材,可用之質,人之愛慕,不能忘情於他,所以遭人取之,因他之美質,所以枯槁。
另外一種不得天地之氣,又無雨之施,日暴之,風折之,不枯槁還能怎麼樣?比喻人之不修,豐衣玉食,功用於外,不修於內,萬物之枯槁,好像人之死而不生;人之死而不生,好像萬物之枯槁。一個道理,只在和與不和間。和者退也,無用,無材,無心無意,無物無形,一團混元之氣,比喻的是斂神惜精。柔弱者,生之徒;堅剛者,死之徒。所以客氣勝和,有為害中,用意識心的結果,叫“兵強則不勝”。
木是和之根,中之苗,根苗中和,內外共斂,叫木弱,反之叫木強。強而大者,處下為鬼,所以死。柔弱者,居上以成道,明心叫柔,見性叫弱。和於中叫生,明心見性,生生不已,而成道。迷於心者叫堅,亂於性叫剛,不和於中叫死。迷心亂性必死無疑,老子說的上下在此很清楚了。
人稟陽和之氣則生,陰寒之氣則死。當陽和氣聚,則四肢柔順,一身酥棉,生機不息。當寒氣結,肌膚乾燥,皮毛枯脫,死氣將臨。觀四季,春夏之交陽氣熾萬物暢茂,冬秋陰氣重萬物飄零。人之生,逢陽氣之溫和則柔,逢陰寒之凝固則剛,其生液柔脆,其死也枯槁。觀草木,木至堅,陰氣盛而陽氣衰,強大者生氣盡而死氣臨。人明白弱說明生氣旺,強說明死氣降臨,為什麼不自弱而自強呢?
修道就是修柔修弱,入道的第一關玄牝之門,開玄關,那是天地人生出的最初的一口和氣,至柔而至剛,至弱而至強,恍惚杳冥中,陰裏含陽,殺裏寓生,人能盜此虛無元始之氣,則先天生生之本已得,位證天仙不難。得先天真一之氣後,與日月能量同步的行火,一身酥軟如綿,美快無比,那是先天氤氳蓬勃之機、沖和活潑之象,有此陽氣,可煉仙丹。到後來的溫養功夫,神懶於思,口懶於言,如醉如癡,如此之柔之弱才是先天陽氣。這個柔和至極之氣,可以將裏面的神養成嬰兒狀的純陽神,離開肉殼遨遊宇宙,實現靈魂永生。
第八十章獨立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一章教人知方所,知運動旋轉之機,自然陰陽雙修。小國指中之中,寡民指氣之深。器有什伯,非只一處,都是旁門左道,可以用一時之功,時間久了必誤人,不是聖人流傳之法,所以不用。虛裏能見小國,氣靜而知寡民,此至道微妙,不是什伯之器。靜極小國見,氣深先天起,那時方知先天大國,自然玄妙,運動周流,一竅生百竅,百竅生千竅,萬竅一一貫通,皆成大竅,此時光照十方,虛無大地,叫小國寡民,何必使用有什伯之器?何必理睬那些旁門左道。又何必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遠徙指存想之功。何處起,何處凝,叫遠徙,用心用意叫重死。
使民指行氣之說,人能小國寡民者,雖有河車、三關度數之說,不懂那些東西,自然能夠達到;雖有文火武火甲兵之說,也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反正玄關開了,道入進去了。修至道的人,深其氣,返淳化之風,樸素以復古道,如能清之極、靜之極、清靜至極,真一之炁會無心自動,無意自行,隨天然使民復古道,結繩而用之,結繩指一團渾元之氣,清如此,靜如此,就會自然運動。運動時,方知其味之甘,其服之美,其居之安,其小國寡民之俗之樂。鄰國指我之形,相望而化為清虛之境也。雞犬指我之心意,相聞而化為太清之地。如是安於大定不動,而複返清靜,歸於無始之先,叫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與道合真。
修無為大道,本來是靜極生動的先天真一之炁,不論老少,不論男女,只要能靜,都可以片刻得藥。如果是旁門左道的後天精氣,就是年輕少壯的也得不了藥。只能健壯色身,得不了法身。修道自古有清淨而修,有陰陽而補。上等根器之人,才可以問鼎雙修。雙修是順天地自然之道,本來就是小國寡民,陰陽坎離,乾坤闔辟,本來天然。一呼一吸,上下往來,中氣一升,五臟之氣隨之而生,中氣一降,五臟之氣隨之下降,而主宰升降的就是以神為父,以炁為母,父母扭結成一團,融通無間,那股氤氳之炁,就是天地生我之初一點真靈。清修要煉精煉氣,雙修可以省去,只煉虛即可。這首先要開玄關,雙方身體都出現了先天真陽能量。在此基礎上還虛,毫無私心雜念,用虛靈元神,不知不覺,無思無慮,兩個人的神如孵蛋的老母雞抱蛋孵卵,在至深的寧靜中養育出一個精神的嬰兒,純陽神。不知道、不懂、自然的、長期的夫妻生活可以培養成功,要是誰懂了想修法身純陽神那可難了。沒有特殊的福報,找不到默契的道侶。
所以,找物件結婚,找到靈修的伴侶,也就是神仙伴侶那是最好的,價值觀,愛好相同,都重視先天輕後天,愛護靈魂清淡肉身,那樣自然的生活,就在修道,可以做到老子這一章說的:雖有舟輿,無所乘之,用不著那些意守丹田,周天運轉,神一感應那自然的快感,就是水火濟既。男女陰陽之氣,直接打通中脈,靈魂直接出竅,獲得創造力與所謂的神通。雖然是至極之靜,無底的清涼世界,什麼也沒做,什麼也不知道,但是神已經通到任何它該看到的地方,不久,幾輩子前你幹過的事情,就會在你的生活裏出現,不學就會,無師自通。你在現實中的成就可以驗證靈通的程度,無為無不為,真實不虛。
第七十九任契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一章講的是不言不動,無視無聽。人道偏倚親愛,所以有餘怨。人能體天之無親,不偏不倚而執中,常存普遍之心,與天同善。天之善就是中和,是站在整體的角度,補不足損有餘,而人總是落在一個端點上,必然顯示為偏頗,招來顧及不到方面的埋怨,即使是被滿足的方面也不能完全滿足,這就是人見的永遠局限,所以拿人見不要當真,局限片面是註定的。怎樣克服這個避免不了的狹隘局限,達到天之善呢?執左契,契約有左右,約束雙方,我只管好自己,不責於人。無論別人喜歡我、怨恨我,都以德回應。修身之道,善為至寶,為善之道,自治為先。道在內不在外,修在己不在人。事事內觀,時時返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責人不責己,觀外不觀內,內無反躬自責之道,懲忿窒欲之功,即使外在的恩怨與人和解,內在的隱微處的殘渣的存留,怎能真正地清淨無塵,返還於本然至善之天?
和指偏愛、偏親,不偏者中,中則無餘怨。聖人修己,無偏無斜,執左契,責己不責人,與天地一般大,叫有德司契。無德之人,重外輕內,恩怨計較,司徹是掌管稅收,聚斂索取。無德司徹,不與上天同德,所以司徹。契指普遍,天道無私,普遍無親;無餘怨而常善,所以常與善人同。內秉中和,外安如磐石,不偏不倚,無愛無親,惟精惟一,抱元守中,無和大怨,無有餘怨,可以為善,同天之無親。惟聖人能如此與天同德,所以常與善人;道與天合,所以無和大怨,無有餘怨。
修道就是洗心向內,外在的是非恩怨一概遠離。凝神默照,明心見性,真實地清理掉自己的宿世恩怨塵垢,如果你還有看不破的,還在迷戀什麼,那就是恩怨的種子,早晚開花結果,給你帶來不清淨。看看你周圍的朋友,反省自己是不是心裏還有放不下的,所以才招相關的資訊在周圍?朋友不過是一種信號,是照自己的一面最好的鏡子。到達那萬里無雲的性天,靠為善還債,把冤親債主都送走,自己的內庭院才真正地打掃乾淨,自身的能量場才會上與天合德,天場的大元氣才會與自身的小元氣接通。如果不內省自責,靠打坐入靜,自身的魔障群魔亂舞,怎麼煉也入不了老子太上一脈無為而來的正道。道就是性天那不生不滅,萬古不磨的永恆的存在,是無為清淨先天的至寶,在後天意識的生滅中打轉轉,道門怎能開啟?
完全的向內,不言不動,無視無聽,始於守中,成於胎息,那不生不滅的永恆的道,以德一之元氣,與人體接通,所謂的玄關開啟,才是入了道的門。守中的主角是元神,守中既是中脈、黃庭中宮,更是守在陰陽平衡點,生氣的起始上,只有守在這個上面,生氣才會源源不斷生髮出來。守中就是似守非守,元神守,識神配合協作。完全是元神的空無,完全無為就不存在守的問題,有守就是有為,守過了就是識神專權,生氣就立刻停止不出來了,拿捏好那個中間點是關鍵。靜到極點忽然一動,那是口鼻呼吸幾乎完全停止,真陰真陽的元神元氣融匯成一團,混合成一氣,蓬勃氤氳,若開若闔,若有若無,這就是人生之初的始氣,人非此氣不能生,仙非此氣不能煉成。這真一之氣,清淨無塵,至靈至神,純先天寶物。若有一絲後天意識的不善,帶來的是後天有形質的精氣,有氣數,就有生有滅,神外池氣外泄,不能如母子相抱,夫妻團聚不散。那境界就像快睡著了,後天意識完全混沌,什麼也不知道了,但是裏面有個醒著的。天道無言,四季一切自然運轉,所謂的空是人心意識歇了,人處在先天的自然狀態,天地的能量就會無障礙地流入。就像一棵樹,隨時在與天德地氣交換能量,人身的內場隨外場變化,氣機的升降回環,一切自然運作。
第八十一章顯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一章講無為之道無聲無臭,不睹不聞到極至。至道少言,至玄寡語,少言寡語,至道立基。辨,分析,分辨。善,存道。有道之士,不分人我,叫“善者不辨”。能辨別明白的人,務于外,聰明外用,日耗元精,不能默默自守,是不善道的人。知者聰明過人,博覽世事,但不是善道的人,精神全用於外,不能篤慎固守,與道相離,叫“博者不知”。善道者,不睹不聞,無言無動,善道的聖人,何常存睹之心?雖不睹而實內睹。何常存聞之心?雖不聞,而實內聞。何常存多言之心?雖不言而實有言。何常存不動之心?雖不動,而實內動。聖人之心,空空洞洞,無毫髮掛慮,心地光明,叫“聖人不積”,所以“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說聖人之心,與天平等,濟人利物而無害。聖人為道,中和而不爭,不博、不辨、不信、固己,不博、不辨、不信,所以心地不積;心地不積,所以聖人是善為道者,不爭才與天平等,平等才不分人我,濟利而不害。
顯質就是顯本,顯真。空靈本真,空空之道,道本無言,本來不能說,沒有名相,強名曰道。既說必然是真實不虛的大根本,直指性天,越簡單越接近,所以演道的文章不必絢麗,詞藻不必虛飾,越簡單才會越真。天良的善性能量足的人,內心一片柔和、混沌、憨厚,絕不會和人計較爭辯。人心之天良本來是渾然一片不知道那麼多囉嗦的,後天的教育讓這渾然越來越少,越來越清晰,左腦越來越發達,右腦越來越後退。這就是很多人入道的最大障礙。讀丹經知道很多,腦子裏就分辨了很多,自以為分辨清楚了,開始打坐練功,儘管可以坐很長時間,練了幾十年也開不了玄關,懷揣著清晰的分別心,有為要成功的爭強心,就像你想好了一個東西,去商場怎麼轉也買不到。你沒想法,只是隨便轉,也許就碰上了可心的東西。那個無心,無分別心,傻傻的不懂什麼的本色之心,那個含德之厚的心才可以通道。不辨、不知的心,到了很純粹的程度,叫聖人不積,本心像一面鏡子,有一個念頭就是有灰塵。檢驗自己的心含德厚不厚,看看別人誤解自己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什麼,是馬上分辨,還是馬上認錯。很快就分辨說明腦子很清晰,等事後一想不對,自己完全沒錯,才去提醒對方的誤解。第一反應是混沌的,還是精明得不得了。那個理性的精明的後天人心淡化,混沌的道心才會慢慢修養成。培養不如從小學教育就開始保護先天,不破壞人心的原始自然,否則,返回憨厚很不容易。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越是為了別人自己越有,越是給予別人自己越多得。在私有、競爭的社會,以自己佔有為榮為成功。對於生命來說,這種價值觀的狹隘,給生命造成緊張、敵對、壓力、自私、功利。人都是自然之子,人之道與天之道背離,就是自取其辱,自取滅亡。天道是和諧,白天黑夜,陰盛陽衰,則抑制陰扶持陽,陽盛陰衰,則抑制陽扶持陰,與時偕行,生生化化,萬年不衰。天道是和,是善,是給予,天道始終在中和,人道卻不中不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物質上“不差錢兒”了,精神上集體的貧弱迷失。一個人投胎時帶來的福報都是有數的,有形的錢多得了,無形的福報就減少了,在能量世界得失相等。福用薄了,在下一個境界就成了乞丐了,或者無福消受,過早夭折。多藏必厚亡,用後天意識心去爭取的名利,必然多耗費元精,元精決定壽命、生存品質。為了肉身人心的享福,犧牲掉的是生命的主人元神當家作主的成長機會。對於元神來說,她的成就靠玄德,別人越得你的好處,你越有法力。元神法力越大,這個肉身才越有意義。絕大多數人都活顛倒了,把肉身當成了主人,把真正的主人囚禁在監牢裏。
聖人的思維完全相反,不是以自己得多少論英雄,而是以自己給予多少論成敗,別人從你這裏得的越多,你才應該越謝人家,人家不得,你就沒有成就,吃虧絕對是福。有形的東西是無形的能量幻化出來的,你給了別人有形的,看得見的東西,你在無形的能量世界成就的是無限的能力、法力、道力,玄德深遠無比。如果你覺得自己錢賺夠了,要做功德,那不是功德,只是福德。真正的功德是無意識,自己不懂不知道,自然做出來的才是功德。如果你以前和人打交道吃了很多虧,那你就慶倖吧,有限的錢財造就了你無形的德能量,醫院越沒病人越賺錢,新型的和諧的社會,只有尊道貴德才能實現,良性的關係,才會化解一切危機。天之道,利而不害,人道必須以天道為標準,追求中和,人類才會走出困境,眼前的諸多價值觀都要全面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