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修行何時是個頭

 

行者:很多修行人到處跑廟,還有一些天南海北地聽課,花了很多錢,我想問修行修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呀?

愚仁:回到自己的本來就是個頭。什麼是自己的本來?人剛出生,沒有任何想法、說法,那就是個頭。但是必須帶著成年人的認識能力或者說自己的識性回到嬰兒時期。嬰兒時期什麼都沒有——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但裏面含著一切的有。沒有自己的認識的話,你進入到自己的空空蕩蕩什麼也沒有裏,沒用處,只是個什麼也沒有。如果帶著成年人的認識能力,帶著那個識性進入,那個什麼都沒有和整個宇宙的什麼都沒有、和整個虛空的什麼都沒有是一體的,帶著識性進入什麼都沒有,給人的感覺是什麼?你是整個宇宙,你是整個虛空。沒有這個認識能力,你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到了自己的本來,沒有了,你再想到哪里去?有個去處,那你又回到有裏來了。那個本來已經是頭了。

 

 

46、刻意去體會空容易形成程式

 

行者:如果腦子裏沒有任何念頭,就空空的,像一個空水桶一樣,您說的東西我都可以放進去,我接收到很多。但是如果我桶裏已經盛滿了我自己的東西的時候,別人的東西我就沒辦法放進去了?

愚仁:是的,所以要把這個桶底打破。

行者:就能裝無窮的東西了?

愚仁:是的。盡可能把東西裝在桶外頭,別裝在桶裏頭,裝在桶裏頭裝不多,裝在桶外頭它可能裝下整個世界。

行者:現在很明白那個空了,總愛不時把自己置入那個空裏。如躺在床上,把自己從頭到腳空下去,一下就什麼也沒有了,感覺像脫了層軟皮似地把識性脫下,一點腦都用不起來,一絲不沾,舒服極了。但是日用中卻不能保有那個感覺。

愚仁:不要刻意去體會空,容易空有形成對立,習慣了會形成程式。

行者:我覺得這樣能很好地體會那個本來呀,真的是什麼也沒有,之後人特別輕鬆,起用特靈光。

愚仁:空是空了,不過你是你,它是它。

行者:也是,有個舒服在,便相對日用多出個不舒服來。

愚仁:有個進出,習慣成為程式後,容易住在上面。

 

 

47、無念而念是知道自己無念

 

行者:有個和尚念佛念到下雨天感覺雨都是“阿彌陀佛”的佛號,到最後,這個和尚上吊自殺了。聽哪兒都是佛號了,已經到這種境界了,到最後怎麼上吊了?

愚仁:他受不了那種聲音。

行者:功夫都已經練到這種程度了……還有人一輩子信佛,到老了卻罵佛、誹謗佛,好像控制不住自己了,原先特別虔誠,到老了他又不行了?

愚仁:這都是走偏了的結果。

行者:是信偏了?他目的錯了?

愚仁:不是,要求一天念一萬聲兩萬聲佛號,他認認真真念,念著念著,就成了精神中的一種程式,他不想念也在念。

行者:這多好啊,無念而念?

愚仁:它成了一個程式了,你除非是無念,只要有念,你的念頭就是“阿彌陀佛”,你的念頭就讓你振動耳蝸中的耳毛,耳毛按照“阿彌陀佛”的音振盪,你聽到的就是整個虛空在念佛。一旦形成這個程式很難消除,搞得你沒法睡覺,沒法休息,沒法工作,你在一片佛號裏工作,會煩亂。

行者:您說那樣不對啊?

愚仁:那個實實在在是不對的,都認為是念佛三昧,那一準把人念瘋了,自殺太正常了。開始他認為是好事,念到三四個月之後,他認為我念到念佛三昧了,我念到無念而念了,後來實在受不了了,爆炸了。

行者:那是他把無念而念理解錯了?

愚仁:無念而念是清淨了,什麼都沒有了。無念就是清淨,清淨就是無念,知道自己無念不就是念嗎?你要是反過來正念呢?念佛是轉化自己的雜念的,你注意佛號與佛號之間的空檔,你還有這種現象嗎?

行者:要是總聽見“阿彌陀佛”這個聲音,那就是外道了?

愚仁:是的,佛經上有句話,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後,天然外道,躍過它去,你就成了,還沒躍過它,還在這邊,你就是外道。

行者:這句話怎麼解釋呢?

愚仁:威,是威嚴,使人生畏的那種感覺,音是聲音,音王是最大的聲音。那麼最大的聲音是什麼聲音?大音希聲,你接近那個什麼聲音都沒有的時候你有一種懼怕,那個害怕是一種威,一種讓人生威的寂靜,你躍過這個寂靜,就是已經得道了,你還沒到達這個什麼都沒有,不管你有多高的境界,都是天然外道。

行者:就是說不管念啥,念佛也好、念咒也好、念經也好,最後你要把你的心念得清淨了,沒有了,不知道自己在念啥了,這就是宗旨,而不是說念的全是“阿彌陀佛”的聲音。我現在念佛念了一段時間,有時候情不自禁地就在念佛……

愚仁:那還沒到中邪的程度,還沒形成程式,只是你的習慣。

行者:那他們解釋說念佛成佛,那你不念能成嗎?

愚仁:你相信你是佛才成佛,你壓根就不相信你是佛,你成什麼佛?所謂的念就是相信,而不是在嘴上。

行者:那就是說你相信就好了,你的功夫是靠你的清淨心。

愚仁:清淨心就是佛。

 

 

48、需要與欲望

 

行者:老師,身體的需要和頭腦的欲望到底是怎麼回事?

愚仁:身體的反應,是一種化學過程,如果身體需要能量時就有饑餓感,有了饑餓就想吃東西,站在“有”這個角度上,這是身體的需要,並非欲望。根據需要想吃什麼,什麼東西可口、好吃,這種需要就變成了欲望。前者是身體需要,後者是根據需要在頭腦中生起的欲望。再說身體也是因欲望而來,來到這個世界之後,本來所有的一切是一個整體,自己為了把自己從這個整體中獨立出來,才產生了“我”,因“我”而有“欲”,有了“我”就有了我的角度、概念、認為,從此產生了我自己的世界。

行者:哦,就是說身體的需要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中性的。如果把這個需要分別為好、壞,想要得到、不想得到,高尚的、低賤的,那麼這個需要就演變成欲望了。身體的需要是沒有對立的,餓了就吃,渴了就喝。而欲望是有對立的,想要吃好的,自己特定的那個食物,必然隱含著吃不到的恐懼。當想要什麼的時候,必然有得不到的恐懼。那您說的本來是個整體,怎麼講?

愚仁:所謂的整體沒有兩邊,兩邊是完全合一的,站在“有”這一邊很難理解。比如:沒有大,哪來的小?沒有短,長怎麼來表示?但在現實生活中就有大小、長短。又如一張紙有正反兩面,只要不住在正反兩面上,你就會發現那是一張紙(整體)。同理,“有”(六根所知的一切的有)和“沒有”(虛空及虛空以外的沒有)組成了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包含萬有,其中有你也有我,你我本來和這個整體是和諧的,是一體的。自己為了獨立出來,才有了你我的感覺,就像你身體中的一個細胞一樣,在沒有獨立時它是整體的感覺,獨立出來後它只是一個細胞的感覺。

行者:在知識的角度能理解,但在實踐、經驗中好像沒有經驗過那個整體,也沒有真正地看到過。只是禪修後自己的視野更大、更寬廣了,能看到更多了。就這些也對自己的生活有極大的幫助。謝謝老師!

 

 

49、用有限開發無限

 

行者:現在的眼睛,總能從花開的美豔看到落紅的飄零,總能從歡聚的笑靨看到分離的淚水,美味不再那麼可口,醜陋也不再那麼噁心。人活到這份上,還有什麼意思呢?

愚仁:為什麼有輪回?就是有生滅。不生了,不就沒有輪回了嗎?為什麼要生出意思來?意思的背後是什麼?是一個很強烈的願望。

行者:又不唱卡拉OK,又不喝酒的,生命已沒有了多少激情。這樣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

愚仁:因為你不肯面對死亡,不肯退出歷史舞臺,不肯放下自己,沒有了自私就沒有了意義,有個自私就什麼都有了。站在有的層面,是個有限,連“沒有意義”也沒有啦,那就是空,空是無限的。

行者:我不怕死,但不想活得沒意義。

愚仁:你不怕的是肉體的死亡,其實你也不是不怕,你更畏懼靈魂的消亡。

行者:什麼意思?

愚仁:意義是存在的價值,價值又要在相互依存中體現。沒有了意義,就是沒有了依存,沒有了作用。面對好壞都沒有反應,沒有反應,不就是死亡嗎?

行者:是的,我害怕孤獨,就是怕沒有人應和。就是努力了沒有人欣賞,做好了沒有人鼓掌。一切所作,都沒有了回應。這真的是死亡!是意義消失之後心靈的死亡。

愚仁:死透了,不再生,便沒有了輪回,直面死亡前的孤獨,超越孤獨,即是寂靜。

行者:在那寂靜裏,我還是呆不住。

愚仁:你怕什麼?

行者:不知道。好像也沒什麼可怕的,只是不知怎麼做。那種靜,一下子不習慣,一起心便出來了。

愚仁:還是不肯直面死亡,沒有那種極為寂靜的趣向。

行者:平常習慣了作用,一下寂靜得什麼都不可為、不可作,一切都是多餘的。沒了作用,沒了意義,失了依靠。

愚仁:直下承當!坦然地直面死亡。穿過這種寂靜,便是風光無限。不是不可為、不可作,一切都是多餘的,不是沒了作用、沒了意義、失了依靠,只是不再執著這一切。沒有執著即是空寂,空寂是無限,用我們的有限開發我們的無限。這就是意義。

 

 

50、怎樣在生活中修行

 

行者:老師,我怎樣在生活中即相離相?

愚仁:你說個例子?

行者:比如我丈夫回來了,丈夫對我一頓無名火,我就跟他罵起來了。

愚仁:那你就是被丈夫的無名火牽著走了。

行者:那我怎麼做才叫離相?

愚仁:丈夫對你發火,哈哈!這傢伙一定在外面生了悶氣,馬上過去說“回來了?”“累不累?”“喝杯茶?”“吃飯後我們去散步?”丈夫一定會說“還是家好,還是愛人好啊!”

行者:哦,明白了。就是不被事相把自己纏進去,跳出來,馬上也就看透了問題的本質,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就有了。

 

 

51、簡單生活

 

行者:按你的說法,生活原來很簡單,很多事情好像做不做也無所謂了!

愚仁:簡簡單單並不是不讓你做事,簡單是做好當下。你在領導崗位上,你做好了,你的員工肯定跟你學。你沒做好,你只是要求下面做好,就像大人管孩子一樣,你就會管出逆反心理來,他就不聽你的。你和上級領導直來直去打交道,這個領導如果不是直來直去的人的話,一開始他可能不大適應你的直來直去,時間一長,你的直來直去他瞭解了,他很樂意和你直來直去打交道。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你遇到一些你認為麻煩的事,有思想鬥爭“我是這樣做好還是那樣做好?”你這一猶豫,恐怕給你工作帶來被動,如果是我在你的位置,我就直來直去做事,對上直來直去做事,對下直來直去做事,我只活在當下。和職工打交道的時候,我聽聽大家的意見;和領導打交道的時候,我聽聽領導想讓我幹嘛,我能幹嘛,稍微一分析,能幹就幹。沒做事之前,糾結來糾結去,糾結是自己思想的問題,而不是事糾結,是你在糾結事。

行者:我覺得現在商業社會塑造的以自我為中心,讓人很焦灼。我覺得脫離這個社會,可能更接近自由。

愚仁:這是你自己心裏想的事。人世間的正法是什麼?佛法或者心靈成長方面的法是離開世間的法,是出世間法。人世間的正法,從有人類開始到人類滅亡,什麼樣的法是正法?中國十三億人都為自己爭奪生存空間,你爭我奪,爾虞我詐,這就是人間的正法,現代語言叫合理競爭。既然合理競爭,既然生存空間有限,競爭就是正常的。競爭過程中形成的壓力,不是競爭給你的,是自己給自己造成的,和競爭沒有絲毫關係。努力工作不是壓力,不管工作再多,你幹完這一樣再幹那一樣,幹就是了。壓力是自己的心理狀態造成的,如果你發現是自己的心理造成的,你的壓力立馬減輕,你就不再想改造這個世界了,這個世界本來就該這樣。

行者:現代社會快節奏,如何讓自己慢下來?

愚仁:不要讓自己慢下來,也不讓自己快下來,明天要幹什麼我不管,昨天已經幹完的事我也不管,我只管做好當下的事情,你再看一看這個社會的快節奏你能不能跟上?還產不產生焦慮,產不產生情緒?只管當下。

行者:活在當下我覺得就是該幹啥幹啥,和諧關係。那幫助別人是不是盡心就好?

愚仁:人家需要你幫助就會找你,沒必要先伸出手去。你看著人家不行,想幫他的忙,那你沒活在當下,你活在你想幫他忙的想法上了,那就不是當下了。

行者:有餘力的話該做什麼?

愚仁:不做什麼,什麼事也沒有的話,看著自己的念起念落,自己回到自己的清淨狀態裏,自己回到自己的沒有裏,在自己的沒有裏了,還有什麼事?連個多餘的清淨也沒有。

 

 

52、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做事

 

行者:經驗是一種思維嗎?

愚仁:是的,它是一種記憶,靠著這種記憶去做事只能是死搬硬套,要是死搬硬套能解決問題,那肯定會出問題的!如果你不留經驗,你的心不動,再下一次遇到事的時候,你就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了,而不是按照經驗。把經驗拋棄了,因為下一回不一定和這回一樣。

行者:那我們還經常說誰誰在這方面很有經驗?

愚仁:如果是你不加思維,自己去悟的話,不管幹什麼,你都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去行事,你不會違背這個事的發展規律,就會很自然地成功。就像我們騎自行車一樣,我們沒命令自己要掌握好方向,也沒命令自己的身體要使勁去蹬,自然地掌握平衡,自然地用力,這個都是自自然然的。包括我們現在說話也是這樣,張嘴就說,說出來以後不一定是經過大腦考慮的,大腦考慮出來的東西反而會失靈。如果前面有一塊石頭,心想騎車不要騎到那個石頭上去,你很可能騎上去。因為你指揮它了,你如果不指揮它,就會躲得很自如。你看馬路上這麼多人騎車該怎麼騎就怎麼騎,很自如。當你一想人多別碰人,你准碰人。

行者:是這個思維傾向它偏離了那個道。

愚仁:思維本來是個功能工具,用意識來指揮它就慢了,不用大腦、不執著,平平常常就是自性的流露。

 

 

53、過後不留痕

 

行者:心因境而起,我們怎麼把這個境化了?境界已經出現了,心不定、要動。心動,我硬壓,肯定壓出一場大病來,怎麼能化轉?要怎麼修?現在有很多像修大圓滿的、修心中心的、修大手印的,修到一定程度,有的就修不下去了,這是修行中存在問題了嗎?

愚仁:修的是心,讓心如如不動;去的是欲望,把欲望降到最低水準。就是這樣修法。

行者:那要怎麼修呢?

愚仁:如果還要找個方法修,那又複雜化了,只是讓自己的心不再胡思亂想就可以。

行者:沒有心啊,心是因境界而起的,境界怎麼化掉呢?

愚仁:如果你看見境界不動心呢?你到百貨公司買件衣裳,一路走過去了,買了那件衣裳,又從百貨公司回到家。去的這一路上有車有人,回來的一路上也有車有人,除了買的這件衣裳之外,這一路上你記住誰了?甚至一個都沒記住,但是你不是不知道,就是這樣不住就是了。我們多數時間都是在這種無住過程中走過來的,到這裏聽我嘮叨,別人說什麼了你聽見沒有?不可能沒聽見,但你記住了嗎?聽見了,過去了,沒留痕跡,這就叫過後不留痕,這就叫修心。讓自己的心如如不動,如果你認為沒心的話,那你應該知道不動的狀態。

 

 

54、想改造別人

 

行者:老師,怎麼與你相處這麼舒服呢?

愚仁:我不想改造別人。

行者:你怎麼一點也不想改造別人呢?

愚仁:我覺得這個世界上就應該有各種各樣的人存在,如果都改造成一個模樣了,就不叫世界了。如果別人有煩惱,你給他解決這個煩惱就是了,沒必要改造他。

行者:你見過完全不想改造別人的人嗎?

愚仁:我不認識的人哪一個不是按照自然規律去生活的?

行者:因為不認識他?

愚仁:是啊,不認識的人誰有毛病啊?

行者:噢,覺得誰有毛病是因為別人不符合自己的標準啊?

愚仁:是啊,是自己心裏生了個有毛病的標準。

 

 

55、信、解、行、證如何理解

 

行者:佛教界一向認為,我們學佛的個人,應該是信、解、行、證,如何理解呢?

愚仁:第一個字是“信”——相信的信,第二個字是理解的解,第三個字是修行的行,第四個是證悟的證。如果從這幾個字來講,那就是必須的了。如果你不相信佛法的話,你不可能修行,你必須相信。所以說,修佛必須建立在“信”這個基礎上,當你相信佛法的時候,不要盲目地相信,你必須理解釋迦牟尼佛到底想叫你幹嘛,你必須理解釋迦牟尼佛的真意,理解了這個真意,才能夠行。理解了,剩下的就是去做去了。根據釋迦牟尼佛說的做,那就是行。在行的過程中,做到了他老人家說的那個要求了,就能夠證到釋迦牟尼佛說的那個境界。這四個字就是從頭到尾的一個修行過程而已。必須要遵照這個修行過程才行。沒有信,人家講得再明白你也不會去理解去。先有信,然後才去理解。理解了,就得去行,去做去。光說不做,光理解不做也不行。做,它的目的就是去證道。

 

 

56、什麼叫消業障

 

行者:你怎麼看待念經、拜佛、消業障?

愚仁:我們有些學佛的就住在業障、前世後世這些上面,所以有些大德們不得不這樣說,雖然他們知道這些跟修行不搭邊。

行者:那什麼叫消業障?

愚仁:我想反問一下,能不能拿出業障來看看,讓我們欣賞一下?既然有業障這個名稱,就會有業障這樣的實事,拿出來我們看看?恐怕沒人能拿出來。什麼叫業障?無始劫以來給你形成的性格、脾氣,這樣的性格造就了你應該怎麼做、你必須得怎麼做,那叫業障,不管你到哪里,你都按照自己的性格、行為做事,這叫業隨身,但你絕對不是它,它也絕對不是你。這個世界上有七十億人,但沒有兩個人完全相同,這就是業障所致,如果你把你的性格脾氣一改,你馬上就變了,不信你試一試。所以不要只是掛在嘴上“我業障深重”,你不去改你的性格,不去改你的脾氣,光說不做,那你只是在玩嘴皮子功夫。

要是念念佛、讀讀經就能消業障的話,那咱人人都沒業障了,所以得先搞明白什麼叫業障。不是說你得罪什麼人了,什麼冤親債主附你身上了,那種對業障的解釋好像我不大贊同。打個比方,一個內向人,他這輩子沒有很知己的朋友,沒有舍死拼命幫他忙的人,因為他內向、不和人接觸,不和其他人來往,所以他沒有朋友,甚至他自己的親戚都對他疏遠,是內向的性格造成的,這樣內向的性格從哪兒來呢?在佛教界大部分人認為是從前世帶過來的。我自己的認為,一是他母親懷著他的時候,母親就處於一種這樣的狀態,這是胎教。在家庭上來說,父母在外面工作,只有奶奶爺爺帶著他,奶奶爺爺又不和他說話,造成他的內向性格。或者有的父親、母親對孩子的教育不是教育,而是貶低,從來沒有承認過孩子什麼,和孩子嘮嗑的時候都是指責孩子這裏不對、那裏不對,到處都是不對,給孩子造成一個“我是比其他人要低劣得多的一個人”這樣的看法,給孩子造成一個錯覺,讓孩子處於一種內向狀態,這是家庭教育造成的。至於上一世帶過來的,那個咱不好說,沒法證實。人的業障應該是你的性格,應該是你的角度,也就是一個固定不變的角度。

行者:如果我們看到別人性格不好,我們該怎麼做?

愚仁:讓我說別人表現出他的性格來,他並沒認為錯,是你想改造人家,你想度人家,你才說人家錯了。

行者:那如果是他想跟我交流呢?

愚仁:可以啊,他想跟你交流了,他就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了,這時及時地點拔一下。人家問一,你就說個一,沒問二就沒必要說二,這叫對機。

行者:那性格是怎麼形成的?

愚仁:有一部分是在沒生之前就染上的,有一部分是後天學來的,所以現在提出來了個胎教和幼教,這對人的影響很大。

行者:一個家庭要生出一個有出息的孩子,應該怎麼做?

愚仁:父母要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才行。說到教育,我贊成老鼠的教育方法,老鼠沒有老鼠大學,也沒有老鼠的教育機構,小老鼠長大了和大老鼠一樣,大老鼠會的它都會,原因在哪里?很簡單,老鼠以身教不以言教。父親和母親自己做好了,孩子就做好了。自己有正義感,孩子就有正義感;自己有紀律感,孩子就守紀律;自己愛學習,孩子就跟著大人學習。所以對父母的教育很重要。

行者:孩子出生以後,讀書聰明不聰明,是先天基因決定的嗎?

愚仁:“先天基因”這個原因好像不大成立,因為歷代的皇上、科學家或者文人墨客,他並不是遺傳下來的,如果是說遺傳的話,倒不如看看他的家教,也就是家訓。有的家族代代出偉人,代代出有文化的人,代代都出在政府機關工作的人,而且社會地位高,它一個教育方法,它有個家訓,它這個家訓放在任何一個家庭,都可以培養出這樣的人才,這和基因、和前世好像是關係不算很大。

 

 

57、何謂正法、像法和末法時期

 

行者:怎麼理解正法、像法和末法時期?

愚仁:正法、像法和末法,從字面上講,正法時代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代,像法時代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段時間,末法時代是釋迦牟尼佛的法過了多少年之後。實際這個正法、像法、末法是指人的心理狀態而說的。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人的欲望心特小,就是吃飽了、有地方睡覺就可以了,很容易證道。像法時代,人的欲望心開始有了,物欲、食欲、甚至淫欲,這些欲望開始膨脹起來了,證道就沒那麼容易啦。到了末法時代,一頭紮到欲望裏出不來了,再講釋迦牟尼佛的法的時候,人的接受能力已經差了,這是因為欲望覆蓋了這些東西,覆蓋了自己的本性、自性。但是在這個時候,並不是全部都是末法,也有一部分人,他們有很清醒的頭腦,不站在欲望上。所以,那些欲望極低的人就是所謂的有根基、所謂的有佛緣、所謂的留下的佛種。所以,末法不末法,是看人心的欲望大小而定,現在的人再回到那個沒有欲望的年代,現在的人也仍然是一個正法時代,只是一個欲望熏心了而已,什麼都沒變。

行者:這個正法、像法、末法不是以時間來分,以人心來分?

愚仁:是的。如果按時間來分,正法五百年,有修有證;像法一千年,有修無證;末法一千五百年,無修無證。

 

58、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行者: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愚仁:阿彌陀佛翻譯到中國語言叫無量覺,量多到無法用數字形容了。那麼既然是無量覺,你覺什麼?有個覺,不間斷的覺才叫無量覺啊,就是覺你的欲望,覺你的貪嗔癡,別叫它起來了。時時覺,處處覺,不間斷的覺,就叫無量覺;時時覺,處處覺,不間斷地覺自己的欲望,就叫念佛。自己沒有欲望了,遇著什麼事都看得很清楚,什麼事都解決得了,什麼都能看透,那麼你看透了的感覺是什麼?那就是明,那就是亮,明和亮合起來,就是光,這個時候阿彌陀佛被解釋成無量光。什麼都明明亮亮清清楚楚的了,就是一個大光明。你所有事都看清了,你的貪嗔癡慢疑覺得都沒有了,這一切都沒有的感覺是什麼?是空,是什麼都沒有。空有生滅嗎?空沒有生滅。沒有生滅的空沒有壽,這個時候的阿彌陀佛應該解釋成無量壽。無量覺、無量光、無量壽是三部曲。學淨土的都知道無量覺、無量光、無量壽,不知道怎麼個用法。一開始別和人說無量光、無量壽,只和人講無量覺,真正達到時時覺處處覺了,真正做到了,那麼你看問題自自然然地很清楚、很明亮、很透徹,這個時候再和人說無量光。沒有欲望了,沒有欲望的那個感覺就是空相,這一切都沒有了,就是個什麼都沒有,它沒有生滅,沒有壽命,這個時候才說無量壽。

 

 

59、被轉的是“知”

 

行者:自己的知和別人的知是同一個知嗎?

愚仁:好像這個知是單獨的,但是你的知並不是只知道自己的知,這個知和空性合到一塊的時候,你也知道其他人事物的發展過程,空是遍一切處,這個知類似於遍知一切,當你遍知一切的時候,你和其他人的知就分不出來了,好像是一個。

行者:那即是個統一,也是個單獨的?

愚仁:是的。就像人身上有無量個細胞,全身的細胞組成一個整體。當一個細胞想獨立出來的時候,這個細胞只能知道它周圍的細胞和它本身;當這個細胞不想獨立出來的時候,它感覺它就是全身。我們之所以迷糊,是我們想獨立出來,自己覺得自己了不起,實際上是被自己蒙住了,當我們沉下來,不再有自我的時候,我們遍知一切。

行者:知和意識有什麼不同?

愚仁:知是與生俱來的,認識是後天形成的。

行者:那知是“有”還是“沒有”?

愚仁:當知這個大千世界的時候,知就是個沒有。當知沒有的時候,知就是個有。

行者:知安住在哪里?

愚仁:執著于什麼就安住在哪里。

行者:什麼都不安住呢?

愚仁:那就是空性。

行者:我們怎麼能夠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和知在一起?

愚仁:這一切你哪一個不知道?你統統都知道,你從來沒離開過它,只是你願意著在這個有上而已,你不願意著在知上,當你站在知上的時候,你看問題一目了然,都很清楚,顯得你很有智慧,你要是著在這個事上呢,你只是知道這個事,我們為什麼把這個知提出來呢?這個知知道你的念的每一個細節了,這就叫被念轉。那裏有個打仗的,你想知道為什麼打仗,這就叫被境牽。不被念轉,不被境牽,是什麼東西被念轉?什麼東西被境牽?就是這個知,你自己的知不要被念牽走了,不要被境牽走了。

 

60、身體有病是怎麼回事

 

行者:身體有病是怎麼回事?

愚仁:只要不執著身體就沒事,只要著在上面就會產生各種問題,放下身體了,身體自己會管理自己,而不是大腦來管理身體,這樣比大腦管理要好。

行者:以後身體有任何問題都不管了嗎?

愚仁:只要不執著就好。

行者:那怎麼治療呢?

愚仁:可以用衝擊拍打的方法,哪里不舒服就拍打哪里。

行者:中醫為什麼可以治病呢?

愚仁:因為中藥可以打通經脈。

行者:開悟之人還會有病嗎?

愚仁:開悟的人也不是不生病,也會有病痛的。比如釋迦佛,他打過擺子(瘧疾),得過頭痛,感冒過,阿含經裏都有,不是不生病。

行者:那吃藥不吃藥沒關係啦?

愚仁:在沒有藥物之前都是用“衝擊拍打”的方法,只是沒給它起個名字,但不是不治,有病就治病。

 

 

61、疾病80%的原因是情緒

 

行者:我一說錯話,馬上就肚子痛,他們說是護法住在我這裏頭了。

愚仁:當發現自己錯的時候,因為神經緊張,一縮一緊張,你哪里敏感,哪里緊張,哪里就出現感覺。和一冷起一身雞皮疙瘩是一回事。有個“有”才有個護法,什麼都沒有了,護法在哪里呢?

行者:是啊,本來就什麼都沒有,佛都沒有,還有啥護法啊?

愚仁: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行者:生病是不是因為業障?

愚仁:過去的所作所為,造成了你這一生的性格脾氣,你這一生的性格脾氣,決定了你的情緒,而疾病80%的原因是情緒,所以你的性格脾氣,就決定你得一個什麼樣的病。愛生悶氣,得肝病。

行者:那就是身體好壞和秉性、習性有關。

愚仁:應該是,所謂你所造的業,造就了你的性格脾氣。

行者:那這樣,修行就確實有一個連續性了。

愚仁:所以說業障不空,不是沒道理的。沒改了性格脾氣,恐怕還是不行;改了性格脾氣,一切都改了。

行者:那就是心清淨了,得什麼病都能化解?

愚仁:應該是這樣。比如說得愛滋病,如果你不怕愛滋病,全身放鬆,那麼愛滋病病毒就在你身上呆不住。中醫理論是平衡陰陽打開經絡,所謂打開經絡就是讓你的排泄系統暢通,讓裏面的有害病菌排出體外。中醫藥物不殺細菌,只是打開經絡把它排出來,所以中藥沒有抗藥性,西方的藥物有抗藥性,它是殺滅。

行者:過於勞累能不能造成一些疾病呢?

愚仁:過於勞累好像造不成病,是你認為過於勞累就造成影響,還是你的心。幹了一天活,你把幹活的過程全忘了,你的身體就不會覺得累。你覺得你幹了一天活,你一個人幹了三個人的活,那對不起,把你累壞了。

 

 

62、身體和心是什麼關係

 

行者:身體和心是什麼關係,怎麼樣使用身體才叫合適?

愚仁:心是指揮我們身體的司令部,如果心不安定了,身體就會生病。打個比方,如果有些事想不開,大腦緊張,緊張的這一部分大腦神經分管身體的哪一部分,那部分也就對應地緊張,咱都見過得腦血栓的人,大腦裏出問題的那一部分腦神經管身體哪部分,那裏接著就不能動了。我們的心一直在緊張,搞得自己全身緊張。現在科學家考察,自然界中所有的動物,壽命是它們成熟期的十到十五倍,狗八個月就到成熟期了,它能活八十到一百二十個月,一年十二個月的話,它能活十年。貓的壽命應該是八年,現在這些動物們在人工的養育下能活到它的十五倍。人呢?只有五倍,十六歲算到了成熟期,是個成人了,我們才活八十歲,如果和動物比起來,差在哪呢?動物沒那麼多心事,沒有心理壓力;動物活在當下了,人沒活在當下;動物心清淨,人心不清淨;動物直來直去,人拐彎抹角;動物心身合一,按照它們的自然規律活著。從哪一方面講,動物都比人強,只是動物識性不全,認識能力不足而已,人還認為動物是畜生,這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人經常心身不和,心太緊張就會使自己的身體緊張起來,造成壽命大大減少,本來成熟期的十倍是一百六,活到一百六十歲是正常的,但我們才活到八十。

行者:道家也講返老還童,您怎麼看?

愚仁:我認為是很簡單的事,所謂的還童,並不是還童了,應該是自身沒病,沒病了年齡和他的體質表現不大相同,因為我們都是病人,只有他不是病人,所以看上去年輕,其實年齡已經很大了。道家的返老還有個修行方法,其實放到佛家來說,不用這樣。

行者:那怎麼做?

愚仁:想長壽的話,自己就不能有情緒,喜怒樂悲恐驚都不能過分。情緒不再影響身體,心身就會合一。

行者:但我要工作,要養活家啊,我有壓力,能沒情緒嗎?

愚仁:想一想,工作量大,和你覺得有壓力是不是一回事?

行者:是啊!

愚仁:壓力是從哪里來的?壓力是自己給自己設的,不是因為工作量大才有壓力,你的情緒完全是受自己心理的控制,你認為壓力大、你認為你吃虧了、你認為你沾光了,這都是你自己的認為、你自己的心理狀態,身體本身沒有喜怒哀樂。

行者:有道理,那你說心身合一,什麼才是真正的心?

愚仁:心無形,心無相,心本來就不動,我們從來沒離開過這個心,心就是自己的另一面,另一面也是個方便說,心就是我們所有思想的載體,我們所有的這些概念都是心上的被載物。比方說我們這間屋子是個心,我們這些凳子和我們這些人,都是心上的被載物,有生有滅的是屋裏這些東西、我們這些人,一會走了一會來了,今天人滿了明天空出來了,今天這個凳子在這裏,明天在那裏,有生有滅的是這些東西,但是這個屋子不動。那個不動的東西就是心,這個屋子從來沒動過,它也從來沒亂過,也用不著叫它不動,你想叫它動也沒法叫它動,它也不會動,它僅僅是個容器,但沒這個容器就沒有我們屋裏這些東西,所以心是個載體。心上的東西就是我們這些概念,我們認為這些概念是自己,沒認為那個不動的心是自己,所以我們在顛倒中。知道這個道理了,就知道你的心從來沒動過,動的是你心上的東西,被載物不斷地動,一個念起來了,一個念沒了,起來了是從沒有上起來的,沒了是又回到那個沒有上,那個沒有就是自己的心,那個沒有從來沒動過。想辦法理解這個沒有,就理解了自己的心;想辦法理解這個沒有,就知道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63、如何解決人際關係障礙

 

行者:一有與人交往的事,我就心慌,心就提起來。總是擔心會遇到認識的人。尤其害怕宴會等場合。這已嚴重障礙了我的生活、工作。這是什麼原因呢?如何有效解決呢?

愚仁:這是一種心理障礙,一種自閉現象,若能夠提高自己的自信能力,就能改變。具體方法是:想辦法讓自己的心清淨下來,清淨到沒有自己的感覺了,把這種狀態作為本來承認下來,就會自然而然地重建自己的自信能力,到那時你什麼都不怕了。你完全可以恢復自我,等你的好消息!

行者:謝謝老師!有點感動。實際上,在內心深處,我一直認為有一天會克服這些障礙,重見光明。這個信心和希望,也是支援我堅持下來的原因。就是很多年了(自幼就缺乏自信)始終不能突破,感覺壓力越來越大。我又仔細考慮了一下,發覺之所以這樣,還是自己顧慮太多,牽掛太多,患得患失,越想表現好,壓力越大,越表現不好,惡性循環。諮詢心理醫生,是讓我逐漸學著面對這些害怕的事情,但做來還是有困難。老師教我的這個方法,也是我一直認為應該這樣做的一個方法,這是一個徹底的方法。儘量“什麼都不管”,儘量不去考慮各種事情,實在做不到的,感覺困難的,就不去做。以一種“什麼都不管”的心態來度過目前階段。讓自己的心清淨下來,找到本來,然後一切障礙自然消除。

 

 

64、為何沒有壞意卻常與人衝突

 

行者:這麼多年來我經常與人起衝突,我說的話也沒有什麼壞意,可是人家就是不接受,難道都是我錯了嗎?

愚仁:人家不接受就是你的錯。

行者:那就不吱聲嗎?

愚仁:是的。

行者:有一次我與一個朋友為了一件小事就吵上了,其實沒啥壞心,都是為了他好。

愚仁:吵是什麼?吵是因為有自己的主見和自己的認為,是因為別人不符合你的心意,所以才吵。你有你的認為,他有他的認為,怎麼可能不吵呢?如果有一個人沒有自己的認為,也吵不起來。

行者:難道他的做法就都正確嗎?

愚仁:有個對有個錯,有個好有個壞,你不是還在分別裏嗎?你為什麼要分別出個好壞來呢?分出個對錯來呢?人家站在人家自己的角度上,人家是對的。他如果不認為是對的他會這樣做嗎?他會這樣說嗎?你站在你自己的角度上你認為你就是對的。一個圓有360度,你站在100度上,你看不慣101度,也看不慣99度,那麼那個101度就能看慣你這個100度嗎?既然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為什麼還要分個對錯?不就是這樣嘛,哪里有對錯呀!

行者:是的,沒有對錯。

愚仁:是的,壓根就沒有對錯。如果你放棄你自己的角度,你就沒有角度了,沒有角度不就是站在圓心上了嗎?站在圓心上哪個角度你都有了,你不就擁有全部了嗎?

 

 

65、沒有安全感怎麼辦

 

行者:老師,我沒有安全感,怎麼辦?

愚仁:不安全感是對將來沒有方向,明天干什麼你不知道,明年怎麼回事你也不清楚。想的過多才造成了不安全感,如果不想明天的事,不想明年的事,只是做好當下,你的不安全感自然消失。你可能會說在這個社會上不可能停下這個想,告訴你個方法,當你認為自己不安全的時候,這是一個思維活動,是一個念,一定要知道這是一個念。當你知道這是一個念的時候,你這個不安全感的念的內容就會自動中斷,因為知道也是個念,在同一時間裏不可能同時有兩個念出現,這個內容消失了,下一個內容才能出現。如果你知道你有個不安全感的念了,這個“知道”是個念的話,那個不安全感的念自動消失,時間長了,它就再也不來了。你試一下,如果認真了,用不了半個月。念佛的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翻譯到中國語言是無量覺,時時覺,處處覺,不間斷地覺,你時時注意自己起心了,時時注意自己起念了,情緒起來了,知道了沒了,念起來了,知道了,念消失了,念消失的那個瞬間是什麼?你自己的念與念之間,這個無念,這個空,是不是自己?前念已滅,後念未起這個之間就是自己的本來。

 

66、情緒是一種欲望

行者:情緒不好怎麼辦呢?

愚仁:情緒就是一種欲望,不好的情緒是一種沒達成的欲望。

行者:我情緒老是不好,感覺沒有主心骨。

愚仁:要主心骨做什麼?遇緣則行,遇不著就算了,不要攀緣。所謂的沒有主心骨是對事物沒有一個正確的方向。

行者:我是否可以改變命運,主導自己的命運呢?

愚仁:不要有個主導,有個主導就不對了。角度不改,改變命運是不可能的,只有改變自己的角度。而改變自己角度最好的辦法就是認識空性,這樣角度就容易改變了。問題是你願意認識這個空性嗎?

行者:我願意,只要能達到我想要的,吃什麼苦我都願意。

愚仁:只要有個想要,就不好改變了。比如說,想要開悟,這本身就是欲望,就障礙住了。只是認真地做好每一個“當下”就可以啦,不但不是苦,反而是一種輕鬆。

 

67、角度

行者:與人相處怎樣才能沒有矛盾?

愚仁:有矛盾是因為自己有角度。如果沒有自己的角度,和任何人都沒有矛盾。

行者:如何沒有自己的角度?

愚仁:沒有任何方法能讓你的角度去除掉,只是時時注意自己的情緒。如外界事物刺激使你高興時,要及時發現自己對事物有喜歡的角度;若有人罵你時,你內心發火,要及時發現自己有罵人的角度。不管什麼事你都有自己的角度,只是發現、知道就可以。時間長了你的角度就會越來越淡,就不會被外界的事和物所轉,你就是個正常人。

行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嗎?

愚仁:是的,舉個例子,一個圓是360度,這360度沒有重樣的,就像地球上70億人沒有重樣的。各人有各人的角度,看法也絕對不一樣。360度都不一樣。你站在100度上,你看99度,覺得不夠格。你看101度,又覺得它過激了。101度又認為100度不足,102度過激。各人站在各人的角度,都認為自己正確。如果你放棄自己這個角度,你會在哪里?你會回到圓心,當你回到圓心的時候,你擁有全部的角度。也就是,放棄你自己,你擁有全部;放棄你自己,你就是一切。

行者:那就不能有自己的角度?

愚仁:應該是知道自己的角度,放下自己的角度,圓融別人的角度,允許所有的角度。

 

68、問世間情為何物

行者:一想到要離開他,我就撕心裂肺地痛,到底是我的問題,還是愛情這東西本身的問題呢?如果是我的問題,我要怎麼做呢?因為離開他,我還會再談戀愛,如果人家要離開我,我還是會痛苦,我就只能這樣輪回嗎?

愚仁:我認為那是你自己的問題,一是你是活在虛妄裏的人,二是你這個人太自私。活在虛妄裏會把愛情想像得無比美好,把戀愛搞成純潔、浪漫、天真等。戀愛、愛情其實質是交配前的調情而已。太自私的人在戀愛中很容易依靠別人,因怕失去所依才產生痛苦。如果看透這些,就不會迷戀別人,也沒那麼多的痛苦,也就脫離了這樣的輪回。

行者:看到有的夫妻總是吵吵鬧鬧,動不動就離婚,孩子也跟著難受,我都有點結婚恐懼了,夫妻到底應該怎麼相處呢?有沒有可能大家相處得比較和諧呢?

愚仁:夫妻吵鬧,是因為各自角度不同,看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不同而產生衝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各自對對方的要求過多過高,完全不考慮對方,特自我特自私。和諧相處也不難,雙方有一方放下自己的角度,放下自己對對方的要求,就沒有不和諧的現象。怕的是你不願意放下自我,你樂意體驗這樣的難受和痛苦。

行者:現在婚外戀很多,到底應該怎麼看待呢?

愚仁:婚外戀在多數人眼裏是不道德的,這樣的道德底線是不同的,站在法律的角度上,婚外戀越過了一夫一妻制的法律條文,那是犯法,為了社會安定也必須立法,但也沒有說男女之間在完全同意的情況下發生性行為就是犯法。站在生理上看,男人是基因的傳播者,女人是基因的傳遞者,傳播者和傳遞者,都是個需要,這個需要是自然界中生命延續的規律。所謂的婚外戀,婚姻之外的戀愛或性行為,稱為婚外戀,其原因是傳播者有傳播的需要,對於傳遞者的要求是只要有傳遞的能力就可以,而傳遞者,她需要傳遞最優質的基因,傳遞者發現她認為的最優質基因就會有衝動的心理狀態或行為。應該怎麼看,要看站在什麼角度上。

行者:父母為我們操勞了很多,按說應該好好孝順他們,但有時確實做不到完全按他們的要求做,心裏又自責,到底怎麼才算是孝順呢?

愚仁:孝是什麼?順又是什麼?孝應該是做晚輩的要滿足老年人的需要,生活方面的需要(生存),和精神方面的需要,這就是孝。順是順應、順勢,不管老人說什麼都要順應下來,然後順勢力導,不要試圖改變他們,因為你有你的角度,老人有老人的角度,改變別人的角度在平常時是不可能的。改變別人只能帶來痛苦,順應下來不一定非要去做。非做不行的,要順勢力導,向有利方面發展。

行者:父母對子女的愛,本質又是什麼呢?

愚仁:愛有兩種,本質也有兩種。第一種是溺愛,從小滿足子女的一切和無微不至的關懷,這樣的愛,本質就是把子女徹底毀壞掉。第二種是真愛,有意識地不管自己的子女,但不是放縱,是為了讓子女有獨立性,培養生存能力,善於觀察外部世界,讓子女圓融自己的社會,這也是個本質問題。但是大多數的父母愛自己的子女,本質是愛自己,叫作養兒防老,為自己老了之後做準備。

 

69、虛妄是哪里生的

行者:虛妄是哪里生的?

愚仁:心生虛妄,心中的“自我”、心中的身體是什麼?難道不是虛妄?

行者:關於“物”,虛妄在哪里?

愚仁:黃河不是虛妄,泰山也不是虛妄,世界萬物也不是虛妄。你心中的黃河、泰山,你心中的世界萬物就是虛妄。

行者:關於“意”,虛妄在哪里?

愚仁:意從哪里來?“意”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接受身外的資訊,這種資訊在佛經中叫“塵”,這些塵組合起來就是意塵,也被稱之為意識,這些意識是一大堆不實的資訊組成的,難道不是虛妄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