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呂洞賓提劍斬黃龍

 

行者:呂洞賓提劍斬黃龍是何意?

愚仁:提劍是提出自己的見解來,斬是反對、反駁的意思,就是用自己的見解來反對黃龍禪師的講法。

行者:呂洞賓提出了什麼見解呢?

愚仁:半檔鍋裏煮江山,一粒米里藏世界。

行者:這是何意?

愚仁:半檔鍋是說一整鍋只剩下一半了,用這一半來煮所有的江河和諸多的高山。一粒米里藏世界,是說一粒米里含藏著整個世界的資訊。

行者:黃龍禪師為什麼回答了一句“你這守屍鬼”?

愚仁:半檔鍋,鍋是什麼作用?不是煮飯的嗎?一粒米,米的用處就是吃的。說他守屍鬼就對啦,至此其劍落地。

行者:黃龍禪師說了一句“你這守屍鬼”,呂洞賓言下大悟,他是怎麼悟的?

愚仁:呂洞賓提出自己的見解後,他萬萬沒有想到黃龍禪師回答他一句“守屍鬼”,一時思維斷盡,大腦一片空白。這時黃龍不失時機追問了一句:“半檔鍋裏煮江山暫且不提,什麼是一粒米里藏世界?”這時呂洞賓言下大悟。

行者:還是不明白,就憑一粒米里藏世界,就能明白啦?

愚仁:佛祖說的“一微塵裏含三千大千世界”,和“一粒米里藏世界”是一個意思。用現代語言說,就是“全息理論”。道理呂洞賓明白,但他沒有做到,當他大腦一片空白時,追問了一句什麼是一粒米里藏世界,這時在一片空白裏升起了個萬有,而且是很清楚地“看到”從空裏升起的萬有,能不明白嗎?

行者:阿彌陀佛!

 

97、沒欲望就可以

 

行者:閉關證到後,保住的人多嗎?

愚仁:在我這裏閉關證到空性的人不少,真正保住的不多。就是因為回去後有欲望了,聽說他契入空性了,大家一捧他,他的欲望就起來了。他第一個欲望就是想度別人,想和別人說:“你們學的那些都不是正法,只有這個才是正法。”說這個事的同時把自己的欲望帶出來了,自己並不知道,因為有這點想和別人說法的欲望,就把其他的欲望都帶出來了,超不過二十天、一個月,他就又回到他原來的樣子了。但是明白了的道理不會再糊塗,什麼樣的法也忽悠不了他了,他只是沒有那個境界了。

行者:那就是他忘了“知道就行”了,是嗎?

愚仁:是的。

行者:那個時候他自己可能也沒法看到。

愚仁:是的。如果他再認識到,放下自己的欲望,他很快又是,好像學習我這樣的修行方法出現了一些狂徒,他知道這個理,他能講得很清楚,講理時他可以一句話把你堵死,但他自己在欲望裏,所以時間長了,他說的話和他的行為不一致,那就是個狂徒。沒掌握住自己的欲望心,你就會加到凡夫界,我們這是個欲界,只要有欲望你就是個凡夫,離開這個欲望你不想當佛都作不了主,你只能是個佛。所以學佛不難,掌握住自己的心,不要讓自己的心有那麼高的欲望、有那麼明顯的角度就可以,就這麼簡單。佛祖也說過無四相就行,三心不可得,你不得三心就是啊!問題是我們活在我們的虛妄裏,活在概念裏,你提出來的概念,都是虛妄。在這個人滿為患的社會裏,你有個生存空間就可以,哪來的那麼多名詞、那麼多說法啊?所以並不是你不行,是你自己的貪心障礙著你。這個世界上找不到沒有空性的人,老天爺給每個人的機會是一樣的,只要你站在你的角度、你的欲望上,你就是個凡夫;放下你的欲望,放下你的角度,你自然合道。,很自然很自然的事,說到這裏,有一個結論:不是修來的,不是證來的,不是學來的,也不是上師給你的,是你本然存在的,只是發現它,僅此而已。

 

98、只是角度變了

 

行者:我一直都在讀《心經》。我們這些想學佛的人,應該從什麼角度開始呢?

愚仁:先理解空。

行者:理解空?

愚仁:理解空,認識念與念之間那個東西。

行者:就是見性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我們現在感覺,經書都太深奧了,什麼都看不懂。但是在您看來,一切都是大實話一樣。

愚仁:是的。你見性後再看經,就會覺得它說的都是大實話,都那麼實實在在,很簡單的事情。你要明白空性,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沒這些相就是空。它叫你沒這些相,就是叫你空出來。這四句話講完了,你就知道它的意圖是什麼,你如果不知道空性,光念滑句,念一百遍,你也不知道它在說什麼。“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你要知道那個空性,你就會感覺東方虛空,空空蕩蕩什麼也沒有。如果你的內心裏是那個空空蕩蕩什麼也沒有呢?

行者:那得多長時間才能見到那個空呢?

愚仁:這麼一說,你就知道了,你只是不想承認而已。你把那個空當成一個東西來理解了,它說的是精神方面的什麼也沒有,什麼也沒想之前,即是。

行者:我們還不能住在這個狀態上是吧?

愚仁:是。因為你在有裏,你的人體在有裏,你的思想在有裏,你的角度還是在有裏,所以你很難理解這個東西。

行者:就是沒法轉,我們到底要怎麼辦啊?

愚仁:當你認認真真地琢磨這個東西的時候,它就轉回去了。瞬間就是,那也是自己,那個沒有就是自己的本來。一瞬間,這個本來就是一秒鐘的事。我這上哪去了?馬上這個周圍的環境就變了。變了角度了,這一切都在變。並不是一切都在變,是自己變角度了。打個比方,咱們看東西,倒過來看的時候,這東西也就倒了,角度不同罷了。

行者:從意識上要自己強制嗎?

愚仁:不要強制,只是注意,一強制就成了石壓草,越壓越厲害。

行者:等自己明白過來,就自然而然了?

愚仁:對,很自然,因為那是自己的。手心手背是一隻手,我們光瞭解手心不瞭解手背,還以為是另外一種什麼東西呢,其實就是一隻手。

行者:比如,看著這個杯子,就不會非要說,我要知道它是杯子。我要考慮很久,我得考慮考慮看它是個杯子,然後有人跟我說它是杯子。所以我才能考慮考慮,等到他自己認識了,一看就明白,它就是杯子,心裏自然就知道。

愚仁:只是一個用而已。你不必知道它叫杯子,端起來就喝。對一些名、相也通曉。該怎麼用法,一目了然。

 

 

99、如何用功呢

 

行者: 觀念、覺知我只是在有狀況、有境界的時候才用,總感覺有點用功不連續。

愚仁: 沒境界的時候你還用它幹嗎?沒有煩惱、沒有雜念的時候正好是清淨狀態,你再提起它來就是頭上安頭。簡簡單單的,越簡單越好,簡單到沒法再簡單。

行者: 那這個功夫也有個純熟不純熟啊,要是我純熟一點的話,那不管多大的事來了,一下就能超然事外,但是現在我只能說小問題無所謂,大問題來了還不一定。

愚仁: 大問題出現在眼前,只要是你沒忘了“啊,我又生氣了”,當你想到“我又生氣了”,當你想到“我又發火了”,想到“我控制不了自己”,這時候已經控制一大半了。這一知,就控制了一大半了,雖然火還沒下去,但已經降低了很多很多了,剩下的是自己受的損失放不下。人家罵你兩句,把你的火罵起來了,你挨了罵了,丟了面子了,這個面子放不下。要是知道是面子放不下了,一覺,這個面子一放,無所謂的事,火接著就沒了。前面的因引起的火,一覺的時候,就沒了。碰到大事的時候,感到自己要發火,這時候火消了一半,還有一半沒消,就是自己的利益。一覺,我是在乎自己的臉面,我是在乎自己的地位,你找到自己在乎的東西,它接著消失。就怕你忘了,只要忘不了,我認為超不了兩三個月,就能體會到自己沒了。

 

 

100、試試沒有角度

 

行者:針對這次512地震受災人群,有位教授介紹了一種觀想法,讓病人想像他發生過的事情,如果還是痛苦,就高一些,比如在屋頂看著它;還是感到痛的,再高一些,比如從山頂上看下來;如果那種揪心的感覺還脫不掉的,就再高些,比如從雲彩上俯瞰整個事件……

愚仁:很好的,這樣可以讓他的感覺與痛苦分開。

行者:這種觀想方法和佛教說的觀自在是否異曲同工呢?

愚仁:它給人一個很強的角度。

行者:什麼角度?

愚仁:人們會一直在一個頭頂的高處去觀,久而久之,這個角度不容易去掉。觀自在是觀心、觀空。

行者:就是說他會跳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去看事件。雖然是分離了,但觀者是觀者,被觀物是被觀物。

愚仁:這種角度下,形成的二元對立很牢固。

行者:噢,我知道了,平常您總教我們發現、知道、不干涉我們的心念。我也時時提個“知”,看著自己。但這個提,卻是生生地把觀從頭腦的念中拉出來,放到頭部上面的左側。每次我強提起觀的時候,都是這樣的。

愚仁:是呀,試試沒有角度?

行者:放掉這個角度,哇,沒有角度呀?(此種感覺非文字能言,請諸君體會)

愚仁:觀是一個點,沒有點了,是什麼?

行者:……

愚仁:就是覺了呀!當觀不是個點的時候,觀的感覺就會無處不在,就會遍一切處。

 

 

101、放下不是放棄

 

行者:您說要放下欲望,如果我們對好車好房子好衣服都有欲望,那在生活中就沒法修行啦?

愚仁:讓你放下欲望,不是放棄,放下你掙錢的欲望並不是不讓你掙錢,什麼叫放下?你該掙錢就掙錢去,不要只想著掙錢,你工作去就是了,你為別人服務了,別人給你報酬,你的心沒在掙多少錢上,而是我為這個群體出了多少力,以這樣的想法,在這個社會上,你不是個佛是什麼?有個雷鋒的時候說你是個雷鋒,沒有雷鋒的時候只能說你是個佛,你是為這個人類、為這個集體做事。

行者:但是放下之後覺得什麼都沒意思了,很無意義了!

愚仁:那你還有一樣沒有放下,還想有個意思,把沒意思也放下,你就合道,你就順其自然。

 

102、無為不是修出來的

 

行者:我每天都會練習靜坐,但有時有幾天會很不想坐,道家講無為,那我應該遵從自己的感受就不坐了,還是一定要坐?

愚仁:如果是我,不想坐就不坐,不想坐你坐什麼?降伏其心,用不著坐。道家有個無為,你打坐是不是無為?

行者:無為應該是個最好的狀態吧,有幾天不想坐又會很自責,覺得這幾天退步了。

愚仁:打坐是個有為,想達到什麼目的?無念。這都是個有為,無為是什麼?順應自然,順應當時的條件才是無為。

行者:但我的境界還沒那麼高,沒法一下子達到無為啊!

愚仁:不是,是你在有這個範疇裏,你自己不敢相信自己就是了,其實人人都具備,只是你的思想行為在有這個層面裏,你沒法理解,其實人人都行。所謂的無為,沒有什麼修行和不修行,各個方面都處於無為才行,都處於無為狀態,你本身就是道。

行者:那不是修出來的?

愚仁:根本不是修出來的,所以你那個進步實際就是個退步,轉了一大圈再轉回來,才發現向後一轉就是。

行者:那為什麼還有很多人去閉關?

愚仁:因為有個法很多人才會相信,如果你知道念與念之間,知道自己有念知道自己無念,知道自己有念的時候,念的內容就會中斷,當你知道自己無念的時候,念不會再起來,知一旦間斷,哪怕百分之一秒的間斷,念就會起來,如果你這樣做一個月,讓你閉關你也不去了,跑那麼遠去閉關,那是二乘人做的事,不是大乘人做的。

 

103、數數一天當中的無為

道德經講無為,佛法也講無為,很多朋友認為自己很難做到無為,因此而苦惱。事實上我們每天有很多時候都在無為中,現在我們一起來數數看。

1)   早晨起床的時候,你是思前想後,想好先抬起頭來還是先抬起腳來,計畫好才起的嗎?如果沒有的話,你那不是無為嗎?

2)   刷牙洗臉的時候,你是思前想後,想好先刷哪一顆牙後刷哪一顆牙,然後才開始刷的嗎?如果沒有的話,你那不是無為嗎?

3)   吃飯的時候,你是思前想後,想好先夾哪根菜,後夾哪根菜,計算好才吃的嗎?如果沒有的話,你那不是無為嗎?

4)   吃完飯洗碗的時候,你是思前想後,想好先刷筷子的哪頭,後刷筷子的哪頭,計畫好才刷的嗎?如果沒有的話,你那不是無為嗎?

5)   騎自行車去上班的時候,你是思前想後,想好先上哪條腿,後上哪條腿,到哪兒一定要拐彎,到哪兒一定要刹閘,計畫好再開始騎的嗎?如果沒有的話,你那不是無為嗎?

6)   到了辦公室坐下來,打開電腦的時候,你是思前想後,想好先開主機還是先開顯示器,滑鼠是靠前放點還是靠後放點,計畫好才開機的嗎?如果沒有的話,你那不是無為嗎?

…………

數不過來啦!人一天當中很多時候都在無為中,有為的時間較少。只是你執著的東西、你在意的事物才是有為,不執著不在意就可以啦!好像無為做時,時間很快就過去。

 

104、怎樣才算是欲望過分

行者:怎樣才算是欲望過分?過分就是淫欲,但不同的人可能不一樣呀?

愚仁:對某個事過分的執著,所謂的過分,就是你時時忘不掉這個事,當你時時忘不了,你已經發愁了,這就是已經過分了。當你執著這個事的時候,你的智慧等於零。舉個例子,當兩個人談戀愛的時候,他倆的智慧就為零,因為他倆已經執著在談戀愛上了。每個事情都是這樣,你執著於集郵,你下班之後就往集郵圈裏鑽,那你就忘了家裏還沒吃的,你存點錢都換成郵票了。包括一些現在愛好古董的,我認為這些都是過分,過分會造成整個家庭的不和,就是淫欲。我們的主張是讓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把我們的欲望放在集體身上,而不是放在個人身上。

行者:“欲望放在集體身上”?我理解不透。

愚仁:也就是說你的欲望是想讓家庭好,那就是把欲望放在這個家庭身上了。如果把欲望放在個人身上,就是一心想著我在家裏得到了多少,享受了多少,以自己為主體,恐怕家裏的人對你來說你認為誰都不好。你要是把這個欲望放在家庭身上,把整個心思放在家庭身上,你一心讓你的家庭成員過得好,你把自己忘了,這時候你的位置在什麼地方?應該也在很好的位置上。

 

105、做個沒有欲望的凡夫

行者:如果真正做到了無欲,那和行屍走肉有區別嗎?

愚仁:真做到無欲,你就是個聖人,你就會隨緣而行。真無欲啦,你會料事如神。

行者:該怎麼解釋這個行屍走肉呢?

愚仁:行屍走肉是什麼感覺都沒有,沒有痛癢,沒有想法。無欲仍然會有想法,“想”是個功能,你去不掉它。叫你無念,是叫你接近那個真東西,要求你無念,要求你停止思維活動,叫你放下,不是放棄。你徹底明白了,你再拾起你的思維來,再拾起你的念來,無妨。如果你不拾起來,你繼續沉浸下去,繼續進入那個什麼都沒有,你反而進入了無記空。無記也不是行屍走肉,你見過誰修成行屍走肉的?這只是一個傳說,行屍走肉這個詞是形容沒有善念的惡人行為的。

行者:無為也無不為。

愚仁:是啊。該了緣了緣,從外表上看你和別人沒什麼兩樣,該過日子的過日子,只是自己內心深處沒有煩惱了,沒有恐怖了,不怕死亡了。

行者:也不是說一天光坐著念佛,什麼活不幹。

愚仁:一天光坐著什麼活不幹,那是邪法,不是正法。

行者:人人都有欲望,是嗎?

愚仁:你想成佛,你想往生極樂,這些不都是欲望嗎?放下這些欲望就是。我的口號是“做個沒有欲望的凡夫”。

 

106、度眾生

行者:我要去度眾生!

愚仁:為什麼?

行者:因為眾生太苦了!

愚仁:我經常舉這個例子,人排泄了一堆大便,來了幾個蒼蠅,下了幾個崽,長成了蛆,它們每天在大便裏拱來拱去,我們站在人的角度,會覺得它們多苦啊,在這麼惡劣的環境裏待著,但從來沒去問過蛆:“你們在這過得怎麼樣?”站在蛆的角度上,人家整天生活在麵包充足的地方,沒有競爭、沒有饑餓、不用奔波,生活得多麼自由自在啊!

行者:畜生道的確是苦啊!

愚仁:你認為那是畜生道,如果狼看你,是個什麼東西?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問題。

行者:不是說人比畜生道高一點嗎?

愚仁:應該是霸道一點吧。因為人的存在,世界上少了多少動物?人把自己的這種霸道說成自己是萬物之靈。

行者:那就是我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評判別人了?想改造別人?

愚仁:是的,這就是不平等,我比你強、比你高級,所以才度你,認為所有的眾生都不如自己,才有個“我要去度眾生”。其實自己大腦中產生的每個念,有生有滅,那就是眾生,你這一輩子有多少個眾生?說度眾生是度這個東西,度這些有生有滅的念,有生有滅的行為,有生有滅的事。度不是不讓它發生,而是不執著、不住一切事,做到不執不住就叫度。

行者:原來是這樣啊!謝謝老師!

 

107、我們能為美麗中國做些什麼呢

 

行者:衣食住行豐富以後,人追求精神愉悅,我知道要活在當下,順其自然,但在工作中是變化的,如何做?

愚仁:變化是有條件的,如果沒有條件,不會發生變化。孩子時期、青年、中年、老年時期隨著變化,對世界的看法、要求也不相同,也不應該相同。但自己有個角度,偏偏有個固定的角度,拿著你自己的角度量這個世界,勢必要碰上釘子。為什麼不能固定角度,就是因為這個世界在變。電子不斷地震盪,電子圍著原子核轉也沒停止過,這樣組成的世界,變是個常。那個沒有是個常,但它不起作用。我們是把自己回到這個不變上來,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更好地為人類服務。不是回到這個沒有上之後,為了我成為一個什麼東西,成了大師、成個人物,讓我說那是妖精。整個修行過程就是為了適應這個社會,適應人世間的生活。

行者:作為一個公民,能為美麗中國做些什麼呢?

愚仁:做好你當下的每一步就可以了。每一個人,每一個領導幹部,都做好當下每一個事情,要不了幾年,中國就是世界強國。如果真正做好當下每個事,你就不會做錯,不會走彎路。沒活在當下——走著路想著上班,上班想著孩子,沒發揮出你的能力來。你的心被你的老公拉走了一部分,被你的孩子拉走了一部分,被你的面子拉走了一部分,被你的利益拉走了一部分,一個好端端的心四分五裂,所以都沒活在當下。

行者:政府讓我們學弟子規,特別是領導幹部,讓大家解讀中華傳統文化,我心裏充滿了希望。

愚仁:共產黨沒有搞愚民政策,它讓你學道德經,目的是讓你學會怎麼辯證地看問題;讓你學弟子規,是讓你自覺,約束自己;還有一個論語,孔子和學生的對話,它讓你學會怎麼和別人打交道。如果都學會了這些東西,我們的社會秩序應該是很好,所以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傳播者和宣導者,也是擁護者。

行者:歷史上的昏君位置很高,那他們是怎麼回事呢?

愚仁:一個人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產生了慢心,那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了。他到了很高的位置,他的自我膨脹,這種我慢、傲慢,會使這個民族喪志,會使這個國家滅亡。

行者:他還可以退轉?

愚仁:我們自己就有這種現象,有人誇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沾沾自喜,有人罵我們的時候我們就不高興。有這樣的情緒變化,你就是心量不夠。你達到一定位置,你肯定不適應。人家罵你,你在心裏沒留下什麼東西;人家誇你,你心裏沒有任何情緒,你心如如不動。你是這樣的人的話,你到了高官你還是如如不動,你還會一如既往。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罵你一句你生氣,誇你一句你高興的話,那你儘量別當官,當官可能禍害別人。

行者:那應該怎麼做領導者呢?

愚仁:你要是領導者,你站在領導者的地位上看問題,同時也要感知被領導者的心態,被領導者站在他的位置上,考慮他要幹什麼,他也必須站在領導者的立場上,考慮領導者要他幹什麼。自己做好每一步,下面肯定有人跟著你學。作為一個領導者、企業主,你自己正派,你的員工也跟著你很正,你所做的一切為你的事業,沒為你自己,你下面的員工肯定跟著你學,他們也是一心一意幹好自己的工作,以身作責,稍加管理就行。

 

 

108、一心工作就是起用

 

行者:我到終南山閉關,為什麼回到世間後會覺得很不適應?

愚仁:你到終南山修行去,或者到別的什麼地方修行去,修行到一段時間,你和世間格格不入,因為那裏是個清淨的地方,世間是個亂的地方。

行者:那怎麼辦?

愚仁:如果你壓根就不去終南山呢?不再接近那種清淨的地方,你是自淨其意、降伏其心,在這個亂世裏把自己的心降伏住,把自己的意清淨下來呢?

行者:那我可以又想要掙錢,又想清淨嗎?

愚仁:可以啊,一心做事,事做好了,你就有錢了。一心一意幹工作,你幹出來的工作別人幹不了,因為別人都是三心二意幹,老闆是很清楚的。

行者:那社會上一心一意工作的人也是一種修行?

愚仁:要是嚴格講,那些一心工作的人就是在修行。只不過他們的目的是工作掙錢,是外求。修行人一心工作是降伏自己的心,自淨自己的意。

行者:那人不外求了,向內找的時候,應該是在哪里都一樣?

愚仁:是的,人要活下來應該很簡單,幾口飯、幾口菜就可以養活自己。要按修行人活下去的這個條件,別說是七十億人,一百七十億人這個地球也能養活。

行者:一心做事要不要動腦子呢?

愚仁:如果你想解決什麼問題,不動腦子恐怕你解決不了,動腦子想問題是自己自性的用,他是你的工具,你應該用它,不要把動腦子也搞成一個修行障礙。

行者:全身心投入當下做的事情,那是不是一種執著?

愚仁:這不是執著,只是把心放到一處上。如果有個做好當下工作的那種心,很執著於這種心,做好工作,是為了你自己得到老闆賞識、得到領導表揚,那是種欲望,那種欲望堅持不長。

行者:當你執著於當下的事情時,不就是染汙自己的心嗎?

愚仁:不是染汙,只要你認認真真做好當下的工作,你不會有多少的記憶。

行者:我也想一心工作,但習慣了在工作時胡思亂想,怎麼能一步步地克服散亂?

愚仁:如果是我,我就不一步一步來了,我就直接降伏自己的心,直接放在自己工作上。

行者:散亂的時候就強迫自己一下?

愚仁:是的,強迫三天,也就轉過來了。

行者:在工作中,我有創意的時候,跟著創意走,叫走神嗎?

愚仁:叫靈感,你一心做事了,很清淨的時候,很自然地遇到困難就會有解決困難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你的清淨心帶來的,別人看來你是個發明創造,其實作為你來說,僅僅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而已,你沒認為你多了不起。

行者:那放空就無所不能,如果我需要創意,我把自己放空就可以嗎?

愚仁:是的,但不能住,在沒達到空性之前想一想,我需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然後把想要解決的這個問題全部忘掉,進入那個清淨狀態,不要有意進入,只是知自己的念起念落就行,這樣很快就進入那個什麼都沒有的狀態,進入之後就給你展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候是以圖像的形式。

行者:我很難對一件事情保持長時間的新鮮感,幹一樣工作一段時間就覺得枯燥,就要逃離。但是以前的同事,一直幹下來,卻獲得提升。我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愚仁:不用解決,只要堅持就行。

行者:但是我覺得工作很枯燥,我就想跑。

愚仁:枯燥是你心裏生出來的,其實工作本身不枯燥,找自己心裏的問題就行。你不能怨工作,還是堅持工作就行,千萬別找方法,如何堅持?活在當下就行。

行者:老師,可以這樣說嗎,起用就是專心致志做當下的工作?

愚仁:是的,如果做到這樣的話,就把修行放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了。

 

 

109、實相與虛幻

 

行者:何為實相?

愚仁:對事物不加評判、描述,事就是事,直來直去的就是實相。一切描述都是虛幻,也稱之為文化。

行者:啊?

愚仁:是的。就像關於愛情方面的描寫哪一個不是虛幻?相對於虛幻的交配,就是實相。

行者:那結婚後呢?

愚仁:結婚後的虛幻就是,男人對女人的一種認為、看法,或女人對男人的認為、看法,並要求對方按自己的認為、看法行事。

行者:那實相是什麼?

愚仁:實相就是你就是你,她就是她,只是實實在在地過日子。

行者:啊?就只是老公演好老公的角色,老婆演好老婆的角色?

愚仁:是的。

行者:就像幹某事——幹某事是實相,而基於這個事之上的概念、描述等是虛幻……其實現實中很多事,我們都是生活在虛幻中,看不到實相,那我們不是都在做夢嗎?

愚仁:就是在做夢啊!

行者:老師講的真是太好了,那我這個“說太好了”也是個虛幻?

愚仁:是的。

行者:實相是什麼?

愚仁:實相是你問了,我答了。

行者:就是“什麼就是什麼”,賦予之上的就是虛妄。那事業呢?

愚仁:你活著,為這個集體、為這個社會做點事就是了,踏踏實實地做每一件事就是了,搞上個“事業”的名詞幹嘛?

行者:這個“事業”的包裝也是虛幻,實相是幹這個事。再比方喝茶弄個“茶道”也是虛幻?

愚仁:喝茶的實相是茶葉就是樹葉子,加點水,喝了——這是實相;這茶葉是什麼人采的,怎麼加工的,在加工的時候發生了什麼,編個故事,說是茶道,這就是虛幻。

行者:餓了要吃飯,這是實相?

愚仁:是的,“這好吃、那好吃”就是虛幻。

行者:吃飯時饅頭掉桌子上了,我說:來,這個給我,這是實相;如果我心裏覺得這樣能表現出我多高尚或者什麼,就是虛幻?

愚仁:是的。

行者:酒肉穿腸過是實相,佛祖心中留是虛幻?

愚仁:吃了酒肉是實相,也沒個穿腸過,也沒個心中留。

行者:再比如一個杯子,套用經典中的說法“所謂這杯子,即非這杯子,是名這杯子”?

愚仁:這個杯子,拿起來喝水就是了,你給它起了個名叫杯子,就已經不是實相了。

行者:杯子只是給它起了個名,給它起個名叫小貓小狗也無所謂?

愚仁:是的。

行者:害怕是怎麼回事?

愚仁:害怕是個虛幻,算是個自我保護意識。其實“自我”、“保護”、“意識”這三個詞,都是虛妄,什麼叫自我?什麼叫保護?什麼叫意識?都是造出來的東西。

行者:這簡直顛覆了我的人生觀啊,知道了怎樣不是做夢的活著,而是醒著的活著,以後至少是有個方向了。

愚仁:往根上說的話,就是沒被任何認為、概念污染的心是實相,這是個最根本的實相。

行者:怎麼講?

愚仁:鼻子是我的,腿是我的,身體也是我的,財富是我的,老婆孩子是我的,這些都是我的,那我在哪里?只要是“我的”,就是個虛妄。把“我的”都還回去,剩下的是什麼?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

行者:什麼都沒有?

愚仁:是的,那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行者:哦,您說的全面瞭解自己,就是了解自己的這個本來面目?

愚仁:是的,按照實相生活的人,被稱為“真人”。造出來很多虛妄,並生活在虛妄裏,只能是個虛妄的人。

 

110、做個“真人”

 

行者:可以為大家分享一下您自己的修行故事嗎?

愚仁:我也和其他人一樣走了幾年的彎路,直到有一天碰到一位瘋婆子,聽她說了一陣瘋話,從她的瘋話裏領悟到人的自私、固執、虛妄,人往往讓這些東西把自己搞瘋,從這個角度看沒有幾個人是“真人”,大都在病態裏。這些自私、固執、虛妄又都是自心生的,如果你想做一個無私、無欲、不固執、沒有虛妄的正常人,修心就成了修行的主題。當發現自己的自私、放下自私的時候,好像自己周圍的世界一下變寬廣很多倍。當發現自己的固執、放下固執時,自己周圍的人、事、物沒有了對立,剩下的就是和諧。當發現自己的虛妄並放下虛妄時,你會感覺全身心的輕鬆,像卸下了千斤重擔一樣,從未有過的感覺。這時的你沒有任何痛苦,也沒有不良情緒的發生,被世人稱之為“真人”,向這個方向發展的就是“修行人”。

 

 

111、證悟與應用

 

行者:請老師跟我們說說有關證悟的事吧!

愚仁:有關證悟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個證悟,只是個理解,或者回頭看看自己就是,很簡單的事。誰都有個思維,誰都知道有個思維,知道有思維的那個知它有沒有思維?理解這個事就可以了。舉個例子,有人打了你一巴掌,你知道痛,知道痛的那個知痛沒痛?自己琢磨一下,如果它沒痛的話,那個知是不是你?為什麼你的肉體痛,知道痛的那個它不痛?如果用你的知看著你的痛的話,會是什麼感覺?痛和知就要分離,當你剛剛分離的時候,你痛的感覺馬上就消失。怎麼理解呢,就理解這個痛和這個知是一個還是兩個,痛是不是你?知道痛的知是不是你?為什麼兩種感覺,知道痛而不痛。把這個知先放在這裏不再分析它了,先放一放。

咱都知道自己有思維活動,有念,都知道自己有個念起和念落,那麼念起了念落了,念與念之間是個什麼東西?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學淨土念佛的,想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兩個佛號之間是個什麼東西?禪宗講的是個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佛號本身也是個念,兩個佛號之間,前念已滅,後念還沒起,這時候你有什麼念,你想什麼呢?如果你什麼也沒想,那你睡著了嗎?如果沒睡著,那你幹什麼呢?有念時是個狀態,沒念時也是個狀態,那麼沒念的狀態是個什麼狀態?我們長期住在有念這個範疇裏,從來沒注意過無念這個範疇,如果聽明白了的話,你就會清清楚楚地看到念與念之間是個什麼都沒有,是個空,剛才說的那個知,它清清楚楚地知道,那裏是個空,而知本身不是個空。如果這個知是個空的話,它不可能知道空的存在。你有思維活動,你有想,有念,知並非是個念,如果是個念的話,它不可能知道有個思維活動、有個念,就像咱的眼睛看不見眼睛一樣,借面鏡子還可以,如果沒那面鏡子你看不到你的眼睛。這個知回過頭來認識一下那個念與念之間的什麼也沒有,有人給起了個名叫迴光返照。我們這個知只注意有,從來沒注意過那個沒有。把有和沒有先放到這裏,先不管。

還有另外一個,就是認識問題的識,它能認識一切,只要眼睛看見的,耳朵聽見的,鼻子聞見的,身體感覺到的,它都能認識。認識徹底不徹底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它都有個認識,這個識有沒有認識剛才咱們說的念與念之間,那個什麼也沒有?咱們提出來了你可以認識那個沒有,沒提出來之前,你什麼時候認識過它?現在出現了三個名詞:念與念之間的沒有,知道的知,認識問題的識,這三個東西佛祖有,你有沒有?你和佛祖比起來你少哪一樣?恐怕和佛祖比起來,你哪一樣也不少,應該是無二無別。

認識問題的識,要是落在空上,和空合在一塊了,會是個什麼樣?去認識這個空去,我們平常是認識有這個層面,有社會、有家庭、有老婆孩子,有這個國家、有這個集體,有科技、有高樓大廈,但從來沒有落在這個沒有上、這個空上,如果識落在空上,是個什麼感覺呢?不光是認識了一個空,而且認識了空裏面含著的一切有,因為空什麼都沒有,它的性質是全息,就是什麼資訊都存在。我們自己那個沒有是個全息,我們為什麼沒感覺到自己是個全息,就是我們這個知和那個識,沒有落在空上,如果落在空上,那個空是遍一切處,那你那個知應該是遍知一切,給你的感覺應該是遍一切處,因為這個空它有這個特性。

我們為什麼不行?前面講過,是你的角度、你的欲望把你這樣的功能嚴嚴地覆蓋了。所以想達到證悟的條件,必須要去掉兩樣,一是你自己的角度,二是你自己的欲望。如果帶著你自己的欲望的話,有一點欲就覆蓋住了,你就達不到。這兩樣都是根深蒂固的,自己拿著自己的這兩樣東西,對待你周圍的人事物,對待你周圍的一切,我們這些人誰都沒逃出自己的角度去,活在自己的角度裏、活在自己的欲望裏。因為有個角度在,要完成自己的那些欲望,就有個想要,有個我要。當自己把自己的欲望降下來的時候,你可以想一想,自己的欲望降下來會是個什麼狀態,自己沒欲望了,或者欲望很低了,會是什麼狀態,有可能你想想點事都想不起來,沒事可想,沒思維內容可想,因為你自己沒有欲望。當一個人欲望很低的時候,你是什麼感覺?

欲望越低,對自己的身體感覺越淡,思維活動越少。低到自己不存在了氣化了,低到什麼都沒有了,那個念與念之間的什麼都沒有就會呈現出來,知道沒有的那個知就和它合二為一。說個合二為一是錯的,因為本來是一,沒必要合。那個認識問題的識也得和它合二為一,但還是說合二為一是錯的,本來是一。這時如果它們是一了,一是什麼都沒有,二是有個認識問題的功能,三是沒有角度、沒有欲望。這個時候你是什麼樣?這時候給你的感覺你是整體,你要是想宇宙,你就是宇宙。你看見張三了,你就是張三。因為沒有我自己了,沒有我看見什麼、我聽見什麼,大腦裏想起大海來了,你就是大海。當你看見山的時候,這個山的高低、裏面住了多少人、多少動物,你應該一目了然,因為你就是山。當你是宇宙的時候,銀河系以外的銀河外星系,你應該一目了然,儘管你描述不上來,但你應該知道。有人問能不能不學就會英語,會說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我沒學過英語。但是如果你的心真清淨下來,他說的什麼內容你知道,就因為你清淨下來了,對方說話也好,想事也好,他必然得發射個腦電波,腦電波不用翻譯,只要接受他的腦電波,你清淨下來,你就會解讀,你就會明白他想表達什麼內容。

我們學佛的,特別是學淨土的,見到死個狗死個貓,想超度它,你用什麼超度?用語言嗎?那超度不了它,因為它沒學中國話,不懂你的話,但是它接收你的腦電波,它完全能知道你腦電波的意思,因為它們清淨。所以證悟挺簡單,簡單到什麼程度呢?可能世界上的這一切事都合起來,從裏面挑簡單的事,都挑不出來比證悟這個事更簡單的,它簡單到什麼程度呢?無需你有念,無需你有想,無念、無想就是了,就是個空性,什麼都沒有。問題是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念、自己的想放下,放下念、放下想,立馬就是。所謂的證悟就是讓你那個知、那個識和你那個空性,回到它自己的本位,合起一來就是了。它本來是一,只是我們流浪慣了,流浪的年頭太長了,把那個沒有忘得一乾二淨。

行者:老師,剛才你說的時候,我們一直放著背景音樂,這個聲音對你有沒有什麼影響?

愚仁:有,不要分析這個聲音來自於什麼方向,只是個聲音,長了個耳朵就是聽的,長了個眼睛就是看的,問題是你的心分散沒分散,處在鬧市中你不分散你的心,你仍然是個安靜的。如果你運用你的六根,運用你的肉身聽、看,就會琢磨,那你的心就四分五裂,如果你隨著你的肉身到處去用認識看資訊,你很累,因為你的眼睛受限,耳朵也受限,身體也受限,換句話說,眼睛代替不了耳朵,耳朵代替不了身體,都是單一的功能。

行者: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怎麼可能把所有的欲望都放下呢?

愚仁:因為有欲望才帶來個七情六欲,是因為有個我,才有個我要,就是個欲望。你想達到你的欲望,你得動用你的六根,順利達到你的欲望的時候,你的情緒很小,只是個喜。當達不到的時候,其他的情緒就出來了,怒哀樂悲恐驚。試想一下,除了我們人以外的其他生物,這個我要、這個欲望嚴重不嚴重?比如一頭母獅子,逮住一頭鹿之後,第一個來吃的是獅子群裏的頭獅,這個時候有欲望沒欲望?咱都看過動物世界,好像是它一點欲望都沒有,它逮住了,放下,走了,很自然。這些生物除了人之外,好像它們的欲望都極低,欲望在動物身上能呈現出很低來,我們人為什麼呈現不出來,應該呈現出來!人為什麼呈現不出來?就是因為人太多了,每個人都要爭奪自己的生存空間,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競爭越來越激烈,你沒有自私、沒有欲望,有可能把你擠到一邊去,沒有你的立足之地了。所以咱們說的沒有欲望,並不是不讓你掙錢了,只是讓你在奪的過程中,沒奪過來,你放下了,心裏不在意。在爭的過程中,沒爭過來,你放下了,不再生情緒。沒接受到心靈這些方面學習的人,他如果得不到,好幾天悶悶不樂,好幾天是個心事,放不下。有修行的人,好像事過去就忘了,奪了、搶了沒得到,他不在意,沒有情緒發生,所以欲望低並不是不讓你在這個社會上混了,只是想法讓自己的情緒降低到最低水準。

行者:那欲望降低的時候,情緒起伏也比較小,會不會做事情時內在就沒什麼動力了?

愚仁:不是,如果你真做到,不是沒有動力了,好像你不管做什麼事都很順,因為你的心沒想著讓自己占主導位置,也沒想著自己要得到多少東西,自己的得失放下了,只是個做事,在只是個做事的過程中,他沒帶著自己的利益,是按照自然規律做,事情怎麼發展就怎麼做。

行者:就是沒想達到什麼目標,事情來了就做?

愚仁:是的,只是一個做,事來則應,過後不留。

行者:並不是我一定要做什麼?

愚仁:我要做,是帶著一個欲望,真真正正地明白了,就是那句話,隨緣了舊業,不再起新央,只是個隨緣行事。

行者:那還帶著欲望的時候,就會有個我很想要,就會有情緒發生?

愚仁:在這裏說明一下,欲望並不是個壞東西,把欲望放到個人身上,處處受阻,如果把欲望放在集體、國家、組織身上,你是為這個組織,為這個國家,為這個單位而生的欲望,你會時時處處想著為這個集體,你的阻力很小,因為你有個為這個集體好的欲望,不是為自己。

行者:就是一個利已和利他?

愚仁:是的。

行者:欲望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愚仁:就是因為有個我,有個我,就會產生我要。

行者:那我是怎麼來的?

愚仁:前面講過,人出生後,建立了觸覺、味覺、嗅覺、視覺、聽覺,你把他放在床上,他的小腿蹬蹬、小手抓抓,什麼也沒有,但他身子底下,他又感覺是個有,這是個感覺,有和沒有他自己分出來了,儘管他沒有語言表述。由於這些東西的建立,誰建立的?這就派生出一個“我”來,這個我就出現了,這些東西得有個當家的,這個當家的給它起個名,就叫個我。

行者:當家的是誰?

愚仁:在有這個層面上,就是個我,在沒有這個層面上,那個無形無相無念無作的那個東西,放到修行上來講,它才是個指揮者,什麼都沒有,空空蕩蕩,只剩下個知道的知。除了知之外,別無他物,這個應該叫個真正的我。咱又回到咱剛才說的主題了,就是個沒有,就是個空性,給它起個名,叫我,實際上不是我。因為你真真正正達到空性的時候,你自己就問自己“我是誰?”當你看見山你是山,當你看見樹你是樹的時候,當你見美女你是美女的時候,因為你沒我了,看見什麼你就是什麼,很自然地你就會問問“我是誰?”“我是怎麼回事?”

行者:老師,那就是自性吧?

愚仁:可以這樣講,你把這個空空蕩蕩什麼也沒有當成我可以,但是它沒名,自性這個名也是多餘的。

行者:就是道家講的無是吧?

愚仁:對,道家講的無,佛家講的空寂。

行者:那在日常生活中怎麼證悟這個空性啊?

愚仁:在平平常常幹工作的時候一心工作,走路時一心走路,打架的時候一心打架,事事處處做到一心就可以。當你訓練自己能夠一心幹當下的事了,那當你沒事的時候,你會是什麼樣?那是純純粹粹的活在當下。沒事了,連個念都沒有,你想想事你都沒內容可想,你不想當佛你也做不了主,這是在日常生活中怎麼達到空的狀態。如果有些修行人想找個方法,這裏也有個方法,念佛的一天念幾萬聲佛號,一個都留不住,念完了就滅了、就沒了,你一天有一萬個想法,一個也留不住,隨想著隨滅,前念滅了後念才起,後念滅了,第三個念才起來,不可能在同一時間裏兩個念同時出現,滅到哪里去了?生的時候從哪里生的?每個念在沒有這個念之前是什麼樣?應該是空空蕩蕩什麼也沒有。這個念結束了以後是個什麼樣?又回到那個空空蕩蕩什麼也沒有,如果把這個念一去呢,應該這個空空蕩蕩就是一片。

既然念來源於空性,結束後又回到空性,那這個知,知道自己有念,知道自己無念不就可以了嗎?當你知道有念,念的內容就會中斷,當中斷的時候,你那個知道有念的知沒間斷,念就再也起不來,念起不來就是個無念。如果是知稍微一間斷,哪怕百分之一秒呢,馬上念就起來了,接著就有個念代替它,這樣訓練一下自己。如果想讓自己達到無念的話,就是知道自己有念,知道自己無念,知道就行。如果你是個念佛的,那就知道佛號與佛號之間,念佛你知道,佛號結束了,什麼也沒有,你也知道,就可以了。因為念是你在念,念與念之間的那個什麼也沒有,那也是你。阿彌陀佛這是四個字的聲音,連起來你知道我說的什麼話,考慮一下,四個聲音是分別發出來的,他不可能張開嘴這個四聲音同時發出來,那就有個規律,有聲和無聲的相互交替形成語言。相同的道理,有念和無念的相互交替形成思維。當你知道自己有念、知道自己無念的時候,有可能和無念合二為一。還是說合二為一這個說法牽強點,因為本來是一。

行者:那念頭是怎麼產生的?

愚仁:眼耳鼻舌身意接受來外來資訊組成的,通過看報、聽廣播、看電視、和社會人打交道,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接受外來資訊,就組不成意,沒有意就沒有念。

行者:那這個大腦是不是真實的?

愚仁:如果是在這個世間,我說它是真實的;如果站在空性上,你問這個大腦的話,它不是個真實的。因為我們生存在三維空間裏,三維意味著是立體,在任何一個點上出現三個方向,寬長高這個點,裏頭是一個立方體,我們生存在這個立方體裏、立體結構裏。但是這個宇宙中不光含著三維空間,還含著四維空間,在這個三個線的集中點上又摞上了個今年明年,還有個五維,六維,佛祖說了個三十三天,咱暫時說它個三十三維空間。當你落在這個三維空間裏時,三維空間裏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當你的意識落在十維空間呢,那十維空間就是個真實的。當你的意識落在二十維空間時呢,二十維空間就是個真實存在。當你什麼空間都沒落,你再回來看看咱們這個三維空間還有沒有?當你跳出三維去,你在五維的時候,這個三維空間已經不存在了。很簡單的道理,是看我們落在哪里。

行者:那如何提升自己的意識?

愚仁:如果把你的意識轉成空性,你去認識這個空,認識這個無,你這個識成為空,在佛經上叫轉識成智。成為空的時候,空裏含著一切資訊,它是全息的,你會認為你是一切,那就是提升。

行者:那已經不是在思維層面了?

愚仁:用思維的方式恐怕你無法理解這個東西,因為它已經離開思維了,思維想理解這個沒有,除非你停下思維來,它自己顯現出來。用思維想出來的那是個假空,現在很多人證到的是想像出來的那個假空。前念已滅後念未起這個空,你知道它它也存在,不知道它也存在,你想像它它也存在,你不想像它它也存在,它是本然存在的,它不是臆造出來的。

行者:我們看一切事物,樓房也好,人事物也好,都是自己的認為,樓本身不會說話,如果我們把愛理性分析的習慣放下,更能看清事情的本質是嗎?

愚仁:如果你真清淨了,你看見座樓,就是樓。這個樓,所謂它的藝術也好、高度也好,它在告訴你它是什麼樣,設計大樓的設計者就用這樣的模式在和你說話、和你探討。所謂的大樓在表現什麼是你賦予它的,而不是它自己想要表現什麼,它就是這麼個東西,它自己沒有任何東西。

行者:您講的空性它是空無一物的,但又不是空無一物的,說是什麼都沒有,但還是個存在。

愚仁:是啊,剛才咱說了念與念之間,如果剖析來看看,一個念有幾個字音,這幾個字音之間仍然是那個東西,你知道它它也存在,你不知道它它也存在,它是個存在,這裏有個事需要澄清,你沒法證實它是個沒有,你想個什麼方法證實它是個沒有?但是再反過來講,它既然是個沒有,它就是個什麼也沒有,但為什麼它還有個名字存在?叫它個空、空性,所以每一個東西到了極致的時候,矛盾的雙方同時展現,這個空是個有,這個空也是個沒有,矛盾的雙方同時展現了,你說它沒有,名字從哪里來?肯定是個有才能起個名,要不壓根沒法給它起名,你說它是個沒有的話拿什麼來證實,佛祖很聰明,他說了個真空妙有。

行者:如果人連欲望一切都沒有了的話,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愚仁:一切欲望都沒了,活著是個什麼意義?如果一切欲望都沒了,還有這個意義嗎?還是有個欲望,真真正正沒欲望了,活著很自在,這個自在並不是拿欲望得到的,佛祖的初衷就是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行者:那有沒有性欲?

愚仁:有,應該有。

行者:那還是有欲望?

愚仁:這個欲望是以他人的欲望為欲望,你老婆需要你就要給她,要不然人家跟你幹嘛!

行者:人有欲望,社會才會進步啊?

愚仁:把欲望放到集體上,放到單位上,放到國家上,才是個進步。放到自己身上,是個退步。

行者: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沒認識到才執著,如果認識到了,自自然然就不執著了嗎?

愚仁:是的。

行者:就是說我們也在空性當中,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愚仁:是的,整個修行過程就是讓你自己知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