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講自我管理方面的問題。作為金融交易員,對我們來說一個很重要的事就是——求財,亦即希望早日能夠達到財務自由。但是有時候欲速則不達,心裏越著急越是原地轉圈沒有進展,有時候還大踏步地往後退。其實這裏面有一個秘密——“欲富心先富,欲貴心先貴”。何謂心富、心貴?簡單說就是涵養自己的德行。

 

就拿我來說,我現在缺什麼?我缺德。缺德好像是罵人的,其實不然。實際上不止是我一個人缺德,現代人普遍缺德。現代人對自己要求比較低,缺德是普遍的,因為我們的社會整體上的道德水準下降了。很多時候儘管我們絞盡腦汁、機關算盡,卻依然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就是因為我們的心沒有先富裕起來、高貴起來。比如說我們去求職被對方拒絕,在學佛以前我們會火冒三丈,怨天尤人。但是學佛以後態度就變了:是因為我德行不夠,不配擁有這一職位。

就金融交易來講,我們帳面上的浮動利潤經常被市場先生幾千、幾萬乃至幾十上百萬地收回。怎麼解釋?答案很簡單:我們德行不夠,不配享有這份財富!但是也不必難過。我們做交易是例行公事的態度,用佛家的話講,就是“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非但對待交易是這種態度,推而廣之,在現實生活中,還要學會把一切批評、非議和責難歸咎於我們自己,不怨天、不尤人。想想看,就算我們窮盡一生的時光來涵養自己的德行尚且不夠,哪里還會有工夫與他人對立。

等到善緣成熟了,一切逆緣、違緣自會消除,一切都會自己變得順利起來。在此之前,我們需要鍛煉自己堅韌的意志,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旦因緣和合,你自然會得到你應該得到的東西,一切顯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現在之所以還沒得到,自有其原因,只不過你沒有智慧了知而已。古人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要是得不到什麼就先想想自己還缺點什麼。設法把缺點補足,也就心想事成了。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你的物欲變淡了;現在看重的東西,變得不重要了。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報導,說中了彩票大獎的人往往後半生過得比較淒慘。什麼道理呢?因為他的德行和財富不相稱,沒有辦法駕馭財富,財富就反過來壓垮了他。財富如此,權力也是如此。俗話說“小人得志便倡狂”,文革期間有很多造反派頭目,一夜之間有很大的權力,對別人生殺予奪的權力。這些人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會造孽、犯罪、殺人,犯下大錯。他們當時並不懂這些,只有後來遭了報應,或生命到了晚年才開始悔恨。所以金錢也好、權力也好,都不能交給那些德行不夠的人。

大家知道為什麼我們總是不快樂嗎?因為我們有些事情沒想通,不開竅。如果把我們得不到的工作,求不到的財富,升不上的官職都歸咎于自己德行不夠,才華不夠,歸咎於自己不配,一點也不怨天尤人,朋友,你還煩惱嗎?

什麼叫心富?心富首先是不急於富,太急於富就會弄巧成拙,會昏招迭出。首先心裏要很悠閒。心裏躁狂說明人格不成熟、不健全。真正富裕的心靈是安靜的。想靜就靜得下來。就算我覺得心裏有點亂,只要一定神,幾秒鐘之內就能夠靜下來,然後迅速找出自己煩惱的根源在哪?要說連一絲煩惱的念頭都沒有,那需要相當高深的境界,不是你我的境界。但是只要在心亂的時候迅速找到原因,能在一瞬間把心靜下來,那也是功夫。所謂“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動念不怕,能夠及時找到原因然後放下就可以。

什麼叫心貴?心貴就是合道。《素書》雲:“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道就是我們立身處世所遵循的規律。合道則通,違道則窮。合道者生,違道者死。你的言語行為做事的方式合乎大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否則無論現在多麼富有、尊貴,最終依然會淪落到山窮水盡、末路窮途。倫理道德,自然規律都是道。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安身立命,無一不是道,無處不是道,一時一刻也離不開道。故曰:“道者,須臾不可離也,可離非道”。“德者,人之所得”,有下麵兩重含義:

一、有道德的人希望周圍的人都能得到點什麼。

無論物質上的滿足還是精神上的愉快,你周圍的人得到的越多你的德行就越深厚。你要奉獻,要為眾生服務,要讓每一個和你相處的人感覺安全、踏實、滿足和愉快。不論是從你這裏得到實惠,還是得到思想上的啟發,你都要讓他有所得。讓別人有物質或精神方面的收穫,堪稱有道德的人。

二、你自己的所得和你的德行必須匹配。

如果你的德行不夠,你就不配擁有巨額的財富,或位高權重的地位。俗語雲“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孔子也說:“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是:“德行淺薄而地位高高在上,智慧低下卻喜歡謀劃大事,力量微弱但不自量力、肩負重任,這樣的人沒有幾個是不遭受禍害的。”

在我看來,“不怨天、不尤人”是德行的第一要義。平時要把一切非議、批評和責難都歸咎於自己。如果我們還在發牢騷,還在推卸責任,我們可稱為無德。不要說別人沒有過錯,就算有,我們也要以一顆慈悲之心,寬恕他,原諒他。別人不理解我們,我們理解他;別人不尊重我們,我們尊重他;別人對不起我們,我們對得起他;別人陷害我們,我們忘記他……長此以往,隨著德行日深,一切煩惱都會煙消雲散。

《莊子》這部書的核心就是“逍遙”二字。你們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多麼瑰麗的文字,多麼神奇的想像!那麼,究竟怎麼樣才能到達如此逍遙的境界呢?回答是你要看破放下。如果看不破放不下,執著太深太重,等於有很多繩子捆著你,你還怎麼逍遙呢?只有當我們煩惱日減,減之又減,以至於無的時候,才真正逍遙了。

對於世俗人來說,財色名食睡謂之“五欲”,貪嗔癡慢疑謂之“五毒”,你五欲一樣不少,五毒樣樣俱全怎麼可能逍遙自在?所以對於芸芸眾生而言,五欲五毒就是煩惱滋生、內心狂躁的根源。雖然活了幾十幾往往還是找不到北,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等到臨終的時候一切歸零,兩手捏的再緊,抓不住任何東西。就算一生賺了不少錢,一毛也帶不走。甚至於屍骨未寒,遺產爭奪戰已經開始上演。親朋好友為此反目,對簿公堂……這樣的事發生得還少嗎?所以,財富歸根結底並不不屬於我們所有,它只是被我們暫時保管,你那麼看重它幹什麼?你不太看重它,它反倒找你來了。就像一隻小鳥輕輕落到你肩上。

這個世界很紛擾,我們卻要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這個世界轉得很快,我們卻要讓自己的心慢下來。我們用我們的慢來對治這個世界的快。慢不是手腳遲緩,而是內心的鎮定、從容、灑脫和悠閒。外面的誘惑太多,我們心裏有數,腦子不糊塗,這叫做定。腦定心定手腳才能定。心靜和心定,要求以自己的內在為中心,而不是以外部世界為中心。外界的一切每天都在高速旋轉,你跟著轉會轉個沒完。要做到你轉我不轉,你動我不動。風動,帆動,心不動。總之一句話,你要找到你自己。你究竟想要什麼,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是你需要的?沒事多和自己談談天,傾聽內心的聲音,最終成為自己想做的人。

最後說一個“求”字。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富甲天下,而是無所求。無所求不是完全不求,而是不妄求,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什麼叫妄求?就是指超出我們本分之外的要求和欲求。君子一不妄求,二不強求,一切順其自然。所以今後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什麼事不合你的意,或者做什麼事遭到了挫折和失敗,都知道怎麼處理了吧?一句話:“德行不夠”。我的恩師宣化上人說過:“一切是考驗,看你怎麼辦?對面若不識,還需從頭煉。”什麼時候我們懂得了“順其自然”四個字的真意,就能少欲知足了。那麼接下來,也就能知足常樂了。所以,不能想要那些違背常理的東西,否則就是迷惑顛倒。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反省自己,要成為習慣。我們做交易的朋友天資都很高,秉性穎悟,用佛家的話講就是“善根深厚”。心有靈犀,一點就通,一說就透。試想,如果你不對金錢抱有灑脫的態度,怎麼可能賺到錢呢?就算賺到了錢,又如何能保證不迷失心性呢?所謂“屢敗屢戰易,大勝從容難”啊!所以,要“役財而不役於財”,人來支配財富而不被財富所支配。錢就是工具,就是你吃飯的筷子,這雙筷子要拿得起放得下。

物質無止境,超過了限度就失去了意義。所以無神論者和唯物論者,不迷失是不可能的。終有一天他會發現自己走不動了,思維到了某個極限進行不下去了,所以才會說什麼“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如果人死如燈滅,那真是便宜了大家。實際上,我比你們任何人都希望人死如燈滅。那樣我幹的壞事也好,我無量劫以來所吃所殺所害的一切眾生也好,都不來找我的麻煩了,一筆勾銷多好。我巴不得這樣。但是,就怕事情沒那麼簡單。學佛後發現意外的收穫,就是快樂日甚一日,煩惱逐漸遞減。現在不敢說斷了煩惱,起碼煩惱非常之少。

以前想不通的想通了,看不開的看開了,放不下的放下了,這就是我的心得體會,希望各位從此少煩惱多快樂。何謂“法喜充滿”?就是在修行過程中煩惱日少快樂日增。修行的最佳境界就是清淨心,一念不起,一塵不染,如如不動。如果修不成清淨心,那不妨退而求其次,修歡喜心,所謂“心中奉喜神常駐”。論層次,歡喜心比清淨心差一點,但是終歸好過悲切的心、痛苦的心或煩惱無窮盡的心。但是如果你毛病多硬塞喜神也無用。你看不破放不下,別人批評就火冒三丈,別人恭維就感覺真受用,那樣的話喜神請也不來。

要經常檢視自己的心念。任何時候,只要發現我們的內心有絲毫的怨恨和不滿,統統都應該像打掃垃圾一樣把它打掃掉,不讓它有機會污染和毒害我們的身心。你生別人的氣、怨恨別人,就好比自己喝下毒藥指望別人中毒而死,這怎麼可能呢?你自己中毒還差不多。所以,今後凡是賺不到的錢,得不到的利益,統統都應該歸咎于自己德行不夠,命裏沒有或者時機不成熟。命裏若是有了,或者時機成熟了,或者德行足夠了,該來的自然會來。不是這樣一種心態,你的煩惱無窮盡。總而言之,“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我們之所以指天罵地,怨天尤人,是因為我們不相信這句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