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木 量小和血,量大破血

芍藥---赤芍膽紅質代謝障礙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涼血活血,通腑利膽利尿,降門脈壓,

芍藥---白芍  6~30 g。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之功效。30~45 g有利尿作用,用於熱病後期,陰液耗損,小便不利等症。白芍長於養血斂陰,雖有利尿作用而不傷陰。用量若在30克以上,對大量吐血的確有較好的止血效果。------《岳美中醫話集》,大量治療腹痛也很好. 芍藥甘草湯的芍藥用量要大。芍藥、甘草--大劑量--呃逆 -- 上海--姜春華

桑白皮 6~9g有退熱作用,10~12g有祛痰鎮咳之功,15g-20克有利尿及輕瀉作用;

水蛭 1.5g研末吞服,1日2次,主治肺心病,5~10g治療急性支氣管炎、高血壓所致頭暈,12~15g,治療腦溢血後遺症、原因不明的症瘕痞塊,本品破瘀血而不傷新血。

石菖蒲  1.5~3 g作藥引,有明目、開音之功。用於治療角膜潰瘍、聲音嘶啞等。4.5~7.5 g用於開竅。治療濕溫病之濕濁蒙蔽清竅者,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症。9~12 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于治石淋或熱淋。3g治療冠心病; 6~10g治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及梅核氣(神經官能症); 30g可治療中風後遺症偏癱、慢性腸炎所致的久瀉。

山楂 6g祛瘀力強;9~12g溫通力強,用於治療慢性肝炎;15~30g治療慢性膽囊炎、萎縮性胃炎。

三棱 常用劑量的上限為9克,但臨床上以該藥配合其他中藥主治各類晚期惡性腫瘤病時,其每日用量達到45~75克,相當於權威規定劑量上限的5~8.33倍

生地 大劑量--類風濕-- 上海--姜春華

熟地 凡下焦虛損,大便滑瀉,服他藥不效者,單服熟地就可止瀉,然須日用四,五兩,煎濃湯服之亦不做悶,(熟地少用則作悶,多用轉不悶),少用則不效。--醫學衷中參西錄,90-120克對糖尿病晚期尿液渾濁有特效。

山茱萸 常用量為5~10g,急救固脫時用至25~30g;

威靈仙:新病10~15g,久病30~100g。

五味子 大劑量,約100~150克治療慢性疲勞綜合症有奇效。四川---劉禎吉,1.5~3 g時,有斂肺鎮咳之功。用於治療肺虛咳嗽,如老年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6~9 g有滋補益腎之功,用於腎虛型咳嗽、遺精、滑精及久瀉久痢等。12 g以上有降低血清穀丙轉氨酶作用,可用於慢性肝炎恢復期轉氨酶過高

烏賊骨、瓦楞子--大劑量--胃潰瘍劇痛

豨薟草  6~9 g,對慢性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較好療效。9~15 g用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兼有四肢麻木、腰膝無力、頭痛、頭暈者,較為適宜。

玄參   9~12 g,有滋陰降火、清熱潤肺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虛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腫痛、牙痛,以及肺熱咳嗽等。18~30 g有祛虛熱,除煩躁之功、用於熱病傷陰、陰虛火盛出現的煩躁不安者。30~90 g有軟堅散結的作用。用於治療瘰癘、脈管炎等。玄參苦甘而鹹寒,用於熱證有清熱滋陰、消炎解毒作用。虛熱實熱均可應用,但以滋陰見長

小薊 大劑量--降血壓-- 上海--姜春華

夏枯草 常用劑量上限是15克,而臨床以該藥治療病程較長的甲狀腺瘤時,用量一般都超過30克;

元胡 少用止痛,多用安神

薏苡仁 系藥食兩用中藥,其常用劑量的上限為30克,而臨床上有經驗的醫師用該藥治療風濕、腰腿痛等病證時,該藥的用量達到45~90克。

洋金花 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克,每日用量不超過1.5克,若用作麻醉藥時可用到20克。

郁金   3~10 g,有疏肝解鬱止痛的作用,用於慢性肝炎和肝硬變所致的肝區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腎區痛、婦科血瘀痛經等。10~15 g有行氣利膽的作用,用於治療傳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增進病人食欲。30~60 g有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於治療各種結石。本品入氣分以行氣解鬱,入血分以涼血破瘀,善治肝膽,善行下焦。

枳殼  3~12 g,有行氣寬中、除脹之功效。用於脾胃功能失調所致氣滯諸證。15~30 g可用於子宮脫垂,或久瀉脫肛等臟器下垂證。藥理研究證實,枳殼對胃腸、子宮有興奮作用,能使腸蠕動增強,子宮收縮。

炙甘草 1~2g有調和藥性的作用,5~lOg溫腎養心,30g以上有類似激素樣作用;

枳實 常用量為5~10g行氣開胸化痰,用治臟器下垂時可用至60~100g以升陽舉陷;

知母 大劑量--控制血糖-- 上海--姜春華

澤瀉 治眩暈非30克不為功。6~10g治療黃疸型肝炎、急性腸炎(暴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所致的多汗; 15~20g,可治療乳汁不通、急慢性濕疹; 25~30g,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高血壓、低血糖所致的眩暈等。

經過長期觀察,總結出各組藥物療效最佳的用量比例,

如柴胡與白芍為6克比9克,

人參與白術為10克比9克,

桑葉,薄荷,牛蒡子為9克、6克、6克。

    對前人的經驗,師古而不泥古,將其放至實踐中核對總和改進,如左金丸,古人沿用黃連、吳茱萸6:1的比例,而張珍玉先生發現6:4效果更佳,遂改進使用。此外,先生還善於利用藥量比例的變化改變處方的主要作用,如桔梗與枳殼,咳喘必用,若以6克比4克或5克,則重在調節氣機升降,以上浮宣肺為主;而6克比6克,則重在調和痰液,使之易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