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意識是一體的,如何斷除意識?
答:意識不能被斷除,但是可以被脫落。
猶如雲層中有虛空,虛空卻掛不住雲彩。
用止觀的修行法門。
很簡單,卻很有效。
前提是,需要內心坦蕩,純潔,真實,專注。
禪定,上坐後,舒展身體,讓身體自然挺拔。
處於肌肉骨骼都舒服的狀態,越舒適越好,越鬆弛越好,越享受越好。
讓內心的感受,轉向心靈內部。
用你的感受,去感知心臟背後,與脊柱之間的地方。
專注的,輕柔的,放鬆的,慢慢的,去細細的感受。
只需要“感受”,不需要去“分析”。
你的意識,是分析的工具。
你的思維,是推理的工具。
工具本身,需要有人來使用,工具才可以施展作用。
所以,如果人不使用工具,工具就處於閒置狀態。
這個使用工具的人,就是內心的渴望。
渴望的表現,就是“專注力”。
意識,可以分析感受,可以理解體驗。
比如說,你難過了,為何難過?難過的感受是怎樣的,意識都可以做出分析,給出答案。
比如說,你吃到糖是甜的,吃到藥是苦的,對於苦甜的體驗,意識也可以做出類比,給出答案。
或者說,意識分析的根本,就建立在心靈體驗的基礎之上。
頭腦中儲存的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其對應的,心靈體驗中的“經驗”,作為建立概念的基礎。
我們所說的心意,身語意,自我體驗,自我意識,自我感受,就在體驗與概念,與意識之間的空間中迴圈。
順序是:思維——意識——記憶——-感受——-體驗——-經驗。
可是,意識卻無法理解“覺受”,覺受,是意識無法觸及的,體驗中,經驗深處的“柔軟”。
比如說,我們見到某個人,就一見鍾情,你內心的喜悅,熟悉,愛戀的覺受。
就是你的意識,所無法解釋,無法分析,無法給出答案的。
一見鍾情的感受,其中深層的內涵,並非是感受本身作出的決定。
愛戀或者憎惡的感受,沒有前期鋪墊,沒有現實中的前因後果,沒有絲毫理性的邏輯依據。
可是你見到此人,就是某名的歡喜,或者發自內心的厭惡,你的感受不由你意識做主。
真正為你感受做主的,是心靈體驗深處的,覺受。
不受意識與體驗修飾的,經驗覺受,就是你的靈魂。
是心靈覺受中,曾經的經驗觸覺,導致了你今生,遭遇前世因果後,作出的本能情感反應。
有些人天生怕水。有的人天性喜歡熱鬧,有些人對音樂有天賦,有些人天性喜歡肉食。
這都是前世的經歷,在心靈深層覺受中,烙印下的痕跡。
人死後,頭腦意識脫落,心靈感受體驗分解,可是深層的覺受經驗,卻不會被身心意識所觸及。
但是會被體驗所烙印,被習氣所薰染。
被烙印薰染的覺受,凝固成某種境界。
境界就是天堂地獄人間,種種世界。
在境界中,覺受經驗境界,覺知分辨境界的,就是靈魂。
禪定中,越過意識分析,直接感受內心。
感受中,柔軟舒適的體驗,逐漸替代你的感受。
體驗是極其細膩的,在細膩的體驗中,心會在輕柔中“靈動”。
會誕生一種,無法言說,卻無比真切的“清澈”。
就好像,在深深的海底,你睜開了眼睛。
雖然什麼都看不見,但是眼睛的睜開,讓你清醒的知道。
你深處黑暗,但是黑暗,已經並非是“你自己“。
心靈深處睜開了眼睛,眼睛雖然暫時見不到景象,但眼睛本身就是光明。
這個心眼,就是意識所不能觸及,無法理解,無法接觸的。
將身心全部的:注意力,專注力,感受力,感知力,體察心,覺察心。
徹底融入,投入,進入,這種柔軟清澈的”單純”中。
以決絕的單純清澈,遺忘身心,遺忘意識,遺忘專注力。
遺忘感受力,遺忘體察心,遺忘覺察心,遺忘一切心意。
此處,頭腦意識,絕對無法觸及,猶如水面上的油斑,無法觸及水中的光線。
此處,一切苦痛煩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極樂而舒適,妙明的安詳。
這是三界上神的恣意,是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的榮光。
留在這裏,讓單純的清澈,成為你自己,遺忘一切,捨棄一切。
意識就會徹底斷除,頭腦記憶,情感體驗,會整體從單純的光明中,如衣服般脫落。
你是極樂,安寧,幸福,與光芒。
再下一步就是,光芒中出現明性。
靈魂開始分解,前世今生,生生世世,每一天,每一刻,每一念,歷歷在目。
心光中,明性抽離出光芒,光芒中呈現出三界六道。
無限宇宙,浩渺世界,恒沙眾生,起心動念,無漏洞悉。
三摩地定境中,神魔的世界,將會被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