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有雲:“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在佈施方面,應該是無所住心而行於佈施,也就是要做到三輪體空的去佈施!不管是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等,佈施的一方、接受佈施的一方、佈施的這一件事三者都是空掉的,都是沒有先決條件、沒有欲求的心在做,而心不住各種法相去佈施的話,這樣得到的福報、功德很大,不可思量!
佈施與人 福德無量佈施,即以福利施與人也,使他人得到利益。不論是用我們的智慧、知識、財力、體力,或用語言鼓勵人、幫助人,只要能讓他人從困難中得到利益與救助,都稱為佈施。財物佈施能使眾生的物質生活改善,佛法佈施能使眾生的精神生活充足,無畏佈施能使眾生鐵肩擔道義,擇善而從,勇猛直前。佈施不僅能利益他人,也能使自身獲得極大利益。一方面,佈施能幫助我們破除慳吝。凡夫貪著財富,面對需要幫助的人,往往因慳吝而不願施捨。哪怕是平日幾乎用不著的物品,一旦要送出去,又覺得它重要起來。佈施,正是克服慳吝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佈施還能廣種福田,改變貧窮之因。凡夫目光短淺,以為佈施一點,自己就失去一點。殊不知,佈施就像農民播種,每一粒種子,都會帶來豐厚的回報。
接受佈施 隨喜發心而接受別人的佈施,不一定會損耗自己的福報,主要還是取決於心態,也就是發心。接受他人的佈施,對佈施的人來說,你就是他佈施的物件,是在成就他人的培福之發心。而在你需要得到幫助時,不以貪求之心,發慈悲心,樂於接受他人所給予的幫助,這樣不但自己得到了需求的幫助,從對方的角度來看,他也做了相應的善事,成就了福報,彼此之間成就一段施與受的善緣。而自己得到幫助的同時,也將這份發心根植於內心,將來以同樣的發心幫助他人,回饋社會。這樣的接受佈施,就變成了互相成就的佈施。如果因為擔心,不敢接受他人的佈施,對方沒有佈施的物件,就無法圓滿成就福田,對於他人來說,也是種缺憾,無法成就發心。
施與受 同為佈施《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有這樣的環節,無盡意菩薩有意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供養。後來佛陀相勸觀世音菩薩,既然想慈湣眾生,那接受供養也可同樣慈湣,將供養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所以,我們用慈悲心接受他人的佈施,並將這份佈施和發心轉化出去,以幫助更多的人,同樣是在增長他人的福報,這份發心也是在增長自己的福報,何樂而不為呢?《金剛經》中也說了,知道佈施、回饋的最高標準以後,就會積極精進的去努力做到“心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也就會逐漸接近並最終證到阿羅漢的世界。
《佛說八大人覺經》中的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是對於貧苦多怨的一種覺察、覺悟。每個人都有很艱難的時候,但困難只是暫時的,如果我們暫時缺乏佈施的能力,那就去接納他人的佈施之心。以感恩的心態去開啟我們自身的佈施之心,這樣才能真正利益社會,從而去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以一種冤親平等的覺悟。接受別人的佈施,也是具有智慧和愛心的思想、語言和行為,極樂世界、清淨的世界,並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它來自一顆清淨的心,願我們都能清淨佈施,積累無量功德!
- Mar 07 Fri 2025 11:50
接受別人的佈施,會損耗自己的福報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