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老師感知是什麼? 如何能用感知而不用意識?

答:一對小情侶談戀愛,見面之後,男方感覺到女方情緒鬱悶,心情不好,這種直觀的感性認識,就是“感知”。

男孩子因為自己心愛的女孩不愉快,於是自己的內心開始鬱悶,這種內心的鬱悶體驗,稱為“感受”。

男孩子內心思索,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內心主觀的反思,主觀就是“認知”。

認知就是“自我”,當心靈中自我認知,脫離了身心頭腦,脫離了情緒感受的牽引。

但是依舊存留著,意識頭腦與情欲感受的烙印,被烙印凝固的主觀認知,就是“靈魂”。

內心主觀認知,在反思中,推動頭腦調取記憶,重組概念進行回憶,這就是“意識”。

自小長大,通過認知你熟悉了世界,“世界”是心靈對意識概念,逐漸累積逐步熟知的搭建。

當你第一次見到火焰,得知火焰的現象名稱為火,此刻的火焰對於你,是心靈對概念的儲存。

當你第一次觸及火焰,被高溫灼烤的生理感受,會在心靈中留下記憶,這種記憶就是經驗。

經驗一定建立於,心中已有的認知;由過去認知的基礎,推導出當下認知的區分。

這種區分,形成了世界的基礎,世界與生命,本質是心靈對物質現象的,經歷與驗證。

身體感受到溫度,意識對溫度現象,形成了概念;概念結合感受形成對於火的體驗。

以後一旦想起火的概念,生理上就會有溫暖的感受;只要想起火的概念,腦海中就會有火焰的形態。

腦海中的名稱與現象,結合內心感受的凝固,形成了體驗。

體驗,是心靈認知與意識結合的產物。

體驗凝固了心靈的經驗,體驗塑造出認知的結果。

一切思維活動,一切情感狀態,所有悲歡離合,任何情緒感受,皆于體驗中建立。

心靈體驗,是現實世界的根源。

被經驗所牽引的認知,形成了固定的體驗,體驗如同模具,對認知進行塑造。

火焰是熱的,是高溫,會燙傷人體;水流是冷的,是流動的,可以解渴。

體驗的經歷,塑造內心的認知,對意識概念的固化,形成了不變的“世界名相”。

被意識與名相,所牽引的心靈認知,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

我們是,體驗中的認知,我們活在體驗中,被體驗中的記憶所“活著”。

你在樹蔭下休息,後背突然爬上一隻螞蟻。

在你意識反應出有螞蟻爬上後背之前,身體就本能對螞蟻作出反應。

知道”後背有東西在爬;這個知道的“反應”。

是在意識作出分析之前,就做出了反應,這種反應是生理性的本能。

可是,生理本能,僅僅是條件反射而已,在條件反射之中,是誰”知道了“條件反射?

在意識去”分析“,條件反射之前的瞬間。

在條件反射與意識結合之前的刹那,是誰在“知道”有東西爬上後背?

若沒有一個知道的主體,是誰告訴頭腦意識,後背上有東西在爬動?

你眼睛看不到螞蟻,也看不到後背,你意識不在後背,也意識不到有螞蟻。

在你沒有看到螞蟻,沒有意識到有螞蟻之前,是誰告訴你的意識,後背上有東西?

你可能會說是“觸覺”,可是,觸覺的生理反應中,是誰在“知道”觸覺?

這種在六根肉體之內,既非看,也非聽,既非聞,也非嘗,即非觸,也非想。

卻在看,聽,聞,嘗,觸,想之中,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知道”,那就是覺知。

覺知並非是眼耳鼻舌身意,也非是色聲香味觸法,覺知並非身心意識。

覺知伴隨身心意識,滲透在色聲香味觸法中,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呈現。

但是六根六塵,身心意識,卻無法觸及他,也無法離開他。

身心意識,見聞覺知,思想記憶,情緒體驗,七情六欲,乃至生死輪回。

都在覺知中發生,盡在覺知中上演。

覺知伴隨生滅輪回,卻只是一個觀察者。

覺知隨順因緣際會,卻只是清醒的知道。

覺知在身心意識中,在生理本能中,是敏銳而裸露的“清澈”。

覺知本無所知,覺知本無所覺。

只因“覺受”波瀾而生覺知分別。

因此尋找覺知,就必定遵從:意識反思,感受情緒,感知直觀。

細膩體驗,精微經驗,妙明覺受,這條心內淨化的道路。

就可見證,覺知裸露的光明。

對三界眾生而言。

那是宇宙的起始與終點,那是時間的開始與結束。

那是所有存在的基礎,也是一切生命的源頭。

三界一切生命,所有世界,都在覺知中。

覺知,在任何一眾生中,裸然清澈開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