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心浮氣躁者,一事無成。”
深以為然。
很多時候,一個人犯錯,不是因為他不夠聰明,而是因為他心不夠靜,被雜念所干擾。所以,思慮才會出現偏差。
所謂“水靜極則形象明,人靜極則智慧生。”
只有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才能充分發揮出自己本有的才智。
存三分靜氣,不貪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有人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其實這句話是在告誡人,要警惕“財”的危險性。
能得到金錢,本來是為了讓金錢服務自己。可是,如果為了得到金錢,卻讓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那麼,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明智的人,知道“用金錢來養人”,而貪婪的人,卻是在用“生命來養金錢。”
用生命養金錢,豈不是太迷惑了嗎?
《道德經》中說:“身與貨孰多?”
就是說:“身體與財貨,哪個多呢?”
利益當前,就被利益沖昏了頭腦,分不清輕重,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絕境。
這便是被“貪欲”所控制了。
一個人,只有心存三分靜氣,不被利益擾亂思維,能夠冷靜地分析出,哪些利益可以去爭取,哪些利益如同“燙手的山芋”,必須放棄,才能夠不被“金錢”所傷,安穩處事。
存三分靜氣,不怒
古人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面對別人的錯誤,我們最容易產生怒氣。
有時候,我們甚至認為,既然對方犯了錯,那麼,生氣便是我們的權利,批判、指責對方,也是我們的權利。
其實,這便是過於“執著”了。
別人犯了錯,我們就一定要生氣嗎?
未必。
其實,有些錯誤,細細想來,也沒啥大不了的。那麼輕易地,就被別人的過錯所激怒,說到底,就是在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心胸寬廣一點,不輕易被別人的過錯所激怒,便是對自己的仁慈;同時,對別人適當的寬容,也是一份善良。
一個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只有先冷靜下來,不被怒氣所控制,他才能夠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孫子兵法》中說:將帥有五種致命的弱點,其中一項,就是急躁易怒。
很多事故的發生,起因不過是“雞毛蒜皮”的事,就是因為雙方難以控制怒氣,才導致“因小失大。”
能夠存三分靜氣在心中,不被輕易激怒,是一個人最頂級的情商。
存三分靜氣,不急
孔子說:“欲速則不達。”
一個人,越是急迫地想要做成某一件事情,那麼,就越是難以做成。
為何呢?
因為他越是急迫,那麼,他就越容易被一些“歪門邪道”所誘惑。
可想而知,通過歪門邪道,只能讓自己走上絕路,如何能夠讓自己實現目標呢?
曾有一人,覺得自己的禾苗長得太慢,於是通過拔苗的方式,幫助其生長,結果卻導致禾苗都枯萎了。
這便是不通過正道,來實現自己的目標,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規律。
人,只有遵循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能試圖改變規律。
《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一個人,只有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戒除焦躁的情緒,然後才能安下心來,思慮事物的發展規律,最後才能拿出,最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案。
所謂“靜生慧。”
一個人,如果能夠靜得下來,“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然不動”,那麼,智慧,便會悄然滋長。
願你我,都能存三分靜氣,以靜氣,來對抗萬事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