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言出如箭,不可亂髮;一入人耳,有力難拔”。
人生在世,不單要會做人、懂做事,更要會說話。
說話是一門技藝,會說話,不僅為你做人增光添色,還會讓你處事事半功倍。一個人會不會說話,關鍵在於掌握分寸感。
曾有一個作家朋友,分享一個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她正在臺上演講,台下有位大姐站出來大聲呵斥,指責她是歪理邪說,她的言論正在帶壞在場所有女性。
她當時很意外,她明明是在幫大家提升思維,掌控自己的命運。
而且她無法理解的是,她與這個大姐素不相識,為何她對自己有如此深厚的偏見。
轉念一想,可能是自己的思想超前,有的人一時還接受不了。
她就停下來,柔聲細語地問:“你遇到了什麼困難,有什麼能夠幫助到你的嗎?”
那位大姐當時愣住了,估計沒有想到老師竟然這麼和藹。
於是,語氣突然平緩了許多,說出了自己的問題。
那位作家朋友聽她講完,莞爾一笑,三言兩語解決了她的困惑,她聽完頓時豁然開朗。
立即為自己剛剛魯莽道歉,這個時候台下響起了響亮的掌聲。
會後,現場的老師和同學,都對她的退讓和大度稱讚不已。
中國有句老話:“讓人三分不虧,容人三分無損。”
如果這位老師當時與這個同學據理力爭,那麼場面無疑難看,她自己也會被拉低層次。
凡事讓三分,善待他人,並不是懦弱,而是保持自己。
真正聰明的人明白,永遠別跟不同層次的人爭辯。
與什麼樣的人爭辯,你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不爭辯是智慧,退讓是一種氣度。
有理還需讓三分,凡事莫與聲高爭,是一個人深到骨子裏的修養。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梁國與楚國交界,在邊境上,兩國各自修建了界亭,並且派了專人把守。
天氣炎熱,兩邊的界亭都在各自的領地裏種了西瓜。
不同的是,梁亭的人勤快,每天施肥澆水,瓜苗長勢喜人;
楚亭的人懶惰,瓜苗瘦弱慘澹,野草橫生。
眼看梁國的人即將豐收,楚亭的人氣不過,居然在夜裏,偷偷潛去梁亭的瓜地裏,把瓜苗扯斷。
第二天,梁亭的人起床一看,自己好好的瓜苗全給毀了,氣憤不已,告到官府,並且揚言:“我們也去扯他們的瓜苗。”
縣令及時阻攔了他們,說:“楚亭的人這樣做很卑鄙,難倒你們想向他們一樣卑鄙嗎?別人不對,我們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
從今天起,每天晚上都去給他們的瓜苗施肥澆水除草,讓他們的瓜苗長得好。
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要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於是按照縣令說的去做了。
沒過多久,楚亭的人發現很蹊蹺,他們扯了梁亭的瓜苗,對方居然沒有來找他們;另一件事是,他們的瓜苗越長越好了。
他們查明原因後發現,梁亭的人每天晚上都來給瓜田澆水。
楚亭的人感到十分羞愧,這件事也傳到了楚王的耳朵裏。
最後,楚王感慨梁國大度,備上厚禮,以示和睦修好,從此兩國敵國變友鄰。
得理不饒人,贏得是道理,輸的是不僅僅是胸懷。
很多先賢明哲都告訴世人,得理之後咄咄逼人,不給人留後路的下場,往往是兩敗俱傷,得不償失。
得理要饒人,理直氣要和,不僅是一種厚道,也是為將來積攢福報。
換位思考,放別人一條生路,既是一種寬闊的胸懷,也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資治通鑒》裏有這樣一個故事。
北宋時期,當朝宰相是寇准,副相是丁謂。
有一次,兩人一起吃飯,寇准的鬍子上不小心沾了湯汁,丁謂看到後,就立即起身抬手幫他擦乾淨。
沒想到宰相並不領情,也看不慣他阿諛奉承的樣子,譏諷地說:“你身為國家大臣,就是替我擦鬍鬚嗎?”丁謂當時就漲紅了臉。
寇准在大庭廣眾之下羞辱丁謂,說話絲毫不留餘地,丁謂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自此之後,丁謂不僅總是跟寇准作對,還跟他的反對派結成同盟,經常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
這樣的次數多了,皇帝就信以為真,下令將寇准流放。
最終,寇准在流放的路上客死他鄉。
有一句古訓:“凡事皆有度,過則反,人盡厭之。”
說話做事,最忌逞口舌之快,讓人無路可退。凡事留點空間給別人,留點餘地給自己,才能張弛有度,從容面對。
忍幾句無憂自在,讓三分何等清閒。勢不可用盡,話不可說滿,事不可做絕,待人寬厚一點,既是成全別人,亦是成全自己。
古人言:“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痛如刀割。”
語言的作用是巨大的,最暖人心的是語言,最傷人的也是語言。
真正會說話的人,內心換位思考,嘴上留有尺度。
說話的分寸,亦是做人的分寸。
嘴上帶尺,話裏留德,才能彰顯智慧,方能行路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