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寂照法:
口眼輕閉,頭身中正,下頜微收,含胸沉腹,鼻對臍,默運腦中先天性光, 凝注丹田虛空之地,朗照牛眠這地永存不散,雙目猶日月之光,有奪天地造化之
功,積神生氣,積氣生精,以精化氣以氣化神,以神還虛,精氣神內斂合一,達
到“萬念俱寂,一靈獨覺”,先天真一之氣自虛無中夾,丹田真陽自然萌生。
2、聽息法:
入靜後聽自己的呼吸之聲,只感覺一呼一吸往下沉,息息歸根,至於呼吸的
快慢,粗細,深淺等,純任自然。開始時可以聽到自己心臟的跳動,以後逐漸達
到聽空間,聽宇宙。用耳根聽自己鼻中呼吸的氣息,這是第一部功夫“聽之以身”,
凡是呼吸系統正常的人,鼻中氣息都不會有聲音,但自己卻能感知鼻中呼吸的一
出一入,這是第二步功夫“聽之以心”,到心息泯然合一之後,則進一步就要“以
氣聽氣”了,實際上就是著意於聽,巳達到“聽其自然”了,實際入則是“聽止
于身,心止于符”,此時心、聽、息、形體、知覺一切都忘掉了,已進入虛境混
沌,達到恬淡虛無,恍惚冥冥之境,真意與真氣相合相化,這就是丹田之氣。
2、胎息法:
盤坐後放鬆入靜,凝神丹田,呼氣時意想氣從丹田中心周圍緩緩擴充,同時
腹壁稍往外張,略有膨脹感,吸氣時意想氣從丹田吸到命門,同時腹壁略內收,
意念與呼吸保持一致,使呼吸毫無滯塞勉強之意,逐步把呼吸調到深、長、綿、
細、勻、靜、定,如此出息微微,入息綿綿,漸漸入而漸漸柔,漸漸和而漸漸定,
至閉口斂鼻,有息如無,對鏡呵氣不留濕痕,羽毛近鼻不見微動,氣聚丹田有充
實浩然之感,得大定真定者,有如龜蛇冬眠,對祛病健身大有裨益。
4、擴容法:
練功時充分的放鬆入靜、意念與呼吸充分配合,把丹田、命門、會陰、尾閭,
這一區域看作一個容積,使之逐漸擴大容量,呼氣時使臍部、小腹部及腰骶部往外擴張,吸氣時氣收回丹田,這樣持續練功,就會加大丹田的活動能量,起到快
速彙聚丹田內氣的作用。
5、壓氣法:
在意念集中指導下,呼氣時將氣向丹田,尾閭部位催壓、貫沖,使整個下腹
部的氣機都活躍起來,一定要充分放鬆。此外,壓氣法還可以糾偏,當氣機向上
攻時,如果再用意向上領,就會導致出偏,這時用呼氣往下壓,猶如引火進海歸
元,腹部壓力增高,內氣充盈,真氣自然,溢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凡有疾病
處,均經元氣疏通修補,而達到治病健身,延年益壽的作用。
6、轉圈法:
站坐均可,放鬆入靜後,兩手在腹前意想抱著一個紅色火球,兩手在左右、
上下輕輕旋轉,意想兩手在火球的帶動下高速旋轉,待兩掌間的火球實感形成後,
再用意念將火球送入腹內,兩掌配合動作,然後兩手輕貼於臍部,稍停再作丹田
內氣輕緩微柔的轉圈運動,最後將手中球收入丹田,再意轉片刻靜養一會兒收功。
7、聚散法:
先天之息、始于腹內丹田,無論吸氣,呼氣,皆宜以神駛氣、綿密而運。吸
氣時,氣隨膈肌降落抵達會陰而止,日久氣聚腰骶,聚中有散,散無止處。呼氣
時,繼吸氣之散而散(四肢尤以手指最明顯),也可以在呼氣時,意想氣由丹田
向四肢百骸或空間呈圓形成輻射狀擴散,同時身體也放大,吸氣時,意想氣由身
體四周向丹田收聚,也可以意想丹田為寬闊無邊無際的大海,呼氣如石擊水,波
浪由丹田中心向周圍成圓形擴散,吸氣時收聚丹田的微妙內景。
為了強實腹效應,吸氣時尚應配合輕微的提肛動作,意念真元內氣聚散之變。
可擴大人體場、組場、布氣、隱形之效。
8、景觀法:
練功入靜後,意想丹田有一紅色的太陽或一朵金黃色的蓮花,一個發亮的燈
泡,光亮照透整個腹部及全身,溫煦著五臟六腹,四肢百骸,通過助景生輝,意
念的高度積聚,丹田可在短期內凝聚真元陽氣。
可出內視,培元、治三焦疾病之效。
9、微動法:
放鬆入靜後,做丹田,尾閭部位或振動或擺動,或蛹動、或轉動,並使振波
逐漸延伸到命門,脊往、頭部及全身。然後,緩緩放鬆意念,逐步調整振動輻度,
凝神內照,靜守丹田後收功。
10、點火法:
入靜後,意想丹田有一團火,按照點火、起火、養火的過程,養到丹田逐漸
產生發熱之景,這就是丹田內氣萌生之時,可速調小腹發涼,治男性隱疾。
1l、意守法:
意守即意識指向於某種感覺或形象而言,意守丹田是一種強度適宜的凝神過
程,其有收斂心神的作用。道家功中的內視,返聽、系緣、守客、執中、抱元等
方法,皆指專心一事一物而達到意識入虛之目的,古人強調“不可用心守,不可
無意求,有心著相,無心落空,有意無意是真功夫”。意守要求似守非守,若有
若無,不即不離,勿忘勿助,通過凝神意守,納氣歸根,可以加快丹田內氣的匯
聚。
12、五行法: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世間一切事物皆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
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肺屬金、色白,肝屬木、色青,心屬火,色紅;脾屬
土,色黃,腎屬水色黑,練功時收心定意,先意想宇宙日月精華化作“甘露”由
頭頂向下通透全身,兩目內視,意想甘露變作白色氣體散於肺中,再意想白色氣
體變成青水,從外向內浸泡肝臟,滋潤透徹,再意想青水進入心臟變成紅色氣體,
再變成紅光照亮全身,再將紅光收回心臟,意想紅光進入中脘穴內深部變成金黃
色光芒彌漫,充斥於脾胃,再將金黃色後移,變成五色光朗照於兩腎,最後將意
氣收藏於膀胱,五行相生法,既可以積聚丹田真氣,又可以加強五臟功能。
13、咒語法:
此法用於坐式練功,在放鬆入靜,內觀意守的基礎上,專心致致地默念“南
無阿彌陀佛”或“嗡嘛呢叭彌吽”,以一念代萬念,這樣既可以加速進入氣功態,
隨著靜境的不斷深化,便可逐步進入不念不守的境界,達到身心混融,如同虛空,
虛極靜篤之時,內氣油然而生,全身經脈也會相繼暢通。
具體方法如下:
①念“唵”(音念恩)音發自喉,其聲上頭,在口內迴旋,充於七竅,如有
目疾,可睜眼出氣,如耳背,可以聲震耳祛聾;如有鼻炎,可掩一鼻出氣,如頭
昏、頭脹、頭痛、偏頭痛,念“”時,意想頭部之病氣往下排除。
②念“嘛”(音念媽),為開口喉音,發音時,嘴唇先合後開,聲振喉部,可
感覺天突穴發麻,波及兩臂及兩掌心發病,適於喉炎,咳嗽,肩胛痛,臂痛。
③念“呢”(音 ni)是舌尖音,注於心,發此聲時聲震胸心部,會反射於手
心,手心發麻,適於心悸,胸悶等肺胸內臟的疾病。
④念“叭”(音杯)念時意想氣下行至下丹田,腰背有溫暖之感,適於椎,
腎臟等部位的疾病。
⑤念“咪”(音,ni)發此音時小腹有振動感,適於腸炎,腹泄,腹痛等下
焦疾病。
⑥念“吽”(音轟)轟聲如雷貫耳,其聲低沉有力,發此聲時可感覺四肢百
脈震動,適於打通全身經脈,治療關節痛,腿痛等四肢疾病。
練六字真音要點:
(1)聲音從喉部發出。
(2)聲音不必大,但要低沉有力,發音時感覺到全身有發震,發麻感。
14、歸元法:
將自身小宇宙和自然大宇宙混為一體,把全身毛孔穴竅打開,呼氣時意想內
氣通過周身毛孔放射到空間宇宙,放射的越遠越好。吸氣時意想自然宇宙清氣歸
于丹田,或呼氣時意想放射到天際宇宙,吸氣時向丹田縮壓,或者不用意念,通
過全身毛孔一張一合,一出一進,與宇宙交換各種物質,能量和資訊達到內外混
元歸一,天人一體。
15、固本提氣溫養
第一回,採用單盤,雙盤或如意盤,以下半身牢固不動為佳,雙手扶在腰際,
精神集中,眼睛半開合,叩齒 36 通,舌抵上齶,吞下唾液,做一下深呼吸,吸
入之氣由食道入胃入丹田。
第二定,吸入氣後,不必急著呼出氣,先閉住呼吸,上半身左右搖擺,下半
身穩若磐石,搖晃的速度不宜過快,亦忌前後搖擺,可先意想繼可自然靈動,靈
動由上向下運動,全身自然會微微震盪,更有助於氣血的衝擊,搖晃的時間,全
在一口氣之間,閉到面紅身赤,再徐徐將氣吐出。動作反復如此。
上半身的搖晃,是瑜珈采腎水法,也是固本法之一,練功日久,功夫愈深。
上述種種,都是儘快練成丹田內氣的具體步驟,到氣聚丹田真陽形成,白色
光團逐漸凝聚成明點,虛極靜篤。隨著腹內壓力增高,丹田振顫,頭頂時時跳動,
眼前有光閃,耳際有風,全身有酥軟快感,是內氣旺盛之極。持續行之,自然積
氣沖關,元氣由尾閭入循督脈上行玉枕至百會,再降重樓至降宮,沿任脈下降丹
田,元氣與呼吸相合相化,一吸元氣入腦海,一呼元氣入丹田,實現了氣通小周
天,這是煉精化氣階段,功夫進一步深入,胎息發動,元氣直入四肢百骸、五臟
六腑,氣機上下流暢,全身十二經脈,奇經八脈迴圈不息,這是氣通大周天,從
此真氣充滿中下二田,達到煉氣化神階段,功候純熟之後,意守遷至祖竅,上中
下三田一氣貫通,自覺通體光明,空無一物,如一輪明月,恬靜生輝,光豔明朗,
化為虛空境界,與太虛混元歸一,已達到煉神還虛,物我為一的程度。另外不斷
積累功德,這是功效速成的基礎和捷徑。練功中還必須善於開拓,頓悟,深化意
境,體察細微,掌握真意真息自身發展的自然規律,進而“萬法歸宗”,把各種
方法都歸到“神、虛、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