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要有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眾裏尋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三種境界,被譽為,古今學問、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學問有三種境界,那麼學佛,自然也有三種境界。雖然不是一字不差得照搬不誤,但也是有異曲同工,隔空對唱的妙感。

學佛的人,是不能做象牙塔上的佛學,一個好的佛學者,一定是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將佛學比作藝術,或許就更貼切許多了。有許多人,來學佛學,求的是一個解脫。但是學完佛學之後,生活裏面仍有許多障礙,讓人困惑不堪,便因此失了信心,喪了初心。

菩薩曾說:“學佛要先聞,後思。”正是因為先有聞,之後思,才會達到學佛裏面功德無良的狀態。如果你在學佛中,找到了以下三種狀態,恭喜你,你的學習有效果了。

第一個境界,便是心中有佛。人,在學習佛法的時候,一定要在心中有佛,才會在之後的行動裏面充滿佛性。佛性就是佛法對人的影響,學佛,其實便是學人。如果心中無佛,那麼一切都是空談,到頭來,也不過是大夢一場,竹籃打水。

心中有佛,才會有標杆,之後的行動,才會有思路。但這只是表層,之後便是守。

守的意思並不是幹等待,不思進取。是要辯證的行動,進取但不執著。能看透世間的紛紛擾擾,紅塵雜念。有些人,把進取看成了一個爭字。任何事情都講究一個你爭我奪,這樣不僅會給自己帶來許多困擾,還會徒增煩惱,得不償失。

屬於自己的,就要去爭取,不屬於自己的,也不要執著。人在世上,總有一些舍不掉的東西,這就是執著。

進取之後就能得到佛法?並不!

在進取這裏,有許多人會變成執著,成為執念,產生邪念。這是最難的一步,守得住初心,便能得到始終。懂得自己的爭和不爭,取和舍,之後便是往事都隨風,因緣隨命來。這種因緣和隨緣,才是佛學中最大成的境界,淡。

是淡也是的,是看淡,更是捨得。明白這一切不可強求,明白這世間所有,只是萬般帶不走,何必苦苦執著。到老之後,一捧黃土,願這今生看開,得個來世因緣。

修德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天上人間一本賬,自有功德傳後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