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蓮花開放的時候都是在清晨。早晨我們起床以後,發現蓮花都開了!為什麼中午以後,到了傍晚,蓮花苞就都關閉了呢?因為午時一過,能量往下走了,蓮花苞就關閉了。等到子時一過,能量又往上走了,蓮花苞又全都打開了。
我們人體生理的機能運轉與自然界的植物是一模一樣的。道教裏面講:“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這裏所講的“精”,是指人體的精力。我們通常講的“某某人精力特別充沛”,就是指這個“精”。
越是精力衰弱的人(或者講身體虛弱的人),他的欲望越重。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精力(或者說元氣)不充足,體內就有足夠的空間讓它來流動,它就會亂串。而當一個人精力充沛的時候,它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力量,越是充滿越不容易走動,所以他的欲望很少產生。它既然是一個完整的能量體,就不僅不會往下走,還會往上升。因為我們身體裏邊有一種力量,它本身就是來自宇宙裏面,所以它很容易和宇宙的力量相應、溝通、相吸。可是我們往往由於體內的能量消耗太多,沒辦法往上升,只能夠往下沉。
當你修煉到一定程度,體內的能量往上升的時候,它自然而然就和宇宙的力量緊緊地吸在一起。因為體內的這股力量本身就是來自宇宙裏面的一部分。因此它很容易又被吸上去,回到源頭。可是我們現在很少有人能夠把生理上的能量修充足,而且還能夠保證它不外漏,如果你能夠做到的話,這股能量就會轉過頭來,從下往上升。問題是很少有人做得到,常人不是能量不足,就是充足了以後也會漏掉。
如果你能夠把這股能量修充足,而且不讓它漏掉,它就會呈圓形(督脈上升,任脈下降呈圓形,又從中脈往上升)往上升。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在地面上打坐了,可以跑到山頂上,或者跑到屋頂上,總之離地面越高越好!因為地面有一種吸引力。
既然地面有吸引力,那麼樹枝為什麼又會往上長而不向著地面長呢?這就說明宇宙虛空同樣有吸引力。所以當一個人的精力足了,保持不漏的話,它就往上升變成氣。這個氣不是呼吸之氣,是元氣。在道教裏面,中國的古文字寫作“炁”,當一個人沒有欲望的時候,精就變成了氣。狹義的欲望,指的是男女之間的性欲;廣義的欲望,指的是人的“貪、嗔、癡、慢、疑”,例如人的種種抱負,都可以列到欲望之列。因為你有了種種欲望(包括廣義的、狹義的欲望),就沒有辦法保持先天的元氣,它就會變成後天的“精”。有了精,你的欲望就會更強烈,就要漏掉。所以佛教裏面的“六通”,有一通叫做“漏盡通”。佛在《楞嚴經》裏講過,漏盡不證,要想成佛,無有是處,猶如煮沙欲其成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你通過某種手段達到了不漏,但是你還得能夠讓這股力量回過頭來往上升,升到中間變成“氣”。你如果降伏了這股氣,讓它繼續往上,升到頭頂就變成“光”。在下邊是精、在中間是氣、在頭頂就是神,或者叫做光。
就像一杯水,遇到冷空氣就變成冰,中等的溫度就是水,遇到高溫就變成水蒸氣,或者變成一股煙、一束光。這就是為什麼修行層次高的人,頭頂上會有光。他把下邊的能量,由精變成氣,把氣變成神光散發出去了,既然我們人體可以通過五穀雜糧吸收能量,再把體內的能量釋放出去,也就能夠把宇宙的能量吸收進來。但是你必須達到全身八萬四千毛孔都張開了以後,才能吸收外邊的能量,既然能夠吸收外邊的能量,也就意味著你體內的能量可以(通過八萬四千毛孔)釋放出去!
所謂的“加持力”,譬如這個人修行很高,他身體的能量場比較大,他摸一摸你,就能改變你體內的能量場。甚至他用過的東西:杯子、筷子、碗、衣服上都有他的能量。你一碰到他的東西,就能改變你自身的能量場。這就是佛教裏面千百年來講的所謂的“加持力”!實際上秘密說穿了,也就是能量場的作用。“能量”是現代科學的用語,過去沒有“能量”之說。科學越發達,越能證明宗教裏面講的是真,中醫的針灸、按摩過去都是按照“子午流注”來治療的。因為在子時,我們人體的能量全部要歸源。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工作、不要勞動了,最好要休息。如果這個時候你不休息,集中精神去做一件事情,體內的能量就很難回到它的源頭。“源頭”一是指丹田,二是指身體的各個臟器。身體工作了一天,到了子時是要休息的時候了。當我們這個時辰休息,氣血全部回到五臟裏,補充了以後(五臟吃飽了),過了子時,能量又要從五臟裏面分佈到身體的每個角落,又開始工作了。
過去的修行人,尤其是年青人,通常在子時都還在用功,也就是說在這個時辰容易降伏身體的能量。身體虛弱的人、精力不充沛的人,在子時通常就要休息。為什麼男同志在清晨的時候,會明顯地表現出很強的欲望呢?因為這個時候生理的能量都走到了下邊。在這個時候你必須起來修煉,你通過一種方法修煉,能量就上來了;你不修煉,能量就一直停在下面。
我們體內的能量,在頭上是“神”,在中間叫做“氣”,在下面就變成“精”。修煉了以後,就由精變成氣,由氣變成神;你如果不修煉,有欲望,就由神變成氣,由氣變成精,有精就有欲望。也就是說精、氣、神它是一個東西。譬如“水”,你可以把它變成“冰”,也可以變成水蒸氣,變成一種霧狀散發掉了。水蒸氣就是水,就是冰;冰就是水,就是水蒸氣,三者是一,不是三。
為什麼古人要把它分成精、氣、神呢?它在我們體內確實是一種東西,但是它走到不同的層次,就變成不同的形象。如果你沒有欲望的話,身體裏面就有用不完的元氣;如果你體力不消耗,欲望又沒有的話,身體裏就有用不完的神光。
如果你這個人很能幹活的話,你體內的“神光”也少,“精力”也少,但是你的體力比較大。如果你不動腦筋,也不幹體力活,你體內的“精力”就特別旺盛,通常容易產生生理的欲望。為什麼過去祖師爺們都是半天幹活,半天修煉,而且在修煉之前,都要運動——跑香。通過跑香把身體跑熱,把下半身的能量輸送到上半身來。下半身沒有能量存在,就不容易有欲望出現。我們人體有週期性的生理變化,就是由於我們有欲望,才會有這些現象。一個修煉成就的人,功力很深的人,他就沒有生理上的週期性變化。這也就是佛經上面講的“馬陰藏相”。道教裏面講的“斬赤龍、降白虎”就是這個意思。修行成就的人,沒有後天的生理反應。
我們之所以有後天的生理反應,是因為有欲望了以後,神光就變成了氣,由氣變成了精,有精就要漏。如果你沒有後天的欲望,就會保持先天的精、先天的氣、先天的元神。它在身體裏面是轉的,你有欲望了,它就從上面轉到下面;你如果沒有欲望,它就從下面轉到上面,由上面出去了。
我們現在不管他哪一派怎麼說,但是他們有一點是共同的,也就是說他們都非常重視“中脈”。無論你是想“開悟成佛”,還是想“得道成仙”,都必須要中脈暢通!
為什麼必須要中脈暢通呢?這個中脈就是我們人體的中樞、中軸,相當於一支蓮花的蓮杆。我們頭頂這朵蓮花要想開放,必須要蓮杆吸足了養份,不斷地往上輸送。日夜地輸送,這個蓮花苞脹得滿滿的、脹足了,蓮花一下子就打開了,才出去了!
這就是我們的頭,這串小念珠就是我們的中脈,下邊的穗子就是我們的男、女生殖器。你有了欲望,這個能量就沖不上去,就要從下面漏掉;你有了精力,又沒有欲望,精力充足以後,這個能量就從這個中脈往上輸送,輸送給你的頭腦了。能量順著中脈不斷往上輸送,自然就達到“還精補腦”,腦袋也會鼓鼓的、圓圓的。能量沖到腦袋這個蓮苞上,這個蓮苞脹得鼓鼓的、滿滿的,脹得沒辦法了,“啪”就打開了!能量足了,就沖出去了。大家看這個蘋果,後邊有個蒂把,前面有個凹,中間有個中樞(即蘋果核),我們人體跟這個蘋果一模一樣。我們頭頂有個“旋兒”,相當於蘋果把兒;下邊的會陰穴——生殖器與**之間,相當於蘋果前面的凹;我們的中脈,就相當於蘋果的中軸部位。
上面的蘋果蒂把是和大樹連接的部位。沒有這個蒂把兒,蘋果就回不到大樹上。我們人體就是一個完整的蘋果,你要修到如何讓落到地上的蘋果再回到蘋果樹上去。因為這個蘋果原本就是從樹上掉下來的,所以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讓它再回到樹上去。
宇宙就是一棵蘋果樹,我們每個人就是一隻從樹上掉落下來的蘋果。為什麼會掉落下來呢?因為地球的吸引力太大了,蘋果熟了、能量足了,就降落下來了。但是我們沒有做到能量足了,再反彈上去。那麼這個“修煉”,就是要把體內足了的能量從背後面升上來,再從前面沉下去,再從中脈回上來。一回上來,這只蘋果自然還會回到樹上,又和宇宙同一體了。這個能量足了以後,先從後邊(督脈)上來,升到頭頂以後,再從前邊下來。經過眉間、鼻樑、下巴、下到胸口(順著任脈),到了這個三江口(即會陰穴)。密宗、道家叫做“三江口”、“生我之門,死我之戶”,意思是說我們生是從這裏生,死也是因這裏而死。
降伏了三江口,你就超越了生死!你降伏不了,生也是從這裏生、死也是從這裏死!你降伏住了,這個能量從前邊降下來,就再也不走後脊背了。因為它已經走了一個圓、陰陽交合已經走完了,它就直接開始進入中脈了。當能量進入中脈的時候,整個人都沒有力氣了,因為能量不在肌肉裏面了,而是進入中脈了。這個時候的修行人,會感覺到要死死不了,要活活不了!
當進入中脈以後,你繼續修煉,這個時候就需要“保養”了,不要講話,整天閉著眼睛,總之“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功寒”。你動個念頭,這個能量就出去了;你一開口說話、一做事、一考慮問題能量就全部消耗了。就不進入中脈了,還會往下走。
這個時候你如果做到六根關閉,眼、耳、鼻、舌、身、意都不起作用了,能量分分秒秒都在增長、增長,往上走、往上走(示意)。走到頭頂上了,可是頭頂又打不開,你眼睛閉上了,裏面又放光、又炸雷、又頭痛、眩暈、嘔吐!因為能量出不去,在裏面搞得天旋地轉
這個時候,就要靠一種方法。當你掌握了方法以後,下邊的能量就繼續往上補充,補充到了一定程度,蓮花苞(頭)承受不了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譬如說你摔了個跟頭,或者受到了驚嚇的時候,這個蓮花苞“啪”打開了!豁然頓悟了。虛雲老和尚就是在禪堂裏打禪七期間,護七的人倒茶時濺到了手上,燙著手,杯子掉到地上“嘩”地碎了。虛雲和尚天天都是處在那種定中,突然受到這個刺激,一下子就開悟了!當下就連著說出兩首悟道偈:“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燙著手,打破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身體是個房子(家),“家破了,人出去了,語言難以形容!”虛雲和尚從此以後就不打坐了,就出去弘法了。這就是虛雲老和尚開悟的經過。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被聲音驚得“激靈”了一下子,只有虛雲和尚他開悟了呢?因為他的能量已經達到了頭頂,已經快破了,所以“激靈”一下,他開悟了,他破了。別人下邊可能還沒有能量,而他已經差不多了,就是這個道理。在過去有很多這種情況,被石頭砸了一下,摔了個跟頭,一個聲音的刺激,開悟了。古時候的祖師,把身體的中脈(脊柱)比做“竹根”,指的就是我們生理的構造。這都是一些術語、行話,你不是這個“行”裏的人,說了你也不懂、你還會譭謗,你是這個行裏的人,也不需要表達,自然會明白。這也就是為什麼過去禪宗裏的人都不講。因為你不懂,講了你會譭謗。人就是這樣,他越是不懂的人,越是敢發言、敢譭謗;越是懂了的人,行內的人呢,就不說話。所以“語言”是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才使用的,如果彼此能心領神會,就不需要語言了。
你看那些得道的人,很少說話,彼此眼神一看就瞭解了。如果還不瞭解,就不講話。因為心靈就溝通不了,語言更沒辦法溝通!可是現在的人恰恰相反,心靈溝通不了,不斷地用語言溝通;語言溝通不了,還不斷地做手勢來輔助溝通!而人家那些得道的人哪,手勢也不做,語言也不說,眼睛一看就明白了。語言是下策,手勢是下下策,心靈溝通才是上策!為什麼無**的人他們不通過語言、不通過形象就可以溝通呢?因為他們長期住在深沉的禪定裏面,是用一種真意在溝通。
我們的頭是圓形的,上面有眼、耳、鼻、舌四個地方可以漏掉,我們頭上還有一個先天的通道,就是嬰兒時期頂骨未長合縫的“囟門”,又叫“頂門”。小孩子在哭叫的時候這個地方還會動,一歲左右就閉合了。這個地方就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一個通道。
大家看那個蓮花苞,它沒有開的時候花瓣一層包著一層,花苞的頂端有一個開口。能量不足的時候,它不開,等到能量不斷地輸送,充足了,它就會慢慢、慢慢打開。如果花苞沒有這個先天的裂縫,它能量足了的時候,它就有可能從花苞的其他地方打開,不一定都在頂端打開。
學佛的人都知道,人死了以後,頭頂發熱——神識從頭頂出去,往生極樂世界。既然是這樣,我們學佛的人為什麼還讓人家把意識守在下丹田、守在什麼中丹田?本來把意識放在頭頂是正確的,你把意識調到下丹田,臨終時神識從肚臍眼兒出去——進入餓鬼道!你生前如果習慣性地把意識放在頭頂,你臨終的時候,意識就很容易從頭頂出去,不就和三界以外相應了嗎?!
有許多人駝背,就是因為他體內的能量不足,當他體內的能量足了,進入了中脈以後,腰杆自然就挺直了。所以說你有沒有“道”,看你的腰杆、看你的頭蓋骨就可以知道,聽你說話的聲音就可以知道!你如果中氣不足——中脈裏面沒有能量,說話的聲音像太監一樣;如果你中氣足——能量在中脈裏邊,發出的聲音像從海底發出一樣,在空中嗡嗡響!
大慧杲禪師說:你得道沒得道,往我面前一站,不用講話;你修行處在哪個層次,你一開口,我一聽就知道。他講得絲毫不錯!因為你有一分的功夫,生理上就會有一分的表現;有兩分的功夫,生理上就有兩分的表現。
我們的脊樑骨是一個一個椎體連接起來的,中間是一個空管,充滿了骨髓,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精力。如果骨髓足的話,它就不斷地往上輸送、輸送……,再加上你不斷地修煉,它凝聚、凝聚、凝聚得多了,就從頭上出去了!
這是一支蓮花(示意),下邊是藕,你如果把這個蓮花杆割一刀,會是一種什麼情況呢?漿液馬上就流出來了。第二天這朵荷花就枯萎了,或者不生長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修行人要節欲,不要夫妻生活的道理。
佛門裏講“欲轉心,先降身;欲降心,先轉身”,就是說我們想要降伏生理上的欲望,首先要轉變心態;要想轉變心態,先要降伏生理的欲望。身心相互牽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可能轉變身,不降心;轉變心,不降身,要同時下手。要轉變生理,就要轉變心理;要降伏心理,就要轉變生理。所謂的“心能轉物”,那是得道的人才能夠“心能轉物”,心理才能夠改變生理。而我們凡夫往往是心態被身體所轉!今天摔了一跤,乃至紮了根刺,身體有病的時候,心理本不應該有病,可是心理情緒也跟著低落。我們凡夫都是生理轉變心理,也就是說凡夫都是被物所轉,而不能轉物;聖人都是以心轉物,而絕不會被物所轉。譬如說一位聖人他的手破了,說不痛就不痛!為什麼呢?他可以以心轉物,如何“心轉物”?他入定走掉了,他就能夠轉變身體了
我們現在肚子餓得不得了的時候,晚上連覺都會睡不著!還入什麼定,都是被物所轉。現在的修行人,別說你的能量凝聚不了,就算是能凝聚一點點,欲望就產生了。為什麼欲望產生了?身沒有轉、心沒有轉,再加上後邊尾閭穴、後脊樑骨不暢通,能量一足,它走不上來,憋在下面,欲望就產生了。生理的欲望一產生,心理就會動念頭;心理的念頭一動,生理的欲望就更重,相互影響。你如何讓心理上沒欲望呢?首先要讓生理的能量充足了以後,轉到上面來。如何能轉到上面來?我教你們的那套動功就是轉變生理能量的!你生理沒能量,它可以啟動你生理的能量,使你生理上變得年青、精力充沛;你精力充沛了以後,它可以使你生理的能量往上送,不留在下部往下走。
尤其是第三節(河住江翻),為什麼叫“河住江翻”呢?這是禪宗裏的術語,河裏的水停止了、不流了!我們一般的人都有生理週期,不僅僅是女同志每個月有週期,男同志也有。男同志每個月會有幾天生理的欲望特別強。人為什麼會有生理的欲望呢?正是因為有了後天的欲望,“神”就轉變成氣、氣轉變成精,有“精”就要漏,就變成了後天的精子和卵子,它就必須發洩,就要漏掉。如果你沒有欲望的話,它就保持先天的精、氣、神。“河住江翻”,就是說生理上再也不會漏了。河裏的水一年四季都在流。不會住(都在漏),現在河裏的水都住了、停止了、不流了!“江翻”,江裏的水是在下面,現在江裏的水都翻上來了,不在下邊,在空中了!“河住江翻”就是指生理的能量不漏了,由下而翻上來了,
造化為什麼要給我們造六根呢?因為你不修道的話,能量足了,你就沒辦法,它就讓你從六根漏掉。就是說造化造人的時候,讓你有積蓄能量的地方,還得讓你有漏掉的管道。如果你光能凝聚,不能夠漏掉,你又不修道,必死無疑,如果你的能量足了,你不讓它從六根漏掉,它就從頭頂漏掉(頭頂也是一種漏),從上面出去變成一種光散發出去漏掉了!所以明師加持眾生多了,也消耗自己的能量。為什麼眾生有病,佛就有病呢?佛加持眾生多了,能量消耗得多了。就像是一個父母親對子女操心多了,整天焦慮也能病倒!
過去的修行人,上來修煉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斬斷生理的欲望,不讓能量漏掉。能量一充足了以後,人很容易入定。能量不足,就像一隻杯子裏面只有少量的水,就會有足夠的空間讓水在裏面晃蕩來、晃蕩去,就很難入定。
當元氣充足了,它在體內不流動了,就容易入定。就像風不停止,樹葉就會不停地擺動;要想樹葉不動,首先要讓風停止,樹葉才會不動。要想入定,首先要使生理的元氣充足,元氣充足了,在體內沒有空間了,它就不流動了。也就是說身體裏面的“風大”停止了,“地大”就穩固了,就不會動盪了。地大動盪,說明體內有足夠的空間讓風大在裏面流動。風一動,“火大”就開始了,火大一開始,四大就不協調了,你就沒辦法入定了。
我們現在的人根本不知道修行的道理,只知道每天拜佛、燒香、念經,我可以講,你這樣做十大劫也成就不了!只能夠種種因。你種下這個因,什麼時候能夠成佛?什麼時候能夠開悟?那就是下輩子、下輩子、下下輩子……你想要這一輩子“花開見佛”,你必須要有足夠的能量不斷地往上輸送,花才會開。
花一開,先天原有、本自具足的那個東西出去了,你就見到它了,它就見到你了。這叫做老朋友再會,又見面了。觀自在菩薩,就是又見到自己了,(觀是又見面的意思)。否則的話,能量都從下面漏掉了,你雖然有這個荷花杆,有這個先天的荷花苞,它也不開,也沒有用。
為什麼叫“花開見佛悟無生”?因為本身就有這個東西,我們不需要修煉,只需要把能量蓄積足了以後,把它送上去,就看見了。我們身體的生理構造,就相當於一套完整的火箭發射裝置。我們的四大——身體,就是個發射架子,中脈就是發射通道,體內的精、氣、神就是火箭發射之前堆放的、發射時點燃的火藥。當傳給你們一種微妙的方法,把體內的精、氣、神點燃,也就是把“火藥”點燃。火藥一燃燒,火箭頭“呼——”一下子就被送到太空中去了!我們體內的這個“火箭頭”,叫做“自性”也好、“智慧”也好、“靈魂”也好,或者叫做我們的“本性”也好,在這裏我們不討論它的名字。總之,不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古人,還是今人;道教還是佛教,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是人還是動物,都有這個“火箭頭”,都有這個靈氣,都有不生不滅的這個東西!
問題是你是否凝聚足了體內的能量,還要能夠把它點燃。能量燃燒,才能把這個“火箭頭”通過發射架子送到空中去。火箭頭飛到了空中,它就不再需要能量(火藥)了,它就循著軌道自己運行了。當我們的靈體出去了以後,飛到太空就和太空相應了,就掉不下來了,在空中轉了。想到哪里就可以到哪里!我們現在是需要燃燒體內的精、氣、神把“火箭頭”送上去,送上去以後,就不再需要體內的精、氣、神了。我們沖出去的這個東西,本來就是從虛空中下來的,《八識規矩頌》裏講:“去後來先做主公”,意思是說來的時候,是它最先來的;走的時候,是它最後走的。我們投胎時是它最先來,我們死的時候是它最後走。
它走到哪里去了呢?因為這個東西本身就曾經是從上面下來的,所以只要是開過頂、出去過的人,它一脫離身體出去,上面就有力量和它相應成一體了。密宗講的,這個時候就不需要禁欲了。在沒有開頂之前,就需要禁欲。
禁欲的目的,就是為了能量的積蓄。蓄足了,通過“寶瓶氣”、“拙火定”把它燃燒,把那個先天的無形無相的東西(或者叫有形有相,因為它看不見,但可以感受到)給送出去。送出去以後,你就不需要禁欲了,因為它已經上去過了,就和上面的力量相應了。
為什麼要靜心?為什麼要六根關閉?就是要凝聚能量。現在我們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使能量充足,可是我們往往都是充足了以後又都漏掉了!你如果不想讓它漏掉,就必須要通過一種方法,使它進入先天的軌道。任、督二脈就是先天的軌道。密宗講左脈、中脈、右脈,道家講前(任)、中、後(督),但是他們都承認、重視這個中脈。最重要的就是這個中脈,它是中樞。就像一隻蘋果,前面有個凹,後邊有個蒂把,中間的中樞把二者連接,猶如人的中脈。為什麼很多高層次的宗教,在修煉時都要盤腿打坐呢?因為盤腿打坐,手腳不動,小腿、大腿壓住了,不消耗能量,等到腿發麻、發熱,能量就往上走,體內的能量就不會下沉,就把體內的能量送上去了,人的生理就容易打開了。四禪八定修完了就不需要執著打坐了,就可以每天出去晃晃悠悠、游山逛景了,但是還需要靜心。既然是靜心,就不一定只有盤腿才叫做靜心。你幹任何事情,只要是心靜下來,六根關閉,能量就會不斷地往上輸送!
“觀照”,就是把你的意念放在一個地方,為什麼要有“觀照”,就是為了集中思想;思想一集中,體內的能量就集中,不容易外露。譬如說你的意念放在頭頂,身體的能量自然由下而上到頭頂;你如果把意念放在丹田,能量就跑到丹田。道家修這個丹田,下丹田修100天就不能夠再修了,就挪到中丹田;中丹田修100天,就挪到上丹田;上丹田修100天,就破殼(頭頂)出去了!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呢,根本不懂,所以他一輩子都守這個下丹田。也有個別人他知道上丹田重要,他一輩子守這個上丹田。實際上每個丹田只修100天,修圓滿了,馬上就從下丹田到中丹田,又從中丹田到上丹田了。道教裏面守這個下丹田,是為了凝聚能量。底氣足了以後,就叫它上升,挪到第二個臺階;第二個臺階足了,挪到第三個臺階。三個100天,差不多是一年的時間,一年的時間就可以出去了。“出神入畫”,“神”可以出去了,“入畫”了,入了這個虛空,虛空是一幅畫,宇宙是一幅畫。
第二年他完全就是訓練出去——進來、出去——進來,第三年就起用了。所以一個真正得真傳的人,三年足夠成功了!如果再笨一點的人,還可以再來第二個三年。如果不懂方法,三十年也沒有用!所以說“得法歸來好修道”,你不得法,歸來也沒有用啊!“得法歸來好修道”,如果沒有“法”這一說,就不存在過去有“求法、傳法、得法、證法”這一說!所謂的“無法為法,無門為門”,是指成就的人,已經沒有法、沒有門了!說入定就入定,說走掉就走掉,不需要借助某一個方法。他已經達到無法為法,無門為門了!而我們一個初學的人,就算是有法我們還修不好,何況我們還沒有法!每天只能夠誦誦經、拜拜佛、打打坐。甚至我們連誦經、拜佛都懶得搞了,
我們男、女的生理構造(指主要經、脈)一模一樣,絲毫沒有差別!不管是現在的人,還是古時候的人,絲毫沒有差別!就是說每個人的任脈、督脈、中脈(或者說左脈、中脈、右脈),都長得一模一樣。為什麼前幾天我講對治昏沉的方法時,說要把下巴壓到胸前呢?就是為了鍛煉中間這個中樞、中脈。你一刺激,一暢通,就把能量輸送給頭腦了。能量一輸送上去,它就不缺氧了,不昏沉了。還有一種控制妄念的方法,你把這個中脈控制住,像水管一樣,一折彎,頭腦馬上就入定了,就不會散亂了,就是這個道理。但是這些都是需要有些方法的,
我們佛門裏睡覺為什麼要“吉祥臥”?尤其是男同志在這方面是受用無窮的,而且感受也是最多的。人在吉祥臥的時候,就把三條脈的會聚點——三江口——給折起來了,一折起來,人就不會有欲望了,就不容易漏了。而且吉祥臥,你一折起來能量就往頭上走了。吉祥臥是右側臥。正確的姿勢是把手枕起來,大拇指放在耳朵後邊,其餘四指放在太陽穴的地方。把手當枕頭,但並沒把耳朵蓋起來。當你修到一定程度就不是這樣做了,就換一種方式了,就把大拇指塞住耳朵睡覺了。但很少有人能達到這個境界。左手就自然放在身上。但是左手有左手的用處,左、右手都有用。現在我們是“身轉心”,你有心沒有力量,心有餘力不足,你有心也沒有用,能量上不來。
1、人身有365個大穴,對應地球公轉太陽一周。地球公轉太陽一周是365天,易數以9為最大,以9歸真,所以人身每個穴位應填滿9口真氣。一天十二時辰,一時辰六刻鐘,每刻鐘二十分鐘,即每二十分鐘為一座。人坐禪時,六根清靜,心志既不散亂也不昏沉時,每一刻鐘能化一口真氣。當真氣化生時,由督脈上行百會再下行到口腔時,會化成一口清而甜的玉液(口水),把這口玉渡咽下去,勝過服一支人參,補益身之四大五行五臟六腑,推動百脈千經。
所以,人坐禪時,心不可動,心動則氣動,氣動則氣散,真氣元氣散亂了,不能上行督脈化為玉液。當心昏沉欲睡時,真氣元氣也化不出來。所以,如果你不懂自己坐禪時妄想有沒有,多或少,你看你化的真氣元氣多少就知道了。如果化生的玉液多,說明你這一座是有效的,如果玉液沒有,說明你不是散亂就是昏沉,白坐了,四大五行一絲也沒有轉,只不過是練練腿,休息休息而已。像人的思想散亂一天,那一天口都是幹的。人睡覺睡一天,口也是幹的。只有心既不散亂又不昏沉時,真氣元氣才能化生。初坐禪時,未入真定前,如果心處於不散亂又不昏沉時,一刻鐘能化滿滿一口玉液。
2、靜坐津液滿口,並有清而甜之感,這說明是有效的。
此時應用吞律法將津液吞入腹內。即舌頂上齶不動,將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噴嗆時引頸吞下。這樣引吞,可直接入任脈,化為**,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
3、注意上體自然正直,不前俯後仰,百會穴與會陰穴成垂直一線,但務必放鬆自然。須知松則氣順,經脈舒暢;僵則氣滯,有礙氣血流通。
埃及的金字塔,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首,金字塔中的石塊蘊藏著一套相互有內在聯繫的數字、尺寸、重量、角度、溫度、方位、幾何題,與地球上的子午線、地球與月亮及太陽的距離有著神奇的吻合,更多的神奇的東西,人還不能領悟宇宙資訊的密碼。
有一個國家按照金字塔的大小、高低,用玻璃做了一個相似的金字塔模型。一段時間以後,在金字塔的周圍形成一種似雲如霧的東西。讓人感到神奇,但又不得其解。
加利福尼亞有一個商人按照金字塔的形狀,按照比例做了許多小的金字塔。在他的金字塔模型裏,牧草幼苗長得快,病人疼痛感減輕,傷口癒合迅速,放的刀具會變的鋒利,食品會保鮮,鮮花會開的持久。
羅馬尼亞利用金字塔形狀的裝置為水殺菌。在金字塔形狀的建築中,愛哭鬧的兒童會很快平靜下來,病人睡眠安穩,婦女經期出血減少,人會頭腦清醒,性功能會得到改善。
這是人知道的,人不知道的有待將來去瞭解;不理解的有待將來去研究和證實。其實個別神奇的金字塔本來就是上幾次文明高度發達時留下來的建築。是天人合一的建築體現和功效表現。
人體打坐的神奇
從外看金字塔是神奇的,向內找,人的身體比金字塔不知要神奇多少倍。人在盤腿打坐的時候,往往要求人盤腿打坐,雙腿疊加,雙手放在膝蓋上,叫五心朝天(兩手心、兩腳心、頭頂百會穴)。這時,人體打坐的形狀,就形成了一個典型的金字塔形狀,就能採集到天體中高層空間的能量,得到天人合一的狀態。長期的打坐下去,人的身體就會健康;人的思想就會寧靜;人的頭腦就會清醒,還能開發人的智慧,激發人的功能。眼能看到奇景,鼻能嗅到異香;耳能聽到妙音;舌能嘗到甘味,身體感到輕鬆、有漂在空中的感覺;意識通靈,清醒的意識到另外空間的存在,眼耳鼻舌身意同時感受到身臨仙境的妙不可言的狀態。
從道家的角度上講
人在盤腿打坐的時候,頭頂著天,接收著宇宙天體的高能量,叫開天門;會陰被坐在底下,避免能量從會陰逃出,叫閉地戶;雙手心、雙腳心加上頭頂朝上,採集吸收天體中的高能量,叫五心朝天;雙腿相疊,使腳三陰、腳三陽相交,得到雙腿能量的互補;雙手結印,使手三陰、手三陽相接,得到雙手能量的灌通;舌頂上顎,牙齒微微離縫,嘴唇閉上,使任督二脈相連,得到身體大脈的暢通,叫搭鵲橋。
從修行者的角度上看
舌頭頂住上顎,嘴唇閉上,任督二脈相通,形成一個周天迴圈,就是我們常說的周天。一般情況下,子時、午時,人體在放鬆、睡眠休息的時候,才能形成周天迴圈,所以,養生的人注重睡子午覺,所以,把這種周天迴圈叫做子午周天;而修煉是人為的把兩脈相接,讓身體上的脈得到更大程度的暢通,保持身體的健康和精神的充沛。
雙囘腿相疊,雙囘腿就形成了一個三角形周天,形成一個脈絡迴圈;雙手結印,兩手與頭之間,也形成了一個相似的三角形周天,又形成一個脈絡迴圈;十二正經相互連貫,就形成了人體側面的一種迴圈形式。按照身體自然的迴圈時辰劃分,這種迴圈,一般在卯時和酉時運轉,人體自動形成迴圈運行,所以把這種修行方法叫做卯酉周天。
人在打坐入靜、入定的情況下,身體內的五臟會和諧相生,協調相克。通過腎水往上行,心火往下降,叫水火相濟,通過肝氣往西行,肺液往東運,實現金木相交等等;形成人體內的一種周天迴圈;得到五臟五腑的相生運轉、相克運行和三焦的相互貫通,形成人體內的一種周天迴圈,使人身體的潛能達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跳出神奇看神奇
人對金字塔的瞭解和對人體的理解,其實還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認識上。人總愛用人的理論,去解釋不理解的事情。解釋不清楚的,人就不願承認或不理解。跳出神奇看神奇,你會從神奇中找出養生效果不好的原因和修行上進步不快的癥結。有些人陷在有為的修行和養生中,用這種方法去修行,用那種方式去養生,一開始,可能會有一些效果,有的效果還很顯著。再進行下去,發現進展會很慢,一味地強行走下去,有時會適得其反。修行到一定程度,養生到一定階段,你會發現,如果不放棄自己不好的思想、不真的行為、不善的舉動、不良的習慣;你就不能把自己的業轉化為德;沒有明師去指導,你的心性得不到提高,你的德也轉化不成功;就很難再有新的修行突破和養生進步。
有為法,如幻泡影
放下人的各種不好的想法,像金字塔那樣,不去思、不去想,靜靜地坐在那裏,帶著無所求的目的去修行的時候,你就符合了道家的“道”、佛家的“法”。你的先天父母就會幫助你,讓你得到你應該得到的美好的東西;你所尊崇的師尊就會把修行的種子給你,讓你在吃苦中生根、堅持中開花、考驗中結果,直到走向圓滿,修成正果。
打坐竟然可以這麼神奇!在靜坐中修復生命能量
其一,靜坐能夠強健身體,修復身體的亞健康狀態,提升五臟六腑的功能。
特別對於慢性疾病和頑固症狀,如:高血壓、心臟病、腎病、肺病、腦供血不足、偏頭疼、身體沉重、四肢寒冷、風濕病、愛出汗、盜汗等,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靜坐時思想專注在一物之上,呼吸變得平緩均勻,通過呼吸進入肺部的空氣總量相對穩定,進入心臟的氧氣量也相對穩定,從而利於血壓的調節。靜坐時,身體能量的消耗減少,心臟的耗氧量也比平時減少很多,血液迴圈的力量自然比平時加強了。有力的血液迴圈可以幫助我們淨化血管中堵塞的物質,讓很多“長期休眠”的血管重新恢復生命的活力。
這樣的血液迴圈經過五臟六腑,能幫助臟腑淨化積存的“負面能量”,提升臟腑的自愈功能;經過皮下,能幫助皮膚和肌肉淨化“負面能量”,改善氣色和肌肉的曲線。所以即便是短期的靜坐,人也會感覺到那種從身體深處升起的輕鬆、舒適的生命能量,就像身體內部被一雙溫暖的大手按摩過一樣。
靜坐還能提升下丹田的力量,“下丹田”是生命能量的源頭。靜坐的過程中,由於血管的淨化、身心氣的調和,全身的經絡得以疏通,使“氣的軌道”恢復正常運轉,達到固精培元的效果,元氣充盈則百邪不入。
其二,靜坐可以提升生命的氣質,塑造健康、美麗的體態。
堅持靜坐可以使一個人內在的氣質沉靜下來,使人在舉手投足之間呈現出優雅、恬靜、柔和的美感,這種氣質是身體、情感、精神三種能量綜合作用於生命的產物。內在的精神越柔,身體被淨化的越好,情緒越穩定,外在呈現出來的氣質也越美好。
特別提出的是:靜坐中的雙盤坐姿,可以快速地塑造美好體態。雙盤被稱為禪坐最穩固的坐姿,不但可以穩定身體內部雜亂的風息,更是可以快速減掉身體的贅肉,疏通堵塞的經絡。練習雙盤的人,很容易保持腰部、臀部、大腿和小腿部位的優美曲線,控制身體上半身與下半身的能量平衡。
其三,靜坐能緩解壓力,釋放焦慮、緊張、煩躁、不安的情緒,使整個生命感受到平靜、喜悅、自在和安心。
雖然我們經常忽略身體而空談精神,卻也很少去思考。其實,一切精神產物,包括思想、情緒、感受等等,它們都是有生理基礎的,那就是我們身體的神經系統。維摩禪認為:徹底解決精神的問題,首先要從身體入手。因為所有的壓力、焦慮、緊張、煩躁、不安的情緒,都是先被身體上的神經系統感知後,才被人覺察。而神經系統遍佈全身各個角落,如果身體的某個部位病變或堵塞,神經系統接收到的信號也會產生變化,隨即給大腦傳遞不利於生命健康的感受,進而產生不利於生命健康的思想和行為。
我們不穩定的情緒、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因緣作用”的結果。造成它的因緣不只包括外界的人事物,還包括身體這個內因,身體的神經系統是情緒和思想產生的生理基礎。比如,人在憤怒的時候,給他打一針麻藥,麻痹了身體的神經系統,他的憤怒情緒就會立刻消失。
靜坐就好像是在按摩我們的神經系統,讓這個“調皮的孩子”不再影響我們的情感和思想。在靜坐過程中,我們制心一處,位於腦前區域的額葉活動會有所增強,腦細胞會開始分泌腦內啡、血清素,這些都是幫助人體神經系統放鬆、平靜的重要元素。許多人通過十分鐘的靜坐,就能感受到緊張的情緒得到舒緩,煩躁的心情趨於平靜。長久的靜坐練習,能幫助我們培養出穩定的心靈力量。
長久的靜坐會使頭腦變得清晰、敏銳。由於靜坐方法的不同,產生的開啟智慧、反省自我的功效也不同。有的靜坐方法從“止”入手,訓練心靜止在一物之上,這樣的方法能夠培養出生命的“定力”。有的靜坐方法從“觀”入手,訓練心的覺察力和敏銳度,這樣的方法能夠成就“觀慧”。還有的靜坐方法運用“思維”,如同《瑜伽經》的許多冥想方法,將人與太陽、天空、自然、空間等通過冥想聯接在一起,感受人與整個存在世界的合一。這些方法都能夠引導人內省、開啟智慧,覺察到自我生命與存在世界的關係。
瞭解清楚靜坐的功效,會幫助我們升起對靜坐的信心。只要我們堅持每日去坐,這些效果自然就會顯現。
打通經絡的各種現象:
打通經脈的方法可分兩種:一是引導真氣來打通經脈,但必須要有明師在旁指教方可,這對於練功的大眾來講不現實。二是作不引導。在本篇的修習禪定過程中,作者即選擇了不引導法,只要修習者一心一意把意念放在呼吸上,達到“止”的境界。體內氣機開始啟動而產生“真氣”流動,但修習者切記不要理會這真氣的動向,順其自然,更不可去導引它,否則影響練功的效果。
密宗氣脈學以三脈七輪為主,所謂三脈是指左脈,中脈,右脈。但以中脈為主,中脈的位置以男子而言,是由海底——會陰穴。即**之前,睾丸之後的地方。一直上貫頭頂,即發際以上四指處。以女子而言,是由海底——子宮底部,一直上貫頭頂發際以上四指。這條脈絡即是中脈。在中脈的左邊,由左睾丸上去,緊挨中脈至頭的頂部,這條脈絡即是左脈。在中脈的右邊,由右睾丸上去,緊挨中脈至頭的頂部,這條脈絡即是右脈。這三條脈絡合稱三脈。
至於七輪名稱是:梵穴輪,頂輪,眉間輪,喉輪,心輪,臍輪,海底輪。它們並非真有七個輪盤,而是部位的代號,分別分佈於頭頂發際以上四指{梵輪},頭頂中央部位{頂輪},鼻子以上兩眉中間{眉間輪},喉頭部位{喉輪},心口部位{心輪},肚臍部位{臍輪},會**位{海底輪}。綜合以上共稱三脈七輪。
道家養生氣脈學,總稱奇經八脈。先由督脈介紹,督脈是人體後背的尾椎底部開始,沿脊椎而上,經後腦勺部位上去,稱為督脈。任脈是由人體內海底開始,經肚臍處,心口處,喉頭處而上,稱為任脈。任脈在前,督脈在後。這兩脈之中分別都有三關,即道家所講的前三關與後三關。在任脈的前三關是:下丹田,膻中穴,十二重樓。在督脈的後三關是:尾閭穴,夾脊穴,玉枕穴。以上稱為任督二脈。其他橫於腰際的帶脈,還有沖脈,再加上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統稱奇經八脈。
為何人體是一樣,道家與佛家對人體經脈稱謂卻不同?作者為此在本篇里加以說明,是為方便修習禪定者,能夠全面瞭解人體氣脈學。其實在道家的道書中,他們把人體經脈與氣脈的種種變化,統統都用隱語,術語。關於隱語及術語的意思,在古時是秘不外傳。比如,道書中的:“左青龍,右白虎”。就是佛門密宗的左右脈。“前朱雀,後玄武”指的是人體經脈學的任脈與督脈。“大周天”是指氣通左右二脈。“河車運轉任督二脈”就是小周天。雖說佛家與道家經脈學稱謂不同,各有千秋。但站在經脈學的立場來講,實際是殊途同歸。
修習禪定與氣通督脈
當修習禪定達到了基本上可以把心念拴在呼吸上,其他妄念也基本降服,這時的大腦中非常靜,已到初步定境。繼而,修習者會覺察到在自個的會**開始,有一股時熱,時脹的氣流,起於會陰,循後背脊柱向上,經腦顛頂部沿頭額而下行至鼻柱,修習者切勿驚恐,這是氣通督脈的象徵。
另外,在氣通督脈的過程中,修習者身體的強弱也會出現不同的徵兆,在此,作者把體弱者與體強者出現的徵兆,詳細說明,使修習者無後顧之憂,循序勤加用功。
{一}體弱者的徵兆:這是指體弱有病或年歲老,還有病根隱伏體內而未察覺者。當這些修習者練至氣行督脈時,則會感覺背部脹疼,甚至有背部痙攣現象,而且後背一片冰冷。有了上述情形,修習者首先要明確知道:這並非修習禪定出了毛病,這是證明自己生理上有病,或者是潛伏體內疾病的反應,更值得慶倖的是若不經過修習禪定的測驗,還不會提前知道體內有病。另方面,修習者知道自己有病,包括肺病,胃病,肝臟病,心臟病等等內臟疾病。這皆是修習禪定而發出自我治療疾病的功效。無論修習者知道或不知道體內疾病的大或小,只要有堅定的信心,不懈的修習禪定,就能夠自我治療,很快病症消失,而漸入佳境。
{一}體弱者的徵兆:這是指體弱有病或年歲老,還有病根隱伏體內而未察覺者。當這些修習者練至氣行督脈時,則會感覺背部脹疼,甚至有背部痙攣現象,而且後背一片冰冷。有了上述情形,修習者首先要明確知道:這並非修習禪定出了毛病,這是證明自己生理上有病,或者是潛伏體內疾病的反應,更值得慶倖的是若不經過修習禪定的測驗,還不會提前知道體內有病。另方面,修習者知道自己有病,包括肺病,胃病,肝臟病,心臟病等等內臟疾病。這皆是修習禪定而發出自我治療疾病的功效。無論修習者知道或不知道體內疾病的大或小,只要有堅定的信心,不懈的修習禪定,就能夠自我治療,很快病症消失,而漸入佳境。
中國著名的氣功家蔣維喬大
師,他在沒有練氣功之前,早已患非常嚴重的肺病,後來開始修習靜功,體內宿疾逐漸消失,以至成為我國著名的氣功家。所以說:“有病方知身是苦,健時多向亂中忙”。
{二}身體健康者的徵兆:到了這個階段也會出現背痛或肩部痛,但是背部發熱,象有股東西在活動,只是很難往上動的感覺,這即是道家所說“河車”運轉到夾脊穴這一關,是氣通督脈的過程與現象。望修習者認清。這也是陽氣到達“還陽穴”的現象,此時,一定放鬆心念,守住呼吸,不要把注意力集中背部,只管專心修習安般,其他痛楚的現象一概不理,那這股氣就會豁然鬆弛,打通夾脊穴,進入心境開朗,精神充沛超出常人的境界。
氣通玉枕穴(後腦)
當修習者的氣機打通夾脊穴這一關後,這股氣便循督脈線上行至頭部的後腦——玉枕穴。從中國傳統的醫學觀念,“頭為諸陽之首”。所以作用最大,它與大小腦神經,間腦,以及腦下垂體等組織密切相關。人體頭部有三大要穴:玉枕,前腦,間腦。作者依氣脈的順序來先分析講明玉枕穴。
等到氣機通過了腰部,背部後,便自然而然升到後腦,當這無質無形的氣機到達玉枕穴的時候,修習者在坐中就會感覺神志不太清明,昏昏沉沉,似睡非睡的狀態。或者在昏昏迷迷中看見事物與景象,在這階段,修習者要保持健全的修習禪定的理論。就是保持一知:守住呼吸,不理會這些現象,即會黑暗來臨,就有破曉天亮。
氣機到達後腦,可說是修習者在禪定方面向前邁進非常大的一步,但在這階段,也是很複雜而又麻煩的階段。值得欣喜的是,氣通玉枕這一關,便可打通中樞神經與大腦神經部分的氣脈。而入佳境。麻煩的是,打通了玉枕穴,前腦與間腦在將通而又未通之時,在這階段,修習者的腦神經受到氣機的影響,而會出現幻覺或幻象,有時預測小事也靈驗,因此以為已得神通。其實這只是心力的本身,的確具有靈驗的感應功能。這些小的感應只不過是修習禪定初始的驗證,並不是真正出現特異功能,此時,對大事情並不會靈驗,因為定力還不夠的緣故。修習者到此時的境界後,千萬不要得少為足,沾沾自喜。在修習禪定過程中,無論出現任何景象與驗證,要統統不予理會,否則會被修習中的假像,幻象所蒙蔽而功敗垂成,須加倍努力,待氣機通過間腦,便會心境豁然開朗。
氣通前腦
氣通後腦玉枕穴以後,氣機移至前腦,此時的現象反應,不如在後腦時複雜,它的反應,便是前額左右兩邊太陽穴發脹,感覺眉心與鼻根之處,有鼓脹或輕微刺痛的感受,但原先雜念紛紛的情形,到了這個階段,基本上沒有了,較之過去發生在生理與心理的痛楚感受,也相對減少了。至於幻覺,在這個階段還是有的,未發生之事,也能提前知道,修習者須認清這並非是天眼通,這只是修習禪定的一點小利益而已。千萬不要去執著它。其實這是心念之力與腦波的摩擦而發出暫時的現象。
另一種現象是練功者在練功過程中,指的是正在打坐時,便會聞到檀香氣味,以及別的各種香味,這是練功者內臟的正常體香,,換句話說,若是功夫不到這個程度,是不會聞到的,是為修習禪定的功效。
氣通間腦
氣機通過了前腦這一關,修習者要放鬆頭部的感受,繼續守住呼吸,這股氣機就會自然的回轉於大腦和小腦之間,稱為間腦。繼而上沖到頭頂中央{泥洹宮},密宗稱為梵穴輪。世俗的練功者以為這已打通督脈,其實,並不儘然,這是初步打開了中樞神經。
氣通間腦之時,在頭的頂部有脹滿感覺,就象有物體壓在上面,這是間腦沒有打通的緣故。修習者對這些現象不要理會,更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頭部,只堅守呼吸,渾身放鬆而聽其自然。繼而,修習者就會感到頭頂中心,發出一股清涼如水,異常舒適而下沁心脾之感,這股清涼甘甜的津液下降,由舌尖接住而下嚥。在七支坐姿中,要求舌抵上顎,即起到這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時下降的津液至香至甜,香是清香,甜並不是糖之甜味,可說形容不出來。中國道家所說的:“醍醐灌頂,甘露灑須彌”,“玉液瓊漿”。就是指這下降的津液,修習者須知:這下降的津液,並非是平常口中的唾液。道家認為此下降的津液,是返老還童的長生之酒,雖言過於神秘,但的確它能起到祛病延年的功效。此時,不食而不會感到饑餓或服氣能夠辟穀。
總之,在修習禪定過程中,氣機已通達了腰部{尾閭穴},肩背{夾脊穴},頭頂{泥洹宮},眉間{印堂穴},後腦{玉枕穴},以及前腦,間腦。到此時,可以說已經打通了督脈,修習禪定的路已經邁了一大步,切不要得少為足,再接再厲,等待氣機下降,再打通任脈。
對任脈的認識
任脈包括了五臟六腑,它的中心在人體的中宮,在醫學上也稱中宮,主要器官就是胃脘,即是胃部。按陰陽八卦的理念,它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土府”。所謂“四象五行皆籍土,九宮八卦不離壬”。就是這理論的依據暫且不談,但脾胃對人體的健康長壽,至關重要,無論大小疾病發生,第一警告就是胃口不開,食欲發生問題。這是任何人都體會過的。
打通任脈是在打通督脈之後,如果任脈打通,中脈也就通了。無論佛教,道教,還有別的宗派,有句常言“一脈通而百脈通”。即是指任脈而言。任脈一通,緊接而來便是輕安現象,也就是能夠入定的前奏。之後才能“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人體的巨大能量便會顯現出來。所以,無論修習任何功法,都不能心急,況且很多的修氣功,修氣脈,修功夫者。都拿著些皮毛再練,整個修氣脈的系統還沒搞清楚,甭說開發自身潛能,就健康而言,都會有問題。
道家還有個名詞叫“焚修,煉師”。這也表明,作為練功者,想出成就,就必須苦修,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
氣通任脈,就是中宮氣通了,就體會到充實之謂美的感受。孟子所說:“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就是這個階段,而也是真真實實的境界。佛家密宗中講:喉輪至心輪部位打通之人,就可以無妄念。也是這個階段。
氣通任脈及其象徵
道家養生修習者氣通督脈之後,在努力上進,到達腸胃有氣泡滾動,鳴蕩的聲音,經過這一徵兆,就有食欲大增的情形。但也不可貪圖口腹之欲而過分吃飽。其次在“中宮”胃部有了這些現象,可能在同一時期,會有打噯氣等現象。關於噯氣,這是胃氣上行,將要氣通食道管{十二重樓}的象徵,修習者要任其自由,等到十二重樓的氣機衝開以後,便頭腦清新,胸懷舒暢。而且由頭頂降到唾腺所流出的津液,滑滑自來,充滿口腔。在西藏,內蒙一帶,修習密宗的弟子,對於修習者有了以上打噯氣的人,會生起恭敬禮拜之心,他們皆以為修氣已有相當成就之人。
在這階段的另一種現象是大便頻繁,猶如瀉痢的情形,會持續十天左右。修習者須明知:一個平常人,若有了大便頻繁,甚至有瀉痢的情形,那必然是胃病或腸炎之類的疾病,毫無疑議,它給予的感受是痛苦的。但是如果是修習禪定,在氣通任脈之時,發生大瀉現象,它毫無痛苦的感受,反而內臟有一種特別舒服的感覺,等瀉到後來,會便出一些黑色的黏液,這是多年來影響腸胃健康的積滯物,平常人是無法清理的。
以上的現象過後,就會出現胸口儼然有物堵塞,但吐又吐不出,忽然咳嗽帶有渾濁灰暗色的濃痰,這是氣通十二重樓的現象。此時,胃氣通過十二重樓,喉結部分便內縮,舌尖自然上翹,繼而整個舌頭貼緊了上顎封住喉頭,這種現象,道家稱為上鵲橋而凳天梯。
修習者繼續努力,這股氣會自然進入下丹田{氣海穴},此時,胸間“膻中穴”部位,就會豁然開朗。甚至能聽到心臟部位,有劈啪開裂的聲音。佛家所形容的“意解心開”,則是這個階段的現象。這股進入下丹田的氣,才是真正的氣歸丹田!殊不知,真正氣歸丹田是人體內氣機啟動,打通督脈後,進而打通任脈,才為氣歸丹田。否則,真有“迷頭認影,自落癡狂”之嫌。到此,可以說修習者的靜定功夫,已相當深了,但還不能真正入定,須待得輕安後,繼而就能入定。
輕安的發起
修習者達到了上述的氣機反應,持續努力,在短時間內,歸於下丹田的氣機又開始下移到會陰,性腺部位,繼而打通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氣機暢通四肢。
作者在此詳細的加以說明:氣機由海底{會陰}啟動下行,循兩大腿的大脈管而足下行,一直到達腳心,此時,盤腿而坐的酸麻脹通的感受已完全沒有了,體內的每一根神經,每一個細胞,都會發生暖,軟,輕,樂的快感,非但不想下座休息,反而喜歡盤腿久坐,貪圖其中的快樂而進入輕安舒適的妙境。在此定境中,氣機會再循督脈路線,上沖腰背,暢通左右兩肩,從而到達兩手的指尖與手心。修習者這時全身柔軟舒適,柔若無骨的感覺。繼而,平常身體存在的感受也消失了,進入了定的境界。有如老子所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即此境界。
修習內丹功的學人,經過幾多辛勤苦練,到此為止,無論男女老幼,體力強弱,秉賦異同等等關係,各人練功的變化,雖因人而異,但不會離開篇中各節所述的現象。到達此階段,就是道家所講“練精化氣”的成就,也是能夠“入定”的成就。可以說是非常大的成就,因為有了這成就,則能順利達到自身功能的顯現。
修習禪定及功能顯現
當修習者已得能夠入定的定境後,只要開始練功則身心清淨,舒適,絕不會有妄念或身上不適,此時,甚至連呼吸也覺察不到了,也用不著再堅守呼吸。修禪定的安般守意{守呼吸},是修習者在沒有達到入定的時候,來排除妄念及體內感受的作用。比如,一個人要過河,就乘船到了河對岸,而用不著把船背在身上走道。守呼吸即同這只船,起到協助作用。
修習者在定境中,外在的呼吸極其微弱,但小腹裏面則出現內呼吸,就是小腹內出現翕和現象。大腦靜到極點,生機活潑,體內陽氣周流全身,無論體內以前患有任何疾病,此時都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且百病不染,即使老年人也定會鶴髮童顏,身強力壯,至於延年益壽,已並非高攀。
修習者繼續住於定中,不用太久時間,體內的巨大能量,就會顯現出來。這些能量即是特異功能。比如:天眼洞開,未卜先知。等等。所謂天眼,並非另長一眼,而是肉眼的本身,起了另一種功能,得眼通之人,與普通人一模一樣,但他能看多重世界,任何物體皆擋不住視線。這些令普通人看來,似是神話,其實非也,當一個人的生命功能,充沛到極點,也就是精,氣,神充沛到極點,人的生理,心理就能超越一切物理的障礙。
雖說入定能夠顯發特異功能,但修習者須牢記戒德,否則,悔之晚矣。總之,顯現功能是自身能量的放射,修習者要保持已擁有的能量,持續用功,便於日後智慧大開,這才是修習禪定的最終目標。
靜坐入定的訓練:
1.入禪定的條件
修禪定的方法有很多種。按照我們佛教的禪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種禪定,都要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這樣漸進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備一些因緣,就是當時要離五蓋。所謂五蓋是:昏沉、掉悔、嗔、疑,還有貪欲。當這些煩惱沒有現前的時候,如果修法正確,都有機會入定。如果有這些煩惱在的話,就很難入定。除了煩惱的因緣之外,我們身體上有某些障礙,也會影響我們入定。
初禪的覺受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覺受。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身心都很舒適,修法又很正確,那麼,他要入定之前會產生輕安的現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覺是全身輕飄飄。初學禪定的人,在入定前會有輕安現象:有些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大,甚至整個身體都在膨脹,大到他會覺得充滿這個世間;有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小,或身體浮起來。這些都是輕安的現象,這種現象過後,就會產生很快樂的感受,這都是入初禪前輕安的覺受。在禪定裏,初禪、二禪、三禪都有不同的快樂感受,到了四禪就沒有樂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會覺得全身很舒服很快樂,這快樂的感覺會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當他入定的時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勻、非常舒適的,呼吸一定會變得微細。我們可以從這些現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據經典說,入初禪會生起覺、觀、喜、樂、定五件事,稱為初禪五支,初學者入定時是分不清楚這五支的,所以初學者不必先理會初禪五支,以免分心。初學者可以從心念集中了、呼吸變微細了、身體非常舒服了,以這些現象來確定自己已經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種感覺,就是他從非常舒服的感覺中出來之後,會覺得忽然腳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來之前卻不知道痛。為什麼呢?因為初禪只有樂受沒有苦受,所以,你靜坐到心念很平靜身體非常舒服的時候,一旦休息就感覺全身疼痛,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禪。這是很多修禪定的人都有的經驗。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為何麻、痛,還會否定自己已經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講經教的老師誤導了。那些法師不明白入定是怎麼回事,將入定講得很難很難,甚至於聽到你修禪定,他就會說小心著魔。其實四禪八定,不是佛教專有的,外道也會的。為什麼我們佛教一講起禪定,就怕會修出問題呢?原因是沒有正確地去認識初禪到四禪是什麼。
入定不是等待機會
剛才說,入定過程有呼吸的變化,心念的變化,還有身體感覺受樂的變化。許多人不懂得怎樣利用這些變化來認識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後繼續坐、坐、坐,時間久了,他不知不覺地進入定裏面了。到底什麼時候入、怎麼入,他不知道。這樣的修行人往往認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總之,坐久了就一定會入定。其實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麼時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麼入。
懂得怎麼靜坐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與出定。不懂修禪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樣在那裏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進入初禪、二禪、三禪,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禪。他們的靜坐經驗是什麼呢?原來每一次他坐下來時,總想體驗他上一次靜坐的覺受,然後就等、等、等時間到了,他所期待的體驗又出來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數的出家人都是這樣的,期待上一次靜坐的體驗而入定,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間也能入定。為什麼他不懂呢?原來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過程,由於不觀察入定過程最重要的訊息,只好等待所體驗過定中的舒服感覺,當那體驗出現時他才認為:哎呀,我又在定裏面了。這說明他沒有觀察入定的過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覺地入禪定。
2.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細、息細、樂受
在這次的禪定學習裏,要學習認識入定的過程。其實,過程很簡單。為什麼說很簡單呢?因為在禪定裏面,有快樂的感受,呼吸很細,心念也很微細。就憑這三件事情,我們可以這樣說:當你入定時,呼吸一定是從粗變細、心念從粗變細、身體從沒有樂受變成有樂受。就是說,入定的過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變,你要小心觀察它變化的過程。
如何觀察出入定時的三事變化
要什麼時候觀察這三件事呢?當你靜坐時,一旦覺得呼吸很細,沒有雜念,心念很平靜,全身有樂受出現時,你不要留戀在裏面,要快點退出來。為什麼要如此呢?因為當你發現身體快樂,心念變細,呼吸變細的時候,你就能在退出時觀察它的變化。你會發現,心念變粗,呼吸變粗,快樂的感受在退。當樂受完全退時,你就快點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後再度集中于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來的覺受。也就是說,你剛剛從初禪下來,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禪。你再度集中的當時,就快點注意觀察三件事的變化,呼吸變細,心念變細,還有樂受又出現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為這過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觀察心念怎麼從粗變細,呼吸怎麼從粗變細,怎樣從沒有樂受變得有樂受。這就是你自己要去認識的道路,什麼時候觀察此三件事?時機(火候)就是當呼吸很細,沒有雜念,心念很平靜,全身有樂受時。
每次一靜坐,你就要想:啊,我現在就要入定了!初學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須坐一段時間,坐到樂受快出來了、沒有雜念了、心念微細了、呼吸微細了,這時候快點退出來。一退出來了你就想:啊,我現在就要入定了!這時你一定辦得到。在入定過程要觀察三件事在變化:心念、呼吸和樂受。
重複練習出入定過程
這樣小心重複觀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樂受,你就會懂得原來入定過程是這麼回事。必須重複訓練,上去,下來。再上去,再下來,做越多次越好。以後,你就會越來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複訓練入定,只會貪著樂受而住在定中的樂受而不想出來,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來,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卻不懂怎麼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禪定,千萬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來。應該是一進去就快點出來,然後,再快點進去快點出來。一直重複做,做到你很熟練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後,才來加強定力,所謂加強定力就是進去了不要馬上出來。在練習加強定力時,要在定裏多久呢?初學者入初禪千萬不要太久,五分鐘就好了。在裏面呆五分鐘就要出來,但是不要下座,然後再進去五分鐘後出來。為什麼呢?因為在初禪裏呆得太久,心念可能會更細而離開初禪。甚至於深入到更高禪定,呼吸更細,心念更細,也更快樂。於是你對初禪心念的粗細混亂不清。也就是說練習加強初禪定力時,他在入初禪半小時內,要出入定六次。這樣不但修了半小時的初禪,而且懂得出懂得進。當每次出入定五分鐘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鐘或者十五分鐘。十五分鐘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時。就這樣地加強定力。當你覺得這個定很穩固了,然後才能設法進入另外一個禪定。這就是所謂入定的技巧。
3.解除入定的障礙
剛才說修禪定有一些障礙。一個是五蓋的煩惱,另外是身體的某些障礙。
氣脈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
關於身體的障礙,一個在胸前,一個在後背。在靜坐的時候,身體裏會有氣的運轉。就是說,當你精神專注在你所觀的境時,你必然會全身放鬆。身體一放鬆,你身體的氣就會運轉起來。氣功師會說是在練氣功。其實不是,我們在專注修定。但是因為你的心專注在一個境裏面,對身體不理會,你的身體就會放鬆,身上的氣就會運轉起來。當它運轉的時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氣脈阻塞,氣運轉到那裏就會疼痛。於是禪定就修不好。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後背,一般呼吸或心理的問題會造成前胸阻塞。憂鬱、勞心、嗔心等就會感覺胸口悶。還有一個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時候就會打嗝。
當你靜坐到身上氣感發動時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靜坐坐的好。為何說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時不知道,你靜坐的時候,氣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處理病痛,如果你不去處理,氣就會干擾你。如果你不去處理它而每天堅持坐,慢慢的也會自動打通,但是要花很長的時間。如果你們發現任何的疼痛,都要將它處理掉,不要認為出現病痛是老師教錯,或者是修錯。過去在靜坐時若受到驚嚇,以後每次靜坐就會胸前痛,你要找醫生或者氣功師幫你調理,以免繼續干擾靜坐。要記得,在靜坐的時若受驚嚇,不要立刻就睜眼動身。應該靜下來,吞口水或者將氣引到丹田,過後找人處理。
背後有幾個部位,就是會陰、命門、肺腧、大椎、玉枕等。靜坐時會有氣通過這些脈輪穴位,如果這幾個部位阻塞會造成一種冷熱現象。一個是在肚臍背後的命門冷,會導致腿冷麻。還有胸口背後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會冷疼。感冒的時候,大椎往往會冷痛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靜坐的時候,會覺得背後很熱很熱,但頸項以上涼涼的,這是氣不能上來的緣故。如果是腦後的玉枕阻塞,你會覺得整個頸項發燒,頭重重的。這也是氣不通、阻塞。有這種現象,你一定要去處理它。處理不了,只要長久地坐,雖然被困擾一個時期,最終它也會通。當氣自動調理過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說明你靜坐有進步,所以說坐久出現痛是好事,不明白的人就會因痛打退堂鼓。
頭上留氣——久了造成頭痛
大多數人靜坐幾天後太陽穴和眉心這一帶痛脹,這是靜坐時不小心造成的。為什麼呢?因為靜坐時氣會升到頭上,很多人沒有覺察有氣留在頭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點點,用功幾天後,就會疼痛。情況嚴重時,嘴唇裂,舌頭生瘡,睡不著,虛火上升。這些都是氣留在頭上造成虛火病氣。好多出家人都遇到這方面的問題,自己被氣干擾成病,對修煉時的氣無知而修成“虛火外道”,卻罵氣功是外道。
所以,每次靜坐之後,頭上某些部位會有氣,你如果有把握處理這些氣的話,可以用任何方法處理,處理氣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辦法也可以採用。不然的話,最好循古人的規矩,靜坐完了之後,先搓熱手掌,以爪梳頭、以掌洗臉、以指按摩身體手腳。按摩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睜開眼睛。按摩完了之後,才能睜開眼睛。
按摩就是讓你將積在頭上或身上的氣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靜坐完了就去睡覺,這是要不得的。這樣容易造成頭疼。如果這些問題你都懂得處理,你就不會被氣干擾。不然,你靜坐到最後,你會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靜坐到了一定時候,敏感的人都會發現有氣在運轉,大多數人都經驗過太陽穴會發漲。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我們修心養性會產生清淨的氣,貪嗔淫欲會產生污濁的氣,清淨的氣向頭上升,越清淨的氣升得越高。污濁的氣往下降,越污濁的氣降的越低,最高到頭頂百會穴,最低到小腹下的會陰穴。所以當心念清淨到接近初禪的時候,你身上清淨的氣就會升到眉毛的這個水準。是一個水準,不是眉心一點。
你每次靜坐完了,一定要讓這些氣降下來。有些人很敏感,他會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人靜坐之後,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氣留在頭上。如果你用按摩處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觀想,觀想氣慢慢地從頭上降下來。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對自己的頭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間拉,拉到丹田,重複做這個動作。如果還是不行的話,你可以拍打來處理留在頭上的氣,用空心掌拍打。拍後會覺得你頭上的氣粘在手上,要將它甩掉。如果這些你都懂得處理,要進禪定是不難的。有些人已經坐很久了,雖然沒有什麼雜念了,總是不能入定,沒有樂受。為什麼呢?多數原因是身體有病,造成心無力集中,於是沒辦法入定。因為禪定是很強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達不到相當強度,就沒辦法入定。也就是說你的心力無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體比較虛弱的人,靜坐前就要吃一些補氣的藥。
4.靜坐的氣場
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他到某個地方很容易就心靜下來了。總覺得到這個地方靜坐很快就入定了。其實是那個地方的氣場很好,對他有幫助。雖然外在的氣場對修行有幫助,但是,靠外在的氣場,不如靠自己本身的氣場,就是長期靜坐後,你也會形成本身的氣場。至於氣虛的人,要吃一些補氣的藥來加強,他的靜坐才會進步;身體健康的人就少吃補為妙。
你靜坐的場所不要整天換來換去,如果你在家裏,最好每天在同一個座位坐,你會在此座位上形成一個氣場。以後你再回到同一個座位,就很快能夠定下來,這是環境的影響。還有,你周圍的同學坐得好的,靠近他你會沾光。就是說,他的氣場對你有幫助,而你的氣場對他會有干擾。如果他的氣場很強,你對他的干擾就會很微小,沒什麼影響。如果他本身的氣場不是很強的話,你的氣干擾了他,敏感的人就會心煩了。有病者的氣場,會干擾身邊的同修者,所以,當你覺得坐在這個位置非常不舒服,可能換個位子就好了。
5.修定時間的長短修禪定一座要坐多久?不一定非要堅持坐完一枝香,為什麼呢?如果你沒有昏沉、掉舉、散亂,你就必須堅持。如果你有很嚴重的昏沉、掉舉、散亂,那麼,你就要自己去衡量時間。如果開始十五分鐘坐得很好,過後昏沉、掉舉、散亂,每次都如此,我勸你不要堅持。應該怎麼做呢?就是坐走交叉修。因為靜坐開始的五分鐘你坐得很好,十五分鐘以後的效率就差了。那麼,你就坐十分鐘,經行十五分鐘,然後再坐十五分鐘,再經行十五分鐘。如果你這樣修,也就是說四個十五分鐘裏,你都能正念清楚的,那樣修行就很有效果。如果說,你坐了十五分鐘之後,因為精神不好,心無法集中地堅持到一小時,那是浪費時間。不要聽人家說,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不見得啊!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你今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足,或其他原因造成疲勞,那麼,我勸你快去睡覺。如果不是煩惱而是精神疲勞,睡飽了再來坐效果會更好。
入定是否入得越久越好呢?不一定!如果你要深入禪定,就必須坐得越久越好。如果不是,千萬不要坐得太久。為什麼?禪定坐久了,會貪。貪什麼呢?就是他每次一進去就不想出來。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來,這就是貪。因此,修禪定時,在入定之前最好先規定出定的時間。假如你要進初禪,你就自我規定:現在我要入一小時的初禪。這樣,你入定後堅持一小時之內,不要上更高的定,也不要下。如果我現在要在入初禪十五分鐘,那麼十五分鐘後一定要出來。
6.修禪定有三種自在
就是入定自在、出定自在和在定自在。
什麼叫入定自在?入定自在就是任何時候我想入哪個定,就能夠入哪個定,這叫入定自在。比如我要進初禪,就一口氣之間進初禪。我要進三禪就一口氣之間進三禪,這叫“入定自在”。如何是“在定不自在”呢?如果我要留在初禪,心念老是要溜上二、三禪,結果自動到了三禪,這是你的初禪在定不自在。什麼叫在定自在呢?如果我要入二十分鐘,我進去出來,就是二十分鐘,這叫在定自在。如果我說進去二十分鐘,一小時了才出來,就是貪著禪定。明白了嗎?就是說,你入定前,要定下我現在要入定多久,然後到那個時間出來就不是貪。如果你要二十分鐘,結果是一小時才出定,就是貪。明白嗎?也就是說你不自在。出定自在就是坐禪的人想出定,一想出來就出來了。身心就恢復到入定之前的狀況。不要以為一睜開眼睛出定,就能身心恢復常態。如果你出定後會覺得頭髮漲,被氣鎖住,很不舒服,這是出定還不夠自在。所以,修定有所謂的出入定自在和在定自在。當你們熟悉了各種禪定之後,你每次入定之前,最好給自己預設一個時間。
7.禪定差別
近行定與安止定的差別
剛才說到,禪定有一、二、三、四禪,我用登樓比喻,一、二、三、四禪就是心集中的能量高低。猶如你上一幢樓,上一樓、二樓、三樓、四樓,表示說一禪、二禪、三禪、四禪,那是不同的高低的集中力,也就是心的能量。當你的心念達到入禪定之前的集中力,稱為未到地,或叫做近行定,有初禪的近行定、二禪近行定。近行定是什麼意思呢?近行定好象你上樓梯到某一層,因為還未進房間,你可以繼續往上爬,也可以爬下來。入根本定也叫安止定,進入根本定好像進了房間,你就不能上下爬了。在近行定能上也能下,在安止定不能上也不能下。初禪近行定是心念的集中力達到了初禪的水準,不等於你當時進入初禪,所以上到初禪近行定,不等於進入初禪安止定。當你進入初禪,會有進入的感覺,整個人沉入在裏面。這時若要上下,就必須從初禪出來,你就會有從裏面出來的感覺。就是說進去和出來猶如進出房間,上去和下來猶如上下樓梯,是不一樣的。
禪定之間的覺受差別處
初禪與二禪最大的差別是:初禪的心態有覺有觀,很容易被聲音干擾。初禪的人聽到聲音,心就亂了,所以佛說聲音是初禪的刺。二禪的心態無覺無觀,聲音的影響,你都如如不動。
三禪和二禪的差別是:在三禪,你會覺得身體不存在了。但是,感覺頭還在,覺得全身很快樂,卻不知道身體在哪里。到了三禪呼吸很微弱,有些人會覺得呼吸困難,主要是呼吸不正常及胸口有毛病而造成的障礙,一般是憂鬱、易怒及緊張的煩惱造成氣結檀中穴。有些人到了三禪心臟會跳快。為什麼呢?因為,三禪的呼吸很微細。那些心沒有力的人會覺得心臟負擔不了,會跳得快一點。這樣,他就應該在三禪多呆,慢慢地適應,最好是吃補心氣的藥。
上四禪,呼吸就要停止了。有些人會呼吸停止不了。他就只能留在四禪近行定,無法進四禪。你如果深入四禪,外面的聲音是都聽不到的,那是最好的四禪。如果一個人在四禪裏面,聽不到聲音以後,這個人就可以進一步修第五個定。如果你只修到四禪近行定,還會聽到聲音,就沒有能力進入第五個定。
禪定越高,定力越強,心念越細,呼吸越細,感受越快樂。但是,從三禪進入四禪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那就是一旦你從三禪進入四禪,快樂就會立即消失,完全沒有樂受——舍受。如果你們有經驗過四禪,就會知道叫舍念,就是沒有造作的平等心,四禪的心不造作,而且非常清淨——念清淨。
8.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如果從初禪到四禪,你都弄清楚了,以後不管你修密宗、禪宗,任何修法,你都可以用禪定來判斷自己的心。修禪定好象是磨刀一樣,切東西的效率,要看那刀磨得有多鋒利,修行時心的效率就是入定有多快。如果今天你坐下來,連初禪都上不了,然而卻要修大威德金剛、或者修大圓滿、或者修禪宗,這樣修任何法門都修不好的。你應該知道自己是以散亂的心來修。明白嗎?但是,如果今天你能進到四禪,那今天修任何法門都很有效,因為你清楚今天的心力,是以清淨的心來修行。也就是說,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門,用不同的粗細的心力來修行,得到的功效是不一樣的。四禪的清淨心,是修道人要去爭取到的。所以,如果你的心無法平靜就去參禪,你只是在胡思亂想,如此參話頭打禪七,是胡打,變成煩惱糾纏不清的“纏七”。為什麼呢?心都不能安定下來,煩惱一大堆,是煩惱在參纏,還以為是參禪。修任何法門最終是要修慧要覺悟,而修慧之前要有定力。佛法說有慧沒有定叫狂慧,狂慧的人煩惱很多,還說自己比他人有智慧。因此,把禪定掌握好的人,再去修煉任何法門,都是有所幫助的。如果一個人他不認識到定是慧的基礎,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門,那麼,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麼心去修。我在這裏再次強調:一定要修好禪定。
附:打坐盤腿的鍛煉方法:
一、單盤:傳統叫金剛、或如意坐
初學打坐的人,一定要從單盤(如意坐、金剛坐)開始練起。打坐是由疼痛開始的,原因就是練習者的下肢關節的韌帶過於緊張所致,影響了打坐的效果。在練習中應當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的進行下肢關節的鍛煉,這個階段的練習,練習者要堅持住。其鍛煉方法如下:
(1)、壓膝。在打坐中,對盤坐影響最大的是髖關節的靈活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鬆緊,對於髖關節鬆緊的練習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壓膝。具體操作如下:練習者端身正坐於墊上,兩腿相盤於身前,兩足相抵,儘量收至會陰前;然後用兩手心略微用力按壓膝關節部位,一壓一松有節奏地進行施壓,由輕到重,直到兩膝關節部位貼到墊子為好。繼而,身體前傾,用兩手握住足尖,以肘部壓膝關節,同時全身向前下壓直至前額部接近足尖為好。
(2)、俯身(靈龜式)。習練者經過上述的鍛煉以後,下肢的關節已經比較靈活了。但這時進行盤坐還有不足,因此,還應盡一步的練習。練習者端身正坐於墊上,進行自然的盤腿:左足跟緊抵會陰,右足跟緊貼左小腿外側,然後,兩手放於身體的兩側,手心向後,身體向前俯壓,作叩拜狀。以額部向前下壓貼墊為標準。作時兩手仍然放在身體兩側,手心向上。(注意兩足應互相交換練習)
(3)單盤練習。經過上述的鍛煉,練習者的下肢關節已經初步的具備了單盤打坐的基礎。但是,要想練好單盤打坐,還要進行單盤練習,在打坐時,還應本著左右同進的原則:在練習時,先用左腿在上,靜丄坐30分鐘,再換另一條腿在上坐30分鐘。也應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先以半小時為度,繼而四十分鐘,乃至一小時,或更長時間。最好在每次練習中先左而後右,或先右而後左,因人習俗而作。
二、雙盤
(1)過渡練習:
1、單盤練習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後,就要進行雙盤的練習。雙盤是由單盤過渡而來,在過渡中應採用如下的做法:練習者端身正坐在墊上,先以左腿在下,右腿再上的原則,把右腿放在左大腿上。注意放時要把腳儘量的放在膝關節的位子上,這時右腿的膝關節可能是翹起的,練習者可用右手按住右腿的膝關節處,逐漸的施加壓力,直到右腿膝關節貼到左腳上為好,左右練習相反。
2、上述的標準達到以後,繼而進行過渡位子的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的把腳向體外移動,即由原來的腳壓在膝關節的位子變成踝關節壓在膝關節上。然後用手按住膝關節進行按壓,使膝關節貼到腿上為好。左右練習相同,方向相反。經過上述的練習以後,練習者已經初步的具備了打坐的能力。因此,在練習打坐的時候,應先以單盤為上座主要的練習方法,要盡可能的加長靜丄坐的時間。在靜丄坐是要注意左右腿的同時練習,不可偏頗一側。否則,對練習雙盤不利。
(2)雙盤練習:
經過上述的鍛煉,練習者的下肢關節已經初步的具備了雙盤的基礎。但是,要想練好雙盤打坐,還要進行雙盤練習,在練習時,也應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先以半小時為度,繼而四十分鐘,乃至一小時,或更長時間。在坐時,還應本著左右同進的原則。最好在每次練習中先左而後右,或先右而後左,因人習俗而行。 ——《從盤腿打坐說起》動作指導:採用單盤或雙盤,也可散盤,初學者可以將臀部下方稍墊高些,保持頭正身直,頭頂的百會穴和下方的會陰穴要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頸部的後側再向上輕輕拔一些,微微含胸拔背,身體保持靜止。舌抵上齶,牙齒放鬆,微微提肛,以連通任督二脈。在任督二脈中有兩個開口,就是嘴和**,因此在練習時需把它們關閉。任脈為陰脈,女性的任脈通暢則百病不生。而男性則重在護督脈。丹田結印,可以促進氣血在體內流通。女性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男性則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大拇指指尖相對,雙手交疊處要稍留空隙,以外人看不到為准,但自身能感受到,這樣可以助通陰陽,隨著呼吸,雙掌將會升騰一股股氣流滾滾而來。 ——《靜坐要訣》
靜坐會不會走火入魔?
有人認為禪修、靜坐會走火入魔,因此主張不可學禪、靜坐,然事實並非如此;走火入魔多是因為誤隨邪知邪見者為師,或觀念、方法錯誤所致,若能瞭解何謂“走火”、“入魔”,即能破疑生信,不致對禪修、靜坐產生誤解而心生恐懼。
“走火”屬於生理上產生的問題,此系因修煉“安爐煉丹” 的方法所引起。即是意守丹田,將意識集中于丹田處,此處因而發燒、發熱,猶如火種,稱之為“火”;再用意識引導此火,打通任督二脈,乃至於轉小周天、大周天。若心情過於急躁,或方法拿捏不穩,就會氣血逆流,導致微細神經受損,甚至引發嘔血或半身不遂,嚴重者因此死亡。而佛法靜坐不修此種法門,所以不可能產生“走火”的問題。
“入魔”屬於心理上產生的問題。此乃由於心有所求,希望諸佛、菩薩或神明予以加持;長此以往,幻境現前,例如夢見佛、菩薩或神明……等指示種種吉凶禍褔之事。起初可能有些感應,慢慢地感應不復靈驗,失眠、頭痛隨之而至,此時心生恐懼,以為招感魔障,即用種種方法降伏;不知此諸境界,乃自己心識所變現之幻象,日益執著,而導致精神失常,此即所謂的“入魔”。
瞭解“走火”與“入魔”之後,即知其與佛法之禪修、靜坐無任何關連,故勿須心生疑懼。只要依據正確的觀念、方法禪修靜坐,不僅不會走火入魔,更能啟發本具之智慧,契證生命之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