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人的聖殿,本應該金碧輝煌,
世俗的萬千雜念將它遮蔽掩埋,使它的光彩無法顯現。
透過每一縷陽光都能見到太陽;通過每一個念頭都能抵達心靈。
光的源頭是太陽,念的源頭是真心。
遺失在源頭的東西,必須逆流而上才能找到。
悟,必須從心而起。
真理若是明月,指向月亮的手指是什麼?
看見明月,不是手指,而是自己的眼睛。
手指可以沒有,月卻常在。
同是明月一輪,不是都可以照見;
同是清風拂面,有悟更有不悟。
梅花有香,誰能聞見,誰又不能?
如果牽引木偶的線突然停止拉動,
是否頓時萬籟空寂?
木偶仍在,以前所有的故事,豈非恍如一夢?
揚眉轉眼,指手畫腳,
當木偶看見系在身上連線的瞬間,
是否就頓悟無我?
人生只有兩種結果,悟或者誤。
悟只有一種,誤卻有無數。
心正,崎嶇即為坦途;
心不正,大道卻為邪路。
八萬四千法門,殊途同歸,都是教人去掉執著。
去掉執著,如拔掉花園雜草,草除掉了,才見花朵.
執著心就如蔽日的雲兒。去掉執著,即顯佛性。
放不下是執著,放下就是解脫.
要破除妄執,須無心于物,無意於事,
一切修行,自在無為。
一切放下,於相而離相,於念而無念.
人生而有限,世界卻廣闊無垠。
物無盡而欲未窮,物尚在卻身已滅.
禪讓我們在日常的行走坐臥之間,洞見人生真諦。
所謂千峰寒色,雨滴岩花,皆能指示心要,妙悟禪機。
眾生雖迷,但本性不失。只要滅諸妄念,脫諸系縛,即可出凡入聖,由染轉淨。
坐亦禪,行亦禪,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
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
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如心動則人妄動, 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
不執著於生滅,心便能寂靜不起念,
而得到永恆的喜樂。
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
乃至於珍惜生命。不瞭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
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花開見佛
開的什麼花?見的什麼佛?
開的是本有的智慧之花,見的是本具的自性之佛。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不是禪,只是契本心;佛不是佛,只是悟本性。
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產生了痛苦!
由自我的觀點產生了過去、現在、未來,
產生了好、壞、順、逆,人一直活在企盼與欲望中。
當小我消失變成無我時,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
愛因斯坦:人是我們稱之為宇宙的一個整體的一部分,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限的一部分。
對自我、思維和感情的體驗都與世界的其他部分分割開來。這是一種意識的視覺錯覺。
這種錯覺猶如一種牢籠,使我們局限於個人的欲望,只對和我們最親近的人才懷有溫情。
我們的任務是擴大同情心,去擁抱所有生命和自然界中美好的一切,把自己從這個牢籠中解放出來。
人類所想所做的一切都關係到滿足需要、減輕苦痛、找到寄託、得到自由(關鍵是心靈),
然而它能否實現,只在於人們擺脫自己反復無常的欲望桎梏,
走出狹隘自我意識的虛妄牢籠。--永恆
物像實體是人類有限感官的錯覺,客觀事實是世人主觀意識的交集。
洞察大宇真理必得走出狹隘自我天地,科學偉大發現需要中斷邏輯概念遊戲。
--永恆的心
科學家的信仰來自對自然規律的和諧和壯麗所感到的狂喜的驚奇,
因為這種和諧顯示出這樣一種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
人類一切有系統的思想和行動都只是它的一種微不足道的反映。
只要他能夠從自私欲望的束縛中擺脫出來,這種感情就成了他生活和工作的指導原則。
...走出狹隘的自我,生活才真正開始。--愛因斯坦
只有當人能夠察看自己的內心深處時,他的視野才會變得清晰起來。
向外看的人是在夢中;向內看的人才能清醒、覺醒。--榮格
真理不在你的眼睛裏,只存在於你的心智裏。(悟,必須從心而起)
物質,空間和時間,是人類認識的錯覺。--愛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