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傾聽的是,身心內在,極深處的“清醒”
身心舒適,心很安靜。
情緒親和而柔軟,你在悠閒中享受。
一隻螞蟻爬上了你的小腿,六隻觸腳有節奏地,觸碰你的皮膚。
你凝神貫注,體會螞蟻是如何在你腿上爬行的。
寂靜專注中,你清醒地了知,螞蟻爬在皮膚上,行走的每一步。
甚至於螞蟻的觸腳,觸碰到腿毛的細微癢動,你都可以清醒、清楚地了知。
這個清醒的了知,雖然只佔據了你意識注意力,以及心靈感知力的很少一部分,但是證明了,覺察身心微妙變化的,這個覺知能力,在你身心中是存在的。
並非是你沒有覺知能力,而是你心靈的覺知力,被意識中其他概念,給分散了。
每一絲散亂的記憶,都會抽走心靈中,每一股凝定的覺知。
每一絲浮動的情緒,都牽引著頭腦中,每一個概念的記憶。
除非你的心靈,處於單純無欲、清淡安靜、清醒專注的狀態,
否則頭腦意識,永遠不可能停止,那些亂七八糟的胡思亂想。
如何是清醒專注之心?
你戀愛過吧?幾天沒有音訊的戀人,從遠方給你打來電話。
音頻信號很差,斷斷續續,聲音細微。
你屏住呼吸,恨不得鑽進話筒裏面去,認真聽清楚對方的每一個字。
我敢保證,此刻的你,身心中唯有戀人的聲音,絕對沒有絲毫雜念。
無論身邊發生了什麼事,你都不敢分心不願留意。
生怕你對其他事情的留意,會分散了你的注意力,漏聽了戀人的心意。
這種生怕漏聽對方每一個字的,精力高度集中、高度全神貫注、高度凝神靜聽,就是專注力。
只不過,凡夫傾聽的是外界的聲音。
修行者傾聽的是,身心內在,極深處的“清醒”。
“聽”的寧靜,就是清醒。
專注的聽,就是清醒的見。
這就是反聞,聞“自性”的反聞。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楞嚴經》
好了,繼續前面的話題。
身心舒適,心神安寧,情緒平靜舒緩,感知純淨通透。
一隻螞蟻爬上了你的小腿,覺知到螞蟻在肌膚上,運動的每一步。
兩隻螞蟻爬上了你的小腿,覺知兩隻螞蟻的每個動作。
三隻螞蟻,四隻螞蟻,五隻螞蟻,六隻螞蟻,七隻螞蟻……
你覺知不過來了,覺知混亂了,心情一片糟。
且慢,傾聽:
你無需去覺知,第二隻以上的螞蟻,在皮膚上的運動痕跡,
你不需要將覺知力,分散到所覺知的對境之中,
你所要做的,只是保持覺知的清醒,而不要用覺知,去捕捉中尋找清醒。
你只需要,對第一隻螞蟻的觸腳癢動,進行深入的覺知,就足以培育內心的覺知力。
當你心靈對螞蟻每一絲運動的痕跡,都了了覺知,都清醒無雜,都明確無誤,能恒常持久地,安駐於凝定清醒的,專注覺知之中。
久而久之,久而久之,久而久之,久而久之……
對螞蟻的覺知,從一個念頭,到念頭的連續。
從連續的念頭,到連續念頭中,不被念頭割裂的專注。
從專注的清醒,到清醒中,不被清醒專注所動搖的,寂靜純澈。
覺知力就會在,心靈覺知體驗中,以及所覺知的螞蟻運動中,
形成覺知力的——整體、獨立、覺醒、解脫。
解脫了心靈專注力的——覺知,是沒有“所覺”的物件束縛的。
覺知,明瞭一隻螞蟻在肌膚上的運動,是明明了了。
覺知,明瞭十萬隻螞蟻在身上的運動,一樣明明了了。
脫離了螞蟻對境的覺知,同時脫離了肉體身心的,感知、意識與體驗。
不受身心意識,與世界境界的束縛。
於是,你修成了只有了知,與覺照的境界。
圓滿了平等心,與離相之安寧。
你成為了,跨越生死輪回的——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