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佛性,即非佛性,是名佛性。所謂佛性,是假的(假有);即非佛性,即是空;是名佛性,即是中。

空假中三位一體。一天到晚不離開這個。這個是什麼?講一句出來看看!不講不行!回答時,要脫開講,比如“東山水上行”,“雲在青天”,“庭前柏樹子”,真實含義怕你落入文字相上。不要在話裏轉,這只是無意義的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有分別。講靈靈明明不對,知道了要會形容它,不知道形容還是在八識中,沒轉,要確實認識它。

禪,不在言語文字上,在於妄想脫掉,“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不動搖”,具足一切,本來清淨,能生萬法(是想不到的),自性能生萬法。本無煩惱,是向菩提道上的進步現象。要做功夫達到它,妄執脫掉。“若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皆得現前!”

(什麼是禪?)

禪是梵語{禪那}的略稱,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是一種修習方法。

那麼究竟什麼是禪?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題目是有問題的,因為禪本身無可言說。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但禪又可以悟的,所以{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

有人問鼎州大龍山智洪禪師:{什麼是微妙的禪?}智洪禪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面對秋風蕭瑟,萬木凋零,一個讀書人問趙州禪師:{面對此景,你有何感悟?}趙州禪師淡淡的說:{不雨花猶落,

無風絮自飛}

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與池州嵇山章禪師在禪寺庭院中品茶。大同禪師堪滿一杯茶,指著杯中茶水說:{森羅萬象,都在裏面},章禪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笑問{森羅萬象,在什麼地方?}大同禪師說::{可惜了一杯茶。}

這就是禪,禪者的態度,禪者的智慧。

一位僧人問趙州禪師:{怎樣參禪才能開悟?}趙州禪師急急忙忙站起來,邊向外邊說{現在不能告訴你,我內急}剛走動門口,趙州禪師忽然停下腳步,回頭對僧人說{你看我年近百歲,又被人稱為古佛,可是撒尿這麼一點小事還得親自去,任何人也無法替代}僧人恍然大悟:禪是一種境界,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禪的感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想要知道蘋果的味道,你必須親口嘗一嘗。!

《參禪三種境界》

宋代禪宗將修行分為三層境界。

第一層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

第二層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第三層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第一層,人苦尋禪而不能得;

第二層,人破除執念,似悟禪還未得道;

第三層,人超越時空的局限,得道以至無拘無束之境界。

蘇東坡有三首七言絕句恰如其分表現了參禪的三種境界。

參禪前,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參禪時,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參禪後,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宋代青原唯信禪師講這三種境界說得更直白{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到如今,親見知識,有個入處,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歇息處,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從執迷於世俗外物到否定世俗而執迷於佛法,最後拋卻執著,臻於領悟佛法真諦的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