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打坐昏沉,不知道怎樣對治。是不知道打坐之加行也。
打坐有具體的要求,在佛教七支坐法裏,對頭、舌、目、肩、背、手、足等都有具體的要求,不外乎:雙足跏趺(雙盤坐)、背脊豎直、手結定印、兩肩宜平、舌抵上齶、頭正,下顎微收、雙目微張七個基本要求。做好這七點,還要結合一些加行法門,容易靜坐而不昏沉,即便靜坐時有點昏沉,重複做這些法門,即刻對治。
1叩齒
叩齒三百下,專注地聽叩齒聲並計數,叩齒可以固腎、集神,甚至因叩齒的震動而使大腦清明,叩齒時意識的感覺可以集中在百會穴,有很微妙的作用,感覺頂門被打開了一般。
2幹浴面
手掌先搓熱,然後輕微用力,用手掌搓臉。
3幹梳頭
指用手指梳頭。沿前發際線梳到後腦,反復多次。也可以拿把梳子梳頭。用梳子(材質不限)梳頭,則可以將頭部按照九宮八卦的方位一一梳理。以百會為中心為中宮,頭的半球上劃分八個部分,按照古老的八卦圖的形式梳頭。比如百會到前發際線為離卦離宮,百會到玉枕為坎卦坎宮。坎離定位了,其他卦位自然就定了。這是後天八卦圖式。每一宮梳多少下,可以自己定,也可以根據九宮八卦之數來變化。要懂點基本的《易經》象數知識。頭上八卦可對應五臟六腑。有此意念,在梳理對應的宮位時,自然會因為心意識的作用,意到氣到,意到資訊到、能量到,而對對應的臟腑有調理作用。如離宮對應心臟,坎宮對應腎臟。先構建這樣一個模式,自然有其妙用。已故針灸大師彭印高教授的“全息八卦針法”,就是在人體任何部位選一個點作為中宮,然後建立八卦圖式,接著在這隨機隨時建立的八卦圖上紮針,資訊就傳到對應的臟腑,同樣能治療對應臟腑的疾病,效果極好。甚至在針灸乾宮時,還能治療大腦內部的疾病。這是傳統經穴針法所難達到的,因為,針不能刺入大腦內部。但通過八卦針法的資訊感通、資訊全息作用,在乾宮紮針,乾對應頭,則治療的資訊、能量就能進入大腦裏。彭教授曾以此針法治療腦內腫瘤,頗有奇效。這樣的針法裏必然有著心意識的參與,與修道的“意思造境”都有微妙的關係。
4鳴天鼓
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孔,兩手十指相對,按在後腦,雙手食指翹起,按在中指背上,迅速向下滑落,用力敲擊玉枕穴。如此反復敲擊60次。然後掌心掩按耳孔,手指輕按後腦玉枕部不動,再突然掌心抬離。反復10次,最後兩食指插入耳孔內轉動3次,再突然放開。醒腦而對治昏沉。
5摩耳輪
揪耳墜,然後將兩手小指塞進耳孔,稍稍用力,然後迅速拔出,反復九次。補養腎氣,對治耳鳴。
6摩鼻翼
按摩鼻翼,能通肺氣。
7做六字氣訣
觀想在做氣訣時隨著深長的呼氣,吐出了五臟六腑的濁氣。做六字氣訣時可以配合上手與口的動作。網上有馬禮堂先生教的六字氣訣內容。
8揉合穀、摩拳擦掌
摩拳擦掌非常重要,不僅能除去手掌的寒濕,使手掌變得溫暖軟軟,還能疏通五臟氣血。
9兩手握拳,按摩兩腎
10手掌搓熱,磨腹多次
11龍虎手
雙手五指張開如虎爪,手臂如龍,任意扭動,略帶點力。手臂扭動時有可以帶動腰身微動。
12托天手
兩手用力向上托舉,感覺隨著托舉,骨節節節拔抻,手臂可以在升舉的時候有擺動,帶動整個脊柱擺動,頭部、胸腔、腰脊都同時和諧地擺動,人立馬會從昏沉中醒過來。托舉到幾次,再掌心朝下,雙掌由胸前落下,在下丹田部位,再轉手,掌心向上,托舉。反復幾次。對治昏沉,極其有效。在丹道而言,昏沉主要是清陽之氣未能升發之故。托天手可以升舉陽氣。
13捏十指
可以單捏,也可以十指交叉用勁互捏。
14捏腳趾
打坐昏沉,可以捏腳趾。
15按摩太陽穴、睛明穴、勞宮穴、湧泉穴
16閉息鼓腹法
以上十六種方法裏,可以選擇幾種。甚至這十六種方法全都操作一遍,大約需要半小時,再打坐,就不會昏沉。即便打坐時昏沉了,以上方法裏任意選幾種操作,即可從昏沉裏醒來。
收功的時候,就是結束打坐的時候,也要做這些動作,可以選擇1到10的方法,容易從功態出來。還要加上:
1默念口訣
如:“真精既返黃金室,一顆明珠用不離”、“嬰兒是一含真炁,十月胎圓入聖基”等等丹經具有凝聚神氣內涵的口訣,或者用你所喜歡的口訣,或者自己編訂資訊暗示語言如:“我收功了,我精神內守。”或者如“神歸氣穴,五臟玄明”等等。
2小按摩
解開盤坐的雙腿,按摩足三裏,按摩膝蓋等,疏通氣穴。
3小導引
略微活動一下。彎彎腰。
4小拍打
站立,拍打手臂、雙腿、胸部、背部等。
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法門,對於打坐者極其重要。能修持這些加行法門和收功法門,就能清明在躬,不陷昏沉、散亂,就能制心一處,就能安禪。六祖大師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打坐中不執著於任何景象,就是“離相”,心意識不受雜念與情緒的幹擾,就是“不亂”。能如此行持,易入禪定。
加行和收功之間的修持法,就看你的所學。這些法門,是佛道皆可通用的法門。不僅有助於打坐,也有助於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