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功法門派眾多,總的略分三大類:

1、陰陽雙修的栽接秘訣;

2、清淨孤修的靜坐秘訣;

3、陰陽栽接和清淨孤修的連絡體。玄覺虛空陰陽雙休細密功程真訣 第一節、開關展竅 一、 要論 開關展竅乃是開啟進入虛空陰陽雙休之玄門而能直達修真之真正的捷徑,其作用宏大,意義非凡,可憒憾是卻未被修真學者重視,更有甚者不屑一顧,認為多此一 舉,實乃誤人,蓋不知,大凡得其真傳有明師指點的修真人士莫不對此倍加重視,而從不輕視之,著名的道教陰陽法派經典名作《金丹真傳》的作者孫汝忠先生,也 實曾言“開關展竅,當在築基之前”,是可見開關展竅一事在陰陽雙休中的地位甚重,仙翁淘存存也雲:“修道之人,如不開關,就先言築基練已,此乃融鞋搔癢之 舉,如此無益於事”如此言之見,大凡著書之說,講授後天修練法程下手功夫的,倘只言築基練已二層功夫的,此必為之一乃為作者保守之,二乃著書之人不知修練 訣微,不過,修道練法關鍵多在細微之處,自古均被知者珍之難以輕易示人,但若不授之,學者自徒勞費力,必走彎路,否則怎麼會有此一說“細微訣竅,師不道 破,則難達臻境矣”,吾此為了宏道之願,故不惜點破千古之秘,在訣微之處——點破,還望讀者學者珍之自習。

開關、展竅,是兩種作用,即開關是開關,展竅是展竅,但是兩者又互相連接在一起。為同時發生,都是以陰蹺之氣萌動,然後攝入鼎內,勿忘而勿助。之後使後天 之氣生起,再調再烹,使真機自動。我乘其動而引其運行,不必去著力開,而關自然開,不必去著力展,而竅自然展。但這一切都要是自然而然,切忌著力,又忌當 面錯過而不知。

開關,是開何關呢?當陰蹺氣萌動的時候,也即生出了後天之真氣,當此真氣升達泥丸之時,已經將關口一一打開,也即是河車之路打通。以備追攝彼家異性氣血於我身中之時,通暢而無阻。其間所開之關口分別有:尾閭、夾脊、玉枕。 展竅,是展何竅呢?竅也有三處,分別是:泥丸、土釜、華池。這三竅,凡人不展則閉。合閉以後,自家的真氣也難以進主,如果不將其展開,又怎麼能將彼家異性的氣血等物納入呢?所以在虛空雙休之前,竅也當展開無礙,方可進行男女雙休,否則雙休無益。 運行自家真氣開關、展竅的火候要妙在於,乘氣機乍動而又靜時的交會之機,微微起火,逼過尾閭,從而逆流天穀。講到這裏,又有必須注意之處。古仙有雲:“一竅展而百竅皆展,大關開而眾關開歟”所以學人儘量不要拘於一處,一點,一團的感覺。而儘量使眾竅齊展,眾關齊開。 但又須知開關展竅與河車之事不盡相同。雖然開關展竅是打開了逆運的路途,也即是打開了河車之路,但是開關乃是運行後天的真氣,河車則是運行後天的金水。當 功夫到了河車這一步功夫,則如同曰曰築基而無分別了。但開關展竅卻是在築基之前。換句話說,開關展竅如同運礦石,而河車之行如同運黃金。

二、 開關展竅行功秘程

1、備一丹室(能安靜之處便可),我於其中盤腿靜坐下來,(按平時習慣的靜坐方法,若無習慣的方法,那麼就將腿腳盤起而坐。按自己的能力,能雙盤的就雙 盤,能單盤的就單盤。總之,一切以自然舒適為主)首先靜心,放下平曰一切煩瑣之事,儘量不去想其他事物。接著輕閉嘴唇。然後接下來就開始調息,平緩而細長 以後,就可以行下一步功夫,當然,心靜而氣自然平,應該以不調之調為最上。

2、等調到鼻息平和以後,就將雙目微閉,從而內觀自身。此時,以神注腎根之下陰蹺一脈,即將神意之念等等停住于陰蹺一處。陰蹺在肛門之前,睾丸以後的地方,類同於會陰一處,但決不可等同於針炙學上的會陰一穴。正確位置即於會陰穴內上一寸三分,為其中心位置。

3、如此片刻以後,便將心神與內息提上虛無竅內,這個虛無之竅,在肚臍後面,腰部的前方,心口的下方與腎的上方這一帶,位置廣闊,千萬不可以拘執某一處。

4、然後就在虛無之竅內,停神安息。停神,就必須要神靜,如果神燥而不安,那麼就不能停,強停也必不在虛無竅內,而在竅外,無助于修練,並使神損而快耗,促短生命。或者是妄神、邪氣與淫精混雜,其病主更深了。如此,乃是與修道之事有南轅北轍之歧。安息,就必須要調之有度而方才能安。息調平而神也就自得安 靜,神安靜息也就能達內。息達內,就是內息,丹經中稱為橐龠。內息呼之而不出喉,吸之而歸於命蒂。從而又可達於踵。也就是莊子講的:“真人之息以踵”。相 接不斷,綿綿若存,徹于湧泉,而往來不絕。初時停神安息於虛無竅內,應當以自然為主。如果心太過於嚴,那麼就會使心火上炎,所以務必要順其自然,但順其自然,卻不是聽其自然。這在丹經中叫做“文火”。如果這時候心太散,那麼就會使心液亂露而冷涼,所以務必要守住此自然,這在丹經中叫做“武火”。文火與武火 的烹練,在丹法中是貫穿於始終的妙用。

5、如此調到內息勻稱,然後勿忘而勿助。以內息而踵外息,即內息為呼,而鼻中吸氣。以外息而踵內息,即鼻中呼氣而內中為吸。

6、這時候,心如同虛空,因有息相依,那麼就是真虛。又因有息相隨,那麼就是真空。真虛真空之間,靜而又靜,清而又清。氣息也綿綿,心神也默默。至此要一 切放下,人我皆忘。這一段功夫,在丹經中叫做“鑽杳冥”。《道德經》中最根本的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 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 真,其中有信”。鑽入杳冥,就是奪此成仙之信。杳冥中有精,然而鑽得不深,便把握不住,但杳冥中也有氣。只要我 能一神獨覺於其間,其氣即為我的真息。一旦真息發現,薰心而有酥癢之感。我還要將此息按入虛無竅內,在那個空腔裏,於是慢慢積累,從此命蒂生而陽氣自長。 如此之後,便可以開關運氣了。

三、 杳冥要訣 鑽杳冥,乃是身內的陰陽交媾,陸潛虛仙祖曾說:“交媾乃太上密秘之旨”。說到底,交媾就是至陰的本源,杳冥的根核。人要能夠鑽入杳冥,方才能夠得成交媾。一旦入於杳冥以後,不交媾而也能夠自動交媾。於是便從至陰中而生出至陽。

鑽杳冥的功法,總之不出四個字“凝神調息”。這裏所講的凝神,是將先前已清之心,收而入於內境。心沒有清時,眼不要內閉。先要自動而自勉,把他收回來,清涼恬淡以後,才可以收入氣穴,也就是前面說的虛無之竅。然後將神坐於虛無中,不偏也不倚,如此就是凝神於虛。

調息一事並不難,只要心神一靜下來,神隨息而歸於自然。我只是守之,順之。然後神光下照,(閉目後,神靜而自有神光下注)。如此便是調息。

但調息又不止於此,應該調度陰蹺之息與我心之息相會於氣穴中。調度的方法,應該順其自然。只要將前面講授的功夫修練好了,自然會令神在氣中,而默注於元海,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我只是守其性,使之不散亂。存其神,而使之不昏沉,所以能夠杳冥恍惚。

總之,心止於臍下,叫做凝神。氣歸於臍下,叫做調息。神息相依,我守其清淨自然,就叫做勿忘,我順其自然,就叫做勿助。

勿忘而勿助,以默以柔,只要呼吸之息(包括內息與外息)活活潑潑,心神自在,那麼就可以鑽杳冥。總之兩句口訣:“以虛空為藏心之所,以昏默為息神之鄉”。經過三番兩次,澄之又澄,忽然間心息相忘,神氣相融,便是不覺恍然而陽生矣!

四、 開關展竅總要心傳 總結前面的功法,次序分別是:收心(靜神)、調息、閉目存神,然後就順之自然,靜之又靜,清而又清,一切放下,而全體皆忘。最後是進入混混沌沌,杳杳冥冥 的境界。功夫到了這時候,就如同天氣季節到了冬天,萬物芸芸,都各返於它們最原始的根本時代。又如同一天中的夜晚亥時,所謂“亥漏沉沉,各息其心”。這就 是無知、無識的時候。

又有誰知道,正是此無知、無識之際,才有一陽來複呢?就恰如冬季過完而生出春天,夜晚結束而曙光來臨。 當時,驀地一驚,無煙似有煙,無氣而似有氣,由下丹田處薰至心闕,使人如夢初醒。值此初醒之時機,就叫做活子時。 這時候,只覺得忽然從內鼎(氣穴)之間,沖出一物,跳跳躍躍,噓噓噴噴,直由沖脈(沖脈起於臍下之氣街,也即是陽物上一點,而直上散於胸中,即心口處)上至心府,即展竅的時候。

注意:此時的展竅,乃展有橫骨,大赫,氣穴,四海,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穀,幽門共十一處,為小展竅,開篇所論為大展竅。開關、展竅全都自然而然,不可死拘於某點、某位、某處。

展竅以後,我便等候著此氣衝突有力的時候到來,於是就變神為意,用意將此真氣引出尾閭,一撞三關,透夾脊,而飛上泥丸,如此便是開關。 展竅、開關,從頭到尾共經歷四層功夫,如今再祥細說一下,以便學者習練。

第一步:收心 心即是神,元神從先天而來,用不著收,已在心內。但是心內也有識神,就像雲遮月亮一樣,識神將元神遮蓋了起來。白天,識神接觸於事物,生出七情、六欲等感情與想念。夜晚入睡之後,識神又接於夢態而始終不讓元神顯露。 識神的性質是外馳而接於物,所以要將它收回,讓它滅亡,而露元神。 方法就是放鬆入靜,如前文所講授的。

第二步:尋氣 尋氣,就是在陰蹺一處尋得。陰蹺之內是活活潑潑,一塊不見不聞之處。我將收來之心(即行專氣致柔的調息法與抱神以靜的功夫),靜於類同會陰穴的陰蹺一處。如此數曰之後,陰蹺處便會升起一股元氣,乃是元精所化,這也就是最初的練精化氣功夫。化氣之後,我更加倍靜神以守,守到氣動之時,即以神去相會合。此時的神氣會合(即交媾)之法,就是凝神的功夫。

第三步:凝神 凝神,就是將神意注於下關氣穴之處。氣穴在肚臍以內一寸三分處。然後自然而然,等到陰蹺的氣機萌動,但因火候不到故氣機萌動時還不能以神會合。

所謂以神會合的方法,就是氣機走在那裏,我就將神注在那裏。

一旦氣機萌動後,則會清楚的感到它在慢慢地由會陰(睾丸之後,肛門之前)處上升,此時氣尚在動,不能與神相合。至於什麼時候相合,就是丹經中所講的火候。

當氣機運動著而忽然一停的時候,就是交媾的火候到了。一般人的氣機此時都在肚臍之後的那片地方,但不論此時氣機停於何處,都要將神注於其間,使神氣自然交媾。 如此漸漸地積累,忽然有一天,從內鼎(從臍下一寸三分處,再入內一寸五分,方圓一寸處為內鼎)之間,沖出一件物品。 這件物品就是最初的藥物真氣。 當真氣產生之後,就應該展竅了。

第四步:展竅 此時是展小竅,共十一處,前文已有祥細介紹。

這時候展竅,完全不*我之神意,而是真氣充足,自然衝開,只覺得此氣由沖脈之路,直沖到胸口。 起初,這種衝突較弱,但漸漸地感覺明顯了。我於是改變不知不覺的神為意,但絕不是氣功學上的意念,當是神意。學者心到而神知,體證而明知,這時候很難言說。

用神意將真氣引導,由尾閭的左右兩孔而進入尾閭關中,就已是開關的事了。

第五步、開關 如前一步,用神意將真氣引導而入尾閭關。入口就在尾閭的左右兩孔。此時如有針刺一般的感覺於尾閭左右兩端,那已經是將真氣引入了。如果沒有這種感覺,應當將神意置於尾閭深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