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功的外在動作

道家修煉,歸根結柢是要修煉內在的精、炁、神三寶。因此外在的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靜功的姿式,一般採取坐式、站式或臥式,或散步亦無不可。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於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於體側均可。

臥式,一般為側臥,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於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於胯上,或放于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緩步徐行,如飄雲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選擇一種姿式做好之後,開始煉功。對於外面動作,行修要點如下:

1全身放鬆

無論採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鬆。這個放鬆,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便經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於放鬆,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放鬆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覺察,動作上就不符合放鬆的要求;現在我們做修煉功夫,首先從動作上調整過來,自然就容易進入放鬆的狀態。

2雙目垂簾

垂簾即微閉之義。為什麼需要微閉雙目,因為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煉功。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簾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3舌頂上齶

兌為口,丹經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煉功必須堵住,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4鼻息自然

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隨著靜功程度的不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5手抱訣

兩手的掐訣法,道家稱為"太極八卦陰陽連環訣",又稱"太極訣",這個在從前都是師徒之間秘密相傳,因而世人罕知。兩手抱訣之時,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為男子左手為陽,女子右手為陽,故以陽手居外,而陰手居內。外面陽手的大拇指,須放在陰手的虎口裏面,這樣兩手拇指交叉,就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炁,自然接通,片刻之後,兩手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即是二炁接通之效。

靜功的內在法訣

1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

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息、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中華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擾,如人萬籍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的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人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空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是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於兩目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

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人靜之後,即將兩目之光收回,似觀非觀,止于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煉氣功的人士,往往就在這裏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竅,就可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開始似乎由外而來,出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照攝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是則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漸聚矣,而吾人已人大靜。

光是性的表現,觀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圓滿形狀日:"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圓滿"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法,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強,從波動而至光定,從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日聽息,其實無聽;雖日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炁;無光之光,謂之真性。由此參悟,方入真道。

靜功止念法

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麼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

止念之法,可以分為兩種情況講述:

我們所講的修煉法,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這和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即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可以成為修煉。因為一個人的工作、生活之餘,真正用於煉功的時間很少,倘若隨時隨地都能和修煉聯繫在一起,當然收益最大。

相反,如果一個人專門靜坐之時一本正經,下坐之後又去胡思亂想或者大動肝火,不光靜坐得到的益處就此賠個一乾二淨,再去煉功肯定也不會煉好。

所以,一個人的煉功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煉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對於在外部環境之中,平時如何才能做到修養心性?自己內部的心態修養,如何才能保持開闊的胸懷和豁達的人生觀?

在此講述道家的三項準則:

1、欲正人,先正己;欲人敬,先敬人。為了處理好人際關係,保障個人的功修,首先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從我做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想要修正別人,首先就應當修正自己讓別人接受;想要讓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應當尊重別人。這樣一種推己及人的人生觀,並非是一種軟弱無能的表現,也不是一種自賤自卑的消極態度,而是表現出一種發自內心的曠達胸懷,以道德心,文明待人。以便排除一切外來干擾,精進修持自己的功夫。那麼,如果修正不了別人,也沒有必要生氣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機。這種事情本身,就是對於靜功修持者的一種考驗。只有在實際生活之中不斷磨煉心性,才能逐漸增益自己的功修。古人雲:"大隱居塵""何必深山守靜孤",就是這個道理。

2、事來則應,事過則忘。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許多事情要做,那麼,如何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呢?就是要在事情來了之後,應當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並且儘量爭取做得圓滿無缺,這樣心中就不會留下遺憾。同時,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不要去考慮其他的事情,如果背著其他的負擔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這件事情做好,也許節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煩,同時也擾亂了內心世界的平靜。事情完成之後,有了空閒,就把這件事情徹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負擔,就象沒有發生這件事情一樣。這樣事後無心,即可心中無事,思想上沒有負擔,雜念也就同時跟著減少,無形之中功修隨之精進。

3、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一般人的心理,自己得到什麼就會歡天喜地,自己失去什麼反而煩惱憂傷,自己的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隸,不能自己做主,可是自己又不覺察。修煉的人,內心的境界高尚,一塵不染,萬慮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一般人所自己認為的得與失、禍與福,其實都是自己心中想的,掩蓋了自己的本性真心。而且二者之間的關係並不絕對,可以相互轉化,老子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中國古代有"塞翁失馬"的典故,說是邊塞有位老人,他的一匹馬丟了,鄰居很替他著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也許這是一件好事。"後來這匹馬自動回家了,並且還帶來一匹馬,鄰居又向他祝賀,他卻不以為然地說:"也許這不是一件好事。"後來他的兒子騎這匹馬把腿摔斷了,鄰居又替他難過,他卻不以為然地說:"也許這不是一件壞事。"後來邊疆徵兵上前線,他的兒子由於摔斷了腿,就沒有被拉去當炮灰,這個故事說明了"禍福無常"的道理,得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一定會是壞事,得與失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關鍵是自心不應當為外界事物所役使。對於修煉的人來說,應當跳出世俗圈子,不為外物所動,以保持自心清靜,增益功修。

從以上所述幾點可知,道家修煉與流行氣功不同,修煉首先要求人們應當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也可以說是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先盡人道,再修仙道。修煉有著嚴格的道德標準,即人道為丹道之基,無德則不能培道,這一根基,決定了中華道家修煉學的現實性與真實性,仙道貴實,絕非空談。這與宗教家的神權迷信和玄學家的口頭空談大異其趣,不可同日而語。

靜功如何止念

初做靜功,雜念紛擾,這種情況對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因為心中有念,早已成為人們的一種心理慣性。以至於有人錯誤地認為,心中無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達到。其實平時不覺得心中有念,及至做功之時始覺念頭攪擾,這已經是心中初步進人靜態的一種標誌,因為惟其心中有靜,才能體會到念頭之動。那麼,對於這些起伏不定的念頭如何處理,才能達到一念不生的人靜狀態?根據筆者的經驗,這裏講述幾種道家修煉所用的方法:

1有念即止

靜坐之中,始終保持警惕,如有雜念生出,隨即除去,這樣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當下無念,即是清靜。或者有的念頭,是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麼可以先考慮一下,有了結果馬上停止。這樣心中不抱負擔,停止之後一般不會再來。倘若還有其他事情需要考慮,仍用這個辦法解決之。實在考慮不好的問題,就先放下再說,不必苦思冥想,耽誤做功。這樣逐漸減少,自然達到無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經》日:"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損者減少之意,無念即無為境界。

這種做法的好處,比較便於掌握。但是就怕雜念太多,腦子不斷地思考問題,此起彼伏,按下葫蘆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加急躁,雜念更多。所以還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試行,短時間內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2收回忘掉

這種方法,屬於心法,需要有點悟性才能做到。靜坐之時如有雜念,即用微意收歸身內,然後忘掉,一忘而雜念自無。可以想像自身如同大冶洪爐,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雜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爐即為消熔。這樣雜念生出,即收歸身內,""了之後,化為烏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漸漸導心入靜,自臻清靜無為之妙境。為什麼說修煉需要悟性,這個""字需要""(領會)了才能做到。

所謂"",非是一般人什麼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對於自我心性層次的一種調節,即由雜念叢生的心境,移人一念不存的靜地。馬丹陽祖師曾言:"無心者,非同貓狗蠢然無心也。務在存心于清靜之域,而無邪心也。故俗人無清靜之心,道人無塵垢之心,非所謂俱無心而與木石同也。

"此中"無心",即""之本義,"邪心"即邪妄之心,可見""字,非貓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無心之忘,乃是修煉所要深入的一種境界。以""的境界來行持人靜,這是中華道家獨有的心法。

3順其自然

這種方法,是一種易簡法門,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人靜。假若浮游亂想,縈繞心懷,雖然雜念不重,但是暗裏許多,一時分辨不清,如同亂絲無頭,用"有念即止"法難以清理,用"收回忘掉"法難以控制。這時就不用管他,只須自己靜坐不動,順其自然,聽其自生自滅。只要自心將其置之不理,這些雜念也就成為"假想",因為念自心生,心中靜坐不理,雜念失去市場,也就無奈我何,只有仍歸自心,化為靜念。

在做功中只要身體穩坐不動,任他雜念自動起伏,經過一段時間的"假想"之後,雜念自然也就慢慢的平息下去,而自然歸於靜境。中間猛然一覺,心念全消,此時身心自靜,舒暢難言。就像不聽話的孩子,淘氣玩耍,大人勸其回家安分,反而和大人較勁,這時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後,無處可去,不用勸說,自然乖乖地回家了。這種順其自然的辦法,有一點須要注意,倘系惡念,必須馬上用第一種辦法除掉,決不姑息,否則其害更烈。

以上三種辦法,以最末一種辦法為上善之法,第二種辦法為中善之法。因為做功夫的時候,雜念紛擾,已經夠人厭煩,再加上去除雜念這個心念,又是一個念頭。譬如兩個人在那裏吵架,已經鬧得不可開交,難分難解,旁邊又添上一個強制勸架的人,三個人鬧成一團,如何能夠解決問題?勸和原是好意,總要等他們二人火氣將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動人心,則一勸自然平息。如果勞神費力,強迫壓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這些用法都要因勢利導,如果兩人爭吵激烈,非用強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強制使之平息。比較起來,上述的三種方法,第一種"有念即止",屬於意念法;第二種"收回忘掉",屬於微意法;第三種"順其自然",屬於無意法,我們練習止念人靜的功夫,當然以不動意念(或微用意念)者為優。故以第一法為下善,第二法為中善,第三法為上善。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選擇使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