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心中的分寸,是言行的適度;是對他人的尊重,是平等與包容。
教養是什麼呢?一個有教養的人,從不做這 4 件事。
01
不隨意給人添麻煩
有一天,華盛頓總統問秘書:
“我不太明白,為什麼英國很多階層的男士都可以叫紳士?官員可以,律師可以,醫生可以,甚至無業的人也可以。那紳士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於是秘書花了兩個多小時去調查瞭解,回來跟華盛頓先生彙報說:“給您查到了,紳士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
一個不隨意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必然是懂得體恤他人,克己守禮的有教養的人。
列夫•托爾斯泰說:“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去麻煩別人。”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一個有教養的人,從來都不會隨意給別人添麻煩。
02
不開過火的玩笑
前些天我接到了高中班長的電話,說下個月弄個同學會,讓我準時出席並聯繫下同城的其他同學。
還保有聯繫的,且在同一座城市的,也就只剩下娟娟了。
於是我跟娟娟約下午茶的時候,就說了這件事。
娟娟捧著杯子對我搖了搖頭,表示不去。
“都這麼久了,還是放不下那些事嗎?”
我問娟娟,她只是笑著,不作回答。
娟娟父母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她,就一直把她放在鄉下外公外婆那讀書,直到高二,才轉到我們班。
剛進班的娟娟皮膚黝黑,個頭小身子寬,羞澀又敏感。那時班上有幾個男孩調皮,喜歡挑軟柿子掐,於是娟娟經常成為他們取笑的對象。
“黑夜給了你黑色的皮膚,你卻用它來嚇我。” 男生A故作文雅。
“說的什麼啊,聽不清啊,有人說話嗎,哪來的蚊子?” 娟娟課上被提問時男生B起哄著。
“別擋我路,跟一堵牆似的。” 男生C凶聲惡氣……
聽到這些話,娟娟總是悻悻地笑著。
而作為她同桌的我,好多次都看到娟娟用袖子捂著臉偷偷抹眼淚。
直至今天,娟娟學了化妝,懂得打扮,自信大方,但也從未參加過哪怕一次的同學聚會。
戴爾•卡耐基說過:
“在你過去的生活中,你傷害過誰,也早已忘記了,可是被你傷害的那個人卻永遠不會忘記你。
他決不會記住你的優點,而是記住你對他的傷害。”
這些男孩子不知道,他們嘴裏的玩笑話對一個青春期的姑娘是多大的傷害。
一次兩次,可以說是調侃,次數多了,就是教養問題了。
當事人覺得好笑,那才是玩笑;當事人感受到的是惡意,那就是缺德。
一個有教養的人,從不亂開過火的玩笑。
03
不消費他人的不幸
在日本侵華戰爭的八年間,中國至少有20萬的女性被迫成為“慰安婦”。
當光陰慢慢劃過,時間撫平傷口,這些經歷了常人無法想像的磨難的老人們,如今又身在何處,過著怎樣的生活,經歷著怎樣的悲喜憂樂呢?
今年8月份上映的紀錄片電影《二十二》講述的就是這樣一群老人的故事。影片一上映,就引起了廣泛關注。
在悲憫老人遭遇的同時,更讓觀眾感慨的,則是老人如今的安詳和對生命的敬畏。
這一切,要感謝導演郭柯鏡頭下的分寸感。
雖是在講述沉重的歷史,但卻並沒有刻意販賣眼淚,也沒有自鳴得意的義憤填膺。
導演郭柯說:“把這些老人當作親人去看待,你的拍攝就有了分寸,問題就有了底線。”
而與郭柯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在影片上映後不久,竟然有人拿老奶奶的照片去做表情包來消遣。
這種行為令人髮指。
就如亞里斯多德所言,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不知自己過失是最大的病痛。
一個有教養的人,懂得將心比心,懂得換位思考,絕不會消費他人的痛苦與不幸。
04
不顯擺自己的優越
陳道明曾經說過:“教養和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沒有教養;有的人沒有多高的學歷,卻仍然很有教養。”
國慶期間,陝西某大學的葛教授就“火”了。
起因就是一位清理垃圾的環衛女工擋住了葛教授的行車道路,於是這位曾經在日本獲得過博士學位、在美國工作過,是千萬級別的學科項目帶頭人的葛教授,竟然向環衛女工揮起了拳頭,連踢帶打。
甚至邊打邊叫嚷,“你掙多少錢,我掙多少錢,你擋著我掙錢。”
教養可以彌補文化的缺陷,而文化卻填補不了教養的空白。
木心在《即興判斷》裏說過:“有教養的人,對車夫、浴室侍應生、任何傳遞吳聘的人,從來不會敷衍搪塞。”
一個有教養的人,從來都懂得自謙,不會顯擺自己的優越。
臺灣“詞聖”莊奴詞作豐富,鄧麗君80%以上的詞作品都是莊奴創作或填寫的。
於是有記者採訪莊奴說:“沒有您,就沒有鄧麗君。您是她最好也是最重要的老師。”
莊奴卻回答:“鄧麗君的成功,是她個人努力的結果。換做其他人為她寫歌,她也會成名。沒有她,就沒有莊奴。我只是一個詞人,不懂演唱,做不了她的老師。”
作為一代大師,莊奴先生卻絲毫沒有把成績當做驕傲的資本,這種謙遜的品質和修養,令人敬佩。
亦舒在《圓舞》裏寫道:
“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麼書,去過什麼地方,又多少件衣服,買過什麼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
無論是出於自卑還是自負,有教養的人能夠正視自己,也會平等對待他人。
▽
荀子說:“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
王爾德也說過:“有文化教養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發現美好的含義。這是因為美好的事物裏蘊藏著希望。”
好的教養,讓人賞心悅目,如沐春風;一個人缺乏教養,則讓人心生厭惡。
良好的教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並非單純的禮貌,而是文化的積累,和習慣的養成。
教養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