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與出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不同價值取向的人,沒有不要強辯求同。
每個人需要給自己一個定位,是要走“入世”的路,還是要走“出世”的路。
入世,要求事事能“拿得起”。將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承擔起來,社會的責任、工作的責任和家庭的責任等等,需要將這些責任都承擔起來,“逃避”是不可以的。
出世,要求事事能“放得下”。將自己的權、財、名、利等都要拋棄,好勝心、攀比心、貪婪心等等也需要都拋棄掉,有一絲放不下,就會有一絲的煩惱,出不了世。
這個就是“入世”與“出世”的一個簡單區別吧。
“入世”與“出世”,千萬不要錯位!
二、煉己淺談
煉己,己就是自己,真我,本來人,本性。煉己即有烹鉛煉汞之術,也有涵養道德之功,更有積功累行之法,明心見性,見得本我,則有感通仙真的資格了。
煉己也是返回赤子人心,返回本性,見得真我,《老子》稱“複歸於嬰兒。”
煉己之功,有內外二道,相輔相承。又有養己之功,以助煉己。
1、內煉己,烹砂煉汞
內煉己,功夫在身內,所以稱為內煉己。內煉的關鍵,是烹砂煉汞。砂是丹砂,汞是金屬汞,俗稱水銀。水銀從丹砂中提取。內丹是用比象法講解,法象取類於外丹燒煉。內丹的砂汞是什麼?汞,是一身內之精華。身內精華是什麼?
《心印經》講,上藥三品,神與氣精。身內的精華就是精氣神這三品上藥,能醫治身體不枯,能醫治靈魂不滅,所以稱為藥。汞即是精氣神,砂是什麼?要知,精氣神分先天和後天,分真與凡,元精元氣元神為汞(先天),凡精凡氣凡神為砂(後天)。
烹砂煉汞,分二層功夫。
一層為烹砂,煉凡為元,所謂煉後天為先天,以得汞為完功,也就是將凡的精氣神返還為元的精氣神,稱為得汞,為小還。
二層是煉汞,就是將元精元氣元神煉化,團結成一粒明珠,圓陀陀,光爍爍,名為內丹,丹經術語稱為結成一塊死水銀。死水銀,就是固結的汞,不會因汞遇熱成為汞蒸汽。
2、外煉己,對境忘情
如果“內煉己”可以稱為“命功”的話,那麼外煉己可以稱為“性功”。內煉己,是身內精氣神的凝煉,所以稱為“命功”。外煉己,著重在精神、心理等心性上的磨煉,所以稱為“性功”。
外煉己的關鍵,在於“對境忘情”。李涵虛祖師在《築基煉己》中講:“外煉己者,萬象皆空,一塵不染,即古人對境忘情之旨也。”又說:“煉己者,對境忘情,即了性也。”
對境,如照鏡子。人來鏡前,則鏡有影;人離鏡子,則鏡無物。修煉之人,心須如鏡子。事來心則應,事去心則忘。
鏡子照物,為應物。用心理事,也是應物。應物,本是常態。應了物後,怎麼辦?
呂祖《百字碑》有雲:“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屬於“內煉己”的工夫,但是必須“性住”“氣回”,才能完成“丹結”“配坎離”,這是修煉丹道的行功次序。李涵虛祖師所謂:“內煉仍須外煉”,這個“外煉”,就是“外煉己”的工夫。外煉己,就是呂祖說的:“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著重點,是不迷。人心見財而動心,人心見色而起欲,也就是動了“貪心”。人心好貪,也是人的一個本性。對於普通人,有貪心也不是大的過錯。但是,對於一個修道的人來說,起了“貪心”,絕對不是個好事情。
有人貪錢,是錯嗎?如人不貪錢,上班工作幹什麼?有人貪名,是錯嗎?不不求名,臉皮拉下,什麼事都幹,沒有道德底線,行嗎?貪,非過。過,在迷。所以呂祖指出,“要不迷”。不迷,則貪心不起。一迷,則貪心難回。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貪心難止,掌財者,為貪心則貪污;掌權者,為了貪心而亂紀,則給自己引來莫大的災難和危險。修道人,也一樣,起了貪心,則引發危險。張紫陽《悟真篇》裏講:“未煉還丹須急煉,煉了還須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困辱。”
比如社會上,有些大款去澳門賭錢,最後輸的傾家蕩產。有人說,“這是他傻”。試想,傻人能經商賺到大錢嗎?也有人說,“他是貪婪所致”。但貪心也是人之常情呀。貪,不是錯,應該說“要不迷”。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