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南宗以張伯端為開山祖師。張伯端(9871082)又名用成,字平叔,號紫陽。天臺(今屬淅江)人。關於他的生平,最翔實的記載當推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陸思誠所撰的《悟真篇記》。此外,張伯端《悟真篇序》及趙道一《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有《張用成傳》,這些是瞭解張伯端生平的基本材料。

張伯端自幼好學,涉獵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後為府吏,因觸犯火燒文書律,遣戌嶺南。

《臨海縣誌》記載此事始末說:為府吏,性嗜魚。在官辦事,家送膳至,眾以其所嗜魚戲匿之梁間。平叔疑其婢所竊,歸撲其婢,婢自經死。一日,蟲自梁間下,驗之,魚爛蟲出也。平叔乃喟然歎曰:積牘盈箱,其中類竊魚事不知凡幾。因賦詩雲:刀筆隨身四十年,是是非非萬千千。一家溫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自悠然。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賦畢,縱火將所置案卷悉焚之,因按火燒文書律遣戌。

北宋英宗治平(10641067)中,陸詵鎮桂林,引置帳下,掌管機要。熙寧二年(1069),張伯端隨陸詵自桂林至成都。在成都期間,張伯端遇異人授以金丹秘訣。其《悟真篇序》自述說:至熙寧己酉歲(1069),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訣。其言甚簡,其要不繁,可謂指流知源,語一悟百,霧開日瑩,塵盡鑒明,校之丹經,若合符契。

其後翁葆光《悟真篇注疏序》則謂其師為青城丈人,留元長謂張得之劉海蟾,劉得之呂洞賓。陳守默曰:昔者鐘離雲房,以此傳之呂洞賓,呂傳之劉海蟾,劉傳之張平叔,張傳之石泰,石傳之道光和尚,道光傳之陳泥丸,陳傳之白玉蟾。後來道教中人多取後一種說法,即稱張系南宗出自鐘呂、劉海蟾之傳。

元豐五年三月十五日,張伯端趺坐而逝。留有《屍解頌》雲:四大欲散,浮雲己空,一靈妙有,法界圓通。其弟子焚化其體,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實焉,色皆紺碧。群弟子至,遂指謂曰:此道書所謂舍利耀金姿也。所謂舍利,傳為佛祖釋迦牟尼遺體火化之後結成的珠狀物,後來泛指德行高深的和尚禪師死後火化的遺骨。佛教認為這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者。作為道教南宗之祖張伯端,死後並不是用道教傳統的屍解”“飛升去了結,而是用佛教涅槃的手段去求證,這實際上暗喻著佛道兩家的融合已達到水乳不分的程度。張伯端《悟真篇》中的內煉理論,即具體地反映了這一事實。

北宋熙寧八年(1075),張伯端作《悟真篇》問世。不久,《悟真篇》遂流傳社會,影響頗大。葉文叔、夏宗禹、袁公輔、翁葆光、陸墅、陳致虛、王真一等競相注疏,蔚然成家之學。明清以來,注疏發揮者相續不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六說: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成為繼《參同契》以後,道教養生史上又部經典名著。

除《悟真篇》以外,今《道藏》中署名張伯端所撰著的尚有《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內煉丹訣》《金丹四百字》。《金丹四百字序》雲:今因馬自然去,講此致語,汝其味之。該序作於淳佑庚戌(1250),從內容上看,正文系五言詩訣,共四百字。序文串講內丹法要工訣,解釋重要名詞,主張清修丹法,與《悟真篇》旨趣無異。其《青華秘文》三卷,據篇首題辭,乃張伯端弟子王邦叔所傳。此書闡性命雙修之旨頗為詳盡,其口訣明瞭功夫精湛,理論性極強,述丹法最為清晰。以上兩種丹經,可以作為瞭解張伯瑞丹法思想的輔助材料。

關於《悟真篇》的宗旨,張伯端說,人身難得,光陰易逝,罔測短修,安逃業報。念有差,便墮三途惡趣,無有出期,當此之時,雖悔何及。故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種,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道,則直超彼岸,如其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要樞,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其次《周易》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辭,《魯語》有毋意、必固我之說,此又仲尼極臻乎性命之奧也。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詳者,何也?蓋欲序正人倫,施仁義禮樂之教,故于無為之道,未嘗顯言,但以命術寓諸易象,性法混諸微言耳。至於莊子推窮物累,逍遙其性;孟子善養浩然之氣,皆切幾之。迨夫漢魏伯陽引易道交媾之體,作《參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國師,於語錄首敘老莊言,以顯至道之本末,如此豈非教雖分三,道乃歸一。奈何後世黃緇之流,各自專門,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沒邪歧,不能混一而同歸矣!這就揭示了此書大旨,是用修煉性命之說,來融合三教,援儒引佛入道,從而建立了一套新的內丹理論。

張伯端謂其丹法思想,是上承黃老道正統。《悟真篇》說: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陰陽再合生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反之,丹法必須逆施造化,使其歸根返本,複歸於道。所謂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運兮五行分,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死,五行逆今丹體常靈常存。翁葆光注:陽主生,陰主死,一生一死,一去一來,此常道之順也,理之自然者也。聖人則之,反此陰陽。逆施造化,立乾坤為鼎器,盜先夫一氣以為丹,以丹練形。入於無形,與道其一。道因無極,仙豈有終哉!

為了證明這個道是黃老家風,張伯端多處援引《老子》《陰符經》的學說。《悟真篇》說:《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于此處達真詮。這是作者自示得道門真傳。後來的南宗門徒多承認這一法統,並借黃老的思想,來闡發他的內煉學說。《悟真篇》說: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黃金室,一顆靈光永不離。這是發揮《老子》穀神不死,是謂玄牝之說。張伯端以谷神喻空虛至靈玄妙之機,以玄牝指煉丹要處。《金丹四百字》亦說: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指明玄牝之竅是逆煉丹道的關鍵之處。

《悟真篇》說: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莫若煉鉛先實腹,且教守取滿堂金。這是依據《老子》虛其心,實其腹說而言,張伯端以此作為性命雙修的法訣。劉一明《悟真直指》卷二說:金丹之道,虛心實腹,兩般事業。虛心者,虛人心,修性之事;實腹者,實道心,修命之事。虛心實腹兩件,性命所關,其義俱深。即當先實腹修命,煉精煉氣;再虛心修性,煉神還虛,達到金丹圓滿、百骸俱理的境界。

《悟真篇》說:恍惚之中尋有象,杳冥之內覓真精。有無從此自相入,未見如何想得成。此是發揮《老子》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句之說,而述內煉之火候。清董德寧《悟真篇正義》注:修煉之道,但凝神入氣穴。心息相依以歸根,則真息自生,呼吸俱無,如身入於杳冥之鄉,是陽極之精可覓,乃真汞生也。少焉則陽初生,其丹田如火燃,暖氣沖融,神光適目,而心覺其恍惚之景,是陽之象可尋,乃真鉛生也,斯時急宜運火採取,送歸黃庭,可結丹胎矣。

此外,《悟真篇》說:異名同出少人知,兩者玄玄是要機。保命全形明損益,紫金丹藥最靈奇。”“始之有作無人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為要道,豈知有作是根基。”“萬物芸芸各返根,返根複命即長存。知常返本人難會,妄作招凶眾所聞。如此類說,大多借用《老子》來闡述其內煉方術,從而使老子的這些思想,成為道教內煉術的理論來源。

此外,張伯端亦用《陰符經》的思想,來發揮他的內丹學說。《悟真篇》說:三才相盜食其時,此是神仙道德機。萬化既安諸慮息,百骸俱理證無為。此乃發揮《陰符經》三才之說。清閔一得《陰符經玄解正義》說:蓋言三田皆宜充裕耳。第三田之充裕,各有一物。而馴致充裕,自有步驟。精充則氣充,氣充則神充,神充精乃足。所以在張伯端處,相盜即是採取藥物。所謂道德之,這是依據《陰符經》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而來。張伯端把它作為丹法的專用術語,以此喻藥生的時間,也指火候的應用,十分強調把握時機。當煉精化氣階段,其機在候活子時以為採取之功;煉氣化神時,其機在候正子時以為鍛煉之時。鍛煉之後,身心大定,萬化既安,即心煉神還虛,證無為之性功。

《悟真篇》說:天地盈虛自有時,審觀消息始知機。由來庚甲申明令,殺盡三屍道可期。又說:了了心猿方寸機,三千功行與天齊。自然有鼎烹龍虎,何必擔家戀子妻。都和《陰符經》所論字有關。前首強調時和機,是指活子時;後首講述以心役機,則與《陰符經》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句有關。蓋心藏神,假目為用,雙目內視,不被外物所迷,元神自能專一,始得真機,得機而采,則能成丹,這就叫心目同用的功夫。

張伯端指出,煉丹的條件人人本身即具備,不必外求。《悟真篇》說:人人盡有長生藥,自是愚迷枉擺拋。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井蛙應謂無龍窟,籬燕爭知有鳳巢。丹熟自然金演堂,何須尋草學燒茅。也就是說,內丹大藥,人人本有,不知修煉,枉自拋棄,令人惋惜。至於尋草燒茅,服餌外丹,更為愚蠢之徒。唯有煉養精氣神,才為長生之道。

張伯端把他的內煉學說稱之為天仙之道。《悟真篇》說:學仙須是學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二物會時情性合,五行全處虎龍蟠。本因戊已為媒娉,遂使夫妻鎮合歡。只候功成朝北闕,九霞光裏駕祥鸞。他把人身比附宇宙,認為人的身體本似一個小天地,以此為鼎爐,以精氣為藥物,以神為火候,通過內煉,使精氣神凝聚不散,結成分丹,這就是天仙之道。

張伯端認為,要長生成仙,只修金丹是不夠的,還必須通達性理,探究本源真覺之性。他說:夫學道之人,不通性理,獨修金丹,如此既性命之道末備,則運心不普,物我難齊,又焉能究竟圓通,迥超三界?故《楞嚴經》雲:有十種仙,皆于人中煉心,堅固精粹,壽千萬歲。若不修正覺三昧,則報盡還來,散入諸趣。是以彌勒菩薩《金剛頌》雲:饒君百萬劫,終久落空亡。故此《悟真篇》中,先以神仙命術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遺其幻妄,而歸於究竟空寂之本源矣。

正是為了明心見性的需要,張伯端常常援引佛教的學說來闡述自己的主張。《悟真篇》曰:妄想不復強滅,真如何必希求,本源自性佛齊修,迷悟豈拘前後。悟即刹那成佛,迷時萬劫淪流。若能一念契真,修滅盡恒沙罪垢。”“我性入諸佛性,諸方佛性皆然,亭亭寒影照寒泉,一月千潭普現。小即毫毛莫識,大時遍滿三千。高低不約信方圓,說甚短長深淺。”“法法法元無法,空空空亦非空,靜喧語默本來同,夢裏何勞說夢。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裏施功。還如果熟自然紅,莫問如何修種。”“對境不須強滅,假名權立菩提,色空明暗本來齊,真妄休分兩體。悟即便名淨土,更無天竺曹溪。誰言極在天西,了即彌陀出世。即完全援用佛家性理與禪觀的理論,來描述丹法修性的過程和還虛的境界。這樣一來,張伯端融佛入道,從而構成了他性命雙修、先命後性的內煉體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