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在求,自然而來,自然而去;
法不可得,得之一二,失卻萬千;
法無可證,證即著相,不得解脫。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不求自返其本,不求自歸其元,無從外覓,不在內尋,遇緣則應,仗境而生,此即真心妙用之顯化也!
故法即是心,心即是法。
不求於心,不住在法,不著在境,心法雙忘,即與虛空合性,即與自然合真,謂之契入本心。
觸機自動,萬般文字境相,自如如而來,又如如而去,稍有所求,稍有所住,則有遲鈍,則成滯障,若行文氣脈斷續拼湊,讀之則不連貫舒適……
那又如何不求不住不著?契入本源之真呢?
需回因地返觀,莫於果上顛倒。
千經萬藏,皆為得道者言。
得道者千言萬語,皆不離心性二字。
若執于文字、住於文字、著於文字,而作為條條框框去妄加判斷分別,如此即是背離真心本性,亦為馳援外覓……
真心不在字上,本性不在相中。
經藏萬般字相,又皆是真心如如而顯,本性如如自應。
就好比燈之所照,皆眼之所見;而眼之所見,為心之所化;又心之所化,為性之所顯。
一念回光,即離塵歸根;再成返照,即離根識心;照之即覺,即明心見性。
凡夫不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皆為馳援外覓緣木求魚,去研究與那個燈光相關聯的物件去了,自然能有所得;但正因為這個能有所得,而把本自具足的那個覺照功能給遮蔽了,沉迷物欲,於是執妄為真,迷惑顛倒……
能夠返觀就是緣起,待成覺照即回因地。
真心本性,常居因地,不在果園……
內外身心俱舍,自然契入本真。
凡夫覓果,以得為有,故智慧有限;
菩薩畏因,以舍為用,故般若無窮。
因為凡夫害怕落空,不肯舍不願舍:
執著固有的知見,執著已有的財物,執著現成的方法,害怕一旦失去這些,將一無把 捉……
菩薩住世,一無把捉,內外身心俱舍:
慈悲為懷,內無糾結;無相佈施,外無干擾。
無我之身,隨緣應化;無我之私,一無所求。
大多數人,都是多少有些菩薩心腸的,但苦於塵緣系縛,不得解脫,不成力量,不能二六時中,綿密保任,具足因緣……
但能偶爾應化一二,種下善根,比如專注一事之時,物我雙忘身心俱舍,事成自然自利利他,如此就是在塵出塵,行走在解脫道中,雖還不成力量……
所以契入本真之性,人人皆而有之,難在綿密保任漸成力量,需要數十年如一日不間斷的去堅持……
雖然相對間斷,忙於塵緣瑣事當中,但能契入一會是一會,能契入一時是一時,不積點滴,則無以成江海……
諸法皆為心印,真空顯化森羅。
雖然法不在求,法不可得,法無所證,但諸法皆為真如本性之幻現,機緣具足,歷練成熟,可作為個人修為境界之心印來映照……
就是說您一旦契入了這個本真,哪怕是一時半會,在這一時半會當中,所說的話,所做的事,與諸法是無差別成映照的!
若還存在些許差別,不成如實映照,就說明還存在些許浮雜妄念,需要繼續修正補足,慢慢真實進入自然而然如如自應的覺照境界!
或是旁人著了文字相,自迷自惑而對您加以善意指正,如此有則改之,無則加冕即可,亦不用糾結,則無干擾,當以自心為本師……
慢一點不怕,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不能綿密保任也不怕,種子從生根發芽直到枝繁葉茂,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但只要真正認識到了這個真心本性的真實妙用,就能夠生起正信,看到清晰明確的方向了,不再猶豫迷茫了,這樣就是一個很好的緣起呀……
比如,哪怕每天只能抽出兩小時的正常時間,聽聽適合自己的禪樂,沉靜下來,全神貫注物我雙忘的去做一件事情,能夠如此堅持十年下來,契入本真的力量就已經足夠強大了,能如潺潺流水了……
不但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具有強大的力量,而且還能在日常生活當中,自然而然的具足相應取用自如的智慧,若能如此這般,正信的根基就越來越扎實了……
塵緣俗世當中,少數修為境界高的藝術家或企業家,都是具有如此扎實基礎的!
法身說法,不可以言語、聲音、形相、文字而求,無所說,無所證,自性虛通而已;故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無 法可說,卻說了千言萬語,皆為真心本性之幻現也!
是 名說法,是強調一無所住,才是自然映照之本源也!
- Mar 02 Sun 2025 17:12
傳心法要》: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