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是弘一大師的學生,他在一次演講中講道:“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賢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二層。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份子、學者、藝術家。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
豐子愷認為:“我們的弘一大師,就是一層一層地走上去的……故我對於弘一大師由藝術昇華到宗教,一向認為當然,毫不足怪。”
弘一大師既是一個出色的藝術家,也是一個優秀的佛家弟子,尤其,他對華嚴宗、淨土宗和律宗都有很深的研究,的確是一代佛學大師。對弘一大師出家的動因,豐子愷是大師的弟子、好朋友,是有資格說這樣的話的。在豐子愷看來,弘一大師的出家,完全出於“腳力大”者對人生追求的自然漸進,是一種人格的完滿和昇華。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人要有更高境界的追求呢?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其實,如果你不想渾渾噩噩地活著,那麼,就必須有個更高境界的追求。我們大家都知道,生存不等於生活。要我說,沒有更高境界的追求,就和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延續基本生命的人一樣,是在生存;而有了高境界的追求,才能稱為生活。這種生活,是對生存之人的解釋,是對眾生生命的解釋,這種活法,不知要高出“生存”多少倍!
人生一世,誰都想活得自在,活得無悔。其實,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滿足我們的欲望時,我們快樂過,但是,這種快樂是恒久的嗎?當下一次還是這樣的滿足欲望,很多人會覺得“沒意思”。這種快樂是淺層次的快樂,而且,這種快樂很容易成為痛苦的源泉。比如,有人因為這樣的快樂,產生貪念,癡迷於那樣的享受,等到再一次享受的時候,卻很快發現“沒意思”了,覺得欲望沒得到滿足,享受也沒了快樂,這時,心理上是痛苦的,是煩惱的,是空虛。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不也是身陷其中嗎?
而大多數有追求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很多人學習進步了,工作進步了,這時心裏的喜悅是無法形容的,很多人說這時候的快樂感受“比蜜還甜”,這就是說,這時的快樂是超越了物質享樂的。更進一步說,很多人在社會生活中,成就了一番事業,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這時會快樂。很多人對以前不解的問題突然“看開了”,覺得自己有信心和能力去面對了,覺得自己生活得更坦然、更踏實了,這時快樂的感覺,是物質可以買得到的嗎?
這一點,我相信很多世俗中的人是可以明白的。而這一點,雖然大部分是屬於豐子愷說的“第二層”,但也有一部分已經是“第三層”,也就是更高境界這一層的感悟了。也只有有了更高境界追求的人,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真正快樂,這種快樂,不是能用言語表達出來的,而是有機緣的人才能領悟的境界。
而這種機緣,並不是很難得到的事。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裏,也在我們的內心。問題在於,我們是不是選擇了追求更高境界的人生,選擇了尋求真正快樂的人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