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植物人畫家,在靈魂遊走了一趟地獄之門後,蘇醒過來,他之所見,與佛教中描述的死後世界非常相似。
在沒有日月的淒慘、變幻和無比焦慮、恐懼的世界中,我們的心識一如生前的反應模式。這也是為什麼佛法中要求我們在活著的時候,盡力意識到並改變我們的心的反應模式。所謂的修行,就是一種訓練。心就是靠一點一滴的訓練來改變的。而那些偉大的修行者,就是安住在心超離了任何概念的境界中,不會為任何心之所現的境相所牽,從而不會不由自主被業力之風所轉。
畫家說,這就是死後的世界,一個看起來只有黑暗和絕望的世界。死後的世界,一如生前,是我們心中這面鏡子的顯現。我們的心鏡上,充滿貪婪、仇恨、愚昧的垢染,所現的決不會是一個光明、希望的世界。所以說,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真實存在的死後世界,我們見到的只是自己的心,或者說,是我們的身體語言和行為的業的力量所變現的一個世界,一如我們活著的時候見到的世界一樣,沒有一個真實、本具的存在。
很多人不關心死後他會怎麼樣,就因為他身邊的人和他一樣不確定、不關心這一點。似乎人多勢眾,就能改變因果及前生後世的規律一樣。
事實上,只是他沒有關心過這件事,而不是沒有人告訴他。索達吉堪布在“青年佛教學術研討會”中說,自古以來,真理一直掌握在少數人手裏。
此生,為了老年的安樂和保障,你付出了青春;死後,你的心識會以另一個身軀繼續它的旅程,瞭解怎樣才能讓你漫長的來生快樂,並付出此生,也是同樣道理。但這不意味著此生過著克制、忍耐和痛苦的生活。能讓你來生歡樂的事物,今生,你就會品嘗到它的芬芳。
如果你對關乎你命運的生死大事都漠然處之,你還會對什麼樣的對你有利的事感興趣呢。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走向長久的墮落、毀滅和痛苦而已。看看這個世界上各種悲慘的景象,你將輪番成為這些悲劇中的主角。
不要因為往昔愚鈍和錯覺的力量,拋卻自己的命運之韁,從而得過且過。等你走入死亡的世界之後,如果你還能想起你生前的機遇,你將捶胸頓足,悔之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