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中醫相比較而言最科學,雖然在中醫理論上還存在著很多錯誤的東西,但是,長期以來,中醫在實踐過程中總結和發現的一些規律是比較科學的。比如陰陽轉換學說,反映出物質變化的規律,這是很科學的。中醫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中醫提出一個重要理念,十病九瘀,非常符合客觀實際的。幾千年來,很多中醫在大量實踐過程中,發現很多疾病都與身體記憶體在的瘀積有關,所以,才總結出以上結論。

那麼,瘀積是怎樣形成的呢?怎麼造成疾病的呢?現有書籍中沒有闡明,或者說講解的不夠細緻。根據本人的研究,提出一些猜想,在這裏與大家共同討論。

首先指明,在人體中,體液是在不停地流動著的,這些體液是指器官和皮肉組織上的細胞與細胞之間流動的那部分液體。體液的流動,與中醫概念中氣血流動的概念相同。順便說一下,中醫概念中氣是包括三個概念:1,氣是指體液,2,氣是指能量,3,氣是指細微神經(植物神經)。所謂的植物神經是指細胞與細胞之間連接的細小神經,中醫與西醫在一些概念上是不同的。

為了確認中醫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講解人體內部變化之前,我們先來講解一下天氣變化。

 

一、天人合一中的天況:

我們先來看看雲團的變化,以此理解身體內淤積的變化。

在潮濕的地面上,或者海面上,當溫度突然升高後,海面上或者地面上,就會形成大霧。大霧是彌漫著的,是稀鬆的水汽顆粒組成的散漫體。我們不能把地面上或者海面上的大霧叫做雲團,但是,它們與雲團只是密度上存在著差別和空間位置上的差別而已。

大霧在太陽升高後,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逐漸散去。我們說它們散去了,實際上是這些氣體升騰了,不是重新回到水裏了,或者回到土壤中了,而是升空了。

大霧升空後,彌漫在空中,這個時候的上空不是雲團,而是白茫茫的天空。這些霧氣由於密度稀薄,有很大的透明度,我們依舊可以看到高空中的一些太陽和月亮。

當這些霧氣隨著升騰過程中與外界交換能量,溫度逐漸降低,霧氣逐漸濃縮,進而變成了稀淡的薄雲。在這個變化中,霧氣團中不斷結核,結核過程是隨著霧氣團逐漸降溫在某個空間為中心水汽凝結的過程。在霧氣團結核和濃縮過程中,形成了雲彩。這個時候的雲彩是片狀的,層狀的,在氣流流動下(風),雲彩發生形狀上的變化,變成一縷一縷的,或者變成卷狀的雲團,但是,這個時候雲團都是白色的。這時一縷一縷的絮狀物好像螞蟥的形狀一樣,嚴格來說還不叫雲彩。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類物質具有互相吸引的性質,這些螞蟥狀的一縷一縷的雲在空中流動過程中,如果互相靠近了,就會合並,變成一個大雲團,好像很多螞蟥變成了海參一樣,體積增大了。大雲團遇到低溫後,進一步濃縮,水汽分子之間的距離更加靠近,變成黑雲了。我們看到空中象山一樣的沉積雲和大黑雲團,再進一步降溫後就凝結成水,變成雨水,就下雨啦。

人工降雨就是在即將凝結的雲團的結核過程,當乾冰和碘化銀進入雲團後,立即造成以乾冰或者碘化銀顆粒為核心的結核凝結,馬上形成水滴,變成雨水降落下來,就是人工降雨了。

無論白雲或者黑雲,只要沒有風,雲團只會上下移動,不會前後移動的。

總之,地面或者水面受熱後,水汽升騰變成雲團,雲團受冷後變成雨水降到水面和地面上,這是自然界水汽的變化。

水汽升空後不是變成一朵雲彩,會變成很多大小不一的雲彩。空中的雲彩是不均勻的,地面上下雨也是不均勻的。

這裏值得注意的是,霧氣在升騰過程中,當它們遇到空中塵埃層的時候,水汽顆粒穿過塵埃層,繼續上升,不會沾染塵埃的,不會變成雨滴的。即大霧散開時候不會下雨的,原因是水汽顆粒非常稀疏,遇到塵埃繞道上升了。但是,一旦高空雲團遇到低溫後濃縮成黑雲,繼續降溫後,變成了雨滴,雨滴在下降的過程中,遇到空中的塵埃層,就會把部分塵埃粘在雨滴上,變成酸雨或者變成黑雪。所以,雨水是不乾淨的水,黑雪也是含有大量的雜質。下霧不能淨化空氣,下雨或者下雪是可以淨化空氣的。雨滴或者雪花在塵埃層中穿梭的時候,碰到一些塵埃會吸附上來的,起到淨化空氣的作用。

我們如果把雨滴比如成活螞蟥的話,那麼雨滴在穿越塵埃層之後,螞蟥就變成了死海參,除了體積增大之外,腔腸殼體上由滑溜變成堅硬和粗糙,因為它的外表沾滿了塵埃,好像死海參身上沾滿了沙子一樣。

冰雹比雨滴的個頭大,原因是冰雹在下降過程中碰到很多雨滴後逐漸凝固造成的,這個過程符合物以類聚的特性。

另外還有一個道理大家應該明白:一碗純淨水在零下20攝氏度會結成冰塊,然後在10攝氏度的空氣中10分鐘又會化解成純淨水。一碗稠麵湯在零下20攝氏度也會變成冰塊,在10攝氏度的空氣中20分鐘還不能化解成原來麵湯的狀態,即使完全化解成麵湯了,也不是原來麵湯的狀況了,裏面可能會析出一些水分,還出現絮狀麵粉結構物,不再是原來冷凍之前麵湯的均勻結構了。少年身體中的體液好像純淨水,中老年人的體液濃稠了,醫學上說血脂稠,好像麵湯一樣了。在同樣受到外界溫度的作用下,比如受涼後,體液的受冷後凝固和後來加溫後化解後的狀況如同上述情況。

二、天人合一中的人況:

通過以上的講解,我們來看看人體內體液的變化。

一般的老中醫都知道,身體內的淤積是氣血受涼後凝固而成的,但是,這種認識很粗淺,還沒有從微觀上詳盡地闡明其中的道理。這裏本人願意與大家討論一下其中的道理,這種猜想未必正確,這裏是採用一個抛磚引玉的手法而已。

我們說受涼了,是指大腦控制能力非常低下時候發生的。都是那些地方受涼了呢?一般都是裸露在空氣中的頭部、手腳、腿和胳膊以及脖子等部位,除了少數時候是遇到冷水或者穿衣單薄之外,基本上都是遇到冷空氣逐漸受涼的。

我們到了冬季經常出現手腳凍僵啦,有時凍得皮膚烏青一塊,有時凍得皮膚發紫,那是皮下的體液凝固造成的。

男女到三十歲之後,尤其是過了五十歲之後,身體內的體液濃度非常濃稠,這些濃稠的體液流動在皮下組織間,遇到低溫後,開始凝固,變得更加濃稠,甚至變成類似果凍一樣的糊狀液體。但是,這些糊狀的體液,僅僅是皮下一個薄層,深層組織並沒有變成這樣濃稠。

受涼總是短時間發生的,不可能很長時間大腦控制能力都不能恢復,身體總不可能一直在受涼,過了一會大腦控制能力恢復了,受涼過程結束了,身體內部的熱量傳遞到皮下表層,這裏形成果凍一樣的薄層體液就開始散開,好像霧氣散開一樣,霧氣來到高空遇到冷空氣開始結核形成一縷一縷的雲彩,果凍一樣的皮下體液凝固薄層在散開的過程中,也會結核,變成一縷一縷的絮狀物,或者是塊狀物,摻雜在體液中流動。

嚴重受凍後,皮下的體液凝固之後,在後來開化的過程中,形成了絮狀物,這個時候這些絮狀物體積小,比較滑溜,我們如果把它們比喻成螞蟥的話,螞蟥的特點是個頭小,比較滑溜,非常軟乎,在體液中便於流動,不容易發生堵塞。老年人的體液中垃圾比較多,雜質比較多,螞蟥在這樣的體液中在爬行的過程中,外表就會沾染上很多垃圾和雜質,變成了死海參一樣的絮狀物,海參的特點是,體積比較大,腔腸外殼比較堅硬和粗糙,雖然也能在體液中流動,但是,一旦遇到網眼狹窄的時候,容易發生堵塞。

可見,受涼總是在身體外表進行的,因此,外表皮下的螞蟥和海參比較多,內臟器官受涼比較少,內表皮膚和內臟器官上的螞蟥和海參就比較少一些。

頭皮屑、洗澡搓掉的死皮和洗腳搓掉的死皮,都是螞蟥和海參的屍體。好像池塘中的水和魚一樣,一旦乾旱之後,池塘中的水全部蒸發了,乾涸的池塘底上都是死魚一樣。人們在出汗的時候,體液從毛孔中滲透出來,那是體液中的水分和螞蟥海參一起出來的,水分蒸發跑掉啦,螞蟥和海參停留在外表皮膚上變成了死皮了。另外,耳屎、眼屎以及體表其他各種各樣的污垢,都是螞蟥和海參的屍體。

江河湖泊中的漂流物總是停留在海灣或者河邊靜水區,那裏水流速度慢,便於停留。地面上的垃圾在風的作用下,總是停留在大街旁邊的旮旯裏,凡是死角的地方,都是垃圾停留的地方。

體液中存在了絮狀物和塊狀物之後,它們雖然可以隨著體液流動而流動,但是,遇到一些體液流速很慢的地方,就停留在這裏了。

所有的人體軟器官的細胞之間,體液流速都很快,肌肉和皮膚組織的細胞之間的體液流速也比較快,只有肌肉與骨頭連接處的韌帶附近的軟組織,由於裏側是骨膜,外側是肌肉或者皮膚組織,這些交界處的體液流速相對來說比較慢,當體液中帶有很多的絮狀物流到這裏時候,絮狀物就有可能掛靠到軟組織中的網線上,停留在這裏,後續來的絮狀物由於物以類聚的道理就粘連上了,使得這些絮狀物越來越多,堵塞網眼,造成體液聚積,天長日久,變成了淤積。所以,一般中老年人的腰腿疼,關節疼,都是這裏產生了淤積造成的。

這些淤積,好像空樣,一旦骨頭關節縫隙被這種凝固的固體物質填滿後,就發生骨質增生或者關節強直現象。如果這些淤積沒有固化,粘稠的淤積也會造成局部疼痛。

這裏強調一下:骨質增生的概念誤導了人們,給人們的理解是骨頭上長出來一些骨質,其實不是骨質,而是體液中的物質停靠在骨頭上造成的。好像茶壺裏的水垢,不是茶壺內壁長出來的水垢,茶壺是金屬的,金屬只能長金屬(或者金屬氧化物),金屬不會長水垢,而是水中絮狀物質停靠在金屬內壁上形成了水垢!

珊瑚礁可能生長在礁石上,但是,珊瑚礁不是礁石生長出來的石頭,而是海水中死亡的珊瑚蟲和珊瑚蟲分泌物混合之後以物以類聚的方式長成的。骨質增生的增生部分,不是骨頭上的物質變化來的,是體液中死海參的屍體及其部分體液成分以物以類聚的形式堆積成的。

雨滴在空中的塵埃層穿梭過程中會沾染上一些塵埃,受涼後凝固的體液在散開之後形成的絮狀體或者塊狀體,在隨著體液流動的過程中,可以把體液中部分垃圾塊和雜質沾染上去,逐漸增加了它們的體積或者塊頭。當運行到某些收縮的網眼附近的時候,很容易發生堵塞。

我們吃的食物顆粒,醫學上叫做蛋白質,都是經過腸胃內壁上檢驗孔檢驗的,達不到最小尺寸是不可能進入血液中去的,是不可能吸收的,凡是被腸胃吸收的物質顆粒,無論食物顆粒,還是雜質,包括藥物顆粒以及致癌物質等等,都不會堵塞網眼的,只有體液中這種絮狀體沾染一些雜質和垃圾後,好像活螞蟥不容易堵塞網眼,螞蟥變成死海參後才會造成堵塞網眼。

青少年也會受凍,也會產生活螞蟥,中老年人受凍後,活螞蟥容易變成死海參。

皮膚瘙癢是單個螞蟥或者海參輕微地堵塞了網眼了,撓癢就是撥動網線之後,網眼變大後螞蟥或者海參爬走了,就不感到瘙癢了,所以人們皮膚瘙癢後就撓癢。如果螞蟥和海參嚴重堵塞了網眼,或者堵塞的很緊,體液在局部聚積,就出現一個紅點。如果用手撓撓不能解除堵塞,體液就堵塞更加厲害,紅點就變成紅疙瘩,或者一片紅腫,那叫神經性皮炎。吃點過敏藥物或者塗抹一些藥物,刺激一些局部的網線,網線鬆動後,螞蟥和海參爬走了,神經性皮炎就暫時好了。

很多疾病都與螞蟥和海參有關,十病九淤嘛,這裏不一一敍述了。

三、清除淤積的建議:

天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人有喜怒哀樂七情變化,體液成分在變化,網眼和網線在變化,所以,淤積的產生和淤積堵塞也隨著天氣和情緒在變化。

清除淤積是治療疾病的方法,也是養生的方法。

注意防凍是防止淤積產生的根本措施,但是,四季的變化,人們在無神的狀態下,防止淤積是防不勝防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體液中和血液中螞蟥和海參逐漸增多。大小便是排泄螞蟥和海參的一種途徑,但是,上述中談到,人體內表皮膚下的螞蟥和海參比較少,依靠自然排便是不能有效地清除這些體內螞蟥和海參的。而多喝水,多運動,多出汗才是有效地排出螞蟥和海參的主要措施。

中醫傳統技術中有一種刺血拔罐的治療方法,這種方法同樣可以用來養生,對體內的體液進行定期更換,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經常拍打外表皮膚,使得皮下組織的網線鬆軟,也是防止淤積的一種措施。

洗熱水澡可以緩解淤積造成的疼痛,但是,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

刮痧也可以稍微清除一些螞蟥和海參,但是,效果不太明顯。

按摩僅僅是暫時把成堆的螞蟥和海參驅散了,沒有徹底地把它們驅趕到體外,也是治標不治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