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病

胸痹之症 蓋胸中如太空陽氣所過以布氣息,若陰乘陽位,阻其陽氣往來之道,陽氣 衰微則寸口脈沉遲,胃上陰寒結聚則關上緊小,所以胸滿氣短,心痛徹背,以栝蔞薤白白 酒湯主之。瓜蔞性潤,專滌垢膩之痰,薤白臭穢,用通穢濁之氣,白酒熟穀之液,色白上 通胸中,傳佐藥力,上行極而下耳。蓋陽微陰寒上幹胸中氣分即為胸痹,陰寒之脈上乘於 心即為心痛。若心痛徹背為陰邪厥逆上幹胸背經脈之間牽連痛楚,亂其血氣,紊其疆界則 轉益其痛,以烏頭赤石脂丸治之。烏頭、川椒一派辛辣溫散其陰邪,又恐胸背既亂之氣難 安,即于溫藥隊中用幹姜、赤石脂之澀以填塞厥氣攻沖之經隧,胸之氣自行於胸,背之氣 自行於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

實胸痹 若無內因虛勞、外因感冒而患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當是胸中邪氣窒塞, 腎中陽氣不得上通於胸中,以茯苓杏仁甘草湯疏利肺氣或橘皮枳實生薑湯疏利胃氣。

痰胸痹 若胸滿從脅下逆上搶心者,是因痰氣結聚於胸中,胸滿逆於經脈,故從脅下 逆上搶心。若素實是胸中實痰外溢,用枳實薤白桂枝湯以解散之;若素虛是胸中虛痰內結, 用人參湯(即人參、厚樸、瓜蔞)或理中湯以清理之。

結胸之症 大結胸因傷風寒,感于三陽之經,發熱惡寒為病在表,表邪為陽,故曰發于陽者。若

誤下之為結胸,因下正氣空虛,熱邪乘虛而入,陽邪勢盛則結在心之正上陽位,則脈沉緊, 胸滿硬痛,手不可近,氣短煩躁,治以大陷胸湯(即大黃、芒硝、甘遂末引)。然邪氣與 胸中陽氣相結不能分解,外邪與飲搏結壅於心上為硬為痛,非虛煩膈實者可同,必須攻下。 低者舉之,高者陷之,以平為正,故曰陷胸。熱邪傳入胃腑為可下,若在經則為誤下。太 陽誤下之脈主病皆在陽在表,即為沉緊、沉滑,皆不得以裏陰名之結胸,必緣脈浮而動數, 雖主風熱亦主正虛,正虛則邪持日久,頭痛、發熱、惡寒表終不解,醫不知邪持太陽未傳 他經,反誤下之,動數變遲,動數為欲傳之脈,變遲則力綿勢緩而不能傳,結而難開之象 則膈中之氣與外實之邪兩相格鬥,故為拒痛。胃中水穀所生精悍因誤下而致空虛則不能藉 之衝開外邪,反為外邪衝動其膈,於是正氣往返邪逼之界,覺短氣不足以息,更加煩躁, 遂致神明不安,無端而生懊憹,凡此皆陽邪內陷所致。

脈浮大結胸 脈浮大者忌下,結胸固然當下,若脈浮大者下之則死,因猶帶表邪,下 之重虛,結而又結固死。治以先與桂枝湯解表,俟表症已然後下之,故曰:傷寒胸滿不可 下,謂熱邪尚在表也。

未曾下結胸 若未下結胸者,此非結胸,乃表邪傳入胸中症,症雖滿悶尚為在表,屬 少陽部分半表半裏之間,只宜小柴胡湯加枳、桔或加桂枝和解之,甚則小柴胡湯合小陷胸 湯。

小結胸 則脈浮滑,心滿窒悶,按之則痛。因外邪陷入原微,但痰飲素盛則挾熱邪而 內結於心之正下,所以脈見浮滑,治以小陷胸湯泄熱散結(即黃連、半夏、瓜蔞)。

寒結胸 則心下結痛而無熱症,不渴不煩,此寒飲結聚為寒實結胸,治以枳實理中湯 (即人參、白術、幹薑、炙甘草、枳實),白散亦主之。巴豆辛熱破結,貝母苦寒開鬱, 桔梗載之上行。

水結胸 則心下怔忡,但頭汗出,他處無汗。無大熱者非熱結也,乃水飲不得外泄, 結於心下為水結胸,輕則半夏茯苓湯加生薑,重則大陷胸湯加幹薑。

血結胸 則心下滿而微硬,不可按,其人善忘,小便反利而不渴者,此血結也。治以 桃仁承氣湯(即桃仁、大黃、桂枝、芒硝、甘草)。

食結胸 則心下石硬,胸前大熱而脹滿結痛飽悶氣結者,此食結也。或已下,或未下, 並宜調中飲(即蒼術、白術、厚樸、陳皮、炙甘草、神曲、枳實、黃連、焦楂、草果、炮 薑,沖末服)。虛者枳實理中湯。

痞滿之症 因感風寒發于三陰之經者,是陽經傳入陰經之邪,非中陰之謂也。陽經傳

入原為熱症,至於陰經即熱深於內也。由三陰傳入胃腑者為可下,若在經而下則為誤下, 與三陽在經無異,在三陽為陽邪,若誤下則結在胸之陽位為結胸;若在三陰為陰邪,誤下 則結在心下陰位為痞滿。陰邪結陰位不若陽邪勢甚也,即發熱惡寒為病在裏,必先脾胃虛 寒,中氣先傷,複加外感風寒,若誤下之內挾痰飲為痞滿,裏邪為陰,非指傷寒為陰也。 故曰:發于陰者若誤下之為痞滿。陰邪結于心下陰位,胸中但滿,按之不痛,多偏胸脅而 無正中結痛之候。在經而下則為誤下,但言作痞,不用熱入二字,其陰邪可明矣。陰邪勢 衰,故結胸下陰位,治以生薑瀉心湯,若去生薑即半夏瀉心湯也。

複下再誤痞滿者 若痞滿下利完穀,腹鳴嘔逆者,皆誤下胃中空虛所致。若以為結熱 而複下之,胃中愈虛,客氣上逆,其痞益甚,治以甘草瀉心湯。客邪乘虛結於心下,本當 用人參,以誤再誤,其痞已極,人參仁柔無剛決之力,故不宜用。生薑辛溫亦宜用之,然 以氣蕩主散,恐其領津液上升,客邪從之犯上,故倍用幹薑代之開痞,又倍甘草為君坐鎮 中州。

濕熱凝聚痞滿者 若心塞悶,按之自濡而不滿硬者,乃是濁氣挾濕熱痞聚於心下,則 與外邪無預,濁氣上逆惟苦寒可瀉之,以大黃黃連瀉心湯,若惡寒汗出,雖有濕熱痞聚心 下而挾陽虛陰盛之症,此湯另煎附子汁和服,以各行其心,各成傾痞之功。

胸膈滿 胸膈滿者胸間氣塞痞悶也,非心下滿、脅滿、脅下脹滿也,亦非腹中滿。蓋 邪氣自表傳裏,必先胸膈,次傳脅下而入胃腑,是以胸滿者多帶表症,宜微汗。脅滿者多 帶半表半裏,宜用小柴胡湯和之。

脅下痛 若傷寒心下痞硬,引脅下痛,漐漐汗出,發作有時而非晝夜俱篤,此表邪將 解,雖有頭痛,心下硬滿引脅下痛,幹嘔,短氣諸症,乃熱邪搏飲之本症,不得以表症名 之。見汗出不惡寒便是表解可攻之候。今證在胸脅而不在胃,以十棗湯下之,以芫花之辛 以逐飲;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並賴大棗之甘以運脾助藥力,祛水飲於胸脅之間,乃下 劑中之變法也。

虛噫氣 若傷寒汗吐下表解後則中氣必虛,虛則濁氣不降而痰飲上逆,故作痞硬,逆 氣上沖而正氣不續故噫氣不除,治以旋覆代赭湯。用代赭領人參、甘草下行以鎮胃中之逆 氣;更用旋覆領半夏、薑棗而滌膈上之風痰。

心胸痛 嘔因大寒填塞於胸膈之間不能出納,是以痛嘔不能飲食也。腹中有寒則汁沫 溢於腸胃之外,是以上沖皮起不可觸,乃有形之積聚於空曠之間,治以大建中湯使邪不敢 內幹於髒也。

脅下偏痛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寒在厥陰、少陰之分也。邪在下當 從下解,然邪在陰分當以溫藥下之,治以大黃附子湯。附子祛少陰之寒;細辛達厥陰之氣; 用大黃通泄其積。此寒熱並施之妙法也。陽中有陰,當以溫藥下其寒。

寒氣厥逆 寒氣逆於上下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是以厥逆而不知也,以赤丸主之。烏 頭祛上逆之寒;茯苓導心氣下降;細辛發腎氣上升;半夏散寒飲結聚,有坎離相生之義。 世俗以烏半相反殊失此方之奧。朱砂為衣,蜜為丸,麻子大,每日酒下三丸。

熱氣內鬱 肝膽之氣寄在胃中,亦主疏泄水穀,若脾經鬱抑則肝木之氣遏於脾土之中 不能上達,則清陽不升,鬱為內熱,不須清熱,但解其郁,鬱升而火不遏矣。

咳嗽之症 蓋肺為諸咳之門戶,每為六氣所乘。如風乘肺則咳嗽日夜無度,汗出頭痛, 痰涎不利;如熱乘肺則嗽喘,上壅出血,甚則七竅血溢;如燥乘肺則氣壅不利,百節內痛, 頭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幹枯燥癢,大便秘,痰膠血腥;如寒乘肺則嗽急而喘,惡寒無 汗,鼻塞身痛,發熱煩躁;如濕乘肺則痰涎不利,面腫喘急。至於濕痰內動為咳,又必因 風、因火、因熱、因寒所挾,各不相同,至於乘肺則一也。蓋肺為清虛之髒,一物不容, 秋毫必咳;又為驕髒,畏寒畏熱,火刑金燥故嗽,水冷金寒亦嗽,故咳嗽者必責於肺,而 治法不在於肺而在於脾,不專在脾而反歸重於腎。蓋脾者肺之母,腎者金之子,故虛則補其母與子也。若勞傷元氣,內火妄動而傷肺者,亦有勞傷腎水,陰火上炎而傷肺者,又有 過服天冬、生地,寒藥損傷脾胃不能生肺氣而不愈者,又有誤服知母、黃柏損傷陽氣不能 生陰精而不愈者,凡此皆脾肺虧損而腎水不足,以致虛火上炎真髒為患也。須用異功散(即 人參、白術、茯苓、炙草、橘皮)為散,姜湯下加麥冬、五味補脾土而生肺金,連用六味 地黃丸滋腎水而生陰精,否則不救。

虛勞咳嗽之病其標在肺,其本在腎。血家咳嗽尤多生於腎虛。腎者氣之根也,腎陰虛 則陽無所附,氣不歸根故浮喘咳逆,宜三才湯加五味、沉香。陳修園用二加龍骨牡蠣湯再 加阿膠、麥冬、五味,其附子須少用,只做引導耳。知柏地黃湯少加五味、肉桂,以為報 使治之,常服都氣丸亦佳。又有腎陽虛不能化水,腰痛尿短,氣喘咳逆者,腎氣丸加五味 治之。更有腎水泛上,脾土不制而為水飲咳嗽者,宜從五臟雜病治之。

喘症 夫喘無不本於肺,惟兼三陰者為最劇,而三陰又以腎為最。腎火動則水氣升; 其次則太陰脾,脾火動則濕氣升,又次則厥陰肝,肝火動則風氣升。故治喘以治火為先, 然濁氣既隨火上升,火降而氣不降者何也?以濁氣雖居於下而肺之巢囊可以儲寓其中轉, 使清氣逼處不安,雖以治火而不治痰無益也。治痰而不治巢囊之痰亦不愈,惟薑汁、竹瀝 可以透巢囊之痰耳。有此症者,首重在節欲,收攝腎氣,不使上攻,故喘病兼少陰腎者為 最劇。痰喘即喘便有痰聲也,氣急喘即呼吸急促而無痰聲也,胃氣虛喘即抬肩擷項喘而不 休也,火炎上喘即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此是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食入咽則 墜下,稠痰喘即暫止稍久,食已入胃即其濕火痰再升上,喘又大作。

實喘即氣實脈盛,呼吸不利,肺竅壅塞,右寸沉實,肺氣果盛則清肅下行,豈複為喘, 皆火爍真氣,真氣衰則喘,所謂盛者,非肺氣也,乃肺中之火也,宜瀉肺。

虛喘即先竟呼吸氣短,兩脅脹滿,右尺大虛,此腎陰虛而火乘金喘不得臥,壯水為急, 以六味地黃丸。若新病致氣虛而火入於肺者,補氣為先,治以生脈散,有痰六君子湯。

邪喘由寒邪伏於肺中,關竅不通,呼吸不利,寸沉而緊,此外感也,宜解其邪,以華 蓋散發散則愈。定喘奇方:人參、牛膝、麥冬、五味、==、山萸肉。

氣浮喘有一等似火非火,似喘非喘,是諸陽氣浮,無所依歸,故上氣而喘也。平日若 無病,但竟氣喘非氣喘也,乃氣不歸元也,不知者以其有火也,誤以涼藥清之不愈,又用 四磨飲子之類,下嚥之後似竟稍寬,少頃依然,豈知寬一分更耗一分矣,惟大劑參芪補劑 加補骨脂、阿膠以鎮於下,後頻服八味丸加五味、鹿茸可治。

火郁喘有一等火鬱,六脈俱澀,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氣促而喘卻似有餘, 而脈不緊數,欲作陰虛而按尺鼓指,此為畜鬱已久,陽氣拂遏不能營運於表,以致身冷脈 微而悶亂喘急,當此之時,寒熱並忌,惟逍遙散合左金丸宣通畜熱,得汗而愈,後以六味 地黃丸養陰和陽。

短氣之症 一屬支飲,脈必弦滑。平人無寒熱,冒眩短氣不足息者,實也。短氣有微 飲也,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或腎氣丸。仲景分呼吸之短:呼氣之短用苓桂術甘湯以 通其陽氣,陽氣化則小便能出矣;吸氣之短用腎氣丸以通其陰,腎氣通則小便之關門利矣。 若咳逆倚息不得臥以小青龍湯治之。一屬氣虛,肺主諸氣,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不行也, 小便利者,四君子湯去茯苓加黃芪,腹中氣不轉者倍甘草。肺氣不足短促倍人參加白芍, 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之。

逆氣之症 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陽明者胃脈也,胃為六腑之海,足 三陽下行今逆而上,故息有音。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而息有音,以四磨湯或七氣湯 (即人參、肉桂、炙草、生薑)治之。

若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是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吐而不行,絡脈之病 則息有音,以杏子湯(即麻黃湯)或小青龍湯或越婢湯或蘇子降氣湯治之。

若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髒主津液,主臥與

喘也,是腎氣之逆,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或腎氣丸或靈砂丹(即水銀、硫磺炒成砂子,糯米 糊丸,綠豆大,每服兩丸,棗湯下)。

咳而上氣 上氣而作水雞聲乃是痰礙其氣,氣觸其痰,風寒入肺之一驗耳,發表、下 氣、潤燥、開痰為主。若咳而脈浮則外邪居多,全以散邪為主,以小青龍湯除桂枝、芍藥、 甘草、加厚樸、石膏、小麥。仍從肺病起見,以桂枝之熱,芍藥之收,甘草之緩一概不用, 而加厚樸以下氣,石膏以清熱,小麥以引入胃中助其升發之氣也。

若咳而脈沉為邪在營分即肺之裏也。熱過於營,吸而不出,其血必結,結則痰氣必外 裹,以澤漆湯加入開痰下氣清熱和營諸藥,俾壘一空,元氣不損。

火逆上氣 咽喉不利者,此胃中津液乾枯,虛火上炎之症。凡見肺病有胃氣則生,無 胃氣則死。胃氣者肺之母氣也,以麥門冬湯主之。而用麥冬數倍兼參草粳米以滋肺母,使 水穀之精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汪澤無虞。當知火逆上氣皆是胃中痰氣不清,上逆肺隧, 佔據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棗通津滌飲為先,若濁陰不除,津液不至, 雖日用潤肺生津之劑烏能建止逆下氣之功哉?

瘖症 若暴瘖失音為邪鬱氣逆,總是寒包熱邪或本內熱而後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 並宜辛涼和解稍兼辛溫散之,以消風散薑汁調服(即川芎、羌活、防風、芥穗、藿香、人 參、茯苓、僵蠶、蟬蛻、炙草、厚樸、陳皮)。

若久病失音為津枯血槁,總是氣虛挾痰之故,宜滋肺腎之化源,以生脈散下都氣丸。 若熱結於肺,或先咽痛而得,或因咳劇而得,或結稠痰而得,兩咽上齶腫痛,雖啞而有音 破濁,宜用辛涼之劑。若大寒犯腎,暴啞聲不出,咽痛異常,卒然而起或咳而不能,或無 痰或清痰,脈弦緊或數疾,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

哮症 多屬寒包熱邪,所以遇寒即發,喉中水雞聲是積痰在肺絡中,不可純用寒藥, 兼代辛散可也,以小青龍湯治之。哮喘遇冷即發有二:一屬中外皆寒,溫肺湯主之(即人 參、炙草、肉桂、生薑、橘皮、幹姜、木香、鐘乳石);一屬寒包熱,越婢湯加半夏主之, 或麻黃定喘湯(即麻黃、杏仁、厚樸、款冬花、蘇子、黃芩、半夏、炙草)。

肺冷 頭必眩,不咳不渴,但吐涎沫反遺溺,小便數,以甘草幹姜湯主之。蓋肺熱則 膀胱之氣亦熱,小便必赤澀而不能多。若吐涎沫,不咳不渴,反遺溺小便數,明非熱在上 焦之肺痿,亦非重亡津液所致,必系上焦虛冷,不能制下故小便無所收攝,乃肺中冷也。 陰氣上逆侮其陽氣必眩,陰寒之氣凝滯津液故多涎沫。此二味溫其脾肺,若服後轉渴者即 屬消渴飲一溲二之症。

肺脹 是風邪束水陰結在肺也,則咳而上氣,喘而煩躁,發汗則愈,令風邪外泄於肌 表,水無風戰則自順趨而從下出也。若目如脫脈浮大者,以越婢加半夏湯;若脈浮者,心 下有水氣,以小青龍湯加石膏,越婢湯中有石膏無半夏,小青龍湯中有半夏無石膏,全重 在半夏石膏協力建功。石膏清熱藉辛溫亦能豁痰,半夏豁痰藉辛涼亦能清熱也。若面目浮 腫,喘息動肩是肺氣壅遏上而不下,加以脈浮大,氣方外出,無法可令內還而下趨,再加 下利則上下交爭,無法可治。若肺脹而咳,左右不得臥,此痰挾瘀血礙氣而脹,宜當歸、 丹皮、赤芍、桃仁、枳殼、桔梗、半夏、甘草、竹瀝、薑汁。如外邪去後宜半夏、海浮石、 香附、瓜蔞、甘草為末,薑汁蜜調噙之。若飲酒過多或勞力氣上誤飲冷水傷肺,肺氣不能 收斂,喘鳴肩息,以越婢湯加細辛、葶藶或小青龍湯去白芍加葶藶、半夏則知肺脹喘滿當 以葶藶為嚮導也。

肺痿 其精漸已非一日,其熱不止非一端,總由胃中津液不輸於肺,肺失所養,精枯 液燥,然後成之。於是肺火日熾,肺熱日深,肺中小管日窒,咳聲以漸不揚,胸中脂膜日 幹,咳痰艱於上出,行動數武,氣即喘鳴,衝擊連聲,痰始一應。大要緩而圖之,生胃津, 潤肺燥,下逆氣,開積痰,止濁唾,補真氣,以通肺之小管,散火熱以複肺之清肅。如半 身痿廢,手足痿軟,治之得法,亦複能起。雖雲病近在胸中,呼吸所關,亦能有救。肺癰屬有形之血,血結宜驟攻;肺痿屬無形之氣,氣傷宜徐理,兼潤肺燥,然肺雖燥而多有不 渴,勿以其不渴而用燥熱之藥。治肺痿紫苑散:紫苑、人參、知母、貝母、茯苓、阿膠、 五味、甘草。

肺癰 凡咳嗽吐臭稠痰,胸中隱痛,鼻息不聞香臭,項強不能轉側,咳則遺溺,自汗 喘息,呼吸不利,飲食減少,脈數盛而芤,惡風毛聳便是肺癰。蓋由感受風寒,未經發越, 停留肺中,蘊發為熱。或挾濕熱,痰涎垢膩,蒸淫肺竅,皆能致此。慎不可用溫補保肺之 藥,尤忌發汗,傷其肺氣,往往不救。《金匱》皂莢丸、葶藶大棗瀉肺湯、《千金》桂枝去 芍藥加皂莢湯、葦莖湯、宋人十六味桔梗湯俱肺癰之專藥。初起用葦莖湯,此方大疏肺氣, 服之使濕瘀悉趨溺孔而去。皂莢丸即一味皂莢蜜為丸,棗湯下。葶藶大棗瀉肺湯即二味。 初起脈微數,已成即變滑數。初起以左右三部脈微知衛中於風而自汗,左右三部脈數為營 吸其熱而畏寒。然風入衛尚隨呼氣而出不能深入,所傷者不過在於皮毛。以漸舍肺俞而咳 唾振寒,茲時從外入者從外出之易易也。若夫熱過於營即隨吸氣深入不出而傷其血脈矣。 衛中于風得營中之熱留戀固結於肺葉之間,乃致血為凝滯,結為癰膿,是則有形之敗濁必 從瀉肺之法而下驅之。安在始萌不救,聽其膿成而致肺癰腐敗也。每治已潰未潰及肺脹以 甯肺桔梗湯補瀉兼施,使痰火血氣膿水俱從下泄:桔梗、貝母、當歸、黃芪、枳殼、甘草、 防己、百合、雙花、生薏仁、知母、五味、陳皮、杏仁、葶藶子、生薑。

痰飲 蓋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 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若水精不四布,五經不並行 則痰飲作矣。其原有四:一由胃而下流於腸;一由胃而旁流於脅;一由胃而外出於四肢; 一由胃而上入胸膈。始先不覺,日積月累,水之精華轉為渾濁,於是遂成痰飲。必先團聚 於呼吸大氣難到之處,故由腸而脅而四肢,漸漬於胸膈,其勢愈逆。夫人身之氣,經盛則 注於絡,絡盛則注於經。痰囊之來,始於痰聚胃口,嘔時數動胃氣,胃氣動則半從上出於 喉,半從內入於絡,胃之絡貫膈者也,其氣奔入之急則沖透膈膜而痰得以居之,痰入既久 則阻礙氣道,而氣之奔入者複結一囊也。然痰飲結聚於膈膜而成巢囊,清氣入之渾然不覺, 每隨濁氣而動,乃至寒之亦發,熱之亦發,傷酒、傷食亦發,動怒動欲亦發,總由動其濁 氣,濁氣隨火而升,轉使清氣逼處不安也。故治巢囊之痰甚難,必先凝神入氣,以靜自調, 薄滋胃以去胃中之痰,使胃經之氣不急奔於絡,轉虛其胃,以聽絡中之氣返還於胃,逐漸 以藥開導其囊,而滌去其痰則自愈矣。

勞風 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 治之以救俯仰,巨陽引經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 如彈丸,從口中及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夫人勞力則肺氣脹滿,俞穴大開而 汗泄,斯時感冒,風邪乘其俞穴之開直入肺下,少頃俞穴仍閉,其邪有入無出,鬱閉不通 而生痰聚飲,流入膺胸肩背經絡竅隧之中,故使人強上冥視。強上者,身半以上為風所中 而胸背強戾,但可仰臥而不能俯,非若腎風之不能正偃也。冥視者,邪害空竅所以目睛反 戾半開不動,不能視物也。唾出若涕者,痰飲上溢之征也。惡風振寒者,肺氣受困,木邪 反肆為瘧也。風寒之邪必由巨陽而尋出路,今邪在肺下,逼近胃口,既不能從表而解,又 非寒熱燥結可攻下而除,必借資膀胱陽氣上吸胸中使陰瞳鬱閉之邪庶得從上而解散。本乎 關者親上故涕從口鼻而出。其色青黃,其狀如膿者乃風邪挾肝膽而乘脾胃之候也。大如彈 丸者乃久已支塞肺竅之結痰,見邪畜之盛也。設不急治則傷肺而死矣。故治此症者當急使 巨陽之上升則肺氣清肅下行而風邪痰涕方得上出。胸中既空洞無餘,自然俯仰無礙矣。以 《金匱》桂苓五味甘草湯加薑汁、竹瀝。以桂枝上散肺下邪風,下通膀胱陽氣;茯苓先升 後降,專祛肺下濁飲;五味約束桂枝辛散,使津液不隨氣外泄而為巨陽之嚮導;甘草之甘 緩使三味藥緩留膈上,其成匡濟之功。若痰逆勢甚當桂枝二越婢一湯或小青龍加石膏湯。 稟氣素虛者,以炙甘草湯治之。

 

胃病

胃風之症 則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瞋脹,食寒則泄, 診形瘦而腹大。胃風者,頭面腫起,右關弦緩帶浮。多因飲食乘涼所致。變症有五:一曰 風成為寒熱,以風乘于胃必左投肝木而從其數,風氣通於肝也,肝木盛則侮脾土故生寒熱, 以小柴胡湯;一曰癉成為消中,癉者熱也,熱積胃中,善食而易饑,火之害也,宜白虎加 人參湯;一曰厥成為巓疾,厥者逆也,謂胃氣逆而上行成巓頂之疾如眩暈之類,宜芎辛湯 (即川芎、辛夷、生薑);一曰久風為飧泄,言胃中風熾,飧已即泄不留停也。若風氣入 血分則下鮮血,挾濕熱則下如豆汁,以人參胃風湯,有血加防風,即四君子湯去甘草加當 歸、白芍、川芎、桂枝、粟米;一曰脈風成為癘,言胃中之風醞釀既久則榮氣熱胕,其氣 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肌肉之間漸至潰爛,輕則肌體麻木,目蠕動,牙關緊,面腫能 食,以升麻胃風湯(即升麻、白芷、當歸、葛根、蒼術、麻黃、槁本、羌活、草蔻、蔓荊、 柴胡、黃柏、炙甘草、薑、棗)。此五者總為胃風之病也。

消癉之症 經雲二陽結謂之消,即手足陽明熱結而病。消渴火之為害也。腎者胃之關 也,腎司開闔,腎氣從陽則開,從陰則闔,陽不盛則關門大開,水直下而為消。蓋下消之 火水中之火也,下之則愈熾;中消之火竭澤之火也,下之則愈傷;上消之火燎原之火也, 水從天降可滅,徒攻腸胃無益反損。夫地氣上為雲,然後天氣下為雨,是故雨出地氣,地 氣不上天能雨乎?故升地氣以慰三農與焏,蒸腎水以溉三焦無異。夫水火偏勝,津液枯槁 以致龍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腸胃合消,五臟乾燥,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故無分 上中下,亦可先治腎水為急。惟六味、八味加減,隨症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腎水則渴自 止,白虎承氣非所宜也。總之是下焦命門火不歸原,游於肺則為上消,游於胃則為中消, 以八味腎氣丸引火歸原,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濟,氣上薰蒸,肺受濕潤,渴疾即愈。

上消者即舌上赤裂,大渴引飲,此心移于熱於肺,傳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主 之。上消之源以胃以其熱上輸於肺,而子受母累,而心複以其熱移熱于肺而金受火刑者生 水而出高原者也。飲入胃中,遊溢精氣而上,則肺通調水道而下,今火熱入之,高原之水 為暴虐所逼,合外飲之水建瓴而下,飲一溲二,不但不能消胃水且並素醞水,精竭絕而盡 輸於下,較大府之暴注暴泄為甚,故死不治也。

中消者即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此癉成為消中是也,以調胃承氣湯主之。 中消之源以身肥而且貴醇酒厚味,即無限量,久之食飲釀成內熱,津液乾涸,未濟于水, 然水入尚能消之,愈消愈渴,其膏粱愈無已,而中消之病成矣。既癉成為消中,隨其或上 或下,火熱熾盛之區以次傳入矣。

下消者即煩躁引飲,耳輪焦幹,小便如膏,此腎消也,六味地黃丸主之。下消之源以 胃以其熱,由關門下傳於腎,或以石藥耗其真,或以女勞竭其精,陽強于外陰不內守而小 溲渾濁如膏,飲一溲二,腎消之病成矣。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開則水無輸泄而為腫滿; 關門不閉則無底止而為消渴。腎消飲一溲一者腎氣丸主之,於此蒸動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 下入之陽光。

水腫之症 經雲三陰結謂之水,即手足太陰再加腎。夫胃為水穀之海,水病莫不本之 於胃屬之脾肺者,何也?蓋脾足能轉輸水精於上肺,足能通調水道於下則胃無病水之虞矣。 若脾肺二髒之氣結而不行,後乃胃中之水日畜漸漬,表裏無所不到也。是則脾肺之權可不 伸也,其權尤重於腎,腎者胃之關也,腎司開闔,腎氣從陽則開,從陰則闔,陰不盛則關 門常闔,水不通而為腫。蓋病人者,水火而已,水流濕,火就燥,水柔弱火猛烈,水氾濫 於表裏;火逰行于三焦。水腫以腎本肺標,相輸為害,總以脾肺腎為三綱。治氣之源有三: 一曰肺氣,肺氣清則周身之氣下行也;一曰胃氣,胃氣和則胸中之氣亦易下行也;一曰膀 胱之氣,膀胱之氣旺則能吸引胸中之氣下行也。經曰: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雲:上焦如霧,言其氣氤氳如霧也。又雲:膻中者,臣使之官,言其能分佈 胸中之氣而下傳也。夫膻中者與上焦胸膈同位,膀胱位於腹內,膀胱之氣空洞善容而膻中 之氣得以下運,若膀胱之氣不化則腹已先脹,膻中之氣安能下達也?然欲膀胱之氣化,其 權在於保腎,腎以膀胱為腑也。腎氣動必先注於膀胱,屢動不已,膀胱脹滿勢必逆奔於胸 膈則窒塞也。治法補腎水而致充足,則精氣深藏而膀胱之脹自消;補膀胱而令氣旺則腎邪 不畜而輸化之機自裕。所以然者,以腎不補則不能藏,膀胱不補則不能瀉。凡治水腫喘促 以順肺為主,肺氣順則膀胱之氣化而水自行矣。試觀禽獸有肺者有尿,無肺者無尿也,故 水道不利而成脹滿以清肺為急,此義前人未發明,現後人以五苓、五皮治水誤矣,至於車 水放塘種種劫奪膀胱之劑則殺人之事矣。

水本畏土,因土虛不能制水,則寒水侮所不勝反乘脾土氾濫為邪,其始起也必從陰分, 漸次而升,按肉如泥,腫有分界。夫水雖制於脾而實主於腎,腎本水髒而無氣寓焉,若腎 中陽虛則命門火衰,即不能自製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陰陽不得其正則化而為邪。夫氣 即火也,精即水也,氣之與水本為同類,但在化與不化耳。故陽旺即化。而精即是氣,陽 衰則不化而水即為邪。凡火盛水虧則病燥,水盛火虧則病濕,故火不能化則陰不從陽而精 氣皆化為水,所以水腫多屬陽虛。

凡心水則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肝水則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 疼,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返;脾水則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肺水則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腎水則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足 逆冷,面反瘦。

夫腫脹者,水病也,氣病也,血家亦有水腫、氣腫。蓋血之與氣,水之與火,互相倚 伏,二者是一也。氣即水也,血中有氣即有水,故肌肉中有汗,口鼻中有津,胞中有水, 是水與血原並行不悖,若血既病則累及于水,水畜胞中則為尿結;水淫脾胃則為脹滿;水 侵及膚則為水腫。治法皮膚水腫者宜從肺治之,以肺主皮毛故也。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行 則水行,宜瀉白散加杏仁、桔梗、紫蘇、茯苓,五皮飲亦治之。若大腹脹滿者,宜從脾治 之,補土利水則水行而土敦,胃苓湯主之,六君子湯加苡仁、防己亦主之。胞中水結,小 腹脹滿者,五苓散治之,豬苓湯亦治之。諸水又皆腎之所主,腎氣化則上下內外之水俱化, 宜六味地黃丸,若甚須別陰陽加寒熱之品。若口渴、溺赤、喜涼、脈數者為陽水,可加知 柏、芩連、二冬、梔膏;若口淡、溺清、喜熱、脈濡者為陰水,可加桂附、幹姜、吳萸、 細辛。

臌脹之症 五臟六腑雖皆有脹,然無不本於脾肺腎三髒。脾屬土,主運化,肺屬金, 主五氣,腎屬水,主五液。故五氣所化之液咸本於腎,五液所行之氣咸本於肺,轉輸于金 水二家以制水而生金者咸本於脾。是以腫脹之病無不由此三者,但陰陽虛實治法各殊。大 抵陽證必熱,熱者多實;陰證必寒,寒者多虛。先脹于內後脹於外者多實;先脹於外後脹 於內者多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者多實;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虛。脈滑數有力者多 實;脈細微無力者多虛。形色紅黃氣息粗大者多實;容顏枯槁音聲喘促者多虛。若起於經 年累月由食少多瀉而致者虛也,當補中為主;若起於旬日之間忽因七情六氣而成者實也, 當疏利為主。朝寬暮急者血虛,暮寬朝急者氣虛,朝暮皆急氣血俱虛。察其實者直清陽明, 若涉虛者溫補脾腎,不大實不大虛者先以清利,繼以補中。又有標實而本虛,瀉之不可, 補之無功,極難調理。先喘而後脹者治在肺;先脹而後喘者治在脾。然脹則必喘,喘則必 脹,二者相因也。脾不運而濁火上炎,肺不得清則喘,肺氣被鬱喘而不得下降,則脹分新 舊虛實,初起脈實大,二陳、蘇子、葶藶子瀉之,二便通暢,喘脹俱減。有臌脹者中空無 物,腹皮繃急,多屬於氣也。有蠱脹者中實有物,腹形充大,非蠱即血也。有單腹脹者乃 脾虛之甚,必用大劑參術佐陳皮、茯苓、蒼術、姜制厚樸。或曰:反用參術何也?乃塞因 塞用之法,正氣虛而不能運行濁氣窒塞於中,今扶助正氣使之自然健運,邪無所留而脹消矣。凡下氣虛乏中焦氣壅,欲散滿則恐虛其下,欲補下則滿甚於中,況少服則資壅,多服 則宣通,當以啟峻湯(即人參、黃芪、當歸、白術、陳皮、炙甘草、肉桂、茯苓、幹薑、 肉蔻、沉香、附子)峻補其下,疏啟其中,氣既得峻補則上行而啟其中,中焦運行之令使 之疏通則中滿自消,下虛自實,乃塞因塞用也。補脾藥必佐姜制厚樸,以其溫能益氣,辛 能寬脹也。夫脹皆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致水穀聚而不散,故成脹滿。因飲食不潔 不能調養則清氣下降,濁氣填滿胸膈,濕熱相蒸,遂成此症。若小便短澀,其病膠固難以 治療,用半補半瀉之法健脾順水寬中為主,不可過用猛烈反傷脾胃,病再複脹,不可治也。 宜分消湯、分消丸隨寒熱虛實加減治之。若脹滿得之未久,或脹或消,腹皮稍軟,不泄不 喘,隨治隨愈。若臍心凸起,利後脹複急,久病羸乏,喘急不得安者,此脾腎俱敗,無有 愈期,至咳嗽失音,青筋橫絆腹上,及爪甲青卒腫,頭面蒼黑,嘔吐頭重,上喘下泄者, 皆不治。

分消湯治寒脹即半夏、厚朴、川連、黃柏、川烏、炮姜、吳萸、草蔻、木香、人參、

茯苓、澤瀉、生薑。

分消丸治熱脹即半夏、厚朴、川連、枳實、黃芩、白術、生薑、茯苓、豬苓、人參澤 瀉、炙草,糊為丸。

連理湯治單腹脹即理中湯加茯苓、黃連。

血臌 脅滿,小腹脹,煩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身有血絲,腹大如萁, 脈雖虛而步履如故,多忘善怒,多食魚鹽所致。魚多食令人熱中,鹽性偏於走血,血為陰 象,初與熱合,不覺其病,日積月累中焦沖和之氣亦漸為熱氣,熱則結而血不流矣。於是 氣居血中,血裹氣外,似婦人懷孕狀,治以六君子湯加幹姜、川芎,陳米、荷葉為丸,白 水送下,以執中央,以運四旁。

翻食之症 噎者上焦吐也,從乎氣,食即帶痰而出,有時屈曲而下食則暴吐,心下嘈 雜,皆痰飲鬱火所致也。大抵氣血虧損複因憂思悲恚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鬱氣生痰, 生痰則塞閉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如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也。蓋食不得入是 其有火也,食才下嚥,涎隨上湧必膈咽之間,交通之氣不得降,皆沖脈上行,逆氣作也。 氣逆則水液不能潤下隨氣逆從耳。

膈者中焦吐也,從乎積,每吐則膈間隱隱刺痛,必有死血,好飲熱酒每多犯此。或先 吐而痛,或先痛而吐,若默如癡者為蟲積,所謂蟲為下膈是也。

反胃下焦吐也,從乎寒,食久不消,經日必吐,乃火衰不能生土,土不制水之候。大 抵脾胃虛傷,運化失職,不能腐熟五穀,變化精微,食雖可入,良久複出,反胃所由成也。 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上焦之吐 從乎氣即食則暴吐,皆因氣血虧損,複因憂思悲恚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 鬱氣生痰,生痰則塞閉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如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也。噎 塞大都屬熱,反胃大都屬寒,然不可拘泥。脈大有力,嘔吐臭酸,當作熱治,脈小無力, 嘔吐清水,當作寒治。色之黃白而枯為虛寒,色之紅赤而澤為實熱。此症所疑難者,方欲 健脾理痰恐燥劑有妨于津液,方欲養血生津恐潤劑有礙於中州。審其陰傷火旺者當以養血 為先,脾傷氣虛者當以溫補為主。古人指噎膈為津液乾枯,故水液可行幹物即梗塞,為槁 在上焦,愚竊疑之,若果津枯何以食才下嚥,涎隨上湧乎?故知膈咽之間交通之氣不得降 者,皆沖脈上行逆氣所作也,惟氣逆故水液不能居潤下之常,隨氣逆從耳。若以津枯而用 潤下之劑豈不反益其邪乎?宜六君子湯加減,挾寒脈遲細者加肉桂、附子;挾熱脈滑數者 加枳實、黃連;若噎而聲不出者加五味子、竹茹;喉中有一塊食物不下者,痰氣也,加海 浮石、訶子肉;膈間作痛多是瘀血加歸尾、桃仁、韭汁、童便,甚者加大黃微利之。千金 方治胸中久寒,嘔逆氣上,飲食不下,結氣不消用五噎丸即幹薑、川椒、吳萸、桂心、細 辛、人參、白術、橘皮、茯苓蜜丸。若飲食入胃,便吐涎沫,如雞子白,蓋脾為涎,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涎沫自出,非人參、白術、訶子肉、益智仁不能攝也。咽喉阻塞,胸膈滿 悶,暫用香砂枳樸以開其結滯,然破氣藥太多中氣因而不運,異功散加香砂使氣旺自能運 化。精衰不能蒸騰於上,咽喉閉塞,水穀難進,強食則吐者,六味地黃湯加沉香、砂仁、 肉桂、五味。凡欲吐者不可下之,欲吐者陰邪在下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陽氣反傷無故之陰。 若每食已即吐者,因胃素有熱,食複入之,兩熱相沖不得停留,大黃甘草湯治之,大黃下 熱,甘草和胃,仲景雲:欲吐不可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欲吐者,病在上因 而越之可也,逆之使下則必憒亂而益甚,此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當逆折之使 其下行也。寒吐者喜熱惡寒,肢冷脈細而滑,用理中湯加枳實或二陳湯加丁香、炮薑;熱 吐者喜冷惡熱,煩渴,小便赤澀,脈洪而數,二陳湯加梔子、黃連、竹茹、杷葉、葛根、 蘆根、薑汁。

下焦之吐 從乎寒,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因脾胃虛傷,運行失職,不能腐熟五 穀,變化精微。食雖可入,良久複出,反胃所由成也。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 火也。反胃系真火式微,胃寒脾弱不能消穀。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兩時而吐,尖積至 一日一夜,腹中脹悶不可忍而複吐,雖曰脾胃虛寒,然致病之由必有積滯於內,《千金》 治反胃初起用《金匱》茯苓澤瀉湯即茯苓、白術、澤瀉、桂枝、甘草、生薑。去白術易幹 薑加人參、橘皮、大黃、竹茹,得利去大黃。為胃虛反食,下喉便吐之主方。若吐出原物 酸臭不化,此飲食入胃即抵胃之下脘複反而出也,理中湯為主,甚則加丁香、附子、川連。 若脈數而邪熱不殺穀,乃火性上炎多升少降,應以異功散加橘皮、沉香、川連、歸芍、生 地。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因脾胃氣虛而飲積,故以半夏燥濕,人參補胃氣,蜜潤 上脘之燥。雖食亦不能下中脘之病也,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胃反吐津液竭 而渴也,欲飲水以潤之,無小便不利而用澤瀉何也?觀《外台》以此治消渴脈絕,胃反嘔 食則知水雖入而不能散於脈,脈之陰體絕矣。澤瀉者不惟利膀胱之溺,亦能引桂姜之辛入 膀胱,行布水津於五經,故凡渴欲飲水者多用行水之劑,豈獨防其水停而已哉!正欲行水 散佈經脈,滋潤表裏,解其熱鬱耳。茯苓之淡行其上,澤瀉之鹹行其下,白術、甘草布其 中,桂姜之辛開其道、通其氣、導其水,以令四布而和營衛也。若反胃脈沉而遲,小便利, 大便秘,暮食朝吐,朝食暮吐,以下焦吐也,從乎寒治,以通其秘,溫其寒,複以中焦藥 和之。

趺陽脈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 名曰胃反。蓋脾氣運動則脈不澀,胃氣堅固則脈不浮,今脈浮是胃氣虛不能腐熟水穀,脈 澀是脾血傷不能消磨水谷,所以陽時食入陰時反出,陰時食入陽時反出。蓋兩虛不相參和 故莫由轉輸下入大小腸也。若趺陽脈緊,內躁盛而中氣衰也,難治。可見浮脈病成必變緊 脈也,況緊而見澀明是亡血之象,上脘亡血,膈間乾澀,食不得入;下脘亡血,必並大小 腸皆枯食不得下,故難治也。

誤汗下反胃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因以發其汗,令陽 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 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凡脈陽盛則數,陰盛則遲,其人陽氣既 微何得脈反數?脈既數何得胃反冷?蓋脈之數由於誤用辛溫發散而遺客熱,胃之冷由於陽 氣不足而生內寒。醫不達此,見其脈數反以寒劑下之,致上下之陽俱損,其脈遂從陰而變 為弦也。上之陽不足,日中以前所食亦不消化,下之陽不足,日暮已後陽亦不入于陰,而 糟粕不能輸於大小腸,從口入者惟有從口出也,故曰胃氣無餘,言胃中之陽氣所存無幾, 所以朝食暮吐也。

營衛虛反胃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營衛虛,營衛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 胸中冷。今微而數,微則失陽之象,數則乃陰之體,豈止客熱而已。胸中者,營衛之海, 營衛虛不統於胸中,故胸中冷矣。夫營衛之氣出入臟腑,健運周身,本生於穀。複消磨其谷,營衛非穀不充,谷非營衛不化。所以胸中冷者亦必致胃不納穀也。雖然當以正氣不足 論之,若以熱治寒,不惟反助客熱,且複耗其氣,損其陰矣,不可予姜附桂損耗正氣。

嘔症 經曰:“諸逆沖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皆屬於熱”。胃熱則嘔,風氣客於腸 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因谷入於胃,長氣于陽,脈道乃行。今胃不安于谷而成嘔,嘔則陰盛不資於脈,故脈弱, 弱則陽氣虛不能充於內外。下焦虛則小便自利,上焦虛則濁氣上升,逼迫其浮陽於外,外 雖假熱,內實真寒,證成厥逆,頃刻決離而不返矣,非四逆湯不能挽回也。

若暴病諸嘔,穀不得下者,以小半夏湯主之。故以半夏生薑滌除胃中痰飲,水穀自無 阻礙矣。

若肝火逆而嘔不能食,所嘔或酸水或苦水或青藍水,惟大小便不秘,亦能作心痛,此 是火郁木鬱之候。火郁發之,木郁達之。須用吳萸、黃連濃煎,細細呷之,再服逍遙散。

若脾胃虛而嘔,機關不利,不能運化而水到咽管輒便嘔出者,六君子湯加砂仁、炮薑, 使中央之樞軸轉,機關利,自不嘔矣。

若嘔而胸滿者,以茣茱萸湯主之。傷寒治食穀欲嘔之陽明症,以中焦有寒也,茱萸治 內寒,降逆氣;人參補中益陽;大棗緩脾;生薑發胃氣且散逆止嘔。逆氣降,胃之陽行則 胸滿消矣。此脾臟陰盛逆胃,與夫肝腎下焦之寒上逆於中焦而致者即用以治之。故幹嘔、 吐涎沫、頭疼亦不出此方也。

若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是症由陰陽不分,塞而不通,留結心下為 痞,於是胃中空虛,客氣上逆為嘔,下走為腸鳴。故用此湯分解陰陽,水升火降,則留者 散、虛者實也。

若嘔病在膈上後思水者,水飲逆於胸中也,豬苓湯主之。故用豬苓之味淡從膈上而滲 其所積之飲,更以滑石利水生津,使水精四布而嘔自除矣。

若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嘔而發熱,邪在半表半裏逆而攻上也,雖非傷寒之邪 而病勢則一也,故以小柴胡湯和之。

幹嘔 即有聲無痰然不似噦聲之濁惡而長也。宜橘紅煎湯,入姜汁,白蜜少許,細細 呷之。胃虛加人參;胃寒加炮薑;胃虛濁氣上逆茣茱萸湯;幹嘔發熱者黃芩湯即黃芩、白 芍、炙甘草、大棗;幹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若干嘔而噦,手足厥逆,乃胃中陽氣為痰飲阻塞,不得流布四末,橘皮湯主之。以橘 皮生薑之辛以開痰利氣。

若干嘔吐涎沫,由客邪逆於肝脾。寒主收引,津液不化,遂聚為涎沫,用半夏幹姜湯。 以半夏、幹姜之辛溫中燥濕,以漿水煎服,以漿水之酸收而行之,以下其逆也。

噦症 乃胃中虛冷或停水飲之故。因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受寒氣與新穀氣俱 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複出於胃,故為噦。病甚者,其聲噦頻密相 連為實,攻熱為主;半日噦一聲為虛,溫補為主。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中焦氣虛則 下焦之風木得以上乘,穀氣因之不寅,變為噦逆,用橘皮升降中氣,人參、甘草補益中焦, 生薑大棗宣散逆氣,竹茹降膽木之風熱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