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小小年紀會偏愛出家修道
新中國的道教徒,尤其是青年道友,你們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在學校受過相當教育的青年,自願出家,為發揚中華民族固有的宗教使之立於世界宗教之林,獻身道教、振興道教,這種思想是很可貴的。但是,這種思想根源是從哪里產生出來的呢?小小年紀為什麼會有這種偏愛,這種想法呢?
當然,原因很多。但是,真正發自內心愛好的,我看,應該是邱長春祖師所說的:“既入玄門之正教,必通宿世之善根”,是你們前生種下了這個善因,今生宿根不昧,才有這個善果。
祖性中的因緣
對道教出自內心的愛,正是由先天祖性帶來的。這個因緣,就叫根基。既是性分所受。就說明你有學仙的基礎。既有這種良因基礎,如何來鞏固,如何來更上一層樓,直到今生成仙了道,就看自己的修持了。
入了道教,即是性分所受,就說明你有學神仙的根基。既有這種良因基礎身忝玄門,要抱定一個宗旨,即:今生不成道,也要“一征今生之福果,二修來劫之不墮”。
千萬不要因循習染,迷失本性,喪掉夙因帶來的福慧,昏昏噩噩“只圖道教以度平生”。
積累多世厚德方能成道
總之,在今生只能加重德業資本,不要把前生德業老本虧掉了。文昌帝君說:“吾十七世為士大夫”。文昌帝君積十七世之厚德才成道,焉知我們不是多世積修才有今世具足體相和才慧。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要自暴自棄,小看自己。
依我看,你們都是神仙種子。因為“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你們不是神仙種子,就不會深愛道教,鑽到信仰神仙、能修煉成仙的道教中來!
如何面對外在環境的影響
作為道教徒,應該相信因果關係,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和果是:如影隨形,如回應聲。《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修善因,做好事,就叫積功累德。
“學好難”,這句話,看你咋理解,如果心在你自己腔子裏,自己有主意;常扶正氣抑邪氣;常教元神作主,莫教識神作怪;常常檢點自己、範圍身心、漸修漸進、腳跟站得牢,不隨他人轉。我看“學好”也不難,當然,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尤其是對青年們的影響是很大的。
“孟母三遷”,就是為找一個良好的環境來薰陶她的孩子。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諺語說:“蓬蒿生於麻林不扶而自直”,“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交,如入鯗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赤腳董爺俚語詩,說得更明白:“古人說是擇好鄰,日久一定成好人;隨邪總要歸邪道,跟上屍婆跳假神”。以上都說的是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
環境對人的影響這麼大,甚至被環境的潛移默化能改變人的氣質,那麼我們青年人既沒有本事跳出“三界外”,總還得在“五行中”生活,應當怎麼辦呢?這也好辦,我們找太上爺要辦法!《老子》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按照老君爺的這一辦法,以好人好事為師,去學習;以壞人壞事作鑒戒,檢查自己。這就是自我修養的好辦法。
天上沒有無功之神,沒有缺德之仙
學好,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是要下點功夫的。積德,如春之青苗,不見其長,日有所增。積功累德做好事,不要求大求高,要順其自然。“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從小事點滴做起,從勉強向自然過渡,從有為向無為過渡,久久成自然。
神仙都是有功于人類的凡人修成的,天上沒有沒功于人的神仙,更沒有缺德神仙。董清奇說:“臊鼠誇他自己香。刺蝟誇他身子光,誰肯當場言己過,張口只說人不良,如此要走天堂路,神仙不值紙半張”。象“臊鼠”、“刺蝟”那樣的人,是做不了神仙的。不但做不了神仙,恐怕連個好人也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