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上傳一個很有效的氣功築基功法,子午卯酉四時按步驟方法勤加練習,百日內必通小周天。

“昔日逢師傳口訣,只教凝神入氣穴”決引

總一:氣功基礎

1:陰陽 五行

陰陽五行和八卦起源于我國古代夏商之前,具有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觀點.

陰陽:相傳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渾沌,盤古開天闢地,將渾沌一分為二,天為陽,地為陰,由此有了陰陽的概念。後來古人根據生產、生活實踐和對自然現象長期觀察的事實,逐步把太陽、男性、力量、光亮、熱等帶有向上的、運動積極、肯定的、善意的、熱情的屬性歸為陽,把月亮、女性、軟弱、黑暗、冷等帶有下沉的、靜止的、消極的、否定的、惡意的、冷淡的屬性歸為陰,並由此總結出一套陰陽相互作用的學說以解析說明世上萬事萬物的產生和發展。把它應用到自然界、人類及生老病死就有了後來的陰陽五行學說、陰陽八卦學說和古老的中醫理論。

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種物質和它們的運動。五行的概念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它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產物。木、火和金、水分列於土地上下,前兩者屬陽,後兩者屬陰,火比木更活躍屬至陽,水比金位置更下,屬至陰,土地處中間屬於中性,因水為樹木生長所必需,故水又與木相互依存,這樣就構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迴圈,稱為“五行相生”。

順著這種迴圈物質就相生,違背了它就會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稱為“五行相克”。但是,事物的發展變化存在著反常現象,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過度的相克,其次序與相克是一致的,比如,木氣偏亢,太過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氣虛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來是自己可以克勝的一方,卻反而被它克勝,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比如,正常的相克關係是木克土,然而木氣偏亢,土就會反過來侮木。

我國古代哲學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分別列入這五大類的範疇,並以此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

五行與人體五臟和五味五色以及五時(春 夏 長夏 秋 冬)都是可以相結合的.

2:人體五臟經絡

經絡的實質在於"經氣",經絡並無“實體”,是獨立的“氣”的通道與系統,也是在神經、血管週邊的通道。通則有道,不通無道。穴位是“經絡之氣”途經的敏感點、連接點、閉塞點,也是需要疏通的要害。疏通、調和“經絡之氣”,有助於增大神經、血管週邊的空間,“和利肌肉”,減少對神經、血管的壓迫,進而使之放鬆、暢通與伸張。所以,經絡也是人的生命線。十二經脈(包括任、督兩脈)的基本走向是“氣”的主幹道,由此分流出來直至皮部的小的通道,就是“絡氣”的通道。經、絡疏通是相輔相成的。

人體有十二經絡與奇經八脈相輔相成,其中以十二經為主.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裏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徵。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

3:經絡與陰陽五行

經絡是人體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人體運行的通道,包括兩部分,其中直行的幹經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路全身各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靈樞.經脈》中曾有:“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經絡是氣在人體內的運行通道。生命存在,經絡就存在,生命終結,人地氣息,經絡也隨之消失。上古醫籍《黃帝內經》曾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主,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古時歷來都將人體經絡是陰陽五行五色五味的縮影。

中醫將經絡中內屬髒的跟髒直接相連、關係最密切的稱為陰經。它與髒對應的腑又有緊密的聯繫,中醫稱這種關係為絡;將內屬腑的跟髒直接相連、關係最密切的經稱為陽經。同樣,它絡于腑相對應的髒,陽經在四肢的外面,陰經在四肢的內面。

中醫中的五行學說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特性來歸類自然界的各種事件和現象,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黃帝內經》中將五行學說應用于醫學,形成了中醫學的五行學說。於是中醫中五行與人體臟腑對應起來,經絡中的對應關係為:木對肝經、火對心經、土對脾經、金對肺經、水對腎經。肝經太旺的人平時都容易生氣,因肝經主怒。若是女士的話就易得乳腺增生,因肝經要經過乳房;肝經有異常的話同時影響到脾經,又因木克土,所以她同時也會有消化系統方面的問題,比如腹瀉、腹脹或胃疼等病。

4:吸天地靈氣采日月精華

一種觀想的方法,把自己和天地融為一體。

在採集的過程中,觀想把天地日月精華之氣,從天頂的百會穴進入體內,然後順身體的主要穴道流通,最後進入小腹丹田中化為全身的力量。

天下名山大川靈氣充裕之地必是草木旺盛水清氣爽之所在.

5:精 氣 神

精,氣,神,人之三寶,凡人生於世,皆依耗精氣維生,精氣盡,則神去身亡亦。故,修道者有雲:“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依此法,度萬萬世而不壞。

精者如水,氣者如水蒸氣,精可化氣,氣可化精。故有練精化氣一說。精在人的身體裏是極其重要的,身體中的所有器官,都是要依靠精的滋潤才可正常運行。精的補充來源有:食物、空氣、水、真氣的轉化。在某種意義上,精就象另一種血液,是生命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精並非生理上的精液,二者之間雖有聯繫,但聯繫就如饑餓或新鮮空氣於精之聯繫一樣。

氣,因其行於體內而無形,發於體外而無影,運走自如,可知覺而不可見,因故得名。修行之氣與呼吸之空氣不同,空氣在體內“始於鼻,止於肺”,真氣之氣則運行於經、絡、脈之中。中醫有雲:“痛則不通”,即言真氣不通也。修行之人既是以人力運走真氣於經絡,從而達到練精、練氣的目的。

神,生命活動的主宰,古人認為即人之靈魂,精、氣可加強之。修煉之人最快三月即可知神為何物。

精、氣、神,雖各有其特有性質,實際上是一不可分割的整體。精為神之舍,有精就有神,所以積精可以全神,神傷則精無所守。精又為氣之母,精虛則無氣,無氣則亡。精、氣、神,三者一體,存則具存,亡則具亡。精脫者死,失神者亦死。故,精為氣之母,神為氣之形。關乎人之存亡,不可不知!

6:丹田

丹田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鑒》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

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丹田在何處,說法不一。多數氣功家認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宮”,印堂穴至腦後玉枕直線與中脈相交之處即是。中丹田叫“絳宮”或"黃庭",在胸部膻中穴向後與中脈相交即是。下丹田在臍下小腹部相當大一塊,肚臍至命門穴直線與中脈相交即是,包括關元、氣海,神闕、命門等穴位。

  古人認為丹田是滋養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無火能使百體皆溫,無水能使臟腑皆潤,關係全身性命,此中一線不絕,則生命不亡”的說法。

  上丹田在督脈的循行路上,屬於陽性,是陽氣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識活動的神經中樞所在。是練功入靜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鍛煉神經系統,控制自己的意識活動,調節、增強神經中樞,抑制整體代謝機能,從而發揮貯能性效應。這有助於休養生息,積聚精力與疾病作鬥爭,獲得健康。所以,練功後感到體力增強,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頭部,頭部為諸陽之會,凡氣虛下陷,頭部怕風寒,以及腦貧血、低血壓病人,可意守上丹田,但初學氣功者,不要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氣機上竄引起頭暈;陽盛的病人(如心火上炎、肝陽上亢、高血壓)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在胸部,如病人是中氣下陷,婦女月經過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悶,要慎重使用。

  下丹田,是練功誘導得氣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鍛煉體液系統,激發體內的能量物質,以調節、充實體液迴圈,提高整體代謝機能,從而發揮激能性效應。這對人體充實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歷代氣功家多主張意守下丹田;因為這個部位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關係最為密切,它位於人體中心,是任脈、督脈、沖脈三脈經氣運行的起點,十二經脈也都是直接或間接通過丹田而輸入本經,再轉入本髒。下丹田是真氣升降、開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養胎的地方。《難經》認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本文由:utionsoft.tuita.com、www.mgqqw.com、czseo520.tuita.com、utionsoft.blog.tianya.cn、0735web5.tuita.com、windowsphone8.tuita.com、wpfsoft.tuita.com整理。所以氣功家多以下丹田為鍛煉、彙聚、儲存真氣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氣發源于腎,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人體的強弱,生死存亡,全賴丹田元氣之盛衰。所以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保養丹田元氣。丹田元氣充實旺盛,就可以調動人體潛力,使真氣能在全身迴圈運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調節陰陽,溝通心腎,使真氣充實暢通八脈,恢復先天之生理機能,促進身體的健康長壽。

7:氣功吐納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雲,“吹噓呼吸,吐故納新“二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之清氣,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氣,達到長壽之目的。

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氣,胎兒之氣通生母之氣,聲母之氣通空中太和之氣。那時並無口奔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竅閉矣。其呼吸即上斷於口鼻,下斷幹尾間,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中院即回,即莊子所雲“眾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氣粗而浮,呼長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氣不能下行於腹,而腹內所蓄之先天祖氣.謂 之先夭元氣,“動而愈出”(老子語),反失於太空。久而久之,先夭氣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

蓋人身稟天地之數有限,要知保氣即保生也。故不求長生之術,亦應求延年之法。道教修煉就是要返本還原,回到嬰兒先天狀態。吐納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氣,氣足則百病可治,固住性命之本,始可言其上層修煉。丹經謂“欲點長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

8:三田合一功法

“三田”是指上、中、下三個丹田。

具體練法如下:

一、練功時,意念一想到上丹田,立即轉想下丹田。在意念中,三丹田貫穿在一條直線上。

二、待下丹田有發熱、發脹等得氣感後,就把意念轉向中丹田。這時上中下三個丹田意想為三個球.而且是連成一天粗線狀。(這條粗線又叫中脈)

三、三田真正合一時,就會產生一種異常舒適感,應力求保持這種舒適感,時間愈久愈好。這時要專心注意守住這種感覺,勿使有雜念干擾.

四、作“三田合一”,不必作其他預備功,也無需收功。站樁、臥式、坐式以至傾斜時均可作。練太極拳時亦可作。

“三田合一”作得熟練後,大小周天容易貫通,容易消除疲勞(不論如何疲乏,一般作十五分鐘“三田合一”功就能恢復)。因此,“三田含一”是一種簡單、易行、效佳的守靜功法。

總二:百日築基功法

 築基一說,來源於道家內丹術。是內丹術中小周天前在煉精化氣之前的修煉內容。也叫百日築基。但對於現在的氣功練習者來說,真正修習內丹術的已經很少了。多數都是習練根據傳統周天功理法而改變的現代型的健身周天功。做為周天功的術語,百日築基仍被健身周天功沿用了下來,做為健身周天功通小周天前的基礎功法。我們先瞭解一下傳統的丹道“百日築基”。

 道家認為,人過中年以後,童體已破,精氣逐漸的走漏流失。做為生命的物質基礎的元精逐漸衰敗。所以,對於已失童體之人,要能使其有足夠的先天元精,保持真精不漏不失,就要及時的補充,就象一盞燈的燈油不斷的減少,快乾枯之時,要維持這個“生命之火”長存,就要不斷的補充燈油。所以道家將築基法門也稱為“抽油添命”的功夫。使身體回到全精全氣全神、圓滿完全、無虧無損之元真童體的狀態。回到這個狀態才具備足夠的先天精能進行煉精化氣的功夫。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對於童真之體(比如童體未漏的小孩)是不需要經過築基而可以直接開始煉精化氣的。而對於女性練功者,在性成熟後,開始來月經就表示童體已損。所以道家對女性專辟女丹功法。要求女性“斬赤龍”(斷月經)以回到女童時的身體狀態,才能象男性一樣開始著手煉液(精)化氣。而一般練功者在準確無誤的進行“補漏返童”的訓練,往往需要一百天左右的時間。所以道家稱之為百日築基。“尹喜真人曰:夫築基之功,調藥補精,煉精化氣,收心以還虛,即收神、固精、養氣之訣也。夫身內精氣充實,骨髓堅強,方可入室下功,而求返還之道也。”從此,我們可以看出,築基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調藥補精以求返還之道。而且要收心還虛,也就是練入靜入定的功夫。讓人內氣充實,骨髓堅強。回到童體之狀態。才可以開始煉精化氣。

 那麼丹道是如何築基的呢? 首先就要是進行入靜的功夫訓練。只有在入靜功夫達到最初還虛的標準了,下一步才可以開始守竅。達到什麼標準呢?“使雜念掃除而皈於一念,主靜立極,還虛入定,掃除三心,滅盡四相,直待心地靜後性天清涼。”關於收心入靜的法門,各家各派的論述已經很多了,這裏就不多贅述了。入靜到一念不起,心性明徹清朗之時,入靜功夫已經到位,然後就可開始凝神入氣穴。所以,築基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明確的知道這個氣穴在哪。

 這個氣穴,就是築基守的這個要竅。它是命功的根本之竅。我們都知道,命功的根本在於鍛煉下丹田。而自古以來,各家各派功法中,對下丹田的位置就不下幾十種說法。到底哪一種說法正確,這得因人因功法而異。而這個丹道的氣穴,古人認為是“先天大道之祖、逐日生氣之根、產鉛之地,而千變萬化之道、神妙莫測之機盡從此出。”也被稱為下玄關。就是道家說的命門。但這不是醫家說的命門穴。道家之所以稱之為命門,是因為這個大穴中內有坎(腎)離(心)真精。是性命之門戶。對十二正經的盛衰與人的生死是取決定性做用的。這們位置在哪里呢?就在兩腎中間往前一點,臍部往裏,離臍部七分,離兩腎中心三分的位置。從穴位來說,就在臍部與命門穴(督脈上的命門穴)的連線上,離臍部三分,離命門穴七分的那個位置。這就是丹家所說的命門氣穴。築基守的大竅就在此。

 對這個大竅要做什麼呢?沒有別的,“昔日逢師傳口訣,只教凝神入氣穴”。就是凝神於此守之。這些都要在調息入靜的功夫較成熟之後才開始凝神入氣穴。一則呼吸要調到息相上。二則入坐不久即能大靜,才可入手下一步功夫。

默守的原則是:“知而不守,先存後亡,虛心凝神,不著色相,不落空亡,虛靈不昧,存養寂照。”就是說心裏要明白默守的存在,但不要著意於它。

先似存非存的默守之,隨手守著守著感覺逐漸渾渾然然,在渾渾在中順意自然忘守。只在於還虛凝神,不要著於有形之物事。即不要守得實實在在,象清楚的著意於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要空空的啥都沒有,空中要有靈信。空中好象感覺到了生命之活活靈靈而又似乎不明不白似的。似月華下照于潭水之上。一切是自然無心的寂照而又飄靈美妙。這個狀態不好用文字描述,習者入靜後凝神體會,自然能得之妙境。

功法:小周天功法<培元養精轉後天化先天>

選一清淨之處,空氣新鮮,避免風向,靜坐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不故意做作,以舒適為度。

靜坐姿勢分雙盤、單盤、自然盤,任選一種。

1: 練功準備就緒,微閉雙目,安然入靜,不思,不看,不聽,不動,舌抵上鄂,若口中津滿隨即緩慢咽下。採用腹式呼吸默守下丹田,意念隨每次呼氣自喉部下達腹部,盡可能逐漸放慢、放長,吸氣時任其自然,無念無識。

練本步期間,無練功基礎者,可能出現頭昏,腰酸背痛,呼吸不自然,舌抵上齶不習慣等,這些是初練時的生疏現象,只要堅持按要求去練,便會逐漸純熟,各種不自然現象漸會消失。

2: 以觀想的方法,把自己和天地融為一體。意念天地日月星辰精華之氣,從頭頂的百會穴進入體內,然後順三田合一流通,最後進入小腹下丹田中。待氣足時可意守之片刻。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于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過分注意呼氣。直至感到丹田內形成一個“氣團”。隨著功夫的積累,小腹充實飽滿有力,有時會出現陰部作癢,會陰跳動,腎區及四肢發熱等,這些現象或感覺可因人而異。

(經常練習1.2.步驟可充實下丹田的元氣.)

3:當丹田真氣充實到一定的程度,則可運行小周天功法。小周天有一定線路,即任督二脈,從後上經前下,來回不止,迴圈不息。

方法如下:用意識假想丹田有一股熱氣,由丹田下行,循小腹,抵臍下四寸中極穴,經會陰,過穀道(肛門)至尾閭,沿夾脊棘突中上行,達頭頂百會穴,再下顏面,過喉,由胸腹正中線入丹田中。略頓一頓,仍循前法,周而復始,迴圈不已,至練功畢時為止。以周天36為單位數。

練小周天時切忌用力吸氣,或拱背挺肩低頭使後頸用力提升,否則易生流弊。必須以意識暗示緩慢引氣上升,若無上升感覺,多練多引自然成功。務必順序漸進,不急不噪,因勢利導。急躁冒進,要產生偏差。

練功勤者從練第3步功始15日至30即可有通周天的氣感。

其他:

1、練功時間,可取四正時(即子、午、卯、酉四個時辰),如做不到,亦可因人因時而定。但欲把功夫練上去,需每到自覺腹內氣動時(如汽車開動之狀),立即行功靜坐。待氣不動之後,方可收功下座。如若時練時停,就會前功盡棄。

2、注意事項:

注意房事,節制性生活。道家在這方面有嚴格戒規,不磨去情欲是練不成是上乘功夫的。至於現在一般人不一定禁欲,起碼要做到節欲。

動靜適宜。我一生不僅召習靜修道練氣功,還堅持習武不懈。深感欲健身長壽,應當動靜結合,這也是古人的經驗。但要注意照科學辦事,不能退勞,否則適得其反。

持之以恆。為此還要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有人說: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就是叫我們隨時隨地都要結合練養之法。

對元氣不守爐的處理辦法:虛恭多而無味者,則系元氣下泄,需用吸、抵、撮、閉之法運化之。外腎囊濕而下垂者,為元氣下泄,亦用此法。

3:勤加練習則任督兩脈所經病罩皆會緩慢痊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