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行人可逆天改命,非修行人則隨業流轉。如理如法的修行人會朝著本心的方向,走向如來藏。無論是修行人還是非修行人,皆千差萬別。所觸之境隨機而定,起念的方向和規律卻有特徵,念的輪轉方向具有一致性,此乃業力習性所致。你所作意之念決定你的感受,修行人應在此處下功夫。
二、業力是過去形成的種子所具的力量,它以習性推動。人的劇本自入胎之日起便註定命運軌跡,唯有修行人能從根本上改變業力,普通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因為努力也在劇本劇情之中。人的煩惱習氣難以打破,但有一捷徑,即在情緒極度低沉、煩躁之時,此為難行之時、難行之處,若能在此刻抓住時機、夯實基礎,便能有效轉換固化的煩惱習氣,功德會成幾倍、幾十倍地增長。
三、內心若不圓滿,必然會使你看到各種不順心、不如意的人事物。為何如此?只因本真自性之光微弱,內心不圓滿,小我的欲望情緒、恐懼匱乏作祟,你會不斷地想抓取、掌控、攀緣、追逐,想靠擁有身外的財色名利來建立安全感、幸福感。然而,多數時候能力跟不上欲望,智慧品德配不上物質,久賭必輸,於是你會不停陷入煩惱、焦慮、擔憂、恐懼、悲觀、憎恨、憤怒之中。其實,反過來生活即可——找回本真自性的圓滿無缺,點亮、充盈、釋放單方面、無條件、不計得失的愛,一切聽從大道和命運的安排,不做多餘無聊的煩惱、算計、妄想、動念。
四、凡夫和聖人同處一空間、一環境,所遇之境相同。為何凡夫有障而聖人無障?為何凡夫有煩惱而佛菩薩無煩惱?關鍵在於自心。魔由心生,障從心起,一切皆源於自心。若能認識到障礙在內不在外,出現障礙皆從自心找原因,此為正知正見。若出現問題總是強調客觀、埋怨別人,總是找外面或別人的原因,則屬於偏知偏見。許多修行人,心雖誠,但正因知見偏差,越精進反而離道越遠,結果很可能修入地獄,實在可憐、可惜、可歎!因此,要想破障,首先需明白障礙皆由自己心裏設置,不要向外找原因,然後從心裏放下,一切障礙將不破自除。其實,本來就不存在什麼障礙,只是你未悟道而已。
五、宇宙中萬事萬物皆有其存在意義,表現出不同作用,雖作用不同但必不可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根本不存在好壞、善惡、是非、對錯之分。若你能悟透世界上沒有一樣事物是無意義的,便證明你已悟明白佛法裏的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舍,它們都只是在起著一種正常、自然的襯托作用。所以,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不可缺少的,都在表法,都在演繹自己的因果。
六、相的呈現需要通過分別念來區分,如果沒有分別念,便無法看到這個相。例如,因果中存在車禍的分別念種子,才會看到或遇到車禍。通過觀察一個人的心,可以看出這個人一生會經歷什麼。類似這樣的信念頻繁出現,業力的種子頻繁產生,表現出分別念的生滅,進而導致類似的結果。有的人一輩子專注於賺錢,有的人一輩子專注於換工作,分別念的生滅會呈現出一種規律,這種規律會形成你的固定特質和所呈現的生活。
七、人看花、狗看花、蜜蜂看花會呈現出不同的樣子。當你帶著業力(分別念的頻率)去看時,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樣子。比如,阿賴耶識中裝著大量的業力種子,它是一種分別識和分別念,無形無相,成功儲存著各種業力種子。人類之所以能夠看見和認出一個東西,是因為阿賴耶識中有這個東西的種子,在末那識執著分別時便可以呈現出來。
八、人性的自私是因為有一個“我”,而這個“我”是末那識思量出來的一種錯覺,並且是恒審思量。與此同時,意識沒有發現這個錯覺,便錯上加錯,不斷執著,使得這種錯覺越發強大,以至於我們完全被這個“假我”所控制,最終讓我們每個人都成了神志不清的病人。
九、“我”有“假我”和“真我”之分,它們都是一種覺受。“假我”我們每天都會體會到。“假我”實際上是臨時緣起引發的分別的一種覺受,存在二元對立的我執,帶來煩惱和痛苦。它是臨時出現的虛妄之相,並非實有存在。目前我們無法去除它,一旦觸境就會緣起,緣起便會生起,生起就會帶來煩惱,做不到當起即空。即使明白了道理,也不代表可以去掉“我”。“真我”沒有對立,一切萬法都是自己的投射。一個東西都是根據因緣需要自己投射出來的,都是一體的。“真我”如如不動,是如來藏,無形無相,性象光明無極,本體為空,但要有妙用,其作用是悲心周遍,要在當下利益一切存在。
十、分別念是在當下臨時緣起、因緣和合的條件下出現的。它消失在哪里呢?你找不到它的去處,也不知道它從哪里來。所以給“我”帶來痛苦的“假我”特別虛幻。“假我”其實就是臨時緣起引發的分別的一種覺受。分別念需要安全、被尊重等需求得到滿足,我們正在為臨時緣起的分別念或錯覺而努力奮鬥。如果沒有求的渴望,就不會有求不得的苦。既然“我”是虛幻的錯覺,那麼當下可以去掉“我”,即去掉虛妄的分別念。
十一、當煩惱生起時,不要跟著煩惱走,可以立馬持咒、出門遛彎、洗個澡等等,總之就是不可以跟著煩惱走。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這個扭轉不過來,那麼劇本無法改變,命運也無法改變。之後再通過覺知來觀察,在起煩惱的那一刻,是怎樣起心動念的,為何一遇見相似的情境,就會出現這些念頭並起這些煩惱。從這個念頭的開始去觀察,直到能夠從覺知層面扭轉這種慣性,改變思維方向,而這是修行的關鍵之處。
十二、劇本由我們自己編寫,可以是任何劇本,人生就如同一場戲,是玩遊戲而已。既然選擇玩遊戲,就不要入戲,否則就不要玩這個三維遊戲。做什麼事情、說什麼話,都可以根據自己編排的劇本來進行,但重點是不能入戲,不能起煩惱。演好所有的角色,演的目的是實現角色創造價值,使集體利益最大化,這是劇本的目的。
十三、人性本無善無惡,是人的意識分別所造成的。人性本來無一物,是本自清淨的。需要相信人性本善的時候就相信本善,需要相信本惡的時候就相信本惡。跟東方人交往就很東方,跟西方人交往就很西方。如果沒有立場,就代表在所有立場,這叫隨緣起妙用,根據表現的緣分左右變動。沒有這種境界,就是一根筋,就是一種相,就是一種變相的執著于某種思維、概念、觀點。
十四、空性是無所住,不住在任何立場裏。無所住也就是隨處都住,需要在哪里住就在哪里住。一定要有緣起思維,這樣人就會很通透。隨緣建立立場,不是牆頭草,隨緣起妙用,其標準就是怎麼做更容易實現整體共同幸福,使法界利益最大化。
十五、什麼是事上練?心中一旦不平,便是事上練的時候。世間上的事,都是自己閑著沒事時大腦想出來的念,皆是心中之事。佛與魔,不在外面,皆在你心中的一念正一念邪。俗話說:是騾子是馬得拉出來溜溜,才能看出來一個人修得怎麼樣。張口見地一大堆,落地卻不行,這不叫修得好,也不能說服人。你在風和日麗的日子可以,在狂風暴雨的日子行不行?你在光明大道上可以,面對黑暗崎嶇行不行?你面對錦衣玉食可以,面對粗茶淡飯、粗布衣裳行不行?你面對健康可以,面對疾病行不行?
十六、心安是修行的基礎,只有在心安的基礎上精進修行,才能最終獲得圓滿。若無此基礎,便無法建起高樓,這一見地至關重要。菩薩若要入世度眾生,務必修習定力且不著相。首先要有定力,如此在行菩薩道時承受力才會強,不會在乎別人的言語。同時還要不著相,度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隨緣去做,做完即放下,不求回報,這樣才不容易受到傷害。
十七、感恩地生活,你會發現愛,會看到身邊每時每刻都有陽光,也會無分別地積累功德。由感恩而生慚愧,便能減弱你的貪、嗔、癡、慢、疑,進而無所求地奉獻、幫助他人。由此可洗刷你心性上多生累積的污垢,讓你擁有一顆細膩的心去體驗別人的疾苦,從自私中走出來,最終得諸佛心印,成就菩提道果。
十八、無論我們生活奢侈還是節儉,內心都一定要覺照自己對物欲的貪婪以及是否存在恐懼(比如害怕貧窮、擔憂福報耗盡、害怕貧窮降臨的恐懼,即不想窮、不想恐懼),恐懼沒有吃的、恐懼饑餓等各種恐懼,還有對物欲的貪念。如果沒有這些恐懼和貪婪,再去宣導節儉,要求別人不要把東西放壞、不要浪費。若我們自身存在這些問題,應馬上警覺並改正自己。
十九、“功德”需要觀照自己的內心,在行善過程中觀照內心,去除貪嗔癡慢疑,如此便能立刻增加自己的修行功夫。觀照到念頭的生起與消失,要去反省(修正):為何自己還有這個念頭,為何貪嗔癡慢疑的念頭還會出現。雖有空性見地,但為何還會煩惱、還會貪念不止、還不能看淡?自己還執著於何處?這便是覺照。並非無意識地看著念頭起起落落,僅僅覺知到是不夠的,要做到下次不再讓這些念頭生起,這才是修證,要讓這些念頭消失且不再出現。
二十、佛說一切如夢幻泡影之時,便是這個世界的一切都無法影響你,你便做到了。你在這個世界的所有行為,都如同在夢中……因為其中無我,沒有人來承受痛苦,也沒有人來享受煩惱。你認為自己在煩惱、在痛苦、在快樂,其實都是假的。安住於此,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該工作仍要工作,但內心不會被某種渴求糾結,不會焦躁不安,也不會有強烈的得失感,因為你知道得失都一樣,都是在夢裏的得失,如此你便不會被得失強烈地干擾,生活也會自在一些。
- Mar 13 Thu 2025 18:56
生活修行人必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