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湯專治痛風,作者:朱良春老中醫 

組 成:土茯苓30、萆薢30、威靈仙15、桃仁10、紅花10、澤蘭10、澤瀉20、苡米30、車前子30、蒼術15、山慈姑15、膽星15等。

      分析:以土茯苓、威靈仙、萆薢三味為主藥,有顯著排尿酸作用。威靈仙辛散宣導,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對改善關節腫痛確有殊功。湯劑用量一般為30克。

    上方為朱良春老中醫擬定,經臨床多方驗證應用,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痛風 的併發症 
  依據歐美對痛風患者死的原因的統計,因痛風而產生的併發症中,以合併缺血性心臟病占最多,其次是尿毒癥、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但在亞洲地區日本的研究卻以以尿毒癥居首位,其次才是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及惡性腫瘤。

      1. 腎機能障礙; 2. 缺血性心臟病 ;3. 腎結石 ;4. 肥胖症 ;5. 高血脂症; 6. 糖尿病; 7. 高血壓 。

中醫對痛風病因與發病機制的認識有以下幾方面: 

1.素體陽盛,臟腑蘊毒:臟腑積熱是形成毒邪攻入骨節的先決條件,積熱日久,熱鬱為毒是發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2.濕熱濁毒,留注關節:濕熱濁毒,根於脾胃,留滯經脈,壅閉經絡,流注關節,若正虛邪戀,濕毒不去,循經竄絡,附于骨節,形成痰核,堅硬如石。所以濕熱濁毒是形成痛風石的主要原因。 


  3.脾虛為本,濕濁為標:素體脾虛加之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調,釀生濕濁,外注皮肉關節,內留臟腑,發為本病。 

  4.外邪侵襲:外邪留滯肌肉關節致氣血不暢,經絡不通,不通則痛,久則可致氣血虧損,血熱致瘀,絡道阻塞,引起關節腫大、畸形及僵硬。
中醫學中亦有“痛風”病名,且歷代醫家有所論述。元·朱丹溪《格致餘論》就曾列痛風專篇,雲:“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水或立濕地……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汗濁凝滯,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陽也。”明·張景岳《景嶽全書·腳氣》中認為,外是陰寒水濕,今濕邪襲人皮肉筋脈;內由平素肥甘過度,濕壅下焦;寒與濕邪相結鬱而化熱,停留肌膚……病變部位紅腫潮熱,久則骨蝕。清·林佩琴《類症治裁》:“痛風,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風寒濕郁痹陰分,久則化熱致痛,至夜更劇。”

傳統中醫學對痛風早就有細緻的描述,並有系統的辨證施治理論。在《醫學正傳》中,認為痛風即“痛痹”,其病因乃進食膏粱厚味,導致濕熱內蘊,加之外感風邪侵犯經絡。氣血不通,瘀血凝結,經絡阻塞,畸形僵硬。故其治則為“發作時治標,緩解後治本”。
 這裏介紹一個中藥小偏方,簡單有效,山慈菇30g、透骨草40g、白花蛇10g、藏紅花30g、人參25g、珍珠30g等反復熬製成膏狀,每日分早晚兩次塗抹在發作關節處,可起到解瘀散結,軟化結石的作用,再結合藏紅花15g、烏梢蛇15g、黑骨藤30g、忍冬藤25g、僵蠶12g等熬沸煮湯,晚間用作泡腳,可疏通經絡排毒降酸,這樣用一個來月,各種痛風和高尿酸性結石基本康復。               
  這個方子是中醫學博士劉宏達老先生提供的“烏藤痛風方”,效果很獨特,半個來月溶解,關節紅腫,疼痛等症狀消失,僵硬驅散,伸屈自如,關節痛風石表面溶解。而且由於其疏通了經絡循化 游離分解了沉積尿酸鹽,恢復了人體本身的氣血津液調節機能,停藥後不會反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