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述
     
一個在人商場打拼,不管是經商還是職場人士,需要獲得較大的成功和有大的成就,就必須得有大格局(道),因為沒有格局(道)就不可能有佈局(戰略)思想,也就制定不了佈局(戰略),所以說格局決定佈局(戰略)。格局”是沒有準確定義的,如果有了準確定義它就不叫"格局"了,但是可以大概認為是一個人對人性把握程度,對世間各種規律(商業,政治,人生等)領悟程度,思想的高度寬度和廣度......
“格局”這個東西學不過來,“格局”是一個人“道”的層次,道生萬物,多半靠一個"悟"字,但是修習一些哲學學問是有助於提高“道”的。對於我自己來說,學習佛道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我自己的“格局”,在面臨各種商業決策的時候頭腦很清晰。而很多成功商人學“佛”的其中一個目的包括用佛法的格局來提高自己的格局。為什麼說佛法能個提高一個人的格局?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人的格局能比得上佛陀的格局,修習大格局的學問,當然就能提高格局了。

     世上有各種各樣的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格局,格局相同的人,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格局不同的人即使天天在一起也沒什麼話說。下面先從“格局”角度談談人際交往中幾個原則和忌諱的東西,可以說是我從歷史和我自己的創業經歷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格局論”在人際交往中的運用

    首先是對不同格局的人說不同的話。莊子有句話說的是:“春蟬不可語秋,夏蟲不可語冰”。說白了就是話不投機半句多,不要與格局不同的人說一些自己格局的人才能聽懂的話。有些話對有些人不能說,因為格局不一樣。有些時候,人必須得會裝糊塗,裝糊塗也是一種處世藝術,不該說的不說,對不同格局的人說不同的話,對什麼思想境界的人就說什麼樣的話。不要說一些自認為對別人好但卻會抵觸別人價值觀的東西,在人際交往中,佛告訴我們要對人有慈悲之心,儘量幫助別人,但是不代表不顧及形式的去抵觸別人的價值觀。因為不懂,當然不能說。懂了,有時候還是不能說。因為,任何的認知都是要有過程的,沒有這個認知過程,說了別人也不一定能懂,反而被人認為自以為是,傷害彼此的感情......
 

     所以,因為“格局”問題,人們都傾向於找和自己有共同“格局”的人結交和說話。 所以才會有什麼“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之說。明智的人交友都會注意一個原則,多結交有格局的人有思想的人,因為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確定了人們有什麼樣的作為,光是人的潛意識就不可忽略,人們會受到與人們往來者的無形影響——多結交高格局的人。那麼是不是說我們違背佛家的大愛精神,而對人有所歧視呢?實際上不是這樣的,這是商場成功的原則,作為商人,我們只有多結交有個局的人,有成就的人,等我們賺到錢,有了足夠的資源之後,再倒回來幫助較為弱勢的群體,這樣才能實現佛家的大愛。作為一個“佛商”是有很多問題需要能想明白的,要果斷,不能被一些世俗的思想前進的腳步,作為一個有使命感的佛商,我們既要位元社會服務,要回饋社會,但是一切都要建立在經商成功的基礎上,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能幫助更多的弱勢群體和苦難者。
 

      話說回來。那麼對於“格局”不一樣的人,我們是不是就什麼高於他們理解的東西都不說呢?當然,自己有一定“格局”,他人“格局”低一些,佛家的精神告訴我們,我們可以盡一己之力去幫助一些人,但是一定要把握一個原則,幫助能聽懂話的人。而且還要把握"以萬物為芻狗,以百姓為芻狗"的原則,也就是順應“自然”,雖然幫助他們,但是不決定他們的人生,只是在他們不懂的地方說一些東西,幫助他們在自己選的路上前進,而不去按自己的價值觀決定他們的路,或者塑造他們的價值觀。
    
     對“格局”相同的人,有時候也不能隨便說話。有時候人們遇到格局相同的人就會欣喜若狂,相見恨晚,而無話不談,這樣對不對呢?有時候即使對格局相同的人也不能亂說話,隱藏是對自己的保護,歷史上有許多天妒英才的血淚教訓。我理解"過鋼易折","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有表現欲望可以理解,但是在沒有能保護自己的時候去表現自己就是自我傷害。雖然有點危言聳聽,不過薑子牙為何七十歲才當宰相,而霍去病二十余歲就英年早逝?所以我們裝糊塗和隱藏自己不代表陰險,心計重,而是一種對“道”和“自然”的領悟,就像變色龍自我保護一樣,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刻它會在哪里變成什麼顏色,但是它只是為了躲避天敵和吃掉食物,說白了,還是為了生存。就像易經第一卦第一爻說的,潛龍,勿用。哪怕我們是一條龍,不該我們出頭的時候,我們得老實的趴在那裏......

     以上就是我的“格局論”在社交中的運用原則——第一:不對低格局的人講高格局的人才能聽懂的話,對什麼思維境界的人講什麼話;第二:如果有必要幫助低格局的人就必須的把握一定的原則,不能抵觸別人的價值觀和扭曲別人的價值觀;第三:多結交和我們有共同格局或格局比我們高的人,人以群分;第四:對於同格局和高格局的人也不能因情感而失去理智,什麼都給人說,要學會隱藏.......

用歷史來說“格局”
    因為這樣說有點抽象,下面我用歷史上一些人物來談一談“格局”,以增加大家對“格局”的理解…… 


    
在三國演繹裏,曹操滅了呂布,並一箭雙雕的催毀了劉備的有生力量,把劉備帶回了大本營。還和他煮酒論英雄......期間,曹操有多次機會殺死劉備這個被他列為與自己並列的當事英雄,但是他始終不殺,後人每每想到此處,就為曹操後悔......因為他不殺,後來又決策失誤,讓劉備龍出生天,最後阻礙了自己一統天下。不是曹操不想殺,曹操也清楚劉備的強大,而是修為達到於他並列境界的就當時只有劉備一人,於是高處不勝寒,他害怕自己寂寞,對劉備產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感,所以不忍殺。當然,我們不知道曹操是怎麼想的,無論後人怎麼說都可能是對的,也可以說是錯的。這只是我的一個猜測而已,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曹操和劉備兩個具有類似格局的人,因為敵對關係和格局相同,他們既恨著彼此,又矛盾的彼此佩服著對方。

     另外一對絕世高手,諸葛亮和司馬懿。他們雖然是天敵,但是卻又是知音,因為他們是具有相同“格局”的人。我覺得三國裏諸葛亮上方谷設計殺司馬懿,而去高山揮淚暸望送別司馬懿,和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哭送諸葛亮的兩個片段拍的很好。真實的歷史我們無法考證,但是這兩個電視劇畫面把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惺惺相惜"的情感拍了了出來。

     蔣介石和毛澤東是彼此的天敵,但卻心裏彼此佩服。毛澤東的格局是“天作棋盤,星作子。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背負青天朝下看,小小寰球能有幾個蒼蠅碰壁。”毛澤東有大格局,他把地球當乒乓球看。蔣毛彼此佩服,因為蔣介石和毛澤東,是彼此的格局,兩個人的區別,是戰略和戰術的問題。當時的“中國社會”,就是他兩個有“大格局”的人在中國這盤棋局上下棋,各展拳腳,先是十年內戰,然後在八年抗日戰爭中在一致對外的同時彼此博弈,又是後來的四年內戰,無奈蔣介石戰略戰術不及毛澤東(不完全是蔣不行,還有一些歷史原因),這才失去了天下。我每次看那段歷史,都為這兩個棋局博弈高手的招數折服,朋友們試著把那一段歷史當做他兩的一局棋看,會獲得從那些亂七八糟的教科書上不一樣的東西。普通人沒有毛澤東,或者是蔣介石那樣天地宇宙的大的格局,所以就只能做棋子的命了。可見有大格局才有大戰略,在有了大格局的基層上拼戰略,同時在有佈局(戰略)的基礎上拼戰術(方法)......

什麼“格局”的人做什麼“格局”的事
      人的修為和思維是有層次的,不同的層次決定了不同的作為。上面談到三國和蔣-毛部分,講的是有格局,有大格局的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沒有大格局的,一個人的格局決定其做事的佈局(戰略),有格局(道),但是不去佈局(制定戰略)實踐,不去思考術(方法)那就是幻想家,可以去做思想家,哲學家或是教育家。上面講了,因為沒有格局(道)就不可能有佈局(戰略)思想,也就制定不了佈局(戰略),所以說格局決定佈局(戰略)。胸中有大格局之人方有大佈局(戰略),為什麼史玉柱能死而復生,因為他是有大格局的人,他的成功絕非偶然。而很多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機遇下發了點財,他們把偶然當作了必然,以為自己有多大的能耐,於是就忘了自己是誰,不是他們自己有多大能耐,而是機遇造就了他們,這些人一旦失敗了就再也爬不起來,因為他們沒有大格局。
 

但是有大格局的人始終是少數,很多人沒大格局(道),也就沒有了佈局(戰略),但是一些人有戰術(方法)。無大格局,格局較小,但是有戰術(方法)的人雖然做不了大事,但是他們可以做小老闆,可以做基層管理者。有戰術(方法)的人做小老闆或基層管理者,對上聽佈局(戰略)的大方向指揮,自己有戰術(方法),就可以對下佈置戰鬥(執行)任務。最後一類,既缺乏格局和佈局(戰略)思想,也沒有戰術(方法),只會執行(戰鬥)的人。這些人只能做一線員工,負責聽命令去按照指揮去做就行了,但是也成不了大功,踏實肯幹,努力勤奮才是王道,別無需不務實......

    如果對自己的生活現狀不滿意,希望做大一些的事情,那麼提升自己的格局是很有必要的,我研究過諸多學問,發現提升個人的格局最好的就是學習佛道。能提升多少就要看個人的慧根和對佛道修習深度了…… 

“格局論”在企業中的運用
     我雖然是一個“佛商”,但是身在商場,商人的屬性還是較強的,在商言商,我們來簡單(複雜的以後寫)看看上面這些理論在企業裏的運用,任何沒有實際使用意義的理論都是沒有的,商場務實是最為重要的.....

       一個企業裏,有“格局”的老闆和高層管理負責佈局(戰略)級的東西,控制企業大方向。但是佈局(戰略)級別的東西需要戰術級的戰術(方法)和戰鬥(戰術)作為支撐,否則就是鏡中月水中花了,再好的佈局和戰略也落不了地。所以高層制定了好的佈局和戰略,還得要有好的中層和基層管理者在服從佈局和戰略的基礎上,負責好戰術(方法)級的工作安排和指揮,也就是中層和基層管理者負責好戰術(方法)級的事,制定實現目標的戰術和方法,然後把工作分配給基層員工。中層和基層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戰術和方法級別的事就好,出不了戰果就只是高層的戰略沒制定好或者基層的戰鬥(執行)沒做好,盡力而為,做好自己該做的。
 

最後基層員工負責戰鬥(執行),如果員工的戰鬥力(執行力)不強,不能按照戰術(方法)做好戰鬥(執行),就不會有好的戰果(結局)。對於基層員工來說踏實肯幹,絕對服從是非常重要的,把自己該做的做好了,出不了好的結果就只能怪上級的戰略和戰術問題了。
 

所以企業裏的各級(老闆和高層管理,中層和基層管理,一線員工)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各在其位,各司其職,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樣企業才能越做越強,越做越好。高層的格局決定佈局(戰略),佈局(戰略)指揮中基層的戰術(方法),戰術(方法)又指揮一線員工的戰鬥(執行),反過來,戰鬥(執行)和戰術(方法)支援戰略(佈局)目標的實現。

     最後所有這一切道(格局)、戰略(佈局)和戰鬥(執行)的協調和協作效果決定戰果(結局)......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不行,沒高層沒格局做不了佈局(戰略),沒有了正確的佈局(戰略),下面的就不用談了,絕對不會有好的戰果(結局)!高層有格局,而且戰略(方法)對了,但是中基層管理的戰術(方法)支撐出了問題,也就無所謂戰鬥(執行)了,也絕對出不了好戰果(結局)。最後就是高層有格局(道),佈局(戰略)正確,但是一線員工戰鬥(執行)力不強,也沒戲,出不了好戰果(結局)......朋友們別嫌話繞口,而是即使我們做高層的人很厲害,但是底下人才出了問題,什麼大事也做不了!做好一家現代化大型企業真的太難了,說到底,一切都是人才,各種格局各層級的人才都要有,而且還不能出問題,人才優秀了還要能協調好!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效的“人力資源管理”真的太重要了,這塊任務太重了......

     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已經或者要做企業的朋友就得注意了,格局不可以不修,佈局不可以不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