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聽到這句話,好喜歡,這句話是寫給那些積極向上把命運緊緊攥在自己手中的人。有人說人生的意義在結果,有人說人生的意義在過程,結果不是因過程而有的嗎?你有什麼樣的過程,就會得到相應的果。一在因上說,一在果上說。
伴隨寫作,我開始思考事物的兩面性,世間沒有絕對的正確和絕對的錯誤,中國古老的太極哲學就告訴我們,事物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太極圖就直觀地展示了這個道理。
我總要秉持我認為對的那一面,結果我卻無法說服自己,也無法以足夠的論點來證明我所堅持的一面。因為對立面也不無道理,站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針對不同的人和事,正反兩方都有成為正方的機會。看看著名的“奇葩說”,我感覺正方和反方都有理。本來就如此。這就是事物存在的兩面性、相對性。
我把我的矛盾說給老四,老四說,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對錯,也不必證明什麼,也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所有的對錯,都是你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所站的立場的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結果。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這風該不該等呢?都說機會是等來的,風不來,機會也不會來,如果風來了,你可有禦風的能力?這風來了,你無力把控,風就白來了,等風,也會白等。
《紅樓夢》裏曹雪芹寫道:“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看來,等好風也是有意義的,就像諸葛亮“草船借箭”必須等好風以成功業一樣。
如果風一直不來,你要等到地老天荒嗎?
風不來,你怎麼辦?
不管風來不來,都要做好準備,努力學習。如果風來了,便可乘風去。如果風不來,要更加努力,創造機會,創造條件,自己飛翔,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
我們一位老讀者的兒子,清華大學畢業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便一直在等待,等了好幾年也沒有等到理想中的機會,啃老多年,老人讓他必須出去工作,最後在超市做收銀員,至少比在家中等待好,至少邁出了這一步,沒有啃老,能自立更生了。
沒有絕對的不能等,也沒有絕對的等,都和自身所處的環摬有關。等與不等你都要努力,進取。諸葛亮高隱臥龍崗,是在等機會,等合適的人,他能等,是因為天下就在他的胸懷與智慧中。等到了劉備之後,他當即呈上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對”。後來天下的形勢,果如他所料。
如果你有諸葛之德智,你可以等。
對於我們更多的普羅大眾,等風來,不如乘風去,靠別人還不如靠自己。
善於抓住機會的人,總會走在別人前面,可機會也不是時時都有的,所以無風的時候,我們更需加油。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僅僅是獨自起飛的時候有些難,當你飛到一定的高度,你會發現,越往後,路會越好走,你的天空會越來越廣闊。
那是自己的天空,你飛過,如果有風,在你遼闊的天空會飛得更高,與其想像著我想要怎樣,不如去實施,沒有什麼能阻擋你前行,生活也不會等你把什麼都準備好了,才會有預想的“成功”。
老四有一位同學,曾在政府部門工作,後來下海經商,初成終敗。在失敗中他開始了漫長的等待,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說,“等我三十八歲出來再工作,我要讀書充實自己。”
老四勸他直接出來工作,他不出來。到了他三十八歲時,他又說:“再等我兩年,我四十出來工作會更好。”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他身心已病。等機會,成了他逃避現實困頓的藉口。又過了三年,他突然辭世了。短暫的一生中始終沒等來他想要的機會。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