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付出與收穫不對等的事情有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偶然。 而父母的付出與收穫不對等,卻是必然。

正如祭文《媽媽》裏寫的: 媽媽給孩子再多,總感到還有很多虧欠。孩子給媽媽很少,都說是孝心一片。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母老了,到了可以安享晚年的時候,卻害怕拖累子女。 這不僅是父母的心酸,更是為人子女的悲哀。

欠父母的債,一生難還清 人一生,只欠兩個人:一個爹,一個娘。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養育我們成人,是我們一生的貴人。 他們是恩人裏,最無私的那一個。 無論貧窮、疾病,始終站在我們身邊,不離不棄。 父母尚在的人,心裏總會多一分底氣,人生也還有退路。 所以總想著等等,再等等,再來盡孝。 畢淑敏寫過:我們都相信來日方長,相信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我們都很健忘,常常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父母是我們的根,卻要先枯萎。 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最是無情,令人無奈。 古時,孔子提倡:父母在,不遠遊,游必有方。這並非反對天下子女看世界、追逐夢想,而是勸誡人們:及時行孝。 為人子女,可以適時高飛,但也要記得回到生命的來處,回到夢開始的地方。 看看那雙飽經風霜的手,看看那單薄且無助的背影。 別讓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一生的遺憾。

別埋怨父母,別嫌棄父母 常言道:天下無不是父母。這句話的意思,不應該停留于父母做什麼都是對的,難以服人。 父母為孩子著想的言行,即便是錯的,也應該被寬恕、被理解,甚至被感恩。 或許有人認為,不論好壞都感恩父母對自己做的一切,這是愚孝,其實並非如此。 《孟子》裏講: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都會有所不同,我們的父母也是如此,或嚴厲或慈愛,或沉默或嘮叨。 為人子女,只有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他們的用心良苦,才能與生活握手言和。 生活中,很多白眼狼認為自己的不孝,是父母罪有應得。 不孝的人,自己都沒有做到完美無暇,卻總奢望父母毫無缺陷。 面對失敗時,他們總把問題怪罪到原生家庭頭上: 父母出身太低,導致自己爬不上想要的位置; 父母能力太差,無法幫助自己的家庭和事業…… 他們從未想過,是父母的全力托舉,才有了自己眼前的世界。 《菜根譚》有言: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連父母都無法包容的人,永遠也過不好這一生。

及時盡孝,善待父母 聽過一個民間傳說,讓人毛骨悚然: 古時,有一種特殊的喪葬方式——瓦罐墳。 為了節約糧食,家裏的老人一過60歲,孩子就要將他送入提前挖好、像瓦罐一樣的墓穴裏。 孩子每天過來送一次飯,然後在墳上添一塊磚。 直到把墓穴完全封住,孩子就不再送飯了。 老人在裏面,要麼活活餓死,要麼窒息身亡。 據說,裏面的老人,大多心甘情願。 寧願親眼看到死神降臨也不願拖累子女的人,很勇敢,也很心酸。 眼睜睜看著父母離去卻無能為力的人,陰影,一輩子都會留在心底。 作家張嘉佳說:真心對你好的人不會很多,一個也別弄丟了。 人最大的幸福,永遠都不是什麼成功、富有,而是上有老。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為人子女,一定要及時盡孝,善待父母。

再肥沃的福田,不澆水,也會貧瘠; 再悠長的歲月,不盡孝,也會遺憾。 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人生在世,有一種頂級孝順: 體諒父母的無奈、包容父母的過錯、理解父母的行為、尊重父母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