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b  

修行人“瞌睡”這一關突破不了,是不可能上路的。

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個秘密:過去開悟的高僧大德,他們每個人入定的方法和秘訣,都是通過如何睡覺捕捉到的。你如果沒有學會如何睡覺,你是不可能入定、得道的。除了這個辦法,絕對沒有第二個辦法!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你不管採用何種方法,要想入定,必須要捕捉到你是如何睡覺的。正是因為大家都會睡覺,所以能學會入定。

打坐的時候,剛要靜下心來,就容易打瞌睡。要麼就是坐在這個地方非常散亂,要麼是剛剛靜下來,又要進入夢鄉了!這是因為心力沒有提起來、鬆弛了,必然就要入睡。

如果你心力繃得緊緊的,沒有鬆弛下來,堅持一陣子,自然就會逐漸清靜,會專注在你修煉的功夫上來。你處在散亂當中,勉強還能用一點功,一打瞌睡,一點功都用不上了。

一個人心靈裏面的念頭沒有放下的時候,是不可能打瞌睡的。除非是身體很累的時候,才會打瞌睡。如果你心靈裏面用功的念頭沒有鬆弛下來,即便是你躺下來睡覺,你還是處在一種功態當中。即便是做夢,也是夢見自己盤著腿,按照自己修行的方法在用功。你用功用到這種程度,入道才有希望!你們在座的可以問一問自己,是否已經達到這種程度了。

要麼坐在這裏很散亂,要麼剛剛清醒一點就要打瞌睡。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一直都不去管它?為什麼不想辦法把它克服掉呢?如果把修道、把生死當作一件大事,放在心頭上掛起來的話,在靜坐當中是不可能打瞌睡的。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生活當中突然遇到一件事情使你很焦慮,你連覺都睡不著。就是因為心理上沒有把這件事情放下。如果我們採用這種力量來學佛,很快就入道!

一個人心裏邊沒有事情的時候,就容易睡覺;有事情的時候,睡眠就很少,甚至根本不需要睡覺。你們大家口口聲聲要學佛、要了生死,可是看我們的所作所為跟我們說的根本不一致,相差太遠。

因為你整個白天都是處在散亂當中,所以在晚上這兩個小時的共修當中也沒辦法把思想收回來,還在胡思亂想。想什麼呢?如果說是個在家人,他有家庭,俗事多,迫使他考慮,還情有可原。你說我們出家人有什麼可想的?衣、食、住無憂,又不愁沒工作,又不需要建廟,有什麼妄想可打的呢?如果說有妄想可打,就是應該想如何開悟、如何入道、如何成佛!如果不想這些,我們出家人還有什麼可想的?

你們應該養成一種習慣,每天看一段經文,把這段經文記在腦子裏,放在心上,一直把這段經文給它琢磨透徹。思想系在這段經文上,這是一個對治妄想比較有用的方法。我們在考慮經典的時候,就是與佛相應。我們出家人不考慮經典,還去考慮什麼呢?

實際上我們睡覺的時間足夠了,為什麼在打坐的時候還要打瞌睡呢?我給大家計算了一下,晚上十點睡覺、早晨五點起床,七個小時的睡眠足夠了。實際上一個常人睡眠的時間有一個時辰——兩個小時——絕對夠了!如果說你修行好的話,睡幾分鐘就夠了。甚至幾秒鐘就夠了。不過這種狀況常人恐怕都達不到。

我們生理上確實需要一點時間來休息,而且是躺下來休息。因為我們在走著、坐著的時候,身體很難達到高度放鬆,因此體內的陰陽很難交融到一起。只能夠通過躺在床上,讓身體高度地放鬆,體內的陰陽才能交融到一起。

如果我們的禪定功夫高的話,盤著腿就能夠讓身體高度放鬆,體內的陰陽兩種力量就能夠很好地交融到一起。如果我們的身心太散亂,即使躺在床上六、七個小時,還是沒有辦法使身體放鬆、心念集中。因此身體裏面的力量一直在向外分散、收不回來,這就需要很長的時間來使體內的陰陽兩種力量交合。如果我們的思想不散亂,力量就在身心裏面,你只要一躺下,甚至不躺下,只要是處在一種放鬆的狀態,體內的陰陽隨時都能夠交融在一起,根本不需要再躺下睡覺。

大家以後可以這樣去感受一下,不管你是吉祥臥,還是仰臥,頭腦高度放鬆(即便你放鬆不了,也要在頭腦裏告訴自己:要放鬆、要徹底地放鬆)。你要暗示自己:“放鬆了,放鬆了,已經漸漸地放鬆了。”

你這樣訓練幾次,便能夠清楚地感受到體內有一股力量迅速在一起相碰,一碰完,這股力量又迅速分散到四面八方。也就是說分散到體內的每一個神經末梢。這個時候,你的頭腦馬上就清醒了,你再也不需要躺下睡眠了。

我們體內的陰陽兩種力量,在一天當中有兩次要交合在一起,子時一次、午時一次。如果從養身之道來講,這兩個時辰中能夠躺下10~20分鐘是最理想的。可是我們常人要麼是不躺下,要麼一躺就是幾個小時。

為什麼會做那麼多的夢呢?是因為超過了睡眠的時間,身體不需要了。它本該起來工作了,可是你躺著不動,頭腦就開始自動工作了,如是就開始做夢了。不相信,你們給自己定個時間,睡上三、四個小時就起來,一樣很清醒、很有精神。你一超過這個時間,就開始做夢了。

為什麼大多數人做夢都是在淩晨呢?因為這個時候身心已經休息好了,你再躺在這個地方繼續睡,頭腦就事先自動工作了。

我們人體的陰陽兩種力量在子、午這兩個時辰要歸源。它們每次歸到源頭碰撞以後,力量馬上就補充足了,又分散到身體的四面八方去工作了。當工作了十二個小時後,就像是電能消耗完了一樣,又需要補充了。就再回到源頭,陰陽兩種力量就再碰撞一次,又補充足了,又分散開來繼續工作。每天如此,周而復始!

在這兩個時辰當中,身心越放鬆、陰陽兩種力量交融的越徹底、越快、品質越好。有些人因為他不懂這個道理,咬著牙挺著硬坐,長期睡眠不足,甚至不躺下睡覺。結果由於心、肝供血不足而引起焦慮、睡眠不好、肝火旺盛,甚至引起肝炎、肝硬化。這都是因為身體不能很好地放鬆,氣血不能充分地滋潤這些五臟六腑而導致。身體越放鬆,氣血越暢通。

本來通過打坐完全可以取代睡眠,可是我們在打坐過程中由於不能徹底放鬆而達不到休息的效果,只能夠躺下來睡覺讓身體放鬆,促使氣血交融在一起。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打坐達到睡眠那樣的效果——能和躺下一樣放鬆——的話,根本就不需要再躺下借助於睡眠來放鬆了。

因為長期以來我們都是通過躺下睡覺來放鬆身體,所以我們現在想把這種姿勢改變過來,通過打坐讓身體達到高度放鬆就很困難。正常情況下,你如果掌握了方法,再有意識地去訓練,一年時間完全可以把你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的睡眠習慣和姿勢改變過來,通過打坐代替休息。它可以不叫睡眠,而叫“坐眠”了!

如果你想試驗的話,今天晚上回到你們房間裏,不要睡覺、在打坐的時候也不要用功,就明確地告訴自己:我今天打坐不是用功,而是睡覺——用打坐取代睡覺。你把腿一盤,就把腰給彎下來,就做打瞌睡的姿勢,體驗一下子用打坐來代替睡眠。如果你能夠放鬆的話,同樣會感受到盤著腿打瞌睡的時候,身體裏面有一種很微細的力量在慢慢地蠕動、又像是在遊動。上、下、左、右串聯在一起。

當這個串連的過程結束了以後,你身體裏面會有一種力量慢慢地往上輸送。當頭腦得到這股力量以後,就慢慢地、慢慢地清醒了,也就是說不需要睡眠了。你能夠這樣體驗幾次,你就掌握了如何睡眠、如何醒來這個過程;你掌握了如何睡覺、如何醒來,你順著這個記憶、順著這個經驗,就能夠掌握如何入定、如何出定。

我曾經講過入定、出定和入覺、醒覺一模一樣。就是因為我們現在掌握不到如何睡覺、如何醒覺,所以你就不會入定、出定。我曾經給大家講過,我自己捕捉到如何入定、如何出定,最初的經驗就是盤著腿打瞌睡時捕捉到的。我入道的經驗真的是跟大家不一樣,跟古時候的修行人也不一樣。我是通過打瞌睡捕捉到的。

這種方法我告訴過好幾個人,非常有效。因為你睡覺的時候也是念頭漸漸、漸漸地減少,生理機能漸漸、漸漸沉睡,要休息、要靜止下來。而你入定的時候,也是生理的能量漸漸地靜下來,漸漸地要隱藏起來、要休息,心理的思維漸漸地減少、漸漸地停止。

無論你是要出定、還是要醒覺的時候,生理的能量都是漸漸、漸漸地蘇醒,漸漸、漸漸地活躍,漸漸地要工作;心理的思想漸漸地活了、漸漸地在動了、漸漸地在思維了。二者之間沒有絲毫的區別!

如果你捕捉到了一次如何睡覺,如何醒覺,你就有了這個記憶,自然就能夠捕捉到如何入定、如何出定。這裏面還有一個“住”定。你入定了以後,還要住在定中一段時間,然後出定。

我們睡覺也是一樣,你入睡以後還有一個住“覺”的過程,住在這個覺當中。譬如說你的睡眠時間是八個小時,也就是你住覺八個小時。當接近八個小時的時候,你的生理就開始漸漸、漸漸活躍了,就要醒覺了。

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睡覺、如何住覺、如何醒覺,所以就沒辦法知道如和入定、如何住定、如何出定。你們看我們現在打瞌睡都是白打,都浪費了!打瞌睡還沒有學會如何打進去,醒來的時候還不知道是怎麼醒的。得學會捕捉呀!要無數次地捕捉,你不捕捉如何入道呢?

 

我們坐著打瞌睡的時候,脖子都是耷拉下來的,頭都是垂下來的(示範)。如果你想體驗捕捉的話,當打瞌睡結束了,頭腦慢慢醒了的時候,你的頭不要馬上抬起來(根本不需要抬起來)。這個時候頭腦得到下面一股往上升的力量,已經慢慢地醒了、醒了的時候你還繼續低著頭,你去感受這股力量是怎麼上來的。它上來以後,頭腦得到這股力量以後,是怎麼開始有思維的、怎麼開始活動的。你保持這個姿勢不動,回憶幾次以後,自然就會捕捉到如何醒覺、如何出定。

練夜不倒單,晚上犯困的時候,可以(保持打坐姿勢)把棉被卷起來放在腿上,兩手搭在棉被上,趴在上面睡。只要這樣練習半年,任督二脈就會暢通,生理欲望的問題就可以解決。因為這樣一趴,肚子被擠壓,臀部往上翹,氣血自然從前面透過尾閭穴往上升,從而達到還精補腦的效果。腦袋有了充足的氧氣,睡眠時間自然減少。出家人在某個階段必須練習夜不倒單,就像剛才說的那樣,卷著棉被趴在上面睡就可以了。尤其是年輕的小和尚,這個動作是必須練習的。打坐最忌諱的是身體向兩邊歪,寧可向前彎,也不能向左右歪。所以打瞌睡時只能向前彎,不能向左右歪。

打坐打瞌睡不是一件壞事。但是打瞌睡你要用心去打,要很清楚地捕捉到自己是如何打瞌睡的。因為人在睡覺的時候,不可能突然入睡,而是生理的力量漸漸地沉睡、漸漸地下降。這就好比剛剛沖了水的一杯茶,杯子裏面的茶葉是慢慢沉澱下來的,它不可能一下子沉澱到杯子的底部。

要想入定,必須要捕捉到、乃至說你要掌握到如何睡覺。然後再談如何住覺(住在睡眠裏)。當你掌握了睡眠以後,你再去捕捉如何醒覺。只要大家有心去捕捉,就是再笨的人,十次、二十次足夠了。

捕捉的前提條件,你一定要記住,就是醒來的時候千萬不要挪動姿勢。保持原來的姿勢,回憶你剛才怎麼醒的,甚至試著再入睡。很快就又睡著,睡著了幾分鐘以後,這個能量又往頭頂上輸送,你又感受如何慢慢醒的。你這樣連續來回三、四次就行了,你的根本問題就解決了,就這麼簡單。(有人插話:上師,您這麼說是不是沒有睡著?)

可以說沒有睡著。你要知道真正的入定,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非常清楚。就像一盆清水一樣,天上有幾顆星星,周圍有幾棵樹,全部投射到這盆清水裏面。真正的“睡覺”,就是這樣!真正的入定,也是這樣。大家往往會誤以為沒有睡著,“我剛才睡著了,怎麼還聽得見外面的動靜、響聲……”實際上這是一種最高品質的睡眠,因為達到了體內陰陽兩種力量的均衡!

我們總以為睡著了以後什麼都不知道,這才叫做睡覺。因為六根是意根在起牽頭作用,意根跑掉了,它沒有留在體內,所以大家認為人睡得很熟,什麼也不知道了。實際上是意識跑掉了。如果你睡覺的時候意識沒有跑掉的話,你入睡以後,就像入定一樣,就像一盆清水一樣。

所謂的“入定”,就是意識沒有跑出去,還留在體內,它才能夠達到像一汪清水一樣。如果說入定意識跑掉了,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入了“無記定”、“斷滅定”了。因為它真正的意識、神識都飛出去了,不在這裏了。所以古人有時會以為這個人死掉了,會把他的身體搬走、燒掉。

身心達到高度統一、高度協調時,身心兩種力量自然就處於一種飽和不動的狀態。如果沒有滿,它一定是四處走動;它越充滿,越有一種互相牽制的力量,致使思想不容易散亂,不容易到處亂跑。

越是身體素質虛弱的人,或者是能量不足的人,越是容易散亂、容易走神。因為它能量不飽滿,達不到互相牽制。就像一滿杯子水,它不容易晃動;半杯子水,它特別容易晃動,因為有空間。它越滿,越有一種整體性。

要經過多次訓練,不可能一次成功的。(有人插話問:您的意思是說知道自己在這個地方睡覺、打瞌睡,還是做不了主?)

這個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精神分散”,或者叫做精神散亂。精是精,神是神。精不足,就含不住神,神自然就要走出去。為什麼道教裏面特別強調“聚精”去“會神”,因為精不足,你聚不起來,你就沒有辦法把神給收回來,就含不住它、抱不住它。

為什麼說是“精神病”?凡是精神病的人,你看他都是陽氣不足。精足,陽氣自然足;陽氣足,就含得住神。因為“陽”它是一個來自陰性的力量,“精”是屬於一種陽性的力量。如果你陽性的力量不足。就含不住陰性的力量。

當聚精會神的功夫完成了以後,才能達到“出神”。這個時候的出神,就是我們所說的開頂出竅,就到達下一步——“出神入畫”了。入什麼畫?江山如畫、宇宙如畫。就是和宇宙同一體了,飛出去了,和宇宙溝通了,就這麼簡單!

為什麼修煉的人要節欲呢?就是為了聚精,讓它有足夠的“精”去會這個“神”。為什麼我們的精培養不起來呢?都從六根漏掉了。因為“神”它是先天就具有的,所以不需要你修。我們需要修的是後天的“精”,把它修完了以後,去會先天的神。

五祖傳六祖的偈子:“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即無種,無性亦無生。”三祖傳四祖:“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花地盡無生。”都是這個意思。但是自古以來,沒幾個能看得懂。你在哪里下種?這個“地”在哪里?在哪里開花、哪里結果?大家從來不去參悟這幾句話,沒有辦法。偶爾有那麼一、兩個人說出來、點破它,大家說他是歪門邪道!所以:“知者就不言,言者皆是不知”!

人們都說佛法是“悟”的,不是“修”的。那麼我們就天天坐在這個地方“悟”,怎麼悟?一個個悟得渾渾噩噩、暈頭轉向、面黃肌瘦,都是這個樣子,病病殃殃的。把生理機能全部修枯萎了。二、三十歲的和尚、尼姑,看上去就像老頭、老太太一樣。本來是春天的樹木,看上去像秋天的枯木一樣。你看人家修行好的,七、八十歲的老頭,看上去像五、六十歲一樣;那些老師太看上去像五、六十歲一樣。他生理的機能修活了、修來了,自然就會出現這種“枯木又逢春”的現象。

1、保持打坐姿勢,把棉被卷起來放在腿上,兩手搭在棉被上,趴在上面睡。
2、坐著打瞌睡的時候,脖子都是耷拉下來的,頭都是垂下來的。
3、打坐最忌諱的是身體向兩邊歪,寧可向前彎,也不能向左右歪。所以打瞌睡時只能向前彎,不能向左右歪。(腦袋也不要偏,頭正很重要)
4、要想入定,必須要捕捉到、乃至說你要掌握到如何睡覺。然後再談如何住覺(住在睡眠裏)。當你掌握了睡眠以後,你再去捕捉如何醒覺。只要大家有心去捕捉,就是再笨的人,十次、二十次足夠了。
捕捉的前提條件,你一定要記住,就是醒來的時候千萬不要挪動姿勢。保持原來的姿勢,回憶你剛才怎麼醒的,甚至試著再入睡。很快就又睡著,睡著了幾分鐘以後,這個能量又往頭頂上輸送,你又感受如何慢慢醒的。你這樣連續來回三、四次就行了,你的根本問題就解決了,就這麼簡單。
5、但是, 身體不好尤其肝臟不好的同學, 23點到3點必須躺下睡眠, 否則會由於肝臟造血不足, 煩躁不堪

 

簡說

即夜間不睡覺,結跏趺坐,或念佛,或參禪,或看話頭,盤踞終日,不分晝夜。乃了生脫死,速證涅槃之要行不倒單是頭陀行的一種,過去很多大師都是修不倒單的,清定上師,高僧廣欽,宣化上人,和很多高僧都是夜不倒單(徹夜打坐)

不倒單

參禪人,奮發道心,勉強用工,不能得力,趕急坐用。短坐不及,放身長坐;能長坐時,身不倚床依枕者,名[倒單]。單即床枕,即不倒床是也。究竟不睡,專坐用工,誠效世尊雪山六年之靜坐,非細事也。我人痛念生死,不敢虛度光陰,既入禪門,辦我大事,何敢貪惜身命,再誤因緣?必努力精參,日之不足,繼之以夜;稍一打失,行之不足,繼之以坐。若工失能不被妄想拖去,正在二六時中,恒長不間,身心堅久,煆煉純熟,進止行為,自然心不生煩,身無暴躁。明知身被業牽,心隨世轉,已非一生一紉,若再無恒心,何時得離苦境?加倍不許身心妄動,妄動即是業因,今已觀穿世態,識破先因,猛力堅持宗門大法[念佛是誰],有此了生脫死大法,不但今世專修,遠離雜行,及此生後世,塵沙大紉,直至成佛,決以此法為成佛度生之宗體。至成佛後,複更加倍,以此大法,世世成佛,劫劫度生之心範。是知念佛是誰之法,為諸佛成佛度生之本法。我何人也,其不愧歟?不倒單有三種:有立行三年,或十年不倒單者。有畏惡念惡夢,或畏走身不倒單者。有禪工幽邃,忘其行坐,一坐三年五載者。直使工夫得力,既不知行,何以知坐;若知坐者,非正坐也。六祖雲:[生時坐不臥,死時臥不坐;一堆具骨頭,何能作功課?]六祖所雲,離坐離臥也。十二頭陀,在第十二頭陀之長坐不臥是也。

初習要點

[1]修行人“瞌睡”這一關突破不了,是不可能上路的。因為打坐的時候,剛要靜下心來,就容易打瞌睡。要麼就是坐在這個地方非常散亂,要麼是剛剛靜下來,又要進入夢鄉了!這是因為心力沒有提起來、鬆弛了,必然就要入睡。

因為長期以來我們都是通過躺下睡覺來放鬆身體,所以我們現在想把這種姿勢改變過來,通過打坐讓身體達到高度放鬆就很困難。正常情況下,你如果掌握了方法,再有意識地去訓練,一年時間完全可以把你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的睡眠習慣和姿勢改變過來,通過打坐代替休息。它可以不叫睡眠,而叫“坐眠”了。

如果你想試驗的話,在打坐的時候也不要用功,就明確地告訴自己:我今天打坐不是用功,而是睡覺——用打坐取代睡覺。你把腿一盤,就把腰給彎下來,就做打瞌睡的姿勢,體驗一下子用打坐來代替睡眠。如果你能夠放鬆的話,同樣會感受到盤著腿打瞌睡的時候,身體裏面有一種很微細的力量在慢慢地蠕動、又像是在遊動。上、下、左、右串聯在一起。

當這個串連的過程結束了以後,你身體裏面會有一種力量慢慢地往上輸送。當頭腦得到這股力量以後,就慢慢地、慢慢地清醒了,也就是說不需要睡眠了。你能夠這樣體驗幾次,你就掌握了如何睡眠、如何醒來這個過程;你掌握了如何睡覺、如何醒來,你順著這個記憶、順著這個經驗,就能夠掌握如何入定、如何出定。

坐著打瞌睡的時候,脖子都是耷拉下來的,頭都是垂下來的(示範)。如果你想體驗捕捉的話,當打瞌睡結束了,頭腦慢慢醒了的時候,你的頭不要馬上抬起來(根本不需要抬起來)。這個時候頭腦得到下面一股往上升的力量,已經慢慢地醒了、醒了的時候你還繼續低著頭,你去感受這股力量是怎麼上來的。它上來以後,頭腦得到這股力量以後,是怎麼開始有思維的、怎麼開始活動的。你保持這個姿勢不動,回憶幾次以後,自然就會捕捉到如何醒覺、如何出定。

練夜不倒單,晚上犯困的時候,可以(保持打坐姿勢)把棉被卷起來放在腿上,兩手搭在棉被上,趴在上面睡。只要這樣練習半年,任督二脈就會暢通,生理欲望的問題就可以解決。因為這樣一趴,肚子被擠壓,臀部往上翹,氣血自然從前面透過尾閭穴往上升,從而達到還精補腦的效果。腦袋有了充足的氧氣,睡眠時間自然減少。出家人在某個階段必須練習夜不倒單,就像剛才說的那樣,卷著棉被趴在上面睡就可以了。尤其是年輕的小和尚,這個動作是必須練習的。 打坐最忌諱的是身體向兩邊歪,寧可向前彎,也不能向左右歪。所以打瞌睡時只能向前彎,不能向左右歪。

過去開悟的高僧大德,他們每個人入定的方法和秘訣,都是通過如何睡覺捕捉到的。你如果沒有學會如何睡覺,你是不可能入定、得道的。除了這個辦法,絕對沒有第二個辦法!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你不管採用何種方法,要想入定,必須要捕捉到你是如何睡覺的。正是因為大家都會睡覺,所以能學會入定。

打坐打瞌睡不是一件壞事。但是打瞌睡你要用心去打,要很清楚地捕捉到自己是如何打瞌睡的。因為人在睡覺的時候,不可能突然入睡,而是生理的力量漸漸地沉睡、漸漸地下降。這就好比剛剛沖了水的一杯茶,杯子裏面的茶葉是慢慢沉澱下來的,它不可能一下子沉澱到杯子的底部。

要想入定,必須要捕捉到、乃至說你要掌握到如何睡覺。然後再談如何住覺(住在睡眠裏)。當你掌握了睡眠以後,你再去捕捉如何醒覺。只要大家有心去捕捉,就是再笨的人,十次、二十次足夠了。

捕捉的前提條件,你一定要記住,就是醒來的時候千萬不要挪動姿勢。保持原來的姿勢,回憶你剛才怎麼醒的,甚至試著再入睡。很快就又睡著,睡著了幾分鐘以後,這個能量又往頭頂上輸送,你又感受如何慢慢醒的。你這樣連續來回三、四次就行了,你的根本問題就解決了,就這麼簡單。這麼說是不是沒有睡著?

可以說沒有睡著。你要知道真正的入定,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非常清楚。就像一盆清水一樣,天上有幾顆星星,周圍有幾棵樹,全部投射到這盆清水裏面。真正的“睡覺”,就是這樣!真正的入定,也是這樣。大家往往會誤以為沒有睡著,“我剛才睡著了,怎麼還聽得見外面的動靜、響聲……”實際上這是一種最高品質的睡眠,因為達到了體內陰陽兩種力量的均衡!

我們總以為睡著了以後什麼都不知道,這才叫做睡覺。因為六根是意根在起牽頭作用,意根跑掉了,它沒有留在體內,所以大家認為人睡得很熟,什麼也不知道了。實際上是意識跑掉了。如果你睡覺的時候意識沒有跑掉的話,你入睡以後,就像入定一樣,就像一盆清水一樣。

所謂的“入定”,就是意識沒有跑出去,還留在體內,它才能夠達到像一汪清水一樣。如果說入定意識跑掉了,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入了“無記定”、“斷滅定”了。因為它真正的意識、神識都飛出去了,不在這裏了。所以古人有時會以為這個人死掉了,會把他的身體搬走、燒掉。

身心達到高度統一、高度協調時,身心兩種力量自然就處於一種飽和不動的狀態。如果沒有滿,它一定是四處走動;它越充滿,越有一種互相牽制的力量,致使思想不容易散亂,不容易到處亂跑。

越是身體素質虛弱的人,或者是能量不足的人,越是容易散亂、容易走神。因為它能量不飽滿,達不到互相牽制。就像一滿杯子水,它不容易晃動;半杯子水,它特別容易晃動,因為有空間。它越滿,越有一種整體性。

要經過多次訓練,不可能一次成功的。

怕動

參禪人,工夫得力時,如挑幹斤擔子,久之力難勝任。自逼日:非一氣挑到家不可。他逼日:用工夫堅持勿懈,懈則別生矛盾。由是受自逼,複受他逼,過分勉強,直待一肩卸下,再不敢挑。甚至於言這一副擔子的話,尚不敢開口,放下即了。悲乎!此之行人有大多數,從此另謀途徑者;有一生不聞問者;言被此法空過者;間或謗此法非正法者,可憐傷心。類如因病求醫,藥將到手,即謗藥不靈,自遭死症。又如為寶登山,跋涉歧途,至寶到手,複疑其石,即舍去也。由用工得力時,不能耐久挨去,半途休歇,故得力時不謀再進,再進無力。要知得力工夫,正是奮勇勤勞,動用參究,才有得力分。不過精誠研討,久之參尋,並非氣力勞身也。今既怕動,參禪之動力即止,非礬禪人,正是不怕動,才是工夫得力;若怕動,工尖即歇;明知怕動,皆由過動而有,雖知過動,才有到家希望,怕動即歇途中矣。此途中非二乘聲聞緣覺之所,即凡夫根劣之人,薄福無緣之輩,要知最初無明緣行,行即行動,非動莫行;參禪用工,心心參,努力參,是名身心大動,非大動不能達最初之行動。又名以動彌動,以橛去獗,以妄去妄,以真去真,誠由參禪之動功,過到最初目的,最後開頭。

求靜

參禪人求靜非真參禪。何以?工夫得力時靜不可得,求靜為誰?疑情精參,外忘世界,內忘身心,身心兩忘,誰動誰靜?果知不靜,再求靜者,非參禪正行。須知禪堂,不但止動,尚須止靜;止動,則動不關身。止靜,則靜不關心。心既不關,忘何動靜乎?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正參禪時,有動有靜,皆以身心為依止。何以?工夫得力,淨戒嚴持,定力堅固,慧自然生,不存持戒,大戒嚴持,無心修定,而亂無住;不望發慧,慧力淵深,是知真禪,即戒定慧。其意雲何?止其塵境,即戒;忘其亂心,即定;不染一切,即慧是也。住禪堂人,不下死心參禪,專在見聞取捨上做生活,一旦退念複蒙,即厭喧求靜。要知怕鬧熱,畏人事,深種二乘之種。舍蘭若,取寂處,甘入焦芽之門。嗚呼痛哉!若人對求靜一事,不能瞭解,不能除清,上少一成佛之種,下少一度生之人,故所以諸佛痛恨,菩薩傷心,好好一佛教良材,甘作法門敗種;緣覺之路,由求靜而去。聲聞之人,由怕動而生。大勸住宗下禪和,把定一句念佛是誰,動如是參,靜如是參,生如是參,死如是參,直參不舍,許不落二乘窠臼,果能辦到,諸佛生歡喜,龍天降吉祥。快哉!快哉!

愛淡薄

參禪人,身心萬不可浮華,不可驕泰,不可我慢。類如食則二粥一飯,衣則任冷任寒。儒教,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古人雲:飽暖思淫欲,饑寒發道心。有道禪人,除衣缽外,只有薄被單、破褂褲、心板、便鏟、蒲團。安居蘭若也好;行腳參方也好;總之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能少到一物不存,一心不生,是真法器,是真道人。近有初淺禪人,三壇戒已將求,一副缽而到手,辦高肩擔子,必多方美貌,弄好背架子,亦貯多物器,間有好牙刷,雪花膏,身口香透,掬蒲團,又帶香煙。持佛珠,加唱小調。袍子之黑,小褂之白,動人愛染。黑有污點,白有汗斑,即日新又新。走路則四望鄰人,打坐則一心靜睡。早茶小點,日為常課。攀緣接待,時有所聞。出家如是胡混一生,大好光陰一錯再錯,道緣再善,真空大空,一日閻王戒尺一拍,正看有道者,直上青天;無道者,深埋地府;閻王雖惡,難收無過之人。膽大驚人,何畏冥途路上。是知浮華者,驕泰者,我慢者,全被一個淡薄禪人,拚命逃出。任是美滿一生,莫如淡薄一世。望各思之!

不蓄錢

參禪人,先明支身孤詣,行無伴侶,絕人情,沒親疏,泯人我。如是身能安閒,心得自在,以禪為食,用悅為茶;法為充實之具,喜為滿足之餘,不但人間粥飯衣服,不假他求;自有無價真禪牟尼法寶,受用無盡。再雲多蓄金錢,及所愛美物。有實而深藏者,有執而不舍者,皆與世俗同一貪愛,禪何參乎?道何辦乎?久之必與流俗阿師無異,似此情狀,初則下流,次則流下,再想恢復原有僧貌者,豈得能乎?行人既無深禪,謹遵佛制,三衣瓶缽,久住伽藍,從淺入深,從粗至細,漸登聖地,如是必立大行,身不藏錢,手不持鈔。可以持銀錢戒,可以守清苦行,身如呆兒,心如佛子。何以?既持錢戒,又守清規,再不能弄點好衣服,辦點好鞋襪,要苦到底,無一毫差別。不但自守佛制,亦教他人專守佛制,如此行處,走到人心間,人要吐舌日:此時還有好僧師,真活佛應世也!能如是行,佛教可以輝煌,僧眾漸有起色,三寶前途,無形受益,大非淺鮮。不過望人放下浮華,一律穿破,行佛行,依佛學,久之不改,一生到老,善始全終,誠法門救星。末流導者,再從破落,深入禪那,若發明本有佛法,從苦參苦行得來,望爾久住於世,真三寶鉅子。

持午

參禪人,不能持午;持午雖是佛事,並列入沙彌戒——[過午不飲漿]之一戒。唯參禪人生活很重,有午夜忘疲之行,有廢寢忘食之時,若一持午,則道器之身,將必挨餓,久餓與道相違,與身不利,由持午之佛事,堅不肯改,久之禪不能參,道不能辦,直是棄大法而著小乘。持午之利,本在除貪。能一生過午不食,還存人間;能至來世,有六十二億餘糧屯集防荒。對於生死,依舊從輪而轉,無出生死輪回希望。不過居人間世,餘糧福報多多,久遠韌來,再發大心,辦生死事,行參禪法亦有之。根性稍大,與志烈勇者,等不到來世;今生了生死,尚遲三十年,豈到將來耶?宗門禪人,參到心境雙忘,寢食俱廢,不但過午不食,唯恐到早,亦不知食。何以?心忘境寂故。再有持午不真之人,午前吃一大肚子飯,防午後饑,每有人言:持午之人吃飯,此不持午時還吃得多點。再預備紅棗一壇,芝麻膏一罐,鍋粑大袋子,面餅小點,桂圓冰糖,留晚腹饑之用。如是持午,增貧心犯佛戒,以持午為名,實是沽名釣譽,甚至於領供養,收徒弟皈依者眾。如此善因,難感善果,早不如開午參禪,尋了生死出路,終保無過!

打餓七

參禪人,必刻苦翹勸。愛惜體質,無剪爪之工,無片刻之閑,吃飯尚嫌打岔,穿衣似覺麻煩,轉瞬帶住工夫,動腳提起禪念,有此大好光陰,不容刹那空過。毫釐空過,即是苦根,如是克儉克勤,至真至寶,方許無過。若心稍嫌阿屎打岔,即不吃飯;阿屎打岔,即不吃茶者;要知動念即乖,何一動再動?大好工夫,全被一動轉去,轉歸何處呢?這一消息,人可知麼?答日:分別即處,無分別即無處是也。近有打餓七者,或七天不吃茶飯,或二七、三七、四七不吃茶飯,只足苦其身體,餓其體膚,無故把苦給肉殼吃作麼?若能吃,有身用;不吃,則身難用。久之傾倒無疑也。我人何不把我各人的心,餓他十天八天,三二十天,能餓得心氣斷絕,不搖不動,鼻子喊心不應,耳朵喊心不聞,眼晴喊心不見,舌頭喊心不嘗,手足喊心不動,肉殼喊心不搖,若人能打這個餓七,無邊生死,被你打了;六道輪回,被你打空.我還普勸天下人,在心上打餓七,不但把心餓透,連身也餓得不能動,虛空被你餓昏了,大地被你餓沉了,翻過身來,活過心來,佛祖見找害怕。贊默日:好大的本事,盡世間人,只知在身上打餓七,把身餓得要死,萬不料這位師父,在心上打餓七,這個七一打,有超佛超祖之力,故我佛祖尚需害怕!

清素

參禪人,首要三業清淨,次則如法修行,若無決擇身心,終必得而復失。身業者,禪既真參,身非我有,複何以有他裏?地不可得,殺具安寄?此持名無作聖戒。口業者,四過全蠲,五葷何在?蔥、韭、蒜,以無聞,蛋子而未嗜,羅蔔青菜,為無上清齊;黃薺野蕈,當珍饈妙味;素口之道通矣。意業者,烈馬奔騰,唯以意會;狂猿浮動,正約心規;三業澄清,加以清素,一乘理顯,更倍光明,此清素為成佛之真清素也。近人吃齋,亦名吃素者。吃素一事,誠太善事,某中有還願吃齋者,有吃齋到老者,凡吃齋之人,有門頭,有傳授,終生天處,或生富家。真吃素人,首先歸敬三寶,繼則嚴持五戒,此可漸培佛種,深植往因。吃素之人,若人[先天道,無為門,瑤池門,清淨門,大乘門,三杯茶,五炷香,九公道]等傍門,修學很善,足為世間善人,內有密行,不便公開者,致有印書化世者,亦有受人恭敬買魚放生者,更有不能稍改門徑者,此各外道,多數謗佛教,慢三寶,實為深深遺憾事也。有各門各道之清齋信士,謗之最重者,做和尚入空門,佛教不如我教。如此,皆由主教首領,未看佛經,未明佛義,不疑自是外道,反疑佛是空門。若各門各道,不謗佛,不毀僧,加敬三寶,轉外道成為佛門道友,大勸各道主事人,急急大醒,堪為人間寶筏也!

專業的修行人,要改掉白天午睡的習慣,先從想睡的時閑坐著睡或趴著睡開始;再來就是晚上睡覺時間,從盤腿坐著睡 1 小時開始訓練起, 從 1 周 1 次,慢慢增加到每天都坐著睡 1 小時後再躺下睡,然後再慢慢增加坐著睡的時間,再加上禪定的配合,日久功深,自然養成不倒單,只有不倒單,才能進入很高的定境,也就是三摩地。

大乘菩薩道行者,不只要自度還要度人,每天八小時的禪定絕對少不了,白天、晚上行菩薩道,禪定只有利用睡眠的時間了,可見不倒單,對大乘菩薩道行者是非常需要的。

民國以來有位高僧都是不倒單的修行者,如一九八六年圓寂的土城承天禪寺廣欽老和尚(參考承天禪寺編印的廣公上人事蹟初編,P63 的五、常坐不臥:念佛得)一九五三年圓寂的高閔寺來果禪師(參考天華出版公司的來果禪師自行錄, P4,P6,P11,P86 的不倒單)一九三四年在緬甸圓寂的金山寺金山和尚(參考天華出版公司的金山****神異錄 P6 )。他們的示現表示不倒單是可能的,而且只有長期的不倒單,禪定才較容易到達無色界,也就是是三摩地。

不倒單的備先從調飲食開始比較容易達到。因為少食自然少眠,先由正常的飲食逐漸調整到過午不食,再由過午不食漸進到日中一食,再慢慢減少食物的量,以營養均衡為原則。只要少食,自然粗重的肉身就會慢慢改變,較利於不倒單的修行。

斷食可排出身體的廢物,在農的初一,十五這兩天斷食特別好,只要身體內的廢物愈來愈少,氣脈自然通暢,包身也會健康,不易生病,這樣要修不倒單更容易

我們身處欲界,粗重的肉身,配合大自然的磁場運作,色身才會健康,也就是要早睡早起,最好是晚上 10:00 就寢最晚不要超過 12:00,配合日月運行的作息,才易修不倒單。

冷水浴能夠促進皮膚呼吸,使皮膚強健,無色界的禪定就是以皮膚呼吸,所以要到達三摩地,洗澡時用冷水浴是最好的選擇方式,一個不倒單的修行人也要好好遵循。

一般人的飲食習慣要求色香味俱全,刺激夠味,縱使改成素食也是如此要求,吃太雜、調味太重,而完全純淨的素食就是不吃蛋、蔥、蒜、韭菜等刺激性食物,這樣才能讓腺體安靜,不會擾禪定的修行,易於人定,也才容易修不倒單。

溫和的運動是必需的,禪定修行者,不是整天坐在那,最好每天抽空三十分鐘作一些連動,如此有助於氣血的迴圈,以及關節的柔軟,促進新陳代謝,修禪定時,自然容易久坐不疲也易於修不倒單。

以上所述個重點,量力而為,切莫執著,如生病時就要暫停冷水浴,等病好了再開始,只要隨緣盡份自然有助於禪定及不倒單的修行。

養成睡前靜坐是不倒單蠻好的習慣之一,用最輕的姿式坐著,不要在意品質的好壞,只是坐著,用心(沒有分別)坐,不要在意妄念,也不要在意昏沈,更不要在意睡著,因為在意的本身就是大妄念,以無所得的心,用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坐著,坐到不想坐就躺下睡。剛開始不要限定自己坐多久,等習慣後自然會增加,但對於一個習慣久坐的人,最好不要少於 1 小時。

再來就進入不倒單的正題,所謂不倒單就是睡眠的時間是坐著睡或修禪定,這與一般人睡覺時一定要躺下來的習慣不同,一般人除了晚上八小時左右的睡眠外,中午也要午睡,這樣的睡眠習慣一時要改過來是非常困難,平時偶爾有一天睡眠時間較少,第二天一定想要多睡些補回來的心理,但事實上多睡些反而會更累,或更昏沈,可見心理的需求與生理的需求不同,偶爾少睡一些不會有影響,要改變睡眠的習慣,要用漸進式的方式,克服心理及生理的障礙。

首先,在白天想睡時不要躺下,以坐著或趴在桌上睡,等到晚上再躺下來睡,大約一~三個月就可以適應過來的,再漸漸改成不睡午睡,已習慣白天不睡午睡的人,千萬不要放棄這好習慣,如果白天感到疲勞,可躺下休息但不能睡,也可坐著坐一下靜坐,就容易恢復。再來每週選一天晚上睡五小時,醒來後,要再躺下睡要隔十二小時,連續三~五個月後再增加為每週選二天晚上睡五小時,連續三~五個月後再增加為每週選三天晚上睡五小時,連續三~五個月依此類推最後調整到每天晚上

睡五小時(晚上 10:00 ~清晨 3:00 是最佳的睡眠時間)。以上是最溫和的調整方式,事實上正常人每天只需要五小時的睡眠就夠了。

以下一段錄自廣公上人事蹟初編有關不倒單的部份:

師執賤役修福十餘載,後被委派為香燈,每天早起晚睡,負責清理大殿,以香、花、燈、燭供伸,打板醒眾共修等工作。某次,師睡過頭,慢了五分鐘敲板,心想:六百人同修,每人錯過五分鐘,一共怠慢三千分鐘,此因果如何承擔得起?遂於大殿門口跪著,一一與大足師懺悔。師責任心重,罪已甚嚴,自此以後,每天佛前打坐,不敢怠慢。由於警戒心重,一夜驚醒五六次,就在於驚警戒慎之中,醒醒睡睡之間,師自然而然打下「不倒單」的基礎。( P63 的五、常坐不臥,念佛得)

法無定法,所有的訓練原則,都可因人而作適當的調整,訓練期間,身體若有不適或特殊狀況,都可作適度更動,但不放逸。

不倒單的修行是漸進的,千萬不要躁進,在調整的過程中,如果太猛烈,有時反而對身心有害,以心、耐心、漸進的方式,慢慢調整生理及心理的適應,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隨著禪定的進度,躺下睡眠時間減少,日久自然也可修成不倒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