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功經

內功之傳,脈絡甚真。內功之要第一必先知脈絡,脈絡不真,勉強用之,無益有損。

前任後督,行氣滾滾。

任脈起於承漿,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前陰高骨而止。督脈起於脊尾盡處,正直上行夾脊背過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此二脈前後行氣滾滾者,久而用之氣來之盛也。

井池雙穴,發勁循循。

井者,肩井穴也,在肩頭分中;池者,曲池穴也,在肘頭分中,左右各有一穴,此周身向外發?之穴也。用功之時,不可過於猛烈,須以從容為之,循循者,以漸而入之意也。

千變萬化,不離其本;得其奧妙,方歎無垠。

本者自然之真氣也,此總言內功之奧妙,千頭萬緒難以盡窮,而其要旨總不離乎自然之真氣也,學人正要嘗未有奧妙者。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後歎其奧妙無窮也。

龜尾升氣,丹田練神。

龜尾者尻骨盡頭處也,用力向上翻起,則真氣自然上升矣。丹田者,臍下一寸二分,丹田穴用功之時,存想真氣元神藏於此處,而神煉矣。此皆神化之機,可以意會想悟,不可形跡推求也。

氣下於海,光聚天心。

小腹正中為氣海,額上正中為天心穴,言真氣既下,自然威光滿面,誠中形外之驗也。

既明脈絡,須觀格式。

格式者,入門一定之規也。承上文言,既明脈絡,以後必須知周身一定之格式也,格式不知,脈絡之言亦空談矣。

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

正頭以壯滿面之神,順肩以活兩背之勢,出胸以足周身之威,此上部之格式。然正頭須提項來,順肩須四面平正,不可略有歪斜,胸雖出而有收斂之意,此式中之真竅也,不可不知之者也。

足堅而穩,膝曲而伸;

襠深而藏,肋開而張。

步雖有上下,而足必須極力堅固穩住,不可搖動;膝之為功,外曲內直,言其勢雖曲而必用意伸之;前陰向後極力縮起,自然深藏也;兩肋骨縫俱要極力開張,以合出肋之勢。

氣調而勻,勁松而緊。

用功之時,氣如抽絲,自鼻出入方不損傷髒氣,此氣之所以必用勻也,調之者出入之息也。勁必先松以用緊也,唯其松之極,故能緊之至也。故以松用緊,非以緊使松也。

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有丹田,氣之歸宿。

承上文言氣調而勻,發明用氣法,吸入呼出,勿使有聲可聞,此調氣之法也。提之者存想真氣上升至頂也,下者升氣後真氣落下也;伏者真氣深藏於內,意想真氣漸收漸小,墜于丹田,如龍之蟄,如虎之臥,潛伏不動也。

下收穀道,上提玉樓;或立或坐,吸氣於喉;以意送下,漸沉至底。

承上文言下氣之法也。谷道者,後陰也,收之者,懼氣之泄也;玉樓者,耳後高骨也;提之者,自然下氣無阻礙也。不拘坐立用氣,皆自喉而入方能得氣之真路以入肺,入心,入肝,入腎也。氣雖入丹田,用意時必存想真氣沉至底之勢方妙。

升有升路,脅骨齊舉;降有降所,俞口氣路。

此言真氣升降之經路也,升時自兩肋骨縫而升,故須極力開張,向上舉之,自然得竅。降時必自背脊俞口穴而入,透前心方得氣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數之第七節便是。

既明氣竅,再釋勁訣。通、透、穿、貼、松、汗、合、堅,曰通,勁之順也;曰透,勁之遞也;

承上文言,勁松而緊,言練氣之法也。通透言自此至彼往來無礙,柔軟之意為之。

曰穿,勁之連也;曰貼,勁之絡也。

穿貼者,橫豎連絡之謂也,橫絡為貼,豎連為穿,屬陽伸筋拔力,以剛堅凝結之意謂也。

曰松,勁之渙也。曰汗,勁之萃也。

松者柔之甚,軟之極,養精蓄銳之意也。汗者剛之甚,健之極,氣血結收之謂也。松如繩之系,汗如冰之結,二者有交互相濟之道,蓋柔能濟剛,剛能濟柔也。

曰合,勁之一也;曰堅,勁之能也。

合者,周身骨節合而為一也;堅者,橫豎之謂也,此視穿貼二勁更進一層。

按肩以練步,逼胯以堅膝;

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

此下步之真竅也。人皆煉步,而不知煉步之竅,在於按肩也。按肩者,收肩井穴之勁沉至足底湧泉穴也。人皆知堅膝而不知堅膝之竅,在乎逼胯者,將兩臀極力貼住也。人皆知堅胯而不知堅胯之竅,在乎圓襠也,將襠極力向外掙橫也。人皆知下腰矣,而不知下腰之竅在乎提胸也,將胸用力提起也。

提頦以正頭,貼背以轉鬥,松肩以出勁。

頦骨用力向上提起,自然正項矣。兩背骨極力貼住,意其勁自膊下而出至六腑穴向外轉出,至鬥骨而回,出勁之時將肩井穴用極軟之意鬆開,自然無阻礙也。

折天柱以下氣,視合穀以立門。

天柱穴,在後高骨,上下氣之時,極力貼之,自得其竅;合穀穴,俗名虎口穴,遇敵之時,將手擎起會與耳齊,專睛視之,此玄門之法也。

橫勁豎勁,辨之分明,橫以濟豎,豎以橫用。

以一身而言,自井頂至於足底豎勁也,自背骨至於手頭橫勁也;以一背而言,自腋至於兩肩雲門穴豎勁也,自六腑轉於鬥骨橫勁也;以一腿而言,自內胯至於足底豎勁也,自膝至臀橫勁也。總而言之,橫中有豎,豎中有橫,遇敵之時,橫以克豎,豎以克橫也。

五氣朝元,周而復始;四肢之首,收納甚妙。

此總言內功一貫之道也,吸天地之精氣納入丹田,運丹田之真氣自兩腋升於頂。升氣時自有真氣自俞口降于丹田,此一氣朝元也;運丹田真氣自襠內下于丹田足底,下氣時自即有真氣起於足底,自外襠升于丹田,左右合計二氣朝元也;運丹田真氣自背底下于丹田左右合計此二氣朝元也,總共五氣朝元也;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並行不悖,周流不息,無住時也。久而用之,妙處甚多,此乃煉神之極則反本元之妙道也。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頭足上下,交接如神。

承上文言,朝元功夫,久而精之,真水自然而升,其火自然而降,上下神氣煉得渾然如一,如天地交泰,有神化而測之景也。

靜升光芒,動則飛騰。

承上文言,功夫在內之竅,此節言功夫形之驗。真氣足於內,氣色於外,雖隱而不動;滿面神光,精華遠射,令人不能正視;此靜之妙也。氣騰於形,形隨乎氣,以意帥神,以神帥氣,以氣帥形,故任神氣所之,而形莫能為之累,如龍之騰雲,如鳥之飛空,忽然而來,倏然而去,此功之妙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