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只要先證得長生,才能充分保障個人的修練,使人生更加圓滿,把有限生命溶化到無盡的宇宙裏邊。這就是道家所說的長生久視最高境界。
如何清靜?如何把貪欲去除?達至修道成真?只要遵循道家修煉的九大宗旨,能認真的修、認真的行,就能得到仙果。
下面就自己修行的感悟,淺說道家修煉的九大宗旨。
一、 修道養德,內功外行
養德,外在修持。內功,內在修煉,是心性。太上老君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一點是讓人行善積德,在修行過程當中,“積德成仙”。
不是說從自己內修就能成仙,那麼內在修煉及外在功德做多做大也可成仙。“聖者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也善之。信者我信之,不信者我也信之。”這是說明我們外在的行功,這人好,我對他亦好,這人不好,我對他也是好的,不管有信與否,我都要有信於他。這是我們外在的行持。
我們外在的行持,我要講的是:不要執著于我要行善我要積德,那是執著心又起了念,本身我這個貪字沒去掉,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就起了念,就是想執著去做好事。行善是要抱著無心的狀態去做,就是在行持在修持,要成仙必須行一千三百大善,我執著做好事,那就是念。若是無念是無心的去做,只要你本身能夠做到,你一定要發善心,就行了。就是從日常生活當中,要一點一滴的去把它當成習慣。我們就在這規矩裏邊走,始中是在行善。這才是外功,修行和外功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我們全真派講的是“性命雙修”,那就是內外兼修。一般講我們全真派教義為主,佛教是修性為主,正一派是練外丹與符籙與修命為主。修練性功能提高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品行和崇高的道德行為,同樣的也會帶來對我們修行功夫精進。如果我們一直這樣修,天天做善事,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內功外功每天在精進。
反之,如果說德行不足則與道無緣,內功修的再好,你沒有外在的德行,也是不行的。修道不分貧賤富貴,昔日秦始皇、漢武帝,畢生求仙求長生,秦始皇派徐福去東海求長生不老丹,但是也沒長生不死。在南海有個陳泥丸,他是一個框桶匠,家中挺窮,他倒能修成。所以說在這修行當中,不是他有錢他就能修成,他沒錢他修不成。
所以道法面前人人平等。不是說官員來了,我就離開宮觀去迎接他。貧窮的人來了,我高高在上,這些都不行,要一視同仁。道家有一句話是“道不外傳“。今天在此傳道一切都是緣分,“萬兩黃金不賣道,十字街頭送予人”,這是送有緣人,你有錢也不行。在修行過程當中有一句話“三千功滿八百行”,欲成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
二、道無經不傳,師無經不明
道家是以道、經、師為三寶。
道教認為,道無經不傳,師無經不明,因道所立經,因為道才立經,因經而載道,既載道又明道。你不看,你不明白,修道指的是你自身的修行。修行好了,才入大道。大道無欲就是太上老子道德經第一章講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常無欲和我要講的是一個涵義。無欲者靜,真心清靜道為宗。你無欲無念,接下來開智慧,方可參悟大道,主要是自修。
經,是讀祖師爺留下的著作,印證其修,我們自己修了然後印證祖師爺留下的東西,和祖師爺講的一樣不一樣,這是經。
師,就是師傳,所謂說師傳是要師傅指名道要,你讀了經悟不開,這些經是師傅曾經讀過修練過,然後你不明白去請問他,他跟你講他自己的心得體會,他有體悟過才行,剛開始入門的時候,一定要師父告訴你才行。否則人家問你道你講不上來。這師是指修行過練過包括經文、科儀,包括我們道家最高境界、金丹大法都在裏邊。
三、道法自然,靜者得之
1自然而然,不假人為。
譬如做善事要無心的去做而不是執著的去做,刻意的去做對修行者是有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芙蓉是天然的,不要加個人的意思。我們應該順天行事,天人合一,陰符經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這才符合大道的本體。
2因人而異,效念不一。
我們修行過程當中可能以心境去做善事,那就要心境合一,可能每個人層次都不一樣,每個人和每個人的慧根不同,有的人前世是仙道來轉世的,有的人是修道者轉這一世,有的是畜牲道轉過來的。學習的能力就不同,悟力也不一樣。心境不同,感應不同,效果也不一樣。
例如同門師兄弟,師父傳授每個人的功法是一樣,可是每個人的修為就不一樣。
自然就是靜,“道法自然,靜者得之”你能常清常靜天地悉皆歸,那麼就與道合真。陰符經裏面講“自然之道,靜。大道至簡至易”,所以我們說靜者得之。
四、自行修練,無量渡人
吊掛裏面“淨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能知混合回風道,金鼎黃芽日日生”。這些都是在講內丹功法,或是外丹功法。這金鼎就是外丹轉入內丹的時候,外丹用的一個辭彙。金鼎是外丹的爐頂。一輪光滿太虛空是內丹功法裏面的元神。靈光最後收發自如,要收回丹田的時候是一輪光滿太虛空。
內丹的修練主張自渡渡人,“欲正人先正己”首先要先渡自己。怎麼渡?這是我們剛講的,常做善事,以身示教,而不以言示教。以自己的行為,自己的修為去渡化人。這渡人首先要求個人先全心修練,功成道備之後。就要顯濟於世,廣渡有緣人。一個人修行要眾生受益,否則你修行再好,你不去積德不去行善,這會遭天譴的。
道藏《原始天尊無量上品妙經》說:仙道未生無量度人。無量是最大最無私的去渡化有緣人,由這點想到漢鐘離渡呂祖的時候,漢鐘離問呂祖:“你什麼時候成道?”呂祖說:“我欲度盡眾生後成道。”
五、至道不繁,守中為要
大道我們一再強調,大道至簡,至易。至精,至微。
太上老子道德經言:少則得,多則惑。
黃庭經上面說:至道不繁,繁雜無虛。結為道末。
這道你要是講的天花亂墜是不行的,使老百姓、信徒們、修行者,不得要領。故道家修行者不取繁的道理,取簡單的修練之訣,質至而精的東西,以少勝多這就是大道。
《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你只掌握一就行,就會生二,會生三,生萬物。越簡單越接近大道,簡單的涵義是易操練能做到,越簡單越適合大家修練。事越少,功越多。修練以守中為要,太上老祖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莊子學也說:“得其還中,以一孤獨”。
中庸上講“陰陽平衡”,太過不及陰陽偏盛,均對修行者不利,所以說我們守中為要。守中內丹功法裏頭叫“真火”。
六、和光同塵,借假修真
從道家的義理上來講,他是不限於出世與入世的,而是一種超越世俗的擴大精神“和光同塵,借假修真”,磨練個人的性情,積修個人的品德,培養個人的境界,增進個人的道修。我們所謂基礎,煉丹功的話就知道基礎,我們說修行也好。靜功有人說打坐,不是,靜功不完全代表打坐,打坐只是靜功的一種方式、方法。這靜功要求我們是24小時“靜”。我剛才講的就是靜,無欲、無念、無執著、無分別,這就是靜。
起心動念,不動,是靜。你睡覺不做夢,是靜。
丹功的基礎就是打坐,道家修練提倡,大隱居塵,在塵世磨練自己。你修練需要大靜的時候,那時候才入山林,你需要還丹時後才到山林裏隱居。找一個地方守真。你藥若沒采上,是無法練大還丹。
葛洪《抱朴子》曾說“大隱于市,上士得道于三軍”。《悟真篇》“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近非鉛”。
七、性命雙修,長生為基
長生才是我們基礎,我們練來練去是為不想死,不想死有不想死的目的,譬如性者理也,心也,神也,意也,德也,都是性、神。意是無形的,有形的是德,你在做善事,這都屬於性功。
命是法,是方法。譬如說打坐、靜坐要用什麼方法?這方法能達到什麼目的?能不能對人們有利?生命能否延長?
命者,法也,自也,炁也,形也,功也,這是命功。
炁,是呼吸,我們呼吸就是炁,是吐納。是命功,不屬於性功。
形,是外形,身體外形。練太極,一個目的是導引,命功的一種,道家修練注重性命雙修,包含個人心性修養。使自己心性光明,又要有堅固的個人體型,有健康的身體;要使自己心性光明,淨掃迷雲無點翳。若做到這兩點能使自己長生。
長生之道其理有三:
1、上道果未成,肉身先壞。要修長生,先顧肉體才有資本。有健康身體,才有希望今生成道。
2、當無一定的命功,來對付個人的肉體,難以克自己心念,修功難登大成。沒有一定的命功難以保養自己的肉體,也難以修成。
3、道家修今世為本最講實際,首先證得長生,今世就享仙果何必再等來世?
今世欲求長生我有資本,我努力認真去做,有可能今生今世就得到仙果了。來世就不求了。
如果我認真去修去做,也能活到我所該活的歲數享盡天年,我沒有修成,那麼來世不用求,為什麼?不用求因為你做了很多善事,有功德又是修持,祖師爺慈悲,會在來世給你一個比今世更好的條件來讓你修行,這條件包括物質條件。為什麼會說到物質哪?因為過去我們住寺院也好道觀也好,修行都自食其力,有一塊土地,山上有水,自己作飯自己吃。根本就不用錢。現在不同,在城市也好,在鄉村也好,沒有這個條件了,所以我們總要佈施。
關於行氣的要領,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吸氣曰納,出氣曰吐。“吐故納新”即吐出碳氣,吸納新鮮氧氣。納時深吸至於丹田,然後徐徐吐出廢氣。吐氣有吹、呼、唏、呵、噓、呬六種方法。《養性延命錄》雲:“凡行氣以鼻內(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呼吸之法要細、長、深、勻。吸氣時要細微徐緩,不可聞聲,葛洪所謂以鴻毛著鼻口上而鴻毛不動。深者謂吸氣深入達于臍下丹田。勻謂呼吸要勻稱。細微、徐緩、深長、勻稱,此即道家所謂“綿綿若存”。
(2)行氣宜在早上林間,空氣清新的地方鍛煉。古人稱:“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司馬承禎謂:“凡導引當以醜後卯前,天氣清和時為之。”(《導引論》
(3)導引行氣是把肢體運動、乾浴、按摩與氣功,內外結合起來。《導引經》說清旦起來,叩齒、閉目握固、調息、導引正是講的內外功的結合。
(4)行氣要節食,不宜過飽。《養性延命錄》雲:“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
(5)行氣要注意意念活動,要把調息練氣與練心(思想、意念)結合起來。意念活動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圖》雲: “為學之基,以存思為首。”(《雲笈七簽》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則氣住,練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關,在道書中又稱“守一”。《抱樸子•地真》雲:“思一至饑,一與之糧。”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諸神等說,其實就是使精神專一,凝神聚氣。道家以耳為精竅,目為神竅,口為氣竅。意動形搖則傷氣;目動心搖則傷神;邪思精搖則傷精。故《莊子》雲:“勿搖汝精,乃可長生”。(《在宥》)意念專一則耳不聞,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氣;目不視,可以保神。心靜守一則氣平,氣平則息勻,息勻則氣聚,氣聚則凝神,神氣合一,性命歸根。所以“存思”的要點在排除雜念,閉目內視,所謂“智靜神凝,除欲中淨”。(《老君存思圖》)《神仙絕谷食氣經》說:“諸行氣皆無令意中有忿怒愁憂。忿怒愁憂,則氣亂;氣亂則逆。思一,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則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氣各順理。如法為,長生久壽。”(《雲笈七簽》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氣功要精神上輕鬆愉快,心情安靜,排除一切煩惱和雜念,常保心氣和平,這樣練功持之以恆,自可健康長壽。《清靜經》曰:“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則心平氣和,心靜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專一,是行氣功的前提條件。
概括起來,可以這樣說:導引行氣就是現在的氣功、保健按摩、柔軟體操、武術鍛煉等結合起來的一套保健強身之術。導引行氣如能長期堅持鍛煉,無疑能夠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可以卻老延年。但道教認為可以長生不死,顯然是妄誕的。漢代的王充就批判過道家以為導氣養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虛妄。(見《論衡•道虛》)葛洪認為行氣導引“可令內疾不起,風濕不犯”,“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抱樸子•極言》)行氣重視意念活動,意念活動是心理衛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與生理密切結合起來,說明古人在長期的實踐經驗中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關係上已有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醫學中講男女性生理和性醫學的知識。《漢書•藝文志》方技略雲:“房中者,性情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術的要旨,說明男女結合是性情之極至,其要在“樂而有節”。如果沒有節制,沉迷荒淫就會傷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書中把房中亦稱為“合氣”或“男女合氣”。早期道教的經典《太平經》中就有“興國廣嗣之術”。天師道的教徒們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認為房中是保精、養生、卻病的一種修煉方法。所以《黃庭經》說:“長生至慎房中急,棄捐淫欲專守精”。道教的理論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陰陽和諧,陰陽合而萬物生。所以《玄女經》說: “一陰一陽相須”。《抱樸子》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說:“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閼之病,故幽閉怨曠,多病而不壽也。任情肆意,又損年命”(《釋滯》)。《養性延命錄》謂:“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若孤獨而思交接者,損人壽,生百病”。這說明男女合氣的真理。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不交及縱欲過度都會產生疾病。所以葛洪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縱情恣欲,不能節宣,則伐年命”(《抱樸子•微旨》)。房中術的要點是:(1)注意節欲而不能縱欲,葛洪所謂“得其節宣之和,可以不損”(《抱樸子•釋滯》);(2)禁忌醉飽以後或勞累過度的性生活。《素問•厥論篇》說:“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王冰注雲:“醉飽入房,內亡精氣,中虛熱入,由是腎衰”。《養性延命錄》亦雲:“醉飽、遠行歸還,太疲倦,並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術的功用,據葛洪說:“夫陰陽之術,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抱樸子•微旨》)至於道教認為房中之法可以“采陰益陽”,“還精補腦”,“增年益壽”,能醫治百病(見《抱樸子•釋滯》),這顯然做了不適當的誇張。
房中、服食、導引行氣等都是道教修煉養生之術。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長,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矣;學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樸子•微旨》)葛洪說這些淺見之人,總是強調自己知道的一點,認為就可以成仙,其實乃是片面之論。精、氣、神是構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煉貴在愛精、保氣、全神。房中的目的在愛精,導引行氣在保氣,服食藥餌是綜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氣、全神。《抱朴子•雜應》說:“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藥,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認為人的身體是個有機體,各方面密切聯繫著,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如像治理國家,必須“文武禮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廢。如像音樂一樣,必須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調。養生也是這樣,應該把服食藥餌、導引行氣、房中之術等結合起來,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強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養生方面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寶貴經驗和知識。如青牛道士封君達說:“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饑餓——引者)。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張湛《養生集敘》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日養形,四日導引,五日言語,六曰飲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並《養性延命錄》引)袁了凡講聚精養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攝生三要》)這些都是養生經驗的總結,是頗有價值的。道教的長生成仙之說,當然是虛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著許多醫藥和食療保健的知識,導引行氣是氣功、保健功與按摩相結合的強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醫學的知識,這裏面都包含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應該珍視這分文化遺產,剔除其虛妄迷信的東西,發揚其科學的內容。
《道德經》上也講“既與為人己愈有,既于為人己愈多”,我們現在也是勸信徒多捐些功德供養道、經、師三寶,其實我們是要他增添福報。
所以說,首先只要先證得長生,才能充分保障個人的修練,使人生更加圓滿,把有限生命溶化到無盡的宇宙裏邊。這就是道家所說的長生久視最高境界。
八、男女平等,女丹為捷
大道面前人人平等不分男女,通過修行都能修正道果的。所謂“修仙不問男和女”故無男尊女卑,而且女生坐功一般來說要快男生。為什麼女丹為捷?因為是從生理上來講是不一樣的,女丹守是檀宮,男生守是下丹田。
心就是性,離檀宮近,離丹田遠,所以說女丹較快。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女人這女字是盤腿而坐,這女字是跨鶴坐,騎仙鶴一樣,女丹的坐法,也可向日本人一樣跪功,這是一般坐法。
女以靜為主,男以動為主,所以從生理這點上,老子留下的經典也能看出來。男子修行築基是十年,女子築基是三年,男閉陽關,女斬赤龍,斷月信。男女丹修性功不一樣,其他一樣。
九、長生住世,我命由我
些人想找我解心頭之惑,解這東西離不開命運,道家用命運為敲門磚為了渡化。很多人遇到問題都會說幫我想想辦法,我都會跟他們說“我命由我不由天”。
怎麼個我命由我不由天?道家認為人的壽命是120歲至180歲,我們道家列祖列宗們,在過去紀錄是120歲至180歲,經科學驗證,人可以活到一百多歲。但是辦得到辦不到,我們現在人一般都說60歲為六十花甲子,其實,在道家還是小孩子。道家通過心性的修練,不動心去練性功,修我們本來應該有的陽壽。通過修行,清靜無為,作善事,那麼我們就可以改變命運。
一輪光滿太虛空沒有一點遐庛,我們就能活我們正常歲數,就能長生住世,肉體成仙,作善事就是我們的本錢。莊子有句話:“十歲慶世,去而上仙”。一個人能保持積極人生觀,不受命運的擺佈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祖師曰:“人身難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處度此身。”謹以此語與諸位同修同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