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貼上膏藥後如出現藥疹,輕症揭去膏藥後可自行消失,重症可擦抗過敏的藥膏,待藥疹消失後再貼。⑦.使用膏藥時可配合其他療法協同治療,以提高療效。慢性病膏藥可以起主導作用,急性病膏藥可以起輔助治療作用。5.治療效果頸椎病77例,治癒63例,好轉12例,治癒率81.8%,總有效率97.4%。肩周炎13例,治癒10例,好轉2例,治癒率76.9%,總有效率92.3%。腰椎病133例,治癒112例,好轉16例,治癒率84.2%,總有效率96.2%。肩凝效靈散1.藥物組成威靈仙、薑黃、元胡、伸筋草、蘇木、透骨草、紅花、桑枝、羌活各18 g,川烏、草烏各12 g。2.製作方法取上藥一劑.用水3L。授泡2 h後,中火煎至1500mL,裝容器內備用.用時取藥液適量.將無菌紗布浸濕敷於壓痛部位,以紅外線烤燈照射加熱30min,每天兩次。3.治療結果治癒19例.好轉7例.無效2例。4.方劑來源山東省東阿縣人民醫院骨科。山東東阿,李子成。骨刺膏1.藥物組成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制附子、烏蛇、土鼈蟲各80g,黃柏、薏苡仁各100g,桂枝60g,細辛50g,乳香、沒藥各30g,紅丹2500g,香油5000g。2.製作方法將上述中藥(除紅丹外)放入香油中,炸至外焦內黃時,濾出藥渣,藥油繼續加熱至320℃,去火,待油溫回落至280℃時加入紅丹,並不停地攪拌,待濃煙散盡,停止攪拌,候冷,將膏藥攤在直徑10㎝圓形白布上,每張重8~10g,紙袋封存備用。3.使用方法骨刺膏藥外敷(頸椎增生貼大椎穴,腰椎增生貼命門穴,其他部位貼阿是穴。)每帖貼7天,連敷6貼為一療程。4.主治範圍骨質增生症。5.治療效果中老年人關節長期受累磨損,影響巨部血液迴圈,局部充血、水腫、粘連、產生無菌性炎症,炎症滲出部分經鈣化形成骨刺。中醫認為,本病乃由風寒濕邪侵襲,痹阻經絡所致。方中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制附子、細辛、桂枝祛風散寒;黃柏、薏苡祛風燥濕,除局部水腫;烏蛇、土鼈蟲活血通絡;乳香、沒藥溫經活血止痛。 結果:顯效85%,有效12%,無效3%。6.方劑來源新中醫 2007-6 P33追風膏1.藥物組成葛根40川烏100草烏100細辛60白芷40羌活60寄生60川椒60海桐皮40秦艽40木瓜40紅花40水蛭302.製作方法上藥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成軟膏,治療時取適量敷於病變部位,約0=8厚,加塑膠膜覆蓋,膠布固定。3.主治範圍肩周炎4.方劑來源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中醫醫院。 加皮膏(寶珍膏)
1.主治範圍風濕寒痹疼痛(風濕性關節炎疼痛)。
2.藥物組成 五加皮9克、生地9克、茅術9克(炒)、枳殼9克(炒)、莪術9克、桃仁9克(去皮)、山奈9克、當歸9克、川烏9克(制)、陳皮9克、烏藥9克、三棱9克、大黃9克、首烏9克(制)、草烏9克(制)、柴胡9克、防風9克、劉寄奴9克、牙皂9克、川芎9克、官桂9克、羌活9克、威靈仙9克、赤芍9克、南星9克(制)、香附9克(制)、荊芥9克、白芷9克、海風藤9克、槁本9克、續斷9克、良薑9克、獨活9克、麻黃9克(去節)、甘松9克、連翹9克、血餘60克、黃丹900克(炒)、肉桂6克、麝香6克、木香6克、附子6克(去皮制)、冰片9克、小茴香9克、樟腦9克、乳香9克(制)、沒藥9克(制)、阿魏9克、細辛9克。
3.製作方法用棉子油2000毫升將生地下36昧煎至藥枯,去渣濾清,加入血余、黃丹熬成膏。再將肉桂下11昧研細末攪人膏藥內,攤在紅布上。大號用膏15克,中號9克,小號7.5克,貼患處。
4.方劑來源選自《醫宗金鑒》稀草膏(追風逐濕膏)
1.主治範圍風濕寒痹,筋脈攣痛(風濕性關節炎,筋血管痙攣疼痛)。
2.藥物組成 豨薟草90克、麻黃90克、川烏90克、草烏90克、風藤90克、半夏90克、南星90克、羌活90克、蓖麻子90克(打碎)、桂枝90克、獨活60克、細辛60克、當歸60克、白芷60克、蒼術60克、大黃60克。
3.製作方法上藥切片,用蔥汁、薑汁各300毫升拌藥,先浸一宿,次日用香油250毫升同藥入鍋,慢火熬至蔥薑汁將幹時,油與藥相煎渣枯為度,細絹濾清,每油500毫升,下飛過炒丹300克為准配用,再將前油人鍋內煎滾,方下黃丹,徐徐攪入,待膏成,再下碾淨松香末620克,再同熬化,取下鍋來,以盆頓穩,再下乳香、木香、胡椒、輕粉各末60克,白芥子細末120克,漸入攪勻,傾人瓷內盛貯。漸用熱水燉化,綾緞攤貼。
4.方劑來源選自《外科正宗》薑竹膏(集寶療痹膏)
1.主治範圍風寒麻木,痹症(風濕病等)。
2.藥物組成 生薑汁300毫升、竹汁300毫升、川烏12克、草烏12克、南星12克、半夏12克、當歸12克、紅花12克、獨活12克、羌活12克、大黃12克、桃仁12克、山甲30克、肉桂30克、白芷15克、陀僧60克、硫黃250克、松香500克、麻油500毫升。
3.製作方法上藥煎好,加乳香、沒藥、血竭、胡椒、樟腦、細辛、牙皂末各6克,若加商陸根、鳳仙、鬧羊花、鮮煙葉、鮮蒜、鮮稀薟等汁更妙,攤貼患處。
二芍膏(乾坤一氣膏)
1.主治範圍風濕寒痹(風濕性關節炎)。
2.藥物組成 赤芍30克、白芍30克、當歸30克、白附子30克、白芷30克、生地黃30克、熟地黃30克、炮山甲30克、木鱉仁30克、巴仁30克、蓖麻仁30克、荊三棱30克、莪術30克、續斷30克、靈脂30克、肉桂30克、沒藥36克、乳香36克、麝香9克、阿魏30克、元參30克。
3.製作方法除麝香、阿魏、乳香、沒藥、肉桂外,其餘藥用香油1000毫升熬黃去渣入黃丹收膏,貯於瓷器中,同時貼腎俞穴。
青乳膏(狗皮膏)
1.主治範圍風濕寒痹疼痛(風濕關節痛),四肢麻木,內腰岔氣,跌打損傷。
2.藥物組成 甲方:青皮、枳殼、蛇床子、豬苓、何首烏、生半夏、槁本、前胡、麻黃、連翹、細辛、甘草、川楝子、澤瀉、楮實子、烏藥、大楓子、川續斷、菟絲子、牛膝、防風、石臘、羌活、沙苑、蒺藜、獨活、荊芥、金銀花、苦參、僵蠶、白蘞、黃柏、杏仁、黃連、桃仁、蒼耳子、地榆、赤芍、廣木香、黃芩、浙貝母、肉蓯蓉、蒼術、生附子、知母、官桂、靈仙、白芷、桔梗、薄荷、川芎、生川烏、天麻、生地、梔子、大黃、熟地、大茴香、小茴香、木通、生草烏、五加皮、當歸、杜仲、五味子、山藥、香附子、遠志、穿山甲、陳皮、青風藤、白術、玄參、茵陳蒿(以上等量摻勻)。
乙方:乳香、血竭、兒茶、沒藥、輕粉、樟腦、丁香(各等量共軋細面)。
3.製作方法將處方甲的藥料1500克,蜈蚣兩條,用芝麻油7500毫升,熬枯去渣,加黃丹3120克,待溫後,再加入處方乙的藥料90克,攪勻,去火毒,攤於布被子,計有下列兩種規格:甲方,長被子,長五寸九分,寬四寸,攤膏2l克,另加麝香0.06克。乙方,圓殼,長四寸一分,寬四寸,攤膏12克,另加麝香0.03克。
[用法]微火化開,貼患處。
[禁忌]孕婦禁忌。
4.方劑來源選自《中藥成藥配製經驗介紹》香茶膏(追風活血膏)1.主治範圍腰腿疼痛,風濕寒痹(風濕性關節炎)。
2.藥物組成兒茶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血竭15克、廣木香9克、桐油500毫升、香油500毫升、漳丹500克。
3.製作方法上5味藥共為細末,先將桐油、香油熬開,下藥末熬成膏,然後下漳丹成膏。小張重15克,大張重30克。
- Feb 26 Wed 2025 12:43
自清末傳至今的秘方,已傳五代的膏藥特效秘方1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