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人只使用了大腦的10%,另外的90%都沒有用到。
這個流言可能的來源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人的能量》(The Energies of Men)。他寫道:“我們現在僅僅只運用了智力和身體的一小部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這裏的10%是愛因斯坦用來解釋自己的超常智力的。1980年的《科學》(Science)刊登了人類學家和科學作家羅格·勒溫(Roger Lewin)的一篇文章——《我們真的需要大腦嗎》(Is Your Brain Really Necessary),介紹英國內科醫生約翰·洛伯(John Lorber)發現腦容量因腦水腫而大大減小的年輕病人卻可能有正常甚至超常的智力。片面地理解這些研究結果給這個謠言套上了科學的外衣。
人的大腦在結構和功能上都非常複雜。腦外傷、中風或是其他腦損傷都會影響大腦的功能,使人喪失行動、語言或思考能力。如果普通人只使用了大腦的10%,那麼從概率上說,這些損傷大部分會出現在未使用的那90%上,不會給人帶來影響,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洛伯醫生的研究僅僅表明,年輕的大腦對損傷有適應能力。大腦發育初期的損傷有可能通過一定的代償來實現原本的功能,而成年後,這樣的例子就很少了。
20世紀30年代,神經學家運用電刺激來研究大腦活動。通過電刺激可以喚起主管感知和運動的大腦皮層的反應,對於人類來說,這些部分占的比例很小,更大的部分是非感知非運動區域,不能通過電刺激喚起,因此當時稱之為“沉寂的皮層”,而實際上這裏的“沉寂”並不是指這一部分大腦沒有得到使用。其實,這些部分主導著作為人才具有的更高級的功能——語言和抽象思考。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我們不再依賴電刺激來研究大腦活動了,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可以在沒有創傷的情況下觀察大腦的活動,也更接近大腦真實的活動。我們知道,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消耗能量,大腦只占人體重量的2%,消耗的氧氣和能量物質卻占了人體所需的20%,能量的消耗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大腦的活躍程度。大腦神經元的活動會消耗血液中的氧氣和能量物質,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正是通過對血液中氧含量的反應,提供大腦活動的資訊,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則是通過對能量物質 ——葡萄糖進行標記和檢測,來瞭解大腦不同區域的糖代謝情況,進而反應大腦的活動。
通過對大腦活動的觀測發現,某一時刻的某個簡單動作、情緒的變化、學習思考可能僅僅使用了大腦的一小部分,而足夠複雜的一系列活動或思維模式則需要動用大腦的大多數區域。就像人不會在某一時刻使用所有的肌肉一樣,人同樣不會在某一時刻使用全部大腦。但從較長的時間跨度來考察人腦的活動,比如一整天時間裏,就會發現人腦的絕大部分區域都會派上用場。
說人只使用了大腦的10%,一方面是對大腦認識不足的歷史遺留問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人們對於智力提升的殷切期望吧。
結論:謠言粉碎。“人只使用了大腦的 10%”,這一觀點是由於人們對大腦活動認識不足產生的。現代的腦科學研究證實,大腦的每個部分都有各自的功能,複雜的活動需要大腦不同區域協作參與,從較長的時間跨度來說,大腦的每個部分都要用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