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辣辣的太陽”“太陽的毒舌”“紫外線傷害”……炎炎夏日,這是我們常常“指責”太陽君的辭彙。

 

 今天,要為它正名,夏日的太陽、尤其是三伏天的太陽,這可是金錢難買的靈丹妙藥:


 三伏天補陽,你知道三伏灸、吃薑、喝熱水,卻可能忘了最廉價、最方便的方法——曬太陽。 

 

物美價廉的“曬法”

 清朝道光年間,神秘道人天休子著《修昆侖證驗》一書,傳下古“曬法”,告訴後人:三伏天曬太陽,不但能治病,還能治大病。


“凡男婦頭風、腦漏、牙疼、耳腫、腳氣、臁瘡、手足腰背筋骨疼痛、風寒、濕熱、虛弱、酸軟等症,於三伏日巳、午、未時,赤身於烈日中曬之,不論新舊大小病症,概能痊癒除根,即婦女月事,亦可曬,通天地化育神工,難以殫述。第不可遮蓋著衣,乃致受熱也。”


“有人傳以曬法者,伏天赤身於烈日中曬之,汗如水流,風來涼爽,不覺其熱也。惟初曬必脫皮,厚薄皆隨其病,甚至起水泡,其愈極快,無過二日者,真化工也。”

 文辭雖不難,筆者還是做一個小翻譯:

“不論男女,凡有頭痛、鼻炎、牙疼、耳腫、腳氣、小腿潰瘍、手足腰背筋骨疼痛、風寒、濕熱、虛弱、酸軟等病,在三伏天期間,每天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這段時間,可以赤身在烈日下曬,無論新舊大小病症,都能痊癒、除根。婦女在月經期間,也可以曬。這是託福於天地化育的神功,難以全面論述。要注意的是:不要遮蓋穿衣,以免熱邪入體。”


“有人傳以曬法,三伏天赤身在烈日中曬,汗像流水一樣,風來涼爽,也不覺得熱。只是初曬一定會脫皮,脫皮的厚薄由疾病決定,甚至會起水泡,但癒合極快,一般不過兩天。真是化育神功啊。”

 

怎麼曬

總結古人所傳的“曬法”,有如下幾個要點和注意之處:

時間是三伏天期間,每天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之間。這個時間段太陽最盛,效果最佳。

 

曬的部位以後背為主,背部屬陽,陽經皆行於斯,把背部曬好,可振奮一身之陽氣。

 

另,身體若有哪塊明顯寒涼、酸疼,可針對性曬,比如老寒腿的人就可以多曬曬腿。

 

時長不宜太短,以四十分鐘到一個半小時為佳。當然,這得看個人身體反應,如果寒重兩三個小時也可以。

 

曬時不要遮蓋穿衣,以免熱邪入體。

如果你家在海邊,就可以天天裸體日光浴了。其他人可以選擇家裏日光充足的角落,儘量不穿衣服或把衣服撩起來。

 

赤身曬,一是陽光直接照射效果好;二是防止高溫“熱邪”被衣物捂住不能外散而進入體內。其實如果太陽不是非常大,並不會造成“熱邪”之患,不必一定赤身。

 

對上班族來說,並沒有許多閒暇時間專門曬太陽,那麼午休時間可以在單位附近溜達,上下班選擇步行。

 

關於脫皮和起水泡,如果你害怕,適當曬曬就好。倘若“下狠心”排深寒,打算曬脫皮、起水泡,最好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實行。

 

此過程會出很多汗,曬前可提前喝一些溫白開水或溫糖鹽水,曬後用幹毛巾把汗擦幹、換一件幹衣服。

 

曬法適用於虛寒體質者,可去寒除病,平和體質者曬亦可增強體質,但陽熱體質者請謹慎。


筆者的“曬故事”

入伏頭一天,太陽很大,午休時間,筆者開心地走出辦公室,曬之。

烈日中,或許虛寒很甚,筆者竟沒有“熱”的感覺……就是:溫暖。

此時亦更親切地了知,為何寒厥病人三伏天穿棉襖、穿棉襖還是冷,和醫書所言“添衣加被不減”的說法。冷熱完全是個己感受,於一般人來說的熱,對陽虛病人來說可能正舒服。

邊走邊曬,四十分鐘後,筆者重重地打了一個噴嚏,並開始流清鼻涕,此是寒氣外出之象。

繼續曬,一個小時候時,筆者全身鬆弛,身體像熱氣球般、暖意鼓脹而飄飄然。

寒主收引,平日人體陽氣達不到這樣旺盛,相對偏於收縮之象,此時因陽氣鼓動而一身舒張,出現“熱氣球”之感。

這一過程出汗很多,且完全是古人說的“汗如水流,風來涼爽,不覺其熱”之感。又一次驗證古人的實語,實踐的感覺很美好~

看了筆者的“曬故事”,你是在感歎效果好?還是唏噓筆者虛寒甚……?好吧,你曬曬看。

 

三伏天,“以熱逼寒”的好時機! 

麼是三伏?
“伏”可稱“長夏”,“伏”是中國古代五行家對季節的另一種分類,其中“伏”為“土”。“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五行家將一年分為五季——春、夏、長夏、秋、冬,與木、火、土、金、水五行對應。在四季裏,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迴圈;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來。所以,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三伏”指的就是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2015年三伏時間:

2015年入伏是7月13日,末伏最後一天是8月21日,共40天。

初伏:7.13-7.22,10天;

中伏:7.23-8.11,20天;

末伏:8.12-8.21,10天。

什麼是庚日呢?

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五行屬金,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夏令三伏,以熱逼寒!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此時人體為了順應天時處於“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氣逼人,常常導致人體陽氣宣發太過,而出現體內陽氣匱乏,此時,如果過度貪涼易致內寒過甚,以至於體內陽氣更衰。

“庚日”又與“肺金”有關,庚日為金,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裏。正是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黃帝內經》又曰:“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所以,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調房裏,也儘量不要吃冰鎮一類的飲料和食物,會使寒氣入侵不能排出。

冷飲不但消不了暑氣,反而會傷了脾胃。茶,是解暑的最佳飲品。一杯熱茶喝下去雖會出一些汗,但隨之而來的是一陣陣的清涼。所以,要想使體內的寒氣排出,應該在伏天多喝熱水,熱茶,這樣就可以把積攢在體內多少年的寒氣逼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