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即不是意識,也不是感知,既不是思維,也不是體驗。即不是身心,也不是感受。
覺知卻在意識中,也在感知中,既在思維裏,也在體驗中,即充滿身心,也隨順感受。
去體驗意識中,極簡的單純,單純能淨化意識,脫落思維概念。
意根清淨,則眼耳鼻舌身根,自然清淨。
六根清淨,則心識清淨;心識清淨,則覺性無礙。
去感知體驗中,無染的純潔,感知凝視著純潔,純潔將淨化感知。
感知被純潔淨化時,純潔將成為感知,感知消散體驗,就消散了疑惑。
猶如烈日中沒有陰影,覺知中失去所知分辨。
在體驗稀釋時,純淨中有清澈,是身心意識無法觸及的“覺知”。
身心感受,意識思維,情欲體驗,猶如渾濁的水流。
覺知,猶如水流中,隨水流搖曳的光線。
水流清澈時,光線純明不動。
覺性,猶如光線中,熄滅黑暗的明澈性質。
明晰中,本沒有水流,也沒有光線,更無生滅搖曳。
於是,遍滿身心的覺知,充滿身心頭腦的清澈。
可以獨立於身心自我,落落安詳明晰普照。
識心離分別,心性無生滅。
我們看到寺院中,那些端坐於蓮花臺上,莊嚴肅穆的金身佛像。
佛陀面部沒有絲毫情緒,缺失人類所具有的情緒感受,缺失人性具有的意識靈動,看上去木木呆呆的。
那是因為覺悟者,是意識頭腦的“使用者”,卻不會被意識頭腦所操控。
那是因為佛菩薩,是體驗感知的“觀察者”,身心體驗中不被感受沾染。
覺性隨光芒所現,卻脫落光明形態。
如虛空在雲彩之中,卻不會被雲彩改變。
覺悟者,是自性透過心識覺知,於人間綻放的智慧。
祂即可以使用頭腦意識,卻不會被頭腦意識所迷惑。
祂不用意識分辨世界,在心靈覺光中,明晰普照世界萬物,蒼穹微塵毫釐可見。
祂即可以使用身心體驗,卻於感知情緒中落落清淨。
祂不用心願驅動身心,心光無雜無礙,洞照十方過去未來,眾生心念歷歷在目。
祂充滿一切,一切之中,自由莊嚴。
祂遍滿十方,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祂即非清淨,亦非渾濁,祂隨光芒而不增,祂隨黑暗而不減。
隨眾生身心輪回生死,如如不動;隨眾生心識覺知無礙,無生無滅。
普照身心意識,不即不離;普照感知心願,無取無證。
普照煩惱執迷,無牽無掛;普照生死苦難,隨順安然。
於是,普照身心的清澈,將由覺知一身,擴展到覺照一世界。
這是覺性展現於人間,也是成就者圓滿了三界。